Study 17 2 Chronicles 29:1~31:1 (3.10.10)

研經題目:
1. 希西家王切望改革國家的宗教生活,並且急迫地照著一個明確的計劃去做。他遵循哪些步驟?注意他的速率(廿九3;卅2)和他優先做的事(廿九16~21)
2. 你找到什麼證據,表明逾越節(三十章)並不單是外表的形式,而是真正回頭歸向上帝的表示?真正屬靈的復興有些什麼跡象?
注:
卅2、3、13、15。王利用律法上准許在第二月守逾越節的規定,不在第一個月(參民九10、11),這樣可以避免幾乎要再等一年。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29:1~32:33 希西家。作者對希西家在位時期(主前715—主前687年)的關注,超過自大衛和所羅門以來的任何一位君王。他的記述和王下18~20章沒有多少相同之處。主前701年,亞述入侵猶大,《列王紀下》主要關注希西家在當中的角色,《歷代志》則主要把希西家刻畫成復興和改革猶大國敬拜的君王。他用了大量篇幅,記載希西家在亞哈斯背道之後重新潔淨聖殿和恢復敬拜,然後是舉國歡慶逾越節(29~31章)。在作者看來,希西家得以成功抵擋西拿基立大軍,享受國家的繁榮昌盛(32章),都是宗教改革的成果。作者所描述的希西家,兼具大衛和所羅門的品格,尤其是他安排了祭司和利未人的事奉和敬拜,以及親自主持盛大的聖殿重新奉獻典禮。
29:1-36 希西家潔淨聖殿。希西家統治時期的一個亮點是在他父親亞哈斯玷污聖殿(28:21-25)之後,重新開啟和淨化聖殿。奉獻耶路撒冷聖殿,歸耶和華為聖,為以色列強調回歸集體敬拜鋪平了道路(20-31節;30:1-27)。(BTSB)
29:3 希西家開了耶和華殿的門,扭轉了他父親從前的做法(28:24)。
29:4-5 希西家呼籲利未人將自己潔淨(《和修》“分別為聖”),這使人想起大衛迎回約櫃時向祭司和利未人所說的話(代上15:11-15)。污穢之物是指聖所內用於異教祭拜的物件,這些東西必須從聖所中清除,扔到汲淪溪旁燒毀(29:16)。
29:6 犯了罪(原文直譯:不忠;希伯來原文ma’al)和離棄是作者主要的神學用詞,用以解釋受罰和被擄的原因。
29:8 將其中的人拋來拋去,令人驚駭、嗤笑(《和修》“使他們恐懼,……”),見耶29:18。
29:9-10 希西家追想亞哈斯背道的惡果,宣告要與耶和華……立約,以轉離祂的烈怒。這兩節經文沒有描述任何重申聖約的儀式(見15:12,23:16),但是從百姓的回應中可以清楚看到他們對王的呼籲已經銘記於心。
29:12-14 領導潔淨工作的利未人名單和代上15:5-10一致,但利未人的詩班代表(亞薩、希幔和耶杜頓)取代了希伯崙和烏薛。
29:16-17 汲淪溪,見15:16,30:14。潔淨聖殿的工作持續了兩個星期,直到正月十六日,即逾越節正日之後兩天(見民9:1-11;代下30:2-4注)。
29:18-19 亞哈斯王在位……的時候所廢棄的器皿,我們預備齊全,且潔淨了(“潔淨”《和修》作 “分別為聖”),見代上28:11-19注。
29:20-22 潔淨聖殿之後,祭司為全以色列獻上贖罪祭,開始恢復敬拜。按照摩西律法,這是去除百姓各種罪惡和污穢的指定方式(見利4:1~5:13)。
29:23 按手在其上,使人想起贖罪日的替罪羔羊(利16:20-22)。
29:25-30 獻燔祭伴隨著利未人的歌唱和奏樂,象徵百姓將自己分別為聖,重新獻給耶和華(31節)。讚美耶和華的歌,見代上16:7。
29:31-36 百姓將祭物和感謝祭奉到聖殿,這是個人的敬拜和感恩,而不是例常或公眾的崇拜。
30:1-27 希西家守逾越節的這段記載沒有在《列王紀下》出現。重新奉獻聖殿之後,希西家立即宣佈守逾越節,表明他對摩西律法的看重。不過,這個慶典的舉行日期並不符合傳統(參30:2-4注),並且一些在禮儀上不潔淨的人也有參與(18-20節)。這次守逾越節也讓北國和南國的百姓,至少在原則上再次合一,在聖殿中舉行真正的敬拜。這和他們之前試圖通過武力(見11:1-4,13:8)或邪惡的聯盟(見18:1,19:2,20:35)來達成虛假的統一截然不同。
30:1~31:1 希西家慶祝逾越節。希西家組織了一個雙倍長度的逾越節,參與者包括非以色列人(寄居的人)和從北國下來耶路撒冷的敬拜者。(BTSB)
30:1-27 在這段關於希西家守逾越節的記錄中,歷代志史家著重描述了歸回和救贖的主題。在亞述戰勝北國以色列之後,希西家邀請剩餘的以色列人,即那些沒有死亡或被驅逐的人,與猶大人一起在聖殿慶祝逾越節(代下30:5)。希西家號召以色列人歸向他們列祖的神(6節)。如果他們這樣做,上帝就會發慈悲施憐憫(9節)。那些回應希西家信息的人,即使他們在禮節上不潔淨,也會得到赦免(18節)。在整段經文中,歷代志史家還強調了與敬拜相關的喜樂(第21、23、26節)。(FSB)
30:1 以色列和猶大眾人,北國在主前725—主前722年被亞述所滅,許多百姓被擄到異邦(王下17:5-6)。因此,希西家在開始執政時(主前715年)可以邀請北方支派的人來守逾越節。
30:2-4 逾越節延遲到二月舉行,這是運用民9:9-13所述的原則,使那些在正月裏不潔淨或外出的百姓也能夠守節。這是解釋摩西律法以滿足新情勢的早期例子。希西家的做法和大衛(代上13:1-5)、所羅門(1:2-5)相同,都是先咨詢會眾,然後再作出決定。
30:6-9 邀請信的內容和措辭與希西家對祭司和利未人所說的話(29:5-11)很相似。這些信件不只是邀請百姓守節(30:86),更是呼籲他們悔改(轉向耶和華),使上帝轉離祂的怒氣,被擄到亞述的人得以歸回(9節)。
30:11 自卑(《和修》“謙卑自己”),見7:14。
30:14 汲淪溪,見29:16-17。
30:17 利未人為一切不潔之人宰逾越節的羔羊,這是他們在職責上的新轉變,而且是他們永久的責任(見35:5-6)。宰殺逾越節的羊羔,從前一直是長老的責任(出12:21)。
30:18-20 那些吃逾越節羊羔的北國人在禮儀上是不潔淨的,因此未能完全滿足律法在字句上的要求,但他們真誠的悔改加上希西家的代求,就足以彌補這個缺欠了。耶和華垂聽希西家的禱告,就饒恕百姓(《和修》“耶和華應允希西家,醫治了百姓”),成就了7:14的應許。在這裏,“醫治”大概用來比喻赦免和屬靈的潔淨,因此上帝應允希西家的禱告(見詩41:4;耶30:17),讓百姓來到祂面前。
30:18 尚未自潔,卻也吃逾越節的羊羔,與所記錄的定例不合。鑒於經文經常重複提到希西家的行動是由書成的啟示所塑造的(12、16節;29:15、25;參31:3、21),這樣的行動令人驚訝。但這個難題的出現強調,上帝從根本上關注的是一個人內在的性情(凡“專心尋求神的人”,第19節),而不是外在的禮儀(“不按照聖所潔淨之禮”,第19節)。(BTSB)
30:23-27 守節又持續了一個星期,和奉獻聖殿的時候一樣,耶路撒冷大有喜樂,這使人想起所羅門在位時的情景(7:9-10)。
30:23 全會眾同意再守節七日,暗示社群的團結精神。節期為期兩周,與所羅門獻殿的時間相呼應(7:8-10)。(BTSB)
31:1 以色列眾人,守逾越節使北方和南方的以色列人合一,並發動了一次全民根除異教崇拜的運動,百姓在猶大和便雅憫、以法蓮和瑪拿西拆毀偶像和邱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