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5 Esther 5 & 6 (3.10.19)

研經題目:
1. 末底改救了王的命(二21~23)本可合理地期望得到實質的報答。然而他的功勞延遲了很久,而且顯然由一種巧合才被承認。這件事在哪些方面幫助我們瞭解我們自己生活中的遲延和失望呢?比較詩卅七7;賽五十五8、9。
2. 試思想在哈曼的故事的發展,作為像詩卅四15、16;箴十六18這樣的經節的說明。從這樣的記錄我們應該學到什麼呢?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5:1-8 以斯帖蒙王施恩,預備揭發哈曼。以斯帖利用重新對王有影響力的機會,開始實行戳穿哈曼陰謀的計劃。
5:1-14 以斯帖向王的請求。毫無疑問,因為這一幕,本書才會被稱為“以斯帖記”,而不是“末底改記”。波斯王后身著王室服裝,勇敢地走到國王面前,不請自來,巧妙的策略是邀請國王和哈曼參加第二天的宴會。懸念升起,哈曼的防備卻降低了。(BTSB)
5:1-2 第三日,即三天禁食的最後一天(4:16)。內院,以斯帖站在亞哈隨魯王能看見她的地方,等候被召見或被拒絕。這是緊張的時刻,因她正冒著性命危險。金杖,見4:11。
5:3 就是國的一半,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描述亞達薛西(亞哈隨魯)曾在另一場合做過這樣的承諾。以斯帖的理解是正確的,她不認為王真的會把國的一半給她,而是視之為一個傳統和體面的姿態(參可6:23,希律也曾做過類似的承諾)。
5:4 我所預備的筵席(《和修》“我為王預備的宴席”),以斯帖早已精心策劃好一旦獲得王召見之後要做的事,同時邀請哈曼赴宴,奉承他,再設計重創他。
5:8 我所要預備的筵席(《和修》“我為你們預備的宴席”),即第二天的另一場筵席。以斯帖像哈曼一樣等待良機,使哈曼鬆懈,並確保王在她陳明一切之前心情非常好。
5:9-14 哈曼準備吊死末底改。事態迅速發展,末底改身處險境,可能無法及時獲救。
5:9-13 歡歡喜喜……滿心惱怒,哈曼因王和王后的款待而興高采烈,但再次因末底改不肯跪拜他而憤怒。哈曼一天不能除掉末底改,都無法盡情享受第二天的筵席。
5:14 木架,2:23曾提到木架,這裏是另外一個,特別做來吊死末底改的。這木架高達23米,反映哈曼怒氣“沖天”;哈曼很可能打算公開吊死末底改。求王,細利斯認為哈曼的重大影響力足以叫王吊死末底改。這時,末底改的命運似乎取決於誰對王的影響力較大——哈曼還是以斯帖。哈曼以這話為美,就叫人作了木架,哈曼受妻子和朋友影響,正如亞哈隨魯受哈曼和以斯帖的影響一樣。哈曼不知不覺地自掘墳墓。
6:1-13 末底改受尊榮,哈曼受辱。故事的發展顯明上帝及時的介入,事態如今有利於以斯帖和末底改。
6:1~9:19 結果的逆轉。以斯帖的故事記錄了波斯猶太人命運的逆轉,每年的普珥節都會紀念這個故事。第1~5章描述了故事的背景,引出危機,並解釋了使這一情節達到最扣人心弦的高點的人際動態。第6~9章將故事前半部分的許多事件倒轉過來,並將威脅到上帝盟約之民的危機推向高潮。(BTSB)
6:1-14 末底改受尊崇。當哈曼想要殺害末底改的陰謀有了閃失,猶太人命運的逆轉就開始了,結果他反而要尊崇末底改。末底改和哈曼之間的關係反映了上帝的立約子民和他們所處的異教勢力之間更大的動態。(BTSB)
6:1 那夜王睡不著覺,王失眠的時間是巧妙的時機,再次表明一切事情的發生並非偶然(參但6:18)。歷史(《和修》“歷史書,就是史籍”),見2:22-23注。王吩咐人取歷史書,並讀到末底改的事蹟,這絕對不是純屬偶然。
6:5 哈曼站在院內,哈曼像以斯帖在5:1一樣等候王,再次顯明這是完美的時機。經文雖然沒有明說,但上帝已在暗中行事保守祂的百姓。
6:6 王所喜悅尊榮的人,當如何待他?(《和修》“王所喜愛要賜尊榮的人……”),亞哈隨魯王和哈曼都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有多麼的諷刺。事情當下的發展完全不在他們的掌控之中。
6:7-9 哈曼的回答不僅顯出他的虛榮心,更顯示他完全沒意識到自己正步入陷阱。戴冠的禦馬,這比賜給約瑟的榮譽更大(創41:42-43)。
6:10-11 向……猶大人末底改去行,哈曼終於意識到他使自己遭遇的是什麼事。
6:12-13 憂憂悶悶地蒙著頭,見4:1-3。最初頒佈消滅猶太人法令時帶來的憂愁,如今落在哈曼身上。智慧人(智囊團)一般與王有聯繫(見1:13-14注),因此這裏巧妙地提醒讀者,哈曼開始從高位上掉下來。末底改……如果是猶大人,你……終必在他面前敗落,連哈曼的妻子和謀士都感覺到有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或人物在保護猶太人。
6:14~7:10 以斯帖智除哈曼。這裏是故事轉折的核心,以斯帖冒死拯救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