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PETER Study 1~5
彼得後書 共5課
引言
彼得後書是彼得在他逝世之前不久寫的(一14、15)。我們可以把這卷書當作他的遺言,而這個事實就使「你們卻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三18)這最後的信息平添了無限的深意。
彼得顯然關心那些已潛入教會裏面的異端和道德方面的敗壞,而寫這信就是要警告、勸誡、並加以安慰。與他所描繪那幅黯淡的圖畫作對比的,是他所提示我們的主會回來的大盼望。他解釋這件事耽延,並不是由於上帝那一方面的懈怠,而是由於祂的容忍(三9)。他深恐基督徒在逼迫和試探的壓力之下,忘卻藉著眾先知和眾使徒所交付給他們的誡命。他寫這信,要使他們想起他們所蒙的召,並激動他們(一9、12、13、15;三1、2)。
第2章的內容與猶大書極其相似。彼得在講論到邪惡的猖獗時,他越發強調他在前書中所提過要聖潔的召命。「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既然預先知道這事,就當防備,恐怕被惡人的錯謬誘惑,就從自己堅固的地步上墜落」(三17)。對錯謬唯一不可少的解毒劑,就是要有對上帝並主耶穌基督的真知識。這是開啟這卷書的鑰匙。參一2、3、8,二20,三18。
綱要
一1、2 序言
一3至15 號召基督徒在品行和結果子上要有長進。
一16至21 基督徒信息的真實性。
二1至22 對作惡的及假先知的描述與定罪。
三1至7 對末世的警告。
三8至18 主的長久忍耐與再來的確實性。
□Study 1 2 Peter 1:1~11 (3.11.5)

研經題目:
1. 1和10節怎樣描述基督徒與上帝的關係?2、3、8各節裏面的「認識」是什麼意思?上帝為我們現今的生活有什麼預言,我們最後的地位又將怎樣呢(3、4、11各節)?
2. 倘若我們的得救是上帝的聖召和大能的結果(10,3節),為什麼還勸我們要更加殷勤努力呢(5、10節)?
3. 試分析5~7節所述充分成長之基督徒這幅圖畫與:(a) 他個人的品性,(b) 他對上帝的態度和 (c) 他對待別人個別的關係。注意一切都是以信心為基礎,但信心若不加上這些質素就不完全。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1-2 開篇問候。彼得的問候簡明扼要,確認作者和讀者的身份,並祝福讀者。
1:1 在希臘原文中,這裏的 “西門” 音譯自希伯來文(Simeōn;參徒15:14),與《新約》其他經文中的寫法不同。作耶穌基督……使徒的彼得,寫信給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表明信徒在上帝面前領受同樣的恩惠,這種地位是因我們的上帝和救主耶穌基督之義而得到的。這裏的 “義” 指上帝使人得拯救的義,表明信心是耶穌所賜的。彼得稱耶穌為 “上帝和救主”;《新約》中有許多經文明確宣稱基督的神性,這是其中之一。
1:2 彼得在書信開頭祝福讀者,也提到書信中反復出現的論點:真正認識上帝和我們主耶穌。與第1節一樣,第2節表明基督的神性(參1:1注),上帝和基督都是信徒要認識的對象。
1:3-11 上帝在基督裏所賜的恩典是敬虔生活的源泉。在書信的第一個主要段落,彼得強調上帝的恩典會給信徒帶來敬虔的生活。
1:3-4 上帝為我們施行大能。上帝已將一切關乎生命的事賜給基督徒。
1:3 神能,上帝親自以祂無限的能力成就救恩。唯獨上帝能成就救恩,人無法做到。祂已經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信徒蒙召活出與上帝的道德屬性相稱的生活。關於上帝的 “榮耀”,見約1:14注;徒6:15注;參啟21:23。希臘作家通常用 “美德”(希臘原文arete,“德行,優點”)概括所有令人喜愛的品格。
1:4 上帝已將祂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信徒。信徒正是藉著這些應許得以在上帝的性情上有份(希臘原文Koinōnos,“分享者,參與者”)。雖然基督徒永遠不可能像上帝那樣完全,但當他們變得越來越像上帝的時候,就奇妙地擁有上帝的性情了。這裏的 “極大的應許” 包括彼得在五旬節講道中提到的那些應許,尤其指聖靈帶著新的能力澆灌下來(徒2:14-41),也包括與上帝相似(1:4;參約壹3:2),基督再來(3:4),在天上的永生(彼前1:4),以及《聖經》中所有關乎賜下新生命的應許。針對有希臘文化背景的讀者,彼得談論 “上帝的性情” 時,使用了他們熟悉的措辭,以幫助他們理解何謂生命更新變化,與基督的形像相似。彼得強調信徒的生命在道德上的改變。基督徒從悔改歸信主那一刻開始,就得蒙拯救,脫離源於情慾的敗壞。
1:5-7 竭力過敬虔的生活。彼得列舉與上帝性情有份的生命所具有的 “品質”(8節)。這幾節經文列舉出各種屬靈美德,使人一目了然(參加5:22-23;來12:10-11)。這些美德不是律法主義的行為規範,而是心意更新變化後的渴望和特質(參1:5 “正因這緣故”)。彼得勸勉信徒活出新生命,是基於信徒認信耶穌基督為救主和主時,從上帝那裏領受的能力和應許。
1:5 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彼得勸勉基督徒不僅要認信基督,還要真正活出主的教導。他不是說行為是救恩的先決條件,而是指出信心必須體現在實際生活中。5-7節列舉的美德都是信心的結果,因此彼得首先提到信心,最後才提到愛(7節;參提前1:5)。愛是信心的最終結果。德行希臘原文是aretē,見1:3注。
1:6 虔敬希臘原文是eusebeia,意為 “虔誠,敬愛上帝”。第3、7節和3:11也提到虔敬;見提後3:5。
1:8-11 為基督過結果子的生活。信徒重生後,生命自然會流露認識基督所固有的美德,彼得解釋這兩者之間的必然聯繫。
1:8 你們若充充足足地有這幾樣(《和修》“你們有了這幾樣,再繼續增長”),基督徒應當畢生追求與基督相似的品格,不斷長進。傳道工作要有果效,這也是關鍵所在。相反,信徒如果沒有在生活中不斷活出5-7節所列舉的品格,那在認識(希臘原文epignōsis)基督上必會閑懶和不結果子。
1:9 人若沒有這幾樣(參5-7節),就是在靈性上眼瞎的,忘了他舊日的罪已經得了潔淨(參多3:5-7)。人之所以不結果子,是因為他的 “潔淨” 只體現在外在行為上,而不是真正的心意更新變化。這也可用於形容真正的基督徒在生活上犯了嚴重錯誤時的狀態。唯有上帝知道人真實的景況(參提後2:19)。
1:10 基督徒應當更加殷勤,使他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希臘原文eklogē)堅定不移。上帝藉著福音呼召基督徒信靠祂(帖後2:14)。祂 “從創立世界以前” 就已經揀選了他們(弗1:4)。然而,基督徒不應把上帝拯救的恩典視為理所當然。信徒若越來越像基督,擁有祂那樣的美德(1:5-7),信心就會逐漸增長,並確信上帝確實呼召他們,從創立世界以前就揀選他們承受救恩。這樣,他們所蒙的揀選就如同穩固的根基一樣,堅定不移。人若行這幾樣,就永不失腳,這裏的 “失腳” 大概指叛教,也就是背離信仰。善行雖然不可能是救恩的基礎,卻是救恩的憑據和保證。彼得這句話並非暗示真正跟隨基督的人會背信叛教。叛教的人從來沒有真正 “被呼召” 、 “蒙揀選” 或重生(以下經文注釋:約6:39,6:40,10:26-29,帖前1:4;來6:4-8)。
1:11 這樣,就是實踐彼得在5-10節提到的要求。這種生活方式是進入基督永遠的國的道路。操練這些品格的人必豐豐富富地得到永生的賞賜。有些解經家認為,這裏的 “豐豐富富” 是指信徒在今生和天上所得的福氣和賞賜。有些解經家則認為,永生本身就是這裏所指的賞賜,這與假教師所面臨的下場截然相反。
One thought on “□Study 1 彼得後書 1:1~11 (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