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上帝的計劃:聖約神學素描(六)
Understanding God’s Plan: A Sketch of Covenant Theology, Part 7

我們在前面幾篇博文中所素描的救贖歷史,解釋了上帝與人類的關係乃是建立在盟約的架構上——首先是以行為為基礎的盟約,然後是以恩典為基礎的盟約(這盟約是透過一系列不斷展開的盟約施行所啟示出來的)。然而,此恩典之約的高峰——新約——很清楚地向我們啟示,在神格裏,三一真神的位格之間也有一種盟約關係。藉著一個永恆的計劃——在「創立世界以前」(弗一4;參啟十三8),父神把祂的百姓賜給神子(約六30,十29,十七2、4~10;弗一4~12;來二13)。「約」這個字從來沒有用來指父神和聖子之間的關係,但是正如創造之約的情形,「救恩中保的觀念,需要某種誓言的安排」卻是很清楚的。
此外,父-子關係的語言,在古代近東的盟約中,是一個很顯著的特色——宗主國國王通常稱為「父」,而附庸國君王則被稱為「子」(注2)。那麼,新約作者引用詩篇二章7節的彌賽亞盟約主題(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來描述父上帝與耶穌作為三一真神的第二位格的關係(徒十三33;來一5,五5),就不那麼令人意外了。他們從基督受洗(太三17;可一11;路三22)的經驗,和登山顯榮(太十七5;可九7;路九35;參照彼後一17),就很容易可以得出這些結論。耶穌的洗禮是受膏儀式,從此祂要開始祂作為彌賽亞/基督(「受膏者」)——上帝的附庸王——的職事。而祂的登山顯榮(以及彼得之前對基督的認信)是使耶穌「面向耶路撒冷」(參路九51、53)的決定性事件。換句話說,耶穌作出決定的這兩個樞紐性的時刻——開始祂的職事和走向祂的死亡——是藉由來自上帝的盟約宣告所驅動的。這是父神和神子之間的盟約。
可以確定的是,我們也許無法知道父神和聖子之間的盟約的所有細節,但是它作為上帝與人之間的恩典之約的基礎,是很清楚的。正如我們已經提到過的,基督完成了亞當所應該完成的盟約。換句話說,聖子履行了行為之約,好為祂自己得著一群百姓。基督順服上帝的律法,為祂贏得了作為新約百姓的盟約元首的地位;而藉著祂的受難,祂提供了這群百姓配受的死亡!因此,我們在救贖這個標題之下有兩個約:(1) 父神和聖子間的永恆之約,為要完成人類所無法辦到的,以及 (2) 上帝與人類之間暫時的恩典之約,這完全要倚靠永恆的那一位所成就的。用克萊恩(Meredith Kline)的話說:
這兩個救贖之約——一永恆,一暫時——雖然是環環相扣的,但卻可以作出清楚的區分,因為在最重要的許多層面上,它們是不同的。在永恆之約裏,(1) 聖約僕人的角色被指派給聖子; (2) 立約的對方是聖子,以祂作為第二個亞當的身分,如此,就包括祂所代表的選民,也唯有他們;(3) 運作的原則是行為。另一方面,在福音一系列的歷史施行中,(1) 聖子彌賽亞是聖約的主和中保;(2) 立約的對方是教會、信心認信的社群以及他們的兒女,包括選民之外的人;(3) 運作的原則是恩典。(注3)
因此,聖約神學就不只解釋了上帝和人類之間救贖歷史的展開,也給我們最基本的分類,讓我們開始認識三一真神的內在生命。
註:
1. Michael Horton, God of Promise: Introducing Covenant Theology (Grand Rapids: Baker, 2006), 81. He adds, “Only an overly restrictive definition of covenant would seem to justify the claim that the covenant of redemption is speculative rather than biblical” (p. 82).
2. For a lengthier explanation, see John L. McKenzie, “The Divine Sonship of Israel and the Covenant,”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8:3 (Jul 1946), 320-331.
3. Meredith G. Kline, Kingdom Prologue: Genesis Foundations for a Covenantal Worldview (Eugene, OR: Wipf & Stock, 2005), 138.
認識上帝的計劃:聖約神學素描(七)
http://www.centerforgospelculture.org/resources/articles/understanding-gods-plan-a-sketch-of-covenant-theology-part-7/
盟約與個人的救恩
在父神和聖子之間的永約完成了,上帝要為自己得著一群百姓之後,此約的應許——最先是透過行為,現在是透過恩典——臨到了我們:即生命的應許。
聖靈是每一個基督徒的生命本源。在哥林多後書三章5~6節,保羅陳述了聖靈工作的恩約基礎:「……我們所能夠作的是出於 上帝;祂使我們有資格作新約(new covenant)的僕役,這新約不是從儀文(letter)來的,而是從聖靈來的;因為儀文會使人死,而聖靈卻使人活。」(新譯本)因此,是「生命之靈」(羅八2,10~11)把救贖的福分施行到每個信徒身上。生命是上帝原始的盟約從一開始的目標,而生命在創世記第三章人類的墮落中就失去了。常常有人提到,亞當和夏娃並沒有馬上死去——雖然他們最終是死了。然而此生命——上帝立的約所要給人的完全的生命——的確在墮落時就消逝了。完全的生命需要有上帝的同在。需要分別清楚的是,地獄被稱為「第二次的死」(啟二11,廿6、14,廿一8)是因為地獄乃是完全沒有上帝的慈愛同在的地方。而同時,那些在福音中領受完整生命的人,不只是領受了復活的身體(無論這個常常被忽略的細節有多麼重要),他們也領受了上帝完全的同在——新天新地也同時是完整的宇宙聖殿(啟廿一~廿二)。(注1)
保羅把救恩在個別基督徒生命中的福分(例如,羅八30)視為是聖靈能力的彰顯(26~29節)。換一種說法,「救恩次序(ordo salutis)」(在個別基督徒生命中救恩事件的次序)——從頭到尾都是聖靈的工作——就需要被理解為盟約福分的實現。有效的呼召,重生,稱義,納認,成聖,得榮耀,這些恩典之約的福分,都在我們與基督——上帝本體的真像——的聯合中發生。這種家庭關係(如前所述)有盟約的根源——使我們被收養為盟約的子嗣。這當中牽涉到的法庭(法律)議題,也是來自盟約的詞彙。
因此,盟約架構不只是在人類歷史的層面和上帝的生命中,把整個救贖歷史綁在一起,它也描繪了聖靈在個別信徒身上的工作。
註:
1. Not surprisingly, the tree of life runs right through this temple – which is also a garden, which is also the new heavens and new earth (Rev 22:1).
救贖歷史的盟約外貌
認識上帝的計劃:聖約神學素描(八)
盟約與教會
最後,正如我們提到過的,聖子成全了永恆之約,不只是為了拯救一些個人,而是要為祂自己拯救一群百姓,以祂為盟約元首。彼得用盟約的語言來說明信徒被上帝召聚在一起:「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棄的,卻是被神所揀選、所寶貴的。 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彼前二4~5)保羅也強而有力地斷言,聖靈在信徒生命中的工作不只是為他們個人,更是為了能彼此建造,成為一個身體(林前十二~十四;弗四1~17)。在這裏,聖經對教會的異象被視為是盟約的表達——長大成人,有我們盟約元首的樣式。
換句話說,要讓大君王成為王,祂需要一個國度——一群百姓。因此,雖然美國當代的福音派很難理解教會的重要性,但是古代世界會知道一個王需要一群百姓——在他們君王面前團結一致。新約作者知道教會對基督的王權的重要性,因為作為一個君王,祂必然要召聚一群百姓,歸祂自己。
此外,「教會的標記」,只有在盟約的範式下,才是最合理的。上帝的話——很清楚是屬於上帝百姓的(約八31~32;徒二42,六7,十二24,十九20;弗四11)——是上帝與祂百姓立約的記錄。聖禮是盟約的記號和印記,是啟動盟約(在洗禮中,參太廿八19)和更新盟約(在主的晚餐中,參林前十一23~26)的有效標記。最後,在教會中所執行的管教,是在他們對主的盟約委身中,用來組織上帝百姓的。這包括了責備、譴責(太十八15~20;林前5),也包括帶領和牧養(弗四11~14;提前三1~13;多一5~16)。教會的這三個標記構成了盟約的記錄、儀式和對上帝百姓的治理。
聖約神學教導我們要重視教會,把教會當作我們與上帝關係最基本的層面。我們不是獨行俠,而是同在基督裏。
認識上帝的計劃:聖約神學素描(九)
第九部分:結論
總之,聖約神學為聖經的架構提供了一個框架,以及福音傳遞給我們的基本架構。聖經一開始在摩西五經中記載了上帝與以色列的盟約。歷史書是此約的歷史記錄——由先知所保存(代上廿九29)。詩篇和智慧文學把盟約社群的理想生活,加以具體化。然後先知記載了以色列民最終的失敗,與盟約咒詛的執行——伴隨著此一盼望,即上帝要透過祂的僕人,他們所盼望的彌賽亞,來更新這個盟約。當然,新約解釋了這個盟約在基督裏的成全——包括祂所已經成就的,以及將來所要完成的。盟約架構理順了救贖歷史,並且讓我們清楚看到,上帝與其他人如何發生關係,甚至包括在神格內,三個位格之間的互動。
聖約神學解釋了救贖次序和基督的工作之間的關聯。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有許多層面,而盟約的範式正好能表達出其錯綜複雜的特性。其中之一,盟約的關係是家庭式的——福音甚至使我們成為上帝的兒女,基督的後嗣。它們牽涉到法律的地位——我們今天可以透過耶穌,享受蒙稱義的身分。它們也包括了實際活出我們的委身——我們今天要按照基督的形象分別為聖。連揀選的教義也完全建立在上帝榮耀的特權的異象上。
最後,教會本身的功能是盟約社群——君王的集會。彼得前書第二章毫不含糊地提醒我們,我們是君尊的祭司。正如諸約總是有各種啟幕與更新的儀式,同樣,教會今天也有洗禮和主的聖餐。這是我們可以彼此互相提醒上帝聖言的重要性的地方,在教會裏,我們也一起在禱告和讚美中呼求祂。
對那些想瞭解聖經前後一致之教導的人,聖約神學幫助我們理解整件事背後的架構。對那些想知道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包括個人和集體——是多麼複雜的人,聖約神學也幫助我們把一些圖片拼湊在一起。如果聖約神學的應許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說得太美,請注意上面的最後一句話。請注意從歷史到救恩之間,以及個人到集體之間的變動。它們都圍繞著聖約中保,以祂為中心:
你們原不是來到那能摸的山;此山有火焰、密雲、黑暗、暴風、角聲與說話的聲音。那些聽見這聲音的,都求不要再向他們說話;因為他們當不起所命他們的話,說:『靠近這山的,即便是走獸,也要用石頭打死。』所見的極其可怕,甚至摩西說:『我甚是恐懼戰兢。』你們乃是來到錫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裏有千萬的天使, 有名錄在天上諸長子之會所共聚的總會,有審判眾人的神和被成全之義人的靈魂, 並新約的中保耶穌,以及所灑的血;這血所說的比亞伯的血所說的更美。(來十二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