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與天國》九、耶穌基督所彰顯的天國 

《福音與天國》 Gospel and Kingdom by Graeme Goldsworthy(高偉勳)譯者:陳克平、陳慕賢 (原著,1981;中譯:《天國與福音——反思舊約天國觀》,基道出版社,1990)。部分修訂:誠之。

第九章 耶穌基督所彰顯的天國 The Kingdom Revealed in Jesus Christ

大多數基督徒對新舊約之間的連繫都有其看法。對許多人來說,耶穌的降臨頂多是彌賽亞預言的實現。在第二章,我們已知道,聖經某一類的統一迫使我們找出它的所在,並以之將新舊約連起來。在第三章,我們又看到,基督徒的身分意味著我們有一套方法處理聖經的統一。作為基督徒就是認定,凡事的目標都是在耶穌基督裏,連救贖歷史也不例外,因為耶穌基督乃神完美的形象(西一15~20,二9~10;來一3),先前所有的啟示都是指向祂,也在那裏得著實現和意義。

  有許多新約的經文都指出,舊約期盼新約,並在新約裏得著實現:

    「神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的曉論列祖,就在這末世,藉著祂兒子曉諭我們,又早已立祂為承受萬有的。」(來一1~2)

    「神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林後一20)。

    「我們也報好信息給你們,就是那應許祖宗的話,神已經向我們這作兒女的應驗,叫耶穌復活了。」(徒十三32~33)

    「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路二十四27)

  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我們要清楚了解到,舊約在新約中的逐漸實現,不單是叫我們知道耶穌基督是整個過程的終點,我們更是要以福音的觀點來了解全本聖經。那即是說耶穌基督是解釋全本聖經的鑰匙,而我們面對的任務是了解怎樣解釋聖經。我們首先要知道,當我們認為耶穌基督是解釋的鑰匙,我們該按有關的啟示來談論祂——福音的基督。若單單從神救贖的上文下理中,強調拿撒勒人耶穌的道德(正如許多自由派人士所做的);又或單單從神在肉身降卑的歷史性顯現的內文中,強調基督超自然的臨在(正如許多福音派人士所做的),都是不足的。明顯地,我們必須先清楚福音的本身,才能了解基督在聖經解釋上的意義。

福音

  福音是甚麼?隨便挑十個基督徒來問這個問題,你可能得到十個不同的答案。或者,沒有一個是完全錯的,但這些差異卻使人感到混亂。舉兩個極端的例子來說明這點吧。自由派基督徒經常強調耶穌的人性;耶穌是一個好人,而事實上是天下惟一真正的好人。這種好人的福音必然被删減為某些可以模仿的榜樣,且是一種要求我們嘗試照樣作的展示。無可否認,這看法中有些真理。另一方面,福音派經常強調耶穌的神性;基督是神超自然的兒子,今天仍活在信徒的心中。神聖基督的福音變成了超然的生命改變,而這顯然也有真理成分。

  讓我們在這裏澄清一點。這兩種極端的觀點都具有部分真理的說法,並不是說我們要各取部分內容,採取中庸之道或保持平衡,反而是要我們努力找出聖經的觀點。

  基本上,福音是宣告神在耶穌基督裏為我們所成就的事,而不是宣告(正如我們通常所引伸的)神現在作在信徒身上的事,雖然兩者是不能分開的。那是指耶穌以肉身降臨地上的客觀歷史事實,及神對這些事實的解釋。當彼得在五旬節傳講福音,他很快便將注意力從神賜下聖靈在使徒身上,轉而集中在有關拿撒勒人耶穌的事上(徒二14~36)。

  這些事實就是「道成肉身」、拿撒勒人耶穌最完美的生命,以及祂的死並從墳墓中復活。這些事實的解釋就是,它是「為我們和為我們的救恩」而發生的。在這簡單句子中,我們便概括了聖經啟示的寬度和深度。

  每提及耶穌的降生乃道成肉身時,我們認真地接受聖經的斷言,祂並不只是人而已,也不是個有一些神聖本質的人。在馬槽裏的嬰孩在同一時間是神子人子——有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所以同是神和人。若不承認耶穌基督同是真神和真人,我們就不能主張福音是好消息,和神施行救恩的大能。故此,相信道成肉身並不是一件理論上的事而已。福音乃是說,人不能做任何事得蒙神悅納,而神自己卻藉著耶穌基督,使我們得蒙救贖。為了蒙神悅納,我們必須活出一個完全,並不斷順服祂旨意的生命。

  福音就是宣告耶穌已為我們成就了這些事。因神是公義的,祂必會對付我們的罪。照樣已在耶穌裏為我們完成了這事,基督已為我們完全地活出神的神聖律法,也為我們完全付了罪的贖價。基督為我們生,也為我們死,只有這是我們蒙神悅納的根據。

  惟有神人耶穌基督能活出真正無罪的生命,也能為人的罪而付出贖價,戰勝死亡。我們不能明白耶穌基督一個人怎樣有兩種可分辨、但卻不可分割的本性。使徒也不能明白,但他們卻接受這事實,視之為整全的福音。就這方面,我們稍後會更詳盡地探討。

  總括來說,福音乃神在基督裏所作的、已為我們救恩所成就的事。正如我們必須分辨基督的兩性,也必須要分辨出哪些是神為我們做的,以及哪些是神在我們裏面做的。同樣,我們不能分割基督的兩性,也不能分割福音與福音的果子。我們就是靠著這福音重生(彼前一23~25),這福音也孕育了真正的信心(羅十17),而且這福音產生了神聖和聖靈充滿的生命(西一5~6)(註1)。然而,這一切都與舊約有關連,我們要嘗試探討它。

天國的福音

  有時,福音被稱為「天國的福音」(太四23,九35,二十四14)。馬可告訴我們,耶穌傳講神的福音時宣告「神的國近了」(可一14~15)。福音的主題乃天國,而這天國的觀念並不是全新的)——因為「日期滿了」,所以是「近了」。此外,「神的國」一詞縱然不是舊約本身的名詞(註2),但對那些聽耶穌說話的人來說必有其意義。

  新約的必然結論是,福音實現了舊約對神國來臨的盼望。然而我們仍要精確地了解它所指的是甚麼,及它在新約本身中怎樣實現出來。我們看過舊約的天國觀,它以三個不同卻有關連的時代或層次——伊甸、以色列歷史和先知的未來觀——表達出來。若福音實現了天國的期望,我們就應該能夠從新約的證據,分辨它是怎樣成就的。再者,我們現在正弄清楚聖經釋經的一方面。事實上,在聖經中天國啟示的不同層面,界定了啟示的漸進特性;也提醒我們在整體統一中有多樣的表達形式。每一個天國的表達——伊甸、以色列、先知的天國,以至現在的福音——都代表著同一樣實體,而以不同(卻相關的)方式表達而已。

  它們有關連,但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每一個天國的表達都與先前的有別。不過,許多基督徒不明白這事實的含意。正因新約說實體在福音中——在基督本身裏,所以必須以祂來詮釋全本聖經。現在,有些基督徒以字面釋經法,作為他們對聖經的默示與權威的看法。可惜,這並不正確。因若以「字面」來解,實現必須以應許中精確的術語來表達;這樣,實體仍只是預兆在未來的重複而已。

  新約時代並沒有字面釋經法。新約不斷強調基督是這些舊約的詞彙、形象、應許和預兆的應驗,但它們以異於應驗的方式表達出來。對新約而言,舊約的解釋並不是「字面的」,而是「基督論的」。這即是說,基督的降臨將所有舊約的天國詞彙都轉化為福音的實體(註3)。讓我們詳細討論這種轉化過程。

天國的子民

  在舊約,神國的首要元素是神的子民。在伊甸園,神的子民是亞當和夏娃(註4)。在以色列歷史,神的子民是亞伯拉罕藉著以撒和雅各而出的後裔。在先知的盼望,神的子民是以色列忠信的餘數。在福音,神的子民是耶穌基督。

  首先,耶穌被描繪為真正的亞當(或末後的亞當)。請參考下列資料:

  耶穌是亞當的後裔(路三23~38)。

  耶穌勝過令亞當失敗的試探(可一12~13)。

  耶穌接受洗禮,認同了亞當的族類(路三21~22)。

  耶穌是末後的亞當(羅五18~21;林前十五20~22、45~49)。

  耶穌是人子(一個指人類的名詞,因此也即是亞當族類其中一員)(註5)。

  第二,耶穌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初讀保羅在加拉太書三章16節所說的,(註6)覺得他在這要點上的手法不公平。但保羅所說的是基於整個舊約背景的,就是民族的團結是與其原始的祖先有關的。保羅乃是說亞伯拉罕的子孫以色列,只在基督裏才有意義。只有祂才是真以色列,福音書中也有同樣的觀點。馬太的家譜就表示耶穌是大衛之後代,也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太一1)。

  第三,耶穌是真以色列。這是由上一點發展而來的,因以色列是亞伯拉罕的子孫。馬太引用了何西阿對出埃及的說法作為其論點:「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他藉此描述耶穌、馬利亞和約瑟在希律死後回歸一事(太二15)。無論怎樣,將一個有關以色列的歷史事件,應用到耶穌生平的類似事件上,必然顯示某種相同,保證了「應驗」的描述。耶穌在曠野受試探的記載中(太四1~11;路四1~13),祂為抵擋試探而引用的每一節經文,都與申命記中以色列在西奈曠野所受的試探有關。它意指古以色列受試探而失敗,耶穌(真以色列)卻得勝了。

  第四,耶穌是大衛的子孫。神對亞伯拉罕後裔的應許,經常是以那偉大的約的方程式來表達:「我是他們的神,他們是我的子民。」在撒母耳記下七章14節,大衛的兒子本人也得到這應許:「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領袖與其百姓的憂感與共再次出現。君主包括了其百姓,也是他們的代表。

  耶穌這些不同的身分帶出一點,耶穌基督是新族類的始祖。任何聯於祂的人都是這族類的一員,只因為祂那族類。故此,無論誰在「基督裏」,都是一個新的創造(林後五17),即是說,他屬於以基督為首的新秩序。

天國的所在

  舊約天國的第二個元素是我們所稱的「神的地方」。這可能是一個稍有不足的方式來描述新約的天國觀。縱然它仍不時運用舊約的詞彙,它並不規限於某個特殊的空間觀念,諸如一個花園(伊甸園)或一塊地(以色列)。無論如何,我們仍該有一些途徑去了解新約中「地方」的意義。

  在第一層次的啟示方面,天國的所在地是伊甸園,第二層次是迦南地,因為兩者都是受造的地球的部分,所以,縱然其一屬於墮落前期,而另一個則屬於墮落後期,中間仍有一個可估計到的連續部分。第三層次是先知未來的天國,採納了天國位置的迦南模式,卻「褒揚」它。我們先前已看過,在先知的預言中,明顯地會出現這兩種層次的混合物。

  在舊約,救恩包括了神的子民與環境的復和,以致與神和好。因伊甸園代表完美的第一次創造,故救贖過程需要伊甸樂園的再造。這意象進程的開始是伊甸園,接著是以色列歷史中的「流奶與蜜」之地,及後是先知眼中新天新地的新樂園。

  新約繼續這進程。耶穌宣告祂的國不屬於這世界(約十八36),但同時,舊約那種屬地的意象不斷重複出現,而且也漸清晰。彼得複述以賽亞新天新地的預告,但卻指出那是與現在的事物有一個完全的分割,現在的秩序必要過去(彼後三10~13)。

  舊約發展「以色列」層次時,集中在耶路撒冷(錫安)上,並以之為神的土地的中心。因此,先知經常描繪錫安的收復,作為神國的彰顯。回歸的忠信餘數也是返回錫安,同樣地被吸引進入天國的外邦人,也是回歸錫安。

  至此,若以色列的希望是國家會歸回錫安(例如賽三十五10),我們就必須查考新約,找出錫安的所在。希伯來書十二章22節指出一個猶太人悔改歸向基督,乃返回錫安。錫安就是現在耶穌在神的右手中掌權的地方,也就是信靠福音的地方。

  另一處重要的經文是希伯來書十一章8至16節。這裏的主題是有關神子民的繼承問題,這是指亞伯拉罕和那些先祖的情況。從解釋福音的觀點來看,亞伯拉罕在福音中的盼望是: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10節)。至於那些先祖的希望,作者重申他們羨慕更美的家鄉,也就是在天上的(16節)。這福音促使作者將舊約舊形象轉化為新的。

  另一個重要的神國的所在乃是聖殿。聖殿之所以成為焦點,乃因它代表了神與子民同在。它展示應許地並不單只是百姓生活的地方,更是神與人關係的所在。故此,聖殿構成了神國存在的部分,天也藉此而被認出。

  在新約,聖殿的主題也幫助我們認識新舊約的關係。有一件事是清楚的:新約宣告新的聖殿已出現,因為只有耶穌基督是聖殿的本身。約翰描述道成肉身時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一14)希臘文字面的直譯是:「……和搭帳幕在我們中間。」換句話說,約翰視耶穌為曠野中的帳幕。為甚麼耶穌是聖殿呢?因為祂是與我們同在的神。

  不過,這思想被進一步發展:耶穌同是神和人緊密的聯合。耶穌是神和人最完美的關係。故此,耶穌與猶太人爭論聖殿的潔淨時(約二13~22),祂權威地表示:「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19節)。祂的反對者受著舊制度的轄制,只想到希律的聖殿的磚和泥。但約翰告知我們,耶穌指出聖殿是祂自己的身體,所以,祂的死而復活使門徒明白了祂曾說過的話(22節)。

  這些地點的影象——花園、土地、城市、聖殿全都在福音裏實現了。在新約,天國的地點乃耶穌基督自己。為免我們受曲解的論點誤導,聖經清楚指出耶穌基督復活了,並在天上坐在神的右邊(註7)。

天國的管治

  舊約天國模式的第三元素,是神藉著話語管治其子民。聖經中各種約的內容亦然。我們會明白神的立約管治有兩個重要的層面——諸約的本身和約的中保。

  我們已知道,神統治伊甸園時,藉著話語界定了亞當的自由。而對亞伯拉罕,神不單只呼召他,還引導他和應許他,這一切的目標是表達出立約的關係:「我是你們的神,你們是我的子民。」之後,當以色列明白自己是神的子民,神在西奈的立約上,藉著日常生活定出祂子民的角色。繼而,先知的希望並不是另立新的約來管治那些歸回的百姓,乃是約的新應用——寫在人的心靈上——所以,這是完全合神的屬性和旨意的(耶三十一31~34)。

  新約並不經常這樣提及立約的事,但多次提及福音實現了新的約之希望,馬利亞之歌就是一個例子。它詮釋耶穌的降臨實現了舊約的希望(路一46~55)。同樣地,撒迦利亞之歌和西門之歌都是用舊約立約的詞彙來講解道成肉身(路一68~79,二29~32)。在最後晚餐時,耶穌宣告那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故此指出了祂的死乃實際奠定新的約的實體,正如舊的約是由摩西獻祭的血所達成的一樣(林前十一25;參出二十四8)。

  希伯來書八至九章解釋了福音就是耶利米所講的新約,且是這方面最詳細的闡述。該作者說新的約勝過已過時之舊的約,並不是說舊的約與新約毫無關係。事實上,他證實新的約完全成就了那些在舊的約所預言的。有些人喜歡將新舊的約一刀兩斷來分割的人,經常引用以下句子來支持他們的論點,「你們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羅六14)其實律法乃新立的約——耶利米書三十一章31至34節建立的事實——故新約中律法的地位是重要的。這些章節的內容通常都顯示出它們的統一性。耶穌來不是廢除律法,乃是要成全它(太五17~20)。律法仍是神公義的標準(羅二13),而信心並不是廢除律法,而是要堅固它(羅三31)。故此,耶穌的為我們生和死,乃是要滿足律法對人的要求和懲罰。事實上,我們自己做不來的事實不會除去這些要求,而只要我們相信基督已為我們成全了,我們便會維護這些要求。

  另一個與神的法則有關連的主題是王權。以色列的士師在某程度上是君王的前身,不過,大衛才真正實現了調停神法則的意義。申命記十七章14至20節提出了王權的模式,我們可看到君王乃立約的中保。在撒母耳記下七章,我們可發覺王權統治與聖殿是連在一起的,所以王位與聖殿在意義上幾乎成為同義詞。

  那麼,新約又怎樣表達出,大衛的統治在神的國裏恢復呢?首先,耶穌是大衛的子孫,這意味在神的國裏永遠掌權管治。第二,指出復活乃實現了有關大衛恢復統治的預言:「既是先知,又曉得神會向他起誓,要從他的後裔中,立一位生在他的寶座上,就預先看明這事,講論基督復活。」(徒二30~31、36)。「論到神叫他從死裏復活,不再歸於朽壞,就這樣說:『我必將所應許大衛那聖潔可靠的恩典賜給你們。』」(徒十三34)

  我們已談過聖殿與神國的所在有關連。我們已注意到,這「聖殿」的主題在新約中顯示出神的國在福音裏得以實現。這是表記,表示神住在其子民當中,並依會幕裏至聖所約櫃內的法例來管治(出二十五21~22)。在撒母耳記下七章記載,所羅門的聖殿預表神實現了對大衛之應許,大衛的子孫成為統治者。以西結的焦點是,神在天國裏管治和賜予生命的象徵乃是新的聖殿(結四十七1~12)。撒迦利亞看到由大衛的後裔所羅巴伯藉著聖靈建立一所新的聖殿(亞四6)。對約翰而言,真正的聖殿是耶穌這個「道」的肉身顯現(約一14,二21)。司提反明白到,要除去人手所造的殿才能實現福音,若堅持舊的便是抗拒聖靈(徒七46~51)。對保羅來說,聖殿在基督的復活(徒十三34;參申二6)和基督藉著聖靈的同在中應驗了(弗二18~22;林前三16;林後六16)。彼得也同時知道天上的聖殿(徒二30~31),和地上聖靈的創造(彼前二4~8)。我們在啟示錄二十一和二十二章,看到描述天上實體的高潮。在這裏,神自己是聖殿,故不再需要象徵的建築物(啟二十一22)。我們也看到以西結的異象(結四十七章)中,聖殿裏神的寶座流出活水的江河(啟二十二15)。聖殿神學藉著福音得以實現,而天上的聲音恰切地確定了其目標:「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啟二十一3)

天國:現存和尚未臨到

  若福音是與二千年前發生的歷史事件相連時,我們能否說所有舊約先知的希望都在福音裏得到實現呢?我們不能隨便忽略基督第二次的再臨,和這使信徒有榮耀變化的應許。但有關「世界的末了」的應許,及其後的事件又怎樣呢?換一種說法:我們怎樣將現在為信徒而設的救恩,連於神國最後在榮耀中的顯現呢?許多人實際上都認為,基督的第二次再臨包含了神全新的工作。因為他們不接受所有的應許都在福音裏得到了實現,所以他們被迫接受這樣的結論。因此,不理會聖經的證據(上文已引述的),他們便認為以色列的回歸、聖殿的重建、大衛王位的恢復,都與福音沒有關連,並且會在其他將來的事件中實現。

  若這書的立論確實,我們該有以下的結論。新約乃在二千年前發生的「基督事件」,那是神為所有屬祂的子民(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的救恩所完成的完美事工。福音——基督第一次的降臨——為信徒贏得了所有榮耀的財寶。信徒在相信的那一刻,已蒙神完全地接納,因為基督和祂的工作都是完全的。信徒的地位永不能再改善了——他已擁有基督一切的豐盛。若信徒現在基督裏一無所有,將來也不會在榮耀裏得著甚麼。他是藉信心而擁有一切,不過,藉著信心並不令這一切失卻真實性。

  故此,基督徒生活在一種張力中,現在既「藉著信心」生活,卻未能「藉著眼見」而知道天國「還未來到」的實體(註8)。

我們其中的一個含意是,啟示錄必須由福音的角度來解釋,因為有些人對它感到迷惑,也有人卻藉著它胡亂推測將來的事。我們也該以基督第一次的降臨來詮釋第二次的降臨。對信徒來說,基督第二次的降臨會顯出他和神國度的榮耀,那是我們藉著信心而獲得的榮耀。對不信的人來說,第二次的降臨會宣示審判,而這審判實在已落在每個罪人身上,雖然他們並未能察覺到。

基督乃天國

  我們開始把所有零碎事件拼在一起來看,便能知道一項常被忽視的真理出現了,那就是新約處理了舊約啟示的整體模式。要了解神的國,我們就必須認識耶穌基督。這並不是一種假敬虔的口號,又或陳腔濫調,而是對我們解釋聖經的重要提示。

  我們界定神的國為,神的子民在神的地方接受神的管治。新約視耶穌基督為以上各方面的基本參照點。祂是神的真正子民、真的王權範圍和真正的統治。

  這叫我們想起在第四章所開始提及的聖經神學。身為基督徒,我們承認基督是通往神的途徑,也相信基督的福音是神救恩的大能。以聖經全面統一的觀點來看,這些陳腔濫調可得到更深的意義,而那是我們忽略了的。聖經神學顯示了聖經中所有盼望,都在耶穌基督裏實現的啟示過程。因著基督是所有啟示所指向的目標,祂、祂本身、祂的位格和作為,便成為解釋所有經文的關鍵。

最後,我們在本部分的最後一點是,耶穌基督(正如我們已看過的)本身包含了神的國。這福音就是人與基督恢復正常關係的福音;而這些關係包含了全部實體:神、人和創造的秩序,正如伊甸園和迦南都是在基督裏,神完美的世界也是在基督裏。福音派人士常常遺忘這方面的真理,但舊約卻強調其歷史性。福音並不單單是「罪得赦免」和「死後上天堂」。福音乃神、人和世界的關係重修。我們不應誤用聖經的預表和由福音改變了的舊約象徵,以致完全脫離這個神創造的世界。福音不單涉及神,更是涉及其他人和整個世界。這事實怎樣影響基督徒對世界、政治、文化、藝術、生態和科學的看法,是我們應該繼續關注的。

研習問題

  1. 福音是甚麼?

  2. 新約怎樣處理福音與預言應驗的關係?

  3. 基督第二次再臨與先知預言的應驗有甚麼關係?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