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之按:《神與人同住》一書的價值以及所教導的真理,絕對比《標竿人生》或《活出美好》好上千倍。可惜其知名度和銷量卻都難望其項背(用現代話來說就是追不上車尾燈)。何以致之?是因為現代基督徒的水平太差,讀不懂這本書?還是廣告作得太差?還是有其他原因?這篇博文盼望能引發大家對這本書的興趣。認真讀這本書,靠著聖靈好好默想,你對你的人生標竿或如何活出美好生活,一定會有翻天覆地的概念上的轉變。個人認為這是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擁有、認真閱讀,並大力推薦給其他基督徒的好書。
《神與人同住——擴張伊甸園到地極》
God Dwells Among Us: Expanding Eden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By G. K. Beale, Mitchell Kim 郭熙安譯,臺北改革宗出版社,2017

第一章 伊甸園是聖殿
創一~二章的背景
渴望。我們是充滿渴望的受造物。當我們誤判這份渴望的對象時,我們就會變得灰心和失望。我們渴望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卻常因發生衝突而受挫;我們渴望能心滿意足,卻常因不滿而受挫;我們渴望活得有意義,卻常因自己的力不從心而受挫。托爾金(J. R. R. Tolkien)診斷出這份渴望的根源:「我們都渴望伊甸園,而且我們不斷瞥見它。我們的本性全然敗壞,其中最仁慈和善的部分,也仍然沾滿了『放逐』的感受。」(註[1])我們內心的渴望因這放逐而受挫,但在神最初設立於伊甸園的居所裏,這些渴望能完全得到滿足。神在祂居所的同在,充分滿足我們對人際關係、心滿意足和人生意義的渴望,而創世記的開頭幾章表明神要這些渴望如何完全得著滿足——也就是在伊甸園裏得著滿足。神在伊甸園這座「園子與聖殿」裏,為自己而將我們創造成祂的形像(創一~二章)。神在伊甸園裏的同在,使人領受生命和人生目的,因此我們不難明白「除非我們在祂裏面尋得安息,否則我們的心就永不安寧。」(註[2])在本章裏,我們會探討聖經如何將伊甸園描述成一座聖殿和神的居所,來滿足我們對生命和人生目的之渴望。
伊甸園是神的居所
在創世記第一至二章和更寬廣的舊約見證裏,我們看見伊甸園被描述成聖殿和神的居所。(註[3])甚至連看似隨意提到神在伊甸園中「行走」(創三8),都帶有豐富的言外之意,使人聯想到神在聖殿裏的同在。在利未記第廿六章,耶和華應許要在他們中間「行走」,並要作他們的神(利廿六12)。在申命記第廿三章,耶和華吩咐以色列人要保持營地的聖潔,因為祂要在他們營中「行走」(申廿三14)。當大衛計畫要蓋聖殿時,耶和華提醒他說:「我……常在會幕和帳幕中行走」(撒下七6)。與此類似地,神也在伊甸園中「行走」(創三8),因為伊甸園本身就是聖殿和神的居所。
更明顯的是,以西結將伊甸園稱為聖殿,說它是:「神的園………神的聖山」且包含「聖所」(結廿八13-14、16、18)。「山」和「聖所」在別處也指向聖殿。(註[4])以西結也提到一位彷彿亞當的人,在伊甸園裏如祭司般穿戴鑲有寶石的衣物(結廿八13;另參出廿八17-20),這人的罪孽瀆了聖所,並使他被逐出去(結廿八1718)。(註[5])因此,以西結書第廿八章18節非常明顯將伊甸園稱為聖殿,其中有位像亞當的人物,是此聖殿的祭司。
還有其他證據和線索,可幫助我們將伊甸園視為第一座聖殿。在至聖所裏的約櫃裝有律法書(此書可使人得智慧),而這約櫃呼應著分別善惡樹(此樹也可使人得智慧)。不論是碰觸約櫃或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都會導致死亡。伊甸園的入口是在東邊(創三24),正如聖殿的入口也是在東邊(結四十6)。伊甸園和聖殿的共同特點,就是神那能使人得智慧的聖潔同在。
神在伊甸園裏的同在,聯結於園子裏有關生命和人生目的之象徵。伊甸園裏的景象,極醒目地呈現人類的基本渴望要在神的同在裏得到滿足。例如,生命河的水和生命樹的果子,能滿足人對生命的渴望。亞當領受祭司的呼召,要負責修理看守這座「園子與聖殿」,而這能滿足人所需要的人生目的(創二15;參民十八5)。伊甸園和會幕/聖殿的相似之處,進一步證明我們對生命和人生目的之渴望,要在神的同在中才能完全得到滿足。
伊甸園和對「滿足」的渴望:生命樹與生命河
在創世記第二章的簡潔敘事裏,用6節經文來描述生命樹和從伊甸流出來的河(創二9-14)。聖經是否在此「浪費」寶貴的篇幅呢?草率的讀者很容易略過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但這段經文其實富含意義,指出在神的同在裏才能得著生命。伊甸園的青翠景象(特別是園中的樹與河流),反映出在神同在裏的豐富生命,而這幅青翠景象也是後期會幕與聖殿的寫照。
生命樹:耶和華神使各樣的樹從地裏長出來,可以悅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園子當中又有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創二9)
這「生命樹」立在園子中間,而這棵樹的果子能帶來永遠的生命(創三22)。為什麼呢?箴言第三章將神的智慧比作生命樹,而神的智慧為祂的子民照亮生命、平安的道路(箴三16-18)。同樣地,在會幕和聖殿裏,至聖所外的燈臺是以這「生命樹」為原型,因為神的同在會為祂子民照亮生命的道路。這燈臺看起來像是一棵樹,杈出七根開著杏花的樹枝(出廿五31-40,卅七17-24),儼然是一幅在神同在裏賜予生命、結實纍纍的圖畫。(註[6])
豐富的生命不只顯明於這棵樹本身,同時也顯明在這園子的青翠景象上,因為「耶和華神使各樣的樹從地裏長出來,可以悅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創二9)。所羅門的聖殿也充滿了這種青翠景象(王上六18、29、32、35,七18-20)。(註[7])在末時的聖殿也洋溢著生命,例如生命河的兩岸長有生命樹,為要醫治萬民(結四十七12;啟廿二2;請參下列討論)。在伊甸園裏顯現的豐富生命,描繪出神在會幕與聖殿中的同在所帶來的豐盛。神的同在之處洋溢著生命。
生命河:有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從那裏分為四道:第一道名叫比遜,就是環繞哈腓拉全地的。在那裏有金子,並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裏又有珍珠和紅瑪瑙。第二道河名叫基訓,就是環繞古實全地的。第三道河名叫底格里斯,流在亞述的東邊,第四道河就是幼發拉底河。(創二10-14)
此處看似隨意提及一條河從伊甸流出來,但這也提醒我們,豐富的生命是源自神的同在。這條位於伊甸園的河,為河岸邊的許多樹木帶來生命,其中包括分別善惡樹和生命樹(創二10、17,三24)。這河從伊甸甸流出來,先滋潤園子,之後才向外流到萬民將居住的世上各地,為其餘地方帶來生命(創二10-14)。同樣地,在聖經後來對聖殿的描述裏,也有一條河的岸邊長有生命樹。在以西結書第四十七章裏,有條河從聖殿的門檻下流出,河的兩岸有極多樹木。這條河的水使海水變甜(結四十七8),帶給動物生命(結四十七9),並使岸上的樹木長滿可治病的葉子(結四十七12)。在啟示錄裏,有條河流入新耶路撒冷,河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果子,每月都結果子」,而「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啟廿二1-2)。這條河源自神的同在(「從神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向外將生命帶給周圍的萬民。
這條滿有神同在的生命河,從神同在的最內部之處向外流向萬民。在聖殿裏,神的聖潔最崇高地彰顯在至聖所,再向外擴展到聖所,然後再到外院,聖殿是所有以色列人聚集敬拜神的地方,而我們之後會談到聖殿象徵著整個天地。在末時的聖殿裏,有河從至聖所流入聖殿的院子裏,再流向外面的萬民(結四十七1;啟廿二1)。在伊甸園裏,有從神在伊甸甸的同在之處流入園子,再流到世上各地,也就是萬民後來的居住之地(創二10-14)。我們在伊甸園和聖殿裏,看見神的聖潔有種層次的變化,正如神的同在從伊甸/至聖所的最內部之處,向外擴展到萬民將居住的世上各地。
因此,從伊甸園和聖殿的相似之處,可明顯看出聖潔的這種層次變化。正如聖所裏有形狀如生命樹的燈臺,以及用來養活祭司的陳設餅;同樣地,伊甸園裏也有生命樹(創二8-9),並提供食物來養活亞當(創二16)。正如以色列第二聖殿的外院,提供讓萬民前來敬拜的地方;同樣地,亞當在園子外面要治理的地與海,也是古實和亞述人民的土地(創二13-14)。當然,這些土地在那時還沒有民族居住。(註[8])這些相似處可見於下圖:

既然生命河源自神的同在,流向萬民所在之地,那麼我們向萬民的宣教,也必須源於從神同在裏得著的生命。若我們委身宣教的動力來源,只是那猶如一潭死水的自身理想,我們就會失去熱心並變得充滿苦毒。許多抱持理想主義的人,對窮人、未聽聞福音之人、或受傷害之人的苦境感到心碎,就迫使自己奮不顧身地為他們犧牲奉獻,但在面臨代價高昂的順服考驗時,這種作為動力來源的理想主義就會枯竭。然而,當我們的動力來源枯竭時,我們可以更完全且深入地汲飲那從神同在裏得著的豐富生命。我們的神會賜下喜樂和力量,來使我們堅忍到底!神將宣教擺在我們面前,而我們從神同在裏得著的生命,足以使我們克服宣教帶來的每項挑戰。然而,生命顯然也必須從神的同在流向有需要的萬民,而萬民的需要必然驅使我們更完全地及飲那從神同在裏得著的生命。
就在園子外面,這條河環繞著盛產金子、芳香樹脂和紅瑪瑙之地(創二12,中文和合本將此處「芳香脂」譯為「珍珠」)。每項產物都標示著神同在所帶來的生命。聖殿的外觀是「精金的,如同明淨的玻璃」(啟廿一18、21),正如會幕裏的神聖器具也是用精金打造的。光滑的精金能反射光線,正如我們住在神的同在裏,也會反映出神的榮光。芳香樹脂是一種香料,外觀彷彿嗎哪(民十一7),而嗎哪被存放在至聖所的約櫃裏。事實上,神的同在維持我們的生命與活力,正如嗎哪也供養曠野中的以色列人(詩七十八24-25;約六58)。紅瑪瑙在聖殿裏隨處可見,特別是鑲嵌在大祭司的胸牌上,上面刻有以色列眾子的名字(出廿五7,廿八),反映出他們在神面前的身份與珍貴。藉此,這種富足的景象使人想起神的同在如何帶來生命,好叫我們的心可以不因罪而腐蝕,我們的生命得以保持活力,我們的身份也能正確建立於自己在神面前的珍貴上。
詩篇第卅六篇將神在伊甸的同在所流出的河,詮釋成一幅從神同在裏得著豐富生命的圖畫:
神啊,祢的慈愛何其寶貴!
世人投靠在祢翅膀的蔭下。
他們必因殿裏的肥甘得以飽足;
祢也必叫他們喝祢樂河的水。(「樂」的原文字義是「伊甸」)
因為,在祢那裏有生命的源頭;
在祢的光中,我們必得見光。(詩卅六7-9)
在神的同在和聖殿裏,這條從伊甸流出的河帶來生命的源頭。神的同在帶來生命和光明。既然神的同在能使人得著真正的生命和養分,我們就必須經常大口喝祂樂河的水。我們常因疲乏困倦,而從娛樂、空洞的友誼和無止盡的活動當中尋找生命,但這一切都不能帶來生命。我們的許多休閒活動,都無法使我們的內心重新得力,來幫助我們面對每一天的挑戰。我們就像從前的以色列人,離棄神同在的這條河流,鑿出不能存水來使人解渴的空池子。我們是要從活水的泉源得著靈魂的滿足?還是要鑿出那不能使人滿足的腐臭水池?這條源自神同在的生命河,吸引我們從這些清新活水得著滿足與休養,而只有在神的同在裏才能尋得這活水。
我們會為能滿足我們的事而犧牲。神的同在能豐富滿足我們的靈魂,而這會驅策我們走出舒適圈,呼喚我們離開溫暖的床榻,跪下進行清早的晨禱並默想神的話語。只有這些能豐富滿足靈魂的事,可以支撐我們不顧艱辛地回應神對我們的呼召,去到大街小巷和世界各地向萬民宣揚祂的名。伊甸園的景象顯明人能得著豐富的滿足,而唯有從神的同在得著滿足,才能產生一顆願意宣教的心。
伊甸園和對「人生目的」的渴望
神將亞當安置在伊甸園,派他修理看守這園子(創二15),這是在伊甸園這座「園子與聖殿裏的祭司工作。亞當的「修理」不只是耕地(創二5),同時也是在事奉神(例如,申四19的「事奉」一詞,其原文與這裏的「修理」相同),而他看守園子的方法(創二15),就是遵守神的命令(參利十八5),並保護園子不受到沾汙與敗壞(參民一53)。除了創世記二章15節以外,「修理」和「看守」這兩個動詞,有時也一起出現在有關祭司的段落中:
你們要看守聖所和壇,免得忿怒再臨到以色列人。我已將你們的弟兄利未人從以色列人中選出來歸耶和華,是給你們為賞賜的,為要辦理會幕的事。(註[9])(民十八5-6)
在這段經文裏,祭司要看守聖所,使聖所免遭敗壞與玷污,並要辦理會幕的事奉。同樣地,亞當也在聖殿裏以祭司身份來事奉神,並看守這座「園子與聖殿」,使它免遭敗壞。
與此類似地,以西結書廿八章13節提到伊甸園裏的亞當,像祭司般佩戴「各樣寶石」,而這些寶石呼應以色列大祭司的以弗得上面的寶石(出廿八17-21)。(註[10])
若觀察創世記第二章的後續經文,也能證實這種當工作的理解。神在吩咐亞當修理看守園子之後,對他說:
耶和華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二16-17)
神在吩咐亞當看守園子之後,也吩咐他要遵守神的誠命。正如祭司應當藉著遵守神的誡命,來看守聖殿(民十八5),亞當同樣也以祭司身份藉著遵守神的誡命,來看守伊甸園這座「園子與聖殿」。亞當透過順服神的話語,來實踐神為祭司所定的人生目的。
亞當身為第一位看守聖殿的祭司,卻沒有忠於他的服事,反而讓蛇從外面入侵這座「園子與聖殿」。(註[11]這蛇爬進園子裏說詭詐的話:「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創三1)這蛇透過使人懷疑來顛覆神的話語。從夏娃對這蛇的答覆,就能看出這蛇的計謀得逞了。請注意神在創世記二章16-17節所說的話,與女人在第三章2-3節的答覆有細微差異:
創二16-17 | 創三2-3 |
耶和華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原文字義是「你必死在死亡中」) | 女人對蛇說:「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吃,惟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神曾說:『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 |
首先,神的名稱從「耶和華神」(the LORD [Yahweh] God)被更改成「神」。雖然這在中英文裏聽起來差異不大,但「耶和華神」是神的私人名稱,表示一種親密和立約的關係,而「神」則是指那以大能創造萬有的神(Elohim)。雖然創世記第二章記載,耶和華神以立約關係向祂的子民發出命令,但夏娃在創世記第三章似乎站得遠遠地來看待這位神。其次,神的許可範圍被大幅縮減。雖然神非常慷慨地許可人吃「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夏娃卻將這恩慈的邀請簡化成「園中樹上的果子」,大大縮減了神的慷慨邀請。此外,神的禁令則被加以放大。神吩咐他們只有一棵樹的果子不可吃,夏娃卻加油添醋說「也不可摸。」她成了第一個律法主義者,讓神的命令看起來比實際上更嚴格。最後,罪的後果被低估了。神說:「你……必定死」(原文字義是「你必死在死亡中」),但夏娃只說:「免得你們死。」(註[12])
亞當和夏娃沒有藉著順服神的話語,來好好看守神的園子。這蛇破壞了人對神話語的信任,也因此破壞了對神本身的信靠。加爾文說得好:
無疑地,我們一旦藐視神的話語,對神的敬畏便蕩然無存!……因為除非亞當開始懷疑神的話語,否則他絕不敢抵擋神的權柄。事實上,此處表明勒住所有私慾的最佳韁繩,就是認為最美好的事莫過於藉著順服神的誡命來行義,並認為蒙神所愛才是幸福生活的終極目標。因此,亞當被魔鬼的褻瀆話語牽著鼻子走,就盡其所能地消滅神的全部榮耀。(註[13])
一旦移除神話語對人的保護,這世界的試探就會變得更加強烈。在創世記三章6節裏,夏娃被試探迷得暈頭轉向,於是她「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對食物的渴望、眼目的愉悅、對智慧的渴求,都是十分強烈且合法(若在適當的情境底下)的渴望。我們肉體的渴望可以是合法的,但夏娃卻想用非法的方式來滿足這些渴望。然而,神話語的疆繩保護著我們,不容這些渴望如脫疆野馬般地毀了我們。
亞當和夏娃沒有忠於他們的人生目的和祭司呼召,反而因著不遵守神的話語,而讓入侵者玷污這座「園子與聖殿」。伊甸園是神將人生目的賜給人類的地方(創二15;參創一28)。我們稍後會談到,當神的同在透過耶穌的獻祭而恢復時,我們的人生目的也恢復了,要以君尊祭司和聖潔國度的身份,在末世的真聖殿中服事神(彼前二4-9)。當生命按照其應有目的而運作時(即一種活在神同在中的生命),人心對人生目的之渴望才得以滿足。正如亞當和夏娃應該聽從神的話語,去完成他們看守神居所的使命,我們同樣也必須聽從神的話語,去完成看守和擴張神居所的使命,直到這居所遍滿全地。
結論
我們在這章談到伊甸園是第一座聖殿和神同在之處,因此,伊甸園也是生命得著滿足的地方。然而,罪阻斷了回到有神同在之伊甸園的道路。因為亞當和夏娃沒有好好看守聖殿,反而犯罪並讓一條不潔的蛇進來玷污聖殿,所以他們失去祭司的身份,而二基路伯接管了「看守」這座園子與聖殿的責任(創三24)。(註[14])
有誰能開通這條路,使我們返回神在聖殿中的同在?我們是否被永遠定罪,只能住在伊甸園的東邊?耶穌藉著獻上自己的身體,開通返回神同在的道路(來十19-20)。因此,過去在伊甸園裏流動要賜人生命的水,如今在信靠耶穌之人裏頭流動、也透過他們而流動,要「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四13-14)。正如這條河「從伊甸流出來」,一直流到亞述和古實等周圍列邦將要居住之地(創二10);同樣地,凡信靠耶穌的人不但要喝活水,同時也有一道活水的泉源要湧向他們周圍的萬民(約七37-39),我們之後會更完整地看到這點。
我們在這章已證實伊甸園是第一個敬拜之處,因為它是神同在的居所,也是唯一能使人在神裏面得著滿足的地方。神的計劃並非停滯不前,而是要亞當擴張伊甸園直到遍滿全地。透過什麼方式呢?在下一章,我們將探討神對伊甸園裏的敬拜有何心意,以及這心意如何藉著宣教而遍及全地。
[1] J. R. R. Tolkien, The Letters of J. R. R. Tolkien, ed. H. Carpenter and C. Tolkie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0), p. 110.
[2] Augustine, Confessions, trans. J. G. Pilkington (New York: Liveright Publishing, 1943), p. 1.
[3] 以下書籍概括介紹近來有些學者如何主張這種看法:Richard M. Davidson, Flame of Yahweh (Peabody, MA: Hendrickson, 2007), pp. 47-48.
[4] 伊甸園位於一座山上(結廿八14、16),正如以色列的聖殿(例如:出 十五17)和末時的聖殿(結四十2,四十三12;啟廿一10)也位於山上。「聖所」(sanctuaries,結廿八18)在別處是提到以色列的會幕(利廿一23)和聖殿(結七24;另參耶五十一51)。以西結可能是用複數形來提到那一座聖殿,因為在聖殿的建築物裏有多處「聖地」(例如:院子、聖所、至聖所)。在所羅門的聖殿(代上廿八11)和第二聖殿(馬加比一書十43)的建築物裏,甚至有更小的神聖區域。斐羅(Philo)則把「至聖所」稱為「眾至聖所」(the Holies of Holies)(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 2.56; On the Change of Names 192)或「至聖的眾內殿」(On Dreams 1.216)。
[5] 參本章註腳10更進一步探討這位像亞當的人物。
[6] 這種圖畫在古代近東的神殿裏相當常見。有關進一步的討論請參:Carol Meyers, “Lampstand, “in Anchor Bible Dictionary, ed. D. N. Freedman (New York: Doubleday, 1992), 4:141-43; Howard N. Wallace, “Tree of Knowledge and Tree of Life, “bid., 6:656-60.
[7] 例如:這殿充滿了「香柏木……上面刻著野瓜和初開的花」(王上六18),「刻著基路伯、棕樹,和初開的花」(王上六29、32、35);在聖所門口的兩個柱頂之下有「石榴」(王上七18-20)。
[8] 這裏談到伊甸及其園子的區別,是根據以下這本書的內容:John Walton, Genesis, NIVAC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1), pp. 167-68, 182-83.
[9] 更精確地說,這兩個詞在舊約裏一起出現時(相差大約15個字以內的範圍),要不是指以色列人「事奉」神與「守護」(遵守)的話語(大概出現10次),就是指祭司「看守」和「辦理」會幕的事(民三7-8,八25-26,十八5-6;代上廿三32;結四十四14)。進一步討論請參:Walton, Genesis, pp. 172-74。即使「看守」一詞的希伯來文在創二15是指亞當要「管理」或「耕種」園子(如同這詞在創二5和三23的用法),但它仍然跟一種看守園子的祭司職責有關,要使園子常保秩序與清潔,這也是祭司們在埃及的「園子與聖殿」中的職責(關於這點請參:G. K. Beale,The Temple and the Church’s Mission, NSBT 17 [Downers Grove, IL: Inter Varsity Press, 2000], pp. 84-89)。總括來說,以色列祭司的部分職責,就是使聖殿保持秩序與純淨,我們往後會再談到這點。
[10] 以西結書所列的這份清單,很可能暗指人類祭司在出埃及記廿八章的珠寶服飾;不然,以西結書十八章和出埃及記廿八章的描述,就都是根據一般傳統對亞當衣著的看法。雖然有人認為以西結書廿八章所說的人物是指撒旦,但希臘文書約聖經(七十士譯本)和亞蘭文他爾根譯本(Targum)都忠於希伯來文原意,清楚指出這人是亞當(進一步討論請參:D. Callender, Adam in Myth and History, Harvard Semitic Museum Publications [Winona Lake, IN: Eisenbrauns, 2000], pp. 87135, 179-89)。雖然有人指出,以西結書十八章14節(「你是那受膏遮掩約櫃的基路伯」)可證明這人物是指撒但,但這句話也可被解讀成某種隱喻,意思是:「你(像)是那受膏遮掩約櫃的基路伯」,與此類似的隱喻說法是:「耶和華(像)是我的牧者」(詩卅三1)。還有其他事可進一步指出這人物是伊甸園裏的亞當,即以西結書廿八章18節說,這位在伊甸園裏的光榮人物,因犯罪而「褻瀆」了伊甸園。伊甸園因罪而變得不潔淨,唯一的記載就是創世記二至三章裏有關亞當的敘述。此外,既然以西結書廿八章是藉著推羅的人類君王的罪,來描述這有罪的受造物(結廿八1-12),所以比較合適的解釋似乎是,這位在伊甸園裏的人物是人類的代表。另參:D. I. Block, The Book of Ezekiel, Chapters 25-48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8), p.115; M. Hutter, “Adam als Gärtner und König (Gen 2, 8, 15), ”Biblische Zeitschrif 30 (1986): 258-62.
[11] 在歷史上,眾人對這蛇的身份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這蛇可能是邪惡動機的一種神話式化身。蛇是不潔動物的原型(利十一章;申十四章)。這蛇也是神仇敵的一種原型,可參考聖經如何描述那條快行的蛇(伯廿六13;賽廿七1)。進一步的討論請參:G. Wenham, Genesis (Waco, TX:Word, 1987), 1:73。這蛇的最可能身份就是撒但。聖經在之後的經文也支持這解釋,將創世記的這條蛇視為撒但(例如:參羅十六18-20;啟十二3-4、7-17)。我們認為,創世記二至三章對亞當、夏娃和撒但的敘述,是歷史敘事而非神話故事。
[12] 有關這些觀點的進一步辯護,請參:Beale, Temple and the Church’s Mission, pp. 66-69, 87,264; Meredith G. Kline. Kingdom Prologue: Genesis Foundations for a Covenantal Worldview (Eugene, OR: Wipf and Stock, 2006), pp. 54-55, 66-67.
[13] John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Loeb Classical Library 21 (London: SCM Press, 1960), 2.1.4.
[14]當神吩咐摩西打造兩座天使的雕像,並將它們安放在至聖所裏約櫃上方的兩側,這時基路伯在以色列聖殿裏的角色就變成一種紀念。以色列的祭司們就像基路伯一樣,要在殿中作「守門的」(代下廿三19;尼十二45),並「遵守神所吩咐的」(尼十二45,此處的「遵守」和創二15的「看守 」 ,在原文裏是同樣的字)。同樣地,基路伯也看守至聖所裏的約櫃(出廿五18、22),象徵預防人進到神面前來。
2 thoughts on “《神與人同住》:伊甸園是聖殿(G. K. Be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