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與人同住》第9章 伊甸園完全擴張(G. K. Beale)

Eden Completely Expanded

啟示錄廿一章1-4節的新天新地

  在啟示錄廿一至廿二章,我們看見一幅「使命完成」的圖畫。神完成祂在創世記一至二章對這世界的心意,因為神的居所原本只限於伊甸園,這時擴張到充滿整個新天新地。正如一位早期基督徒作家說:「祂在末後施行第二次創造;耶和華說:『看哪,我使末後的事如同起初』」(巴拿巴書六13)。就此而言,我們目前已勾勒出神的心意,要擴張伊甸園聖所,直到充滿全地。亞當和夏娃原先住在伊甸園這座聖殿裏,但他們後來因犯罪而被逐出這殿,從神的同在當中被趕出去。當神在創世記一再向先祖們顯現之後,會幕和聖殿的建造就表明祂對祂子民的委身。然而,就連在聖殿落成時,所羅門也承認這殿的不足(王上八27),而耶穌的受死和復活就是在毀壞和建立聖殿(約二19-21)。因此,耶穌成為新聖殿的房角石,而基督徒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神的居所(弗二22;彼前二5),透過在教會時代宣揚神的話語,「漸漸增長成為在主裏面的聖所」(弗二21,新譯本)。教會也透過在苦難中忠心地作見證,而帶著能力向外擴張,直到最終遍滿全地。在這一章,我們將探討啟示錄廿一至廿二章如何描繪這幅成全的景象,這景象首先出現在伊甸園聖所,最後在新天新地中達到完全。

末世的成全階段將有涵蓋全地的聖殿(啟廿一1~廿二5

  啟示錄廿一章1節提到「新天新地」之後,為何接著描述一座具有聖殿外觀、又像園子般的城呢(啟廿一2、10-21)?約翰沒有描述這片廣闊新天地的輪廓和細節,反倒刻畫一座綠意盎然的聖城/聖殿。聖城的尺寸比例(啟廿一16:「長、寬、高都是一樣」),是按照至聖所的比例,其「長……寬……高」都是一樣的尺寸(王上六20)。構成城牆根基的寶石(啟廿一18-21),暗指那舖著精金和充滿寶石的所羅門聖殿。[註1]這座城其他的建築特色,也源自以西結書四十至四十八章所說關於未來聖殿的預言(例如:啟廿一2、10-12,廿一27~廿二2)[註2]整座城的格局就是一座聖殿,因為「主神——全能者和羔羊為城的殿」(啟廿一22);這殿並非城內的某座獨立建築,整座城就是神的聖殿與居所。

  為何約翰在啟示錄廿一章1節看見新天新地以後,在這異象的剩餘篇幅裏,只集中談論一座具有聖殿結構、又像園子的聖城呢?雖然約翰在第1節看見新天地後,可能接著就聚焦於這新世界裏面的一座園子/聖城/聖殿,但他更可能是將新天新地等同於後來所描述的聖城/聖殿。有三個理由可證明這種觀點。

  第一,不潔淨的人不僅被排除在新耶路撒冷之外,同時也被排除在整個新天新地之外。啟示錄廿一章27節說:「凡不潔淨的……總不得進那城」。在舊約裏,不潔淨的人應被排除在會幕或聖殿的範圍之外(例如:民十九13、20;代下廿三19,廿九16)。若新天新地與新耶路撒冷有所不同,那麼這節經文會讓人想到,不潔淨的人可能進入新天新地,只是不去聖城/聖殿。然而,更可能的情況是,這座新聖城/聖殿的邊界最終涵蓋整個新天地,以致不潔淨的人不得進入新天地和聖殿,因為這兩者其實是同一回事。此外,不潔淨的人不得進入聖城,正如他們不得住在新天地,而是被扔到火湖裏(啟廿二15;參啟廿一8、27)。

  第二,啟示錄的「看見一聽見」模式,指出新天地等同於聖城/聖殿。在啟示錄別處經文,約翰透過他聽見的事來詮釋所看見的異象(反之亦然)。舉例來說,當約翰聽見「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已得勝」,他接著就看見那被殺的羔羊(啟五5-6)。這些形象彼此相互詮釋,得勝之獅子的能力竟是藉著死得像「被殺的羔羊」而成就的。同樣地,約翰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啟廿一1),作為「新耶路撒冷……從天而降」(啟廿一2),然後他聽見聲音說「神的帳幕在人間」(啟廿一3)。若約翰聽見的事詮釋他所看見的事,那麼他就是將新天新地和新耶路撒冷視為「神的帳幕」。

  第三,在舊約裏的「天和地」,有時是指耶路撒冷或聖殿,[註3]所以啟示錄的新天新地(啟廿一2)也很可能是指新耶路撒冷(啟廿一2,廿一9~廿二5)。以賽亞書六十五章17-18節闡明這種關聯:

看哪!我造新天新地;

從前的事不再被記念,也不再追想。

你們當因我所造的永遠歡喜快樂;

因我造耶路撒冷為人所喜,

造其中的居民為人所樂。

  

在這處經文,「新天新地」的受造顯然被詮釋為創造「耶路撒冷為人所喜」。啟示錄廿一章1-2節採用以賽亞書六十五章17-18節的模式。既然「新天新地」(啟廿一1)暗指以賽亞書六十五章17節的「新天新地」,那麼「新耶路撒冷」(啟廿一2)也自然暗指以賽亞書六十五章18節所說重新創造的耶路撒冷。因此,啟示錄廿一章1-2節引用以賽亞書六十五章17-18節,就表示新天新地被理解為新耶路撒冷。

  然後,新天地和新耶路撒冷在啟示錄廿一章3節被詮釋為神的帳幕——神特殊同在的真聖殿,而啟示錄第廿一章全都在描繪這殿。神的同在先前侷限於以色列聖殿中,但後來開始透過教會向外擴張,最終將充滿整個新天新地。到時候,伊甸園聖所將會實現在末世要充滿全地的目標(參啟廿二1-3)。神從起初懷有的心意,要在末時完全成就。[註4]

  約翰為何將新天地與綠意盎然的聖城/聖殿劃上等號呢?神起初的心意就是要擴張聖殿的邊界至充滿全地。亞當在伊甸園聖所領受的呼召,是要擴張這聖所的邊界,直到它涵蓋全地,以致全地完全充滿神榮耀的同在(創一28)。亞當的失敗後來導致以色列會幕和聖殿的出現,這些是仿照伊甸園的樣式而建造的,為要象徵整個天地。既然神計畫在整個歷史中使祂的同在遍滿全地,我們就不該訝異於啟示錄將整個新世界描述成一座充滿天地的聖殿(啟廿一1~廿二5)。這幾章形容預言所盼望的末時普世聖殿完全落成,而這聖殿如今已透過基督教會開始實現(弗二19-22;彼前二4-10;啟三12,十一1-2)。

  因此,神在創世之初的心意與計畫,就是要使祂的居所充滿整個天地(啟廿一1-3)。在啟示錄廿一章1節至廿二章5節,神終於使祂的榮耀同在充滿整個天地,並在全地建立的居所。正如我們在第四章所言,聖殿的至聖所象徵神所居住的不可見之天界,聖所象徵可見的天空,而外院象徵可見的地(陸地、海洋、人類居住之地)。聖殿的這種象徵,表明神的同在未來會突破至聖所的侷限,並充滿可見的天與可見的地。這種突破透過基督而開始,並透過教會(基督的身體)繼續進行,最終會因著基督的工作而完全涵蓋整個新天新地。在末時,真聖殿將從天而降,並充滿整個新世界(啟廿一1-3、10,廿一22)。

  在啟示錄第廿一章,神在至聖所的同在已擴張至充滿全地。聖城舖滿黃金(啟廿一18),如同以色列聖殿的至聖所一樣(王上六20-22;代下三4-8),而且整座城是一個立方體(啟廿一16),正如至聖所也是立方體(王上六20),這是因為至聖所此時已擴張至充滿整個新天地。因此,以色列舊殿的三個區域(至聖所、聖所和外院),不再出現在啟示錄第廿一章的聖殿裏,因為神特殊的顯現性同在,已從至聖所向外擴張至覆蓋天地。此外,舊約大祭司有權在額頭上配戴神的名字,此時這特權延延伸到新天地的所有人身上,他們全都是大祭司,有神的「名字……在他們的額上」,而且他們要永遠(不是一年一次)侍立在神的面前(啟廿二4)。他們是大祭司,因為他們變得完全與耶穌這位大祭司聯合。[註5]

  雖然神的寶座從前侷限於天上的聖殿,[註6] 這寶座最後會設立在遍及新天地的神子民中間(參啟廿二1、3)。此外,以色列至聖所中的約櫃,被視為耶和華的「腳墊」,也就是天上寶座的一種延伸(參賽六十六1,對照代下九18;代上廿八2;詩九十九,一一〇1,一卅二7;徒七49)[註7],而大祭司可以一年一次進入這神聖的場所。在新天地各處,神的所有子民都會永遠在神面前作大祭司,因為神在天上的至聖所和寶座將降下,並擴張至涵蓋整個新天地。

  因此,聖殿在舊約時代的兩個外部區域(聖所和外院,分別象徵可見的天和地),[註8]就像蠶繭一樣地過時了,神在至聖所的同在要破繭而出並充滿全地。這就是為何希伯來書九章8節說:「頭一層帳幕仍存的時候,進入至聖所的路還未顯明」。當基督在過去進入天上的至聖所時,這路暢通無阻,而當祂子民在世界末了完全進入至聖所時,這路同樣也會是暢通無阻。在最終的新創造裏,沒有任何事會阻擋神子民進入極其榮耀的同在中。當新創造在基督裏開展之後,若我們仍期盼恢復一座實體的聖殿,「就是讓人為倚靠肉體找到新理由,重建中間隔斷的牆,並破壞神子民的合一。」[註9]

在實踐方面的含義

  重新聚焦的盼望和禱告。我們必須改變原本對新天新地的狹隘想像。若我們將天堂想成一群天使在雲端彈奏豎琴的地方,這很難激發我們的渴望。因此,魯益師說:

我們大多數人很難對「天堂」產生渴望……造成這種困難的原因之一,是我們缺乏這方面的教導:我們所受的教育都叫我們思想這世上的事。另一項原因是,當我們心裏真正渴望天堂時,我們卻認不出這份渴望。[註10]

  今天,數百萬美元的行銷預算培養我們的渴望,目的是要讓人追求最新的科技產品、服飾或度假行程。我們試圖藉由消費更多的商品、食物或人際關係,來滿足我們對天堂的渴望,結果卻得不著滿足。魯益師說得不錯:「有時,我以為我們不渴望天堂;但更多時候,我懷疑在我們內心深處,是否曾渴望天堂以外的事物?」[註11]

  若「新天新地」(啟廿一1)的景象重新塑造我們的盼望,我們就會產生充滿淚水的禱告。在這「新天新地」裏,神要「擦去(我們)一切的眼淚」(啟廿一4)。神擦去的是什麼樣的眼淚?啟示錄廿一章4節所說的眼淚,是忠心見證人堅強面對苦難時所流的淚水。他們的見證使他們付出沉重的代價;他們流淚撒種,但終必在收成時歡呼收割(參詩一廿六5)。當新創造(包括復活)的收成時刻來臨,聖徒一同聚集在神的寶座面前時,神就會「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啟七17)。

  同樣地,我們也必須在收成之前流淚撒種。一旦重新調整我們的眼光,正確認識新天新地這座聖殿,我們就會對抗這世界的種種破碎現況,並在這處於開展階段的聖殿裏努力禱告。當我們因這世界的罪惡和社會的不公義而心碎時,我們就必定會在神面前呼求及禱告。這個破碎的世界,並不是它應有的樣子。那些在受苦和死亡中爭戰的人(啟十一7-13),心中很自然會燃起對新天新地的渴望,為要看見「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啟十一15),並看見「神天上的殿開了」(啟十一19)。這些受苦的聖徒將在救主的同在中安息,轉變成大祭司,永遠事奉他們的主。儘管他們為世上的罪惡景況不住向主流淚禱告(參路十八7-8),但他們在呼求時仍信靠神的應許,知道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啟七17),到時他們要「晝夜在祂殿中事奉祂」,直到永遠(七15)。信徒的眼淚被擦去,不只是因為他們忘記悲傷的事;當神擦去他們的眼淚時,也是復活來臨的收成時刻,而眾聖徒都要在遍及世界的會幕裏享受神完全的同在,這會幕就是他們永遠的避難所。

  重新聚焦的見證。神藉著我們的見證而更新受造界。雖然約翰看見「新天新地」(啟廿一1)成為神那遍及世界的居所,但這新的末世景況並非只是某種在未來發生的事。神宣告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啟廿一5)。雖然啟示錄廿一章6節的焦點顯然是神最終完成的新創造,但其他新約經文也指出,神並沒有等到世界末了才更新萬事,反倒早已開始在全世界建造的居所。事實上,啟示錄廿一章6節預言的新創造(請參考:啟廿一5引用賽四十三18-19;廿一引用賽六十五17、六十六22),早在基督的第一次降臨就開始了(例如:參林後五17和啟三14[註12])。

  以賽亞書預言的新創造,開始實現在基督的「誠信真實見證」,即見證自己的復活是「神的(新)創造的開端」(啟三14,作者自己的翻譯;這節經文延伸自啟示錄一章5節:「那誠實作見證的,從死裏首先復活……的耶穌基督」)。究竟神建造自己居所的工作,如何早已在新創造裏展開?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五章17-20節說明這種關聯:

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新創造),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一切都是出於神,神藉著基督使我們與神和好,又將勸人與神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這就是神在基督裏,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藉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

  「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而這新創造的最終成全就是「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林後五1)。那些在基督裏的人已顯明新創造。這種新創造「是出於神,神藉著基督使我們與祂和好」(林後五18)。然而,神沒有獨自完成這新創造的工作,反倒「將勸人與神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林後五18)。因此,在這新創造的工作上,神將和好的信息交付給祂的子民,藉著他們而「將一切都更新」:「因此,我們就是基督的使者,神藉著我們勸告世人」(林後五20,新譯本)。神透過教會作的見證人來向世人說話,並透過這些使者來使世人跟祂和好。保羅將這項和好的工作視為新創造的工作,也就是神正在我們中間建造的居所。

  若我們在受苦時仍然忠心作見證,就是在參與神實現「新創造」的工作(林後五17)。「得勝的,必承受這些為業。我要作他的神,他要作我的兒子。」(啟廿一7)我們進入新耶路撒冷,因為羔羊無論往哪裏去,我們都跟隨祂(啟十四4),是受苦且被殺的羔羊並藉此成就猶大獅子的得勝(啟五5-6)。我們也是透過在苦難底下忠心作見證而得勝,正如在寫給七間教會的信裏,每封信都如此呼召人作「得勝」(啟二7、11、17、26-28,三5、12、21;尤其是寫給士每拿和非拉鐵非教會的信)。教會不是無所事事地觀看神成就祂的計畫,反而是參與神在我們當中建造居所的工作。那些得勝且以愛心和禱告來忠心作見證的人,將承受這份產業作為獎賞。

  非拉鐵非教會表現出這種忠心見證,而他們的獎賞就是在神的最終聖殿中佔有一席之地。雖然他們在面對「撒旦一會」時只有一點力量(啟三8-9),基督仍然要他們恆心忍耐,應許說「要叫他(們)在我神殿中作柱子」(啟三12),並「要將……我神城的名(……新耶路撒冷)……都寫在他(們)上面」,這新耶路撒冷後來被描述為「神的帳幕在人間」(啟廿一3)。由於教會在非拉鐵非忠心地作見證,它就在新天新地成為神居所的一部份。他們得以成為神居所的一部份,乃是因為他們「遵守我的道,沒有棄絕我的名」(啟三8)。同樣地,若我們遵守神的道,不棄絕祂的名,神也會使我們成為他居所的一部份。

結論

  本章探討了聖殿擴張至充滿新天新地的成全景象。在新天新地,建造神居所的使命完成了,而神對伊甸園的心意也成就了。神的心意得以成就,不是透過我們消極地袖手旁觀,而是透過犧牲捨己的禱告和放膽作見證。啟示錄廿一至廿二章的景象,使我們對神在世上的心意重新有正確的盼望,因為我們看見神的居所將要擴張至充滿全地。這景象實現神在創世記一至二章賜下的使命,也就是使神的形像與代表遍滿全地。

  對於不太熟悉聖經的讀者而言,他們可能會感到非常驚訝,發現啟示錄廿一至廿二章的景象竟然實現了創世記一至二章的使命。在下一章,我們會探討為何有些讀者之前從未看見這些真理。

附錄:第八章結論

第八章 伊甸園的事奉

在實踐方面的含義

  我們作見證的能力是來自神話語的大能。我們的獻祭是表現在作見證,因為我們「以頌讚為祭獻給神,這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來十三15),並「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二9)。當我們心裏謹記神的應許,這應許就使我們的見證得著能力。若要放膽作見證,首先必須得著能力;耶穌應許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作我的見證」(徒一8)得著能力作見證的教會,就有火從他們口中出來燒滅仇敵(啟十一5),正如有一把利劍從基督口中出來,擊敗祂的仇敵(一16,十九15)。從基督口中出來的利劍就是神的話語,正如從作見證的教會發出的火,是神話語在我們心裏的權能。更明確地說,這火藉由神的話語,使神的審判臨到他們的仇敵(參啟二16,十九15、21)。註48當神的話語充滿我們的心,我們的口就得著膽量去作見證。

  此外,這種獻上見證為祭,必須發自悔改、敬拜的心。在啟示錄第十一章,帶著能力作見證的教會是「穿著麻衣」(啟十一3,新譯本)。在整本聖經中,麻衣是代表悔改,包括在哀痛和審判中悔改。以利亞和施洗約翰都身穿麻衣(王下—8;可6),而教會也領受跟先知一樣的呼召,要為罪哀痛,為審判臨到他人而哀痛註49作見證不是源自比世人更優越,而是源於為我們的心和世界感到憂傷痛悔。當我們內心出現罪惡的思想和傾向時,我們就來到神面前悔改。當我們看到罪在周遭世界造成的影響,我們就帶著憂傷的心而悔改並呼求,懇切地為世人的過犯代求。我們必須「常常禱告,不可灰心」,相信神已應許要在我們「晝夜呼籲祂」時伸張正義(路十八1、7)。當教會身穿麻衣,為世上的罪惡而憂傷痛悔,教會的見證就會更加有力。

  此外,帶著能力作見證的教會是「兩個燈臺,立在世界之主面前的」(啟十一4),而這燈臺的能力是來自神安置其上的七盞火燈(參啟四5);我們的見證必須出於我們的敬拜。教會常常輕看罪,而這是因為教會輕看神。悔改的生命是源自敬拜的生命。當「兩個燈臺,並在世界之主面前」,也就是立在祂的長久同在中,我們的證就會更加發光增強(十一4)。當我們站在世界之主面前敬拜祂、領受祂的話語,我們的罪就被揭露出來,悔改的心也越發增長。我們的見證之所以有果效和能力,不只是因為我們擁有關乎聖經、神學或護教學的知識,更是因為我們「立在世界之主面前」並信靠祂。早期使徒們的話語和行為都大有能力,因為「他們是跟過耶穌的」(徒四13)。

  然而,在現代的忙碌生活中,我們花很少時間來親近耶穌,卻想不透自己為什麼缺乏能力。我們納悶教會為何缺乏能力去醫治破碎的婚姻,以及醫治被憂鬱、酗酒、沉迷色情而搞砸的生命。我們的生活極為忙亂又缺乏能力,因為沒有花時間「立在世界之主面前」。若我們「看見主的榮光」,我們這些在聖殿裏的人「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林後三18)。這裏所說的「形狀」,就是亞當和夏娃最初領受的神的形像(eikōn)(創一26-27),而神正在信徒生命中恢復這形像,使他們在聖殿的敬拜情境下(林後三18),得以逐漸「效法祂兒子的模樣(形像)」(羅八29)。大有能力的見證是來自持續花時間親近神。當我們花時間瞻仰祂的榮光,我們作見證的能力就會呈倍數增長。

結論

  我們在本章探討教會所作的祭司見證,而這跟教會是新展開的聖殿有關。教會是神的居所,直到這居所增長到充滿全地之前,那些在聖殿裏以祭司身份事奉和獻祭的人,必須繼續堅守這項任務。這種增長是以全地為範圍,並以神的話語為管道。事實上,亞當和夏娃身為第一對祭司夫婦,他們應該認識神的話語,好經歷神的同在,並保護頭一座聖殿不受玷污,但他們卻沒有確實遵守神的話語,導致這座伊甸園聖殿變為不潔。另一方面,基督身為末後的亞當和真以色列,完美地遵守神的話語,並因此擊敗那古蛇(參太四1-11)。所有真正與大祭司基督聯合的信徒,會在祭司身份上長進,越來越認識神的話語,並保護他們的聖殿——教會的大家庭。這座聖殿已經展開,但尚未達到完美,而我們在這聖殿裏應當聖潔地、合乎神形像地進行祭司事奉。看似矛盾的是,神透過我們的軟弱犧牲,來彰顯祂自己的榮耀,藉此使我們那祭司和中保般的見證產生果效。這樣一來,我們身為神的形像就在殿中反映出祂的榮耀。聖殿應當是禱告之處(例如:王上八30),並且是「替萬民禱告的殿」(賽五十六7,作者的翻譯;可十一17),所以教會也應當成為替萬民禱告的地方。願神施恩讓我們體認到,不論我們身處世界何處,都是住在祂殿中(意即在祂的同在中)的祭司。我們是長久住在祂同在中的祭司,願這事實深深影響我們的一切思想、言語和行為。當教會信徒在神的殿中進行祭司事奉時,祂的聖殿就會擴張至充滿整個天地。我們在下一章將探討這幅最終成全的景象。

另參:

伊甸園聖殿(Tony Reinke)

《神與人同住》:伊甸園是聖殿(G. K. Beale)

《神與人同住》 第10章「為何我從未發現這點?」(G. K. Beale)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