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issionary Heart of Exodus
Matthew Claridge訪談W. Ross Blackburn
改革宗出版社獲授權,誠之譯自:
http://thegospelcoalition.org/blogs/tgc/2012/07/26/missionary-heart-of-exodus/

當我們思考舊約聖經時,會在腦海裏想到很多事情,但是「宣教使命」通常不是我們會最先想到的。事實上,「宣教心態」常常被認為是新舊約聖經之間的區別之一。我們都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就範圍來說,舊約聖經是國家主義的,新約聖經是國際主義的;舊約聖經是向心性的,要把萬國吸引到錫安;而新約聖經是離心性的,福音要從錫安放射到萬國。」但是這種呆板的分別,常常會犧牲掉很多的聖經內容。Ross Blackburn博士為聖經神學新研究系列所寫的書:《讓自己被人認識的上帝》(The God Who Makes Himself Known),對舊約聖經,特別是出埃及記中,對「宣教使命」的期待,給了我們非常精彩的處理。讀過這本書之後,我確信出埃及記應該成為我下一個講道系列。相信我,你會在聖經這顆寶石裏看到從未見過的切面。
問:許多討論宣教的書,都是從新約聖經出發,然後把新約聖經的概念讀回舊約聖經。這種處理方式的問題在哪裏?你對出埃及記的分析會如何糾正這種標準思路?
答:最基本的,討論新約聖經時,如果不先討論舊約聖經對新約聖經的影響,會有兩種可能:它要麼會誤入歧途,因為那裏有使新約聖經有意義的語言、圖像、歷史和神學,要麼會因為同樣的原因錯過新約聖經所要傳達的全部內容。顯然,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必須互相參照。但是,在我的想法當中,我們若從新約聖經開始讀聖經,然後想找到舊約聖經如何讓我們更明白新約聖經,這種讀經法會有一種真正的危險。因為這種方法假設了,如果我們不先瞭解新約聖經,就無法欣賞舊約聖經。我在這本書裏想做的,就是按照出埃及記本身的脈絡來查考出埃及記,然後理解舊約聖經其餘的內容和新約聖經是如何建立在出埃及記中的關注點之上並加以延伸的。簡單說,要想有智慧地閱讀聖經,必須要尊重上帝給我們的正典順序。既然宣教使命是從舊約聖經開始的(我在本書中主張,實際上是從創世記第一章開始的),我們就要從那裏開始討論起,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建造。
問:你在書中主張,舊約聖經中的宣教動力與新約聖經的宣教動力比我們所過去所瞭解到的有更多的連續性。就算你的論點是要為這個連續性辯護,但是你會如何區分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的宣教動力呢?
我的確認為新約聖經中有一種向外的元素,而這個元素在舊約聖經中是不太明顯的。舊約聖經的期待是萬國要回應以色列的見證,加入以色列這個聖約群體(例如以賽亞書二1-4,萬國都要來到耶路撒冷)。新約聖經中,講道是宣揚福音的核心。這在舊約聖經聖經也是不明顯的。這兩個例子,雖然舊約也不乏這些強調(例如,約拿書或詩篇,都常常提到要向萬國宣揚上帝的工作),但是新約聖經的確在更大程度上強調這些。
問:我相信你的書的一個獨特之處在於它的釋經學意識。你的書不僅是解經性和綱領性的,而且是帶著護教的性質的,因為你與有關出埃及記構成的鑒別學理論進行了互動。是否可以多透露一下這本書的結構,以及你為何選用這個架構來寫作這本書。
釋經學有很大一部分是要努力瞭解A和B之間的關係,例如兩節經文(如出六3和創四26),兩段經文(例如創一和創二),或兩個主題(例如憐憫和審判)。現代聖經研究其中的一個果子是失去了對聖經展現出文學、神學統一性的信心。這導致一種趨勢,就是放棄尋找來源或編輯上的理由,來解釋文學或神學上的難題。換句話說,當A與B似乎不太吻合時,現代學者通常的做法是把A和B當作是不同的來源或傳統,結果就是把聖經五馬分尸,然後把這個難題拋諸腦後。但這會引發一個問題:你憑什麼認為A和B是不相合的?雖然有種種理由,但是這些解經上的難題常常是因為沒有從這個難題或經文在正典中出現的背景來看。如果我們堅持不懈地就其正典的形式(譯按:即聖經最後的內容)來查考這段經文,並努力和這些難題搏鬥,我們可能就會發現其中一些解經上的難題不那麼困難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危險來自於兩方面。一方面,對聖經的統一性不抱希望,就容易找到矛盾;另一方面,把聖經的統一性當作先驗的前提,也會誘使我們強迫作出一些調和,反而扭曲了聖經為自己作見證的方式。如果聖經在神學上是融貫一致的,我們就應該能透過解經來證明,而不是用先驗的前提來加以堅持。本書的結構──每一章都提出一個傳統解經上的難題作為導言,然後嘗試證明,若我們根據出埃及記的正典整體性來檢視這個難題,使這個問題變得有意義──這是透過釋經的例子來證明這點的一種努力。你提出的關於出埃及記六章3節的下一個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我嘗試要作的事情。最終,我的盼望是這本書可以激勵我們去閱讀一些困難的經文,能從整體出發,聆聽它們以正典的形式所呈現給我們的信息。
問:底本考據說經常引用出埃及記六章3節作為佐證經文。你的論證如何避免這種鑒別理論的軌跡,而肯定經文在其文學和正典背景下的完整性?
答:在詮釋出埃及記六章3節時,一個常見的傾向是把這個陳述抽離出埃及記的整體背景來進行解釋。如果這樣作,出埃及記六章3節的確似乎和創世記裏提到上帝的名有矛盾。不過,當六章3節在出埃及記更廣闊的文學和正典背景下來閱讀的時候,特別是一到十五章的背景,我們就會得到一種相當不同的理解。出埃及記所關心的不是要用什麼名來稱呼神,而是關心祂是一位怎樣的上帝。而在出埃及記中,上帝的屬性是透過啟示祂的名向我們揭示的。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會在出埃及記裏強調,當以色列、埃及和列國見證到上帝代表以色列民所行的大事時,祂要他們知道「我是耶和華」,或者耶和華在出埃及記三十四章6-7節榮耀地啟示祂的名字時,為何用祂的屬性來定義祂的名字。最終,認識耶和華的名字就是承認祂是至高的,是祂百姓的救主。但如果這節經文離開了出埃及記清楚的使命──就是耶和華要人按照祂的屬性來認識祂──來解釋,那麼,是的,那的確是個問題。從更廣的角度來說,此問題的癥結在於決定詮釋的前後文。
問:你可否能為我們梳理創世記和出埃及記在呈現這位「讓人認識祂的名」的上帝時,它們在神學觀點上的差異?
答:耶和華讓人認識祂名的方法,從創世記到出埃及記,似乎經過了一種轉移,也許不能說是類型上的差異,但是必然有程度上的差異。在創世記中,耶和華接受人的敬拜,但是創世記從來沒有明確說到要人唯獨敬拜祂,像祂在出埃及記中所說的那樣(例如十誡);耶和華也沒有像在出埃及記所介紹的,與其他神爭論,反對它們的權柄,要和其他神明一較高下。例如,十災是刻意用來彰顯耶和華是至高的,不僅高於法老,也高於所有的萬物,這樣就曝露出萬有,包括其他的神明都是低於耶和華的。更進一步說,出埃及記用一種比創世記更深刻、更全面的方式來啟示耶和華是救贖主。用這種方式來認識耶和華,對我們認識耶和華的使命──就是要讓人認識祂是上帝,因而值得以色列和世人的效忠──是很基本的,
問:在紅海和西奈山之間的曠野所發生的事,耶和華的目的是什麼呢?
答:耶和華呼召以色列要在萬國中藉著遵行祂的律法來反映祂的屬性。以色列必須信靠耶和華才能完成這個使命。你想想看,如果一個人不相信他跟隨的人願意、也能夠為他帶來好處,他是不會自願跟隨這個人的。信靠是最基本的。曠野實際的作用是要把以色列民放在一個處境,她必須問:「我們是否該信靠耶和華」?沒有水喝時,耶和華會供應我們嗎?我們在曠野要吃什麼?我們是否會被亞瑪力人消滅?這不是例外的情況,因為耶和華常常會試煉祂的百姓,好叫他們能認識祂。我們在亞伯拉罕,摩西的一生當中看到這點,甚至耶穌,祂也藉著苦難學會了順服。在曠野中,耶和華是在訓練祂的百姓要信靠順服。
問:以色列作為「祭司的國度」,和他們有義務要順服西乃山所頒布的律法,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答:在舊約中,祭司是在百姓面前代表上帝。同樣的類比,以色列作為祭司的國度,是要在萬國面前代表上帝。以色列能忠心地在萬國面前代表上帝的方法是藉著遵行律法。律法的本質是啟示上帝的屬性──顯明上帝所愛的,祂所恨惡的,以及祂所看重的。如此,以色列的角色就是要讓萬國看到他們的生活是如何地與眾不同,然後讓世人問道,「你們是誰,你們的上帝是誰」?
問:當我們閱讀出埃及記二十五到三十一章有關會幕的建造時,我們的眼睛會變得呆滯,然後是三十五到四十章有同樣的情形。當我們打起精神來,自然會問,「上帝怎麼這麼龜毛?祂為什麼不用這些篇幅談其他的事?」你的建議是什麼?
答:這個「問題」,雖然很真實(我自己以前也經歷過),但這不是會幕的章節獨有的。例如,利未記和民數記裏面也包含了禮儀律,還有一些會讓人覺得很沉重的細節。說兩句鼓勵的話。首先,當你在閱讀會幕的章節時,務必要花點時間去「認真研讀」(只是走馬看花地讀過一遍是不會有什麼收穫的)。箴言二章4-5節說,「尋找他(智慧),如尋找銀子,搜求他,如搜求隱藏的珍寶,你就明白敬畏耶和華,得以認識神。」聖經,特別是這個段落,就很像這樣──我們必須殷勤去搜尋上帝在那裏所啟示的。寶物不是垂手可得的,但付出努力必是值得的。用這樣的心態來讀這些段落是大有幫助的。其次,找一個嚮導。我發現有些猶太注釋家的書(如Benno Jacob, Manahem Haran,Umberto Cassuto)特別有用,雖然你自己需要把這些和基督聯繫起來(通常不會太困難)。我也會建議Greg Beale的書: The Temple and the Mission of the Church。不要只依賴這些參考書,自己直接去研讀經文。耐心很重要。
問:三十二章到三十四章明顯是「起承轉合」的章節。它們在出埃及記的結構中扮演什麼角色?
答:出埃及記三十二章到三十四章是要證明耶和華要讓全地知道祂是上帝。在這裏之前,耶和華一直在塑造以色列民成為一群百姓,他們要透過忠心地活出上帝特選子民的生活來讓世人認識上帝的名。當以色列悖逆上帝、悖逆她的呼召,上帝要透過以色列讓人知道的計劃,會有什麼後果呢?耶和華如何回應以色列的偶像敬拜?上帝的回應證明祂會繼續按照祂的計劃行事,好叫世人能知道祂究竟是怎樣的一位上帝。出埃及記三十二章到三十四章說明,耶和華為了祂的榮耀,以憐憫和審判來回應,用一種展望的方式,或明或暗地指向了十字架。
問:出埃及記三十二章到三十三章中摩西一連串的祈求,如何堅立你的論點,就是上帝在出埃及記的主要目標就是「顯揚祂的名」?
答:查考摩西是如何禱告的,會給我們很多啟發。摩西的禱告,求上帝放過以色列的理由是上帝要在萬國中顯揚祂的名,讓人知道祂是誰,因此耶和華就應允了祂的祈求。當摩西沒有這樣作的時候,他的禱告就沒有得到應允。簡單說,毀滅以色列會污損上帝在列國眼中的名聲,還有祂藉著以色列讓人認識祂的應許和計劃。以西結書二十章13-14節反映了耶和華放過以色列的理由,這和出埃及記三十二章到三十四章是完全一致的:「以色列家卻在曠野悖逆我,不順從我的律例,厭棄我的典章(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著),大大干犯我的安息日。我就說,要在曠野將我的忿怒傾在他們身上,滅絕他們。我卻為我名的緣故,沒有這樣行,免得我的名在我領他們出埃及的列國人眼前被褻瀆。」
問:新約聖經的教會如何從她舊約聖經的根源學習到,從事宣教到底有什麼意義?
答:我提兩點。我認為最重要的洞見是宣教是來自一群愛上帝和彼此相愛的百姓,他們的生活。這當然不只是屬於舊約的事。例如,耶穌就重提這個重點,祂說門徒是世上的光,門徒要讓他們的光照在世界,好讓其他人可以榮耀上帝;又或祂吩咐門徒彼此相愛,好讓世界知道是父神差祂來的。基督徒社群的愛,以及從這個社群流淌出來的愛,本身就是宣教。我喜歡約翰壹書的前言如何說到宣教──邀請人進到這個社群來,與父和子相交團契。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容易交換資訊的世界。雖然我感謝這種溝通的便利性,但是我們仍然需要記得,我們是群體的一部分,不只是裝載著許多命題真理的個人,而教會的使命是讓自己成為不像世界所知道的任何一個群體,並且承載這些真理。教會真的是一群特殊的人。
另外提一點,我會說舊約聖經的宣教根源應該要讓非猶太裔的基督徒記得,我們是領受宣教恩典的人,因為「你們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裏,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弗二13)。這個會讓我們深深謙卑下來的真理,對我來說,對我們在猶太人當中為基督作見證是特別重要的。
W. Ross Blackburn (Ph.D.,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serves as the rector of Christ the King, an Anglican Fellowship in Boone, North Carolina, and teaches biblical studies at Appalachian Stat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