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23 Acts 12:25~13:12 (1.5.29)

我們接下來要研讀 ACTS 12:25~28:31 Study 23~56
使徒行傳十二25~廿八31 共34課
Study 23 Acts 12:25~13:12
研經題目:
隨著巴拿巴和掃羅回到安提阿(十二25),福音在異邦大大擴展的事便開始了。
1. 在新的進展的發軔上:(a) 聖靈,和(b) 當地教會,各擔任了什麼角色?請注意:當神的引導藉著一個得了默示的先知而臨到時,教會可能已經為他們的工作將來的發展禱告多時了。這件事讓你關於神的引導學到什麼功課?
2. 保羅和以呂馬起了正面的衝突(6~12節)。(a) 衝突的原因;(b) 保羅嚴厲指責以呂馬的原因;(c) 所加於他身上那有目共睹的審判的目的各是什麼?你是否準備好像保羅一樣,斥責並抵擋直接反對主耶穌的舉動呢?
注:
1. 6~8節。作為一個官場中的魔術師,巴耶穌或以呂馬,怕方伯若成為基督徒,他的工作就有危險了。 2. 9節。「掃羅又名保羅」:路加將使徒的猶太名換上他外邦化和羅馬化的名字,以代表他現在開始作外邦使徒的特別工作。也請注意保羅已經取代了巴拿巴,作了領袖:比較1節與13節。無疑地,因為保羅是個羅馬公民,方伯在地位上看待他高於巴拿巴。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2:25 他們供給的事,指保羅和巴拿巴前往耶路撒冷賑濟饑荒災民的事(見11:29-30)。完成任務後,他們帶著馬可一起回到安提阿(見12:12)。
12:25~28:31 到地極作見證。這是使徒行傳的第三個主要階段(耶路撒冷:3:1~5:42;猶太和撒瑪利亞:6:1~12:24),這個階段一直貫穿全書的其餘部分。保羅的三次宣教旅行和他在守衛下前往羅馬的旅程對路加來說代表了耶穌在1:8裏分派使命的第三部分(“到地極”)的應驗。(BTSB)
13:1~14:28 在塞浦路斯和加拉太南部為主作見證。本書13章和14章記載保羅 “第一次旅行傳道”(見1755頁地圖)。保羅和巴拿巴受安提阿教會差派,前往塞浦路斯島和羅馬加拉太省南部的各城傳福音。
12:25~14:28 保羅的第一次宣教旅行。保羅的第一次宣教旅行將福音帶到塞浦路斯和加拉太(13:1~14:28)。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和特庇建立了教會。14:27總結了這次宣教的成功,宣教士們報告說,“神……為外邦人開了信道的門”。因此,這次旅行代表了福音向萬國推進的一個重大突破。(BTSB)
12:25~13:3 巴拿巴和掃羅受差遣。像使徒行傳中的許多事件一樣,第一次宣教旅程不是任何人的工作,而是由神的靈發起和指導的。見13:2的注釋。(BTSB)
13:1-3 安提阿教會差派保羅和巴拿巴。安提阿教會已經向周邊的外邦人傳福音,保羅和巴拿巴也參與其中(11:19-26)。現在聖靈引導教會,差遣他們往敍利亞以外的遠方傳道。
13:1 在新約教會中,先知和教師有明顯不同的職能,見林前12:10注,林前12~14章其他注釋。尼結,拉丁文意為 “黑色”,很可能表示他來自非洲,正如古利奈人路求一樣。古利奈有時也稱為昔蘭尼加,是羅馬帝國利比亞省的省會,位於非洲北岸,見2:10。有些人認為路求就是作者路加本人;但 “路加” 是希臘文,而 “路求” 是拉丁文,因此這種可能性不大。分封之王希律就是福音書中經常提及的希律·安提帕,他是大希律的兒子(太2:1);耶穌傳道期間,他統治加利利(主前4年至主後39年;參太14:1;路3:1,23:8;徒4:27)。大希律的孫子希律·亞基帕是他的侄子。主後41-44年,希律·亞基帕作猶太王(12:1-23)。同養(《和修》“一起長大”)譯自希臘原文syntrophos,表明馬念和希律從小一起長大。希律·安提帕是他的密友。
13:2 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事奉” 原文直譯:敬拜),雖然教會有大家認可的 “先知”(1節),但他們若不是長時間敬拜、禁食和禱告,也無法保證聖靈會對他們說話。雖然五位先知可能已傳遞了聖靈的信息,但 “他們” 很可能指參與敬拜的全體會眾。
13:3 由於保羅和巴拿巴位列五位 “先知和教師” 之中(1節),因此給他們按手的大概是全體會眾。按手代表 “差遣”,表示教會支持他們的傳道工作;也藉著具體動作表明他們獲賜聖靈的能力(見6:6,8:17,9:17,19:6)。
13:4-12 保羅和巴拿巴在塞浦路斯為主作見證。兩位傳道者首先在巴拿巴的家鄉塞浦路斯島(4:36)開展事工。保羅有三次旅行傳道,13:4~14:26記載了第一次,這次旅程很可能開始於主後46或47年,可能為期一年半。
13:4 被聖靈差遣,作者路加繼續強調,教會發展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帶領。保羅和巴拿巴從安提阿出發(1節),下到26公里外的港口城邑西流基。
13:5 撒拉米是離塞浦路斯最近的港口,位於西流縣西南大約209公里處。約翰(約翰馬可)是保羅和巴拿巴的助手(見12:12注)。按照保羅的一貫做法(17:1-2),他們先在猶太人各會堂為主作見證。從會堂開始傳福音是順理成章的事,因為猶太人已經相信《舊約》是上帝的話語,擁有絕對權威,並且絕對真實。
13:6 帕弗位於撒拉米西南145公里處,是羅馬帝國塞浦路斯省的省會。這裏的“帕弗” 是指港口城邑新帕弗,而不是附近的帕弗老城(以阿弗洛狄特[司愛美的女神]神廟聞名)。新帕弗仍然保留一些第1世紀的遺跡,包括一個小型室內劇場、一個大劇場和阿波羅神廟。巴耶穌是猶太人,和西門(8:9-13)一樣是個有法術的人(《和修》“術士”;希臘原文magos)。他也是假充先知的人(《和修》“假先知”)。保羅後來把他歸類為 “魔鬼的兒子”(10節),暗示他的 “法術” 源於鬼魔的力量。在古代世界,猶太人和異教徒都會使用法術來治病,求身體健康,詛咒害人,或除咒消魔。術士也宣稱自己能夠預知未來。古代文獻(如皮里紐的《自然史》)和已發現的法術書(參19:19)都提到,術士施法時經常會使用特殊的咒語(呼喚神靈和鬼魔的名字)、魔法藥水,以及護身符、符咒碗和人偶等法物。
13:7 方伯(《和修》“省長”)是羅馬元老院行省的最高長官。地中海地區發現的一些碑文刻有士求保羅這個名字,但即使如此,我們也很難確定哪一塊碑文提到的 “士求保羅” 是這裏的方伯。
13:8 又稱為以呂馬的巴耶穌敵擋保羅和巴拿巴,因他認為他們威脅到他和方伯之間的利益關係。
13:9 在本書中,從這裏開始,掃羅改稱為保羅。這位希伯來人 “掃羅” 在外邦人的土地上開展事工,以他的羅馬名字 “保羅” 而為人所知。在本書餘下章節中,除了回顧早年事件的22:7、22:13和26:14外,其他地方都用 “保羅” 這個名字。
13:11-12 當以呂馬因神蹟被擊打至失明,方伯……就信了。在整卷《使徒行傳》中,神蹟在引導不信主的人真誠信主(參3章等注釋)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答:1. 這是使徒行傳記載福音向外廣傳的第三階段:到地極。正如使徒行傳記載的許多事件一樣,保羅的第一次宣教之旅既是教會的差派,但背後都有聖靈主動的發起與引導。這種引導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敬拜(13:2 “事奉”的直譯;這個詞表明,基督徒如今都如同舊約裏的祭司,在“聖殿”裏“事奉”主)、禁食、禱告才會得到確認。這讓我們學習,面對未來的未知,教會需要耐心等候聖靈,在禱告中尋求上帝的旨意,不要太急於倉促行事。今天聖靈也同樣藉著人的禱告引導教會,將祂的心意放在教會眾人的心中。我們可以說,當眾人同心合意敬拜禱告,針對教會事務作出智慧的討論和決定時,所得出的結論就是聖靈的旨意與引導。
2. 保羅與以呂馬(又名巴耶穌)的衝突,原因是以呂馬要叫方伯不信福音真道,保羅之所以嚴厲指責他心中充滿各樣詭詐奸惡,混亂主的正道。加在以呂馬身上的審判的其中一個目的是讓方伯因看見此神蹟奇事而信服主的道。當教會中有人起來混亂真道時,也求主給我膽量,像保羅那樣斥責、抵擋這些反對主耶穌的人。
LikeLike
□Study 23 使徒行传 12:25-13:12 (1.5.29)
保罗和巴拿巴奉差遣。
1. 在新的进展的发轫上:(a) 圣灵,和(b) 当地教会,各担任了什么角色?请注意:当神的引导借着一个得了默示的先知而临到时,教会可能已经为他们的工作将来的发展祷告多时了。这件事让你关于神的引导学到什么功课?
在新的进展的发轫上:
(a) 圣灵担任的角色:掌管、差遣、引导,分配者;
(b) 当地教会担任的角色:听从,执行者。
关于神的引导学到的功课:一定要等候神的时候到来。
2.保罗和以吕马起了正面的冲突(6-12节)。(a) 冲突的原因;(b) 保罗严厉指责以吕马的原因;(c) 所加于他身上那有目共睹的审判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否准备好像保罗一样,斥责并抵挡直接反对主耶稣的举动呢?
(a) 冲突的原因:主的真道;
(b) 保罗严厉指责以吕马的原因:以吕马歪曲主的道,抵挡使徒,阻止人信真道;
(c) 所加于他身上那有目共睹的审判的目的是:使人信从真道。
准备好了,求主怜悯、加力。
Like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