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3 Joshua 3 & 4 (1.8.7)

研經題目:
1. 試列出神的百姓進入應許之地的程序。請注意神和百姓所擔任的任務。這裏說明了基督徒生活中哪些長進的原則呢?
2. 試將這裏百姓的見解和態度,與民數記十四1~10他們的長輩作一對比和比較。哪一群人反映了你自己的態度呢?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3:1~4:24 過約旦河。第3章和第4章是一個整體,由過約旦河這個主題銜接在一起(見本頁地圖)。在希伯來原文中,“過”(abar’)這個動詞在這兩章中出現了20多次(超過它在整卷《約書亞記》中出現次數的三分之一)。另外,提到上帝使約書亞在以色列眾人眼前尊大的經文(3:7,4:14),也顯示這兩章要一起來看。這種明顯重複描述的寫作手法與文學結構有關:經文先概括性地預告過約旦河和立石為記的事,然後再從不同角度進行描述。這種寫作手法類似電影導演有時使用的手法,先從一個角度描述一個事件,再從另一個角度重複描述這一重要事件。從敍述歷史的角度來說,即使是同時發生的事情,描述的時候也會有先有後。這些事件實際發生的順序應該是:(1) 上帝阻截河水,百姓過約旦河;(2) 百姓從河床取來石頭,在吉甲立石為記。
(307頁地圖)以色列人進迦南

約主前1406或主前1220年
以色列人渡過約旦河進入迦南後,在吉甲安營。他們從吉甲繼續向西前進,首先攻佔了雄偉壯觀的耶利哥城,接著攻克了稍小的艾城。後來,基遍人(又稱希未人)欺騙以色列人,與他們訂立了和平條約。
3:1 什亭,見2:1注。
3:2 三天,在1:11,官長曾提醒百姓,他們將在“三日之內” 過約旦河。現在三天過去了,官長給了更多具體的指示。但是第2章提到派探子出去,他們要在山裏躲藏 “三天”(2:22),才回去見約書亞(2:24)。這兩個時間怎樣協調呢?其中一個可能是,1:11和3:2的 “三天” 是兩段不同的時間,按照這種解釋,過約旦河就應該是在第七天發生的。另一種解釋是,約書亞在1:11吩咐百姓之前,已經派探子出去了(有譯本將2:1譯作 “已經打發了…… ”)。
3:3 有關約櫃的建造,以及它象徵並表達耶和華同在的意義,見出25:10-22。以色列人出去打仗的時候,會帶著約櫃一起出戰,他們渡過約旦河時,約櫃在他們前頭。除此以外,約櫃通常放在會幕(後來是聖殿)的至聖所中。正如撒上4~6章和撒下6章等經文的生動描繪那樣,約不是一個帶有魔力的物件,也不容許被人褻慢。
3:4 兩千肘稍微超過0.8公里。經文明確交代以色列人為什麼要和約櫃保持這一距離,是因為要使你們知道所當走的路。這距離可以讓更多人看見約櫃,並跟隨它前行。約櫃本身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可能也是必須與它保持安全距離的原因之,但經文沒有明確說明這一點。
3:5 你們要自潔(《和修》“你們要使自己分別為聖”),讀者可以參考耶和華在西奈山上藉著摩西所說的話(出19:10-15)。自潔,或將自己 “分別出來”,要做的事情包括洗衣服和暫停房事(出19:14-15)。耶和華要在百姓中間行奇事(出34:10-11也曾這樣預言),這個宣告進一步強調約書亞作為摩西繼承人的角色。摩西帶領百姓離開埃及時,上帝曾降十災在埃及人身上,那些災禍也被稱為 “奇事”(出3:20)。
3:7 從今日起,我必使你……尊大,百姓在約書亞的帶領下安全渡過約旦河。耶和華使約書亞尊大,百姓 “敬畏他,像從前敬畏摩西一樣”(4:14)。
約書亞的領袖地位得到確立
約旦河東的支派聽從約書亞,如同他們從前在西奈山聽從摩西一樣。 | 1:12-18 |
“耶和華對約書亞說:’從今日起,我必使你在以色列眾人眼前尊大,使他們知道我怎樣與摩西同在,也必照樣與你同在。’” | 3:7 |
3:7的應許在過約旦河時顯著地實現了。 | 4:14 |
約書亞遇見 “耶和華軍隊的元帥”,與摩西看到燃燒的荊棘相似。 | 5:13-15 |
耶和華與約書亞同在,約書亞的名聲遍地傳揚。 | 6:27 |
約書亞的順服帶來戰爭的勝利。 | 11:15 |
“約書亞……奪了那全地。” | 11:23 |
3:10-11 普天下主的約櫃必在你們前頭過去,表明上帝與祂的子民同在。這句經文的希伯來原文直譯作:“約櫃,普天下主……”,將主與祂的約櫃緊密相連(參3:13)。上帝將趕出這裏列出的七族人,申7:1形容他們是 “共七國的民,都比你強大”,其中幾國也出現在《聖經》以外的文獻中。
3:12 揀選十二個人,根據耶和華在4:2中的命令,讀者會注意到,這裏挑選的12個人很可能在後來的事件中發揮重要作用。
3:15 在這樣一個意義重大的時刻,聖經作者提醒讀者,在收割的日子,就是在3-4月收割穀物的時候,約旦河水漲過兩岸,原因是春雨和約旦河上游黑門山區的融雪。約旦河平時水深0.9-3米,寬27-31米,漲溢起來會比平時可怕得多,因此渡過這樣的一條河與過紅海一樣不可思議(見4:23)。
3:16 “壘”,在慶祝以色列人奇妙地走過紅海的詩歌中,也用了這個詞(出15:8;詩78:13;比較書3:17和出14:21中的 “乾地”)。這個詞用在這節經文中尤其恰當,經文還補充了一個細節,立起成 “壘” 的水是在極遠之地…..亞當城那裏停住。這裏的意思很明顯,河水遠遠地停在上游的亞當城(今天的達米亞),該城位於約旦河東,在約旦河與雅博河的交匯處往南一點(在約旦河渡口北面約29公里)。那裏偶爾會發生泥石流,把約旦河向南流淌的河水完全截住,最近的一次發生在1927年,河水被截流約20個小時。那從上往下流的水……立起成壘,暗示這是一個超自然事件;或是在沒有肉眼可見的實體障礙物的情況下,河水被阻截;或是在超自然的時間巧合條件下,剛好在祭司的腳踏進河裏的時刻(3:15),泥石流堵塞了河道,使河水在那一刻停住。
3:17 以色列眾人……國民,除了出19:6 “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 等經文的預告,以及耶和華應許亞伯拉罕要使他成為 “大國”(創12:2)以外,之前《聖經》從未稱呼以色列為 “國”。在埃及和曠野的時候,以色列被稱為一個 “族”;現在他們正在進入迦南地,“國” 這個詞開始用在他們身上。
4:2 耶和華指示約書亞揀選十二個人,每支派一人,顯然約書亞在前面3:12已經預備好了(參4:4 “所預備的那十二個人”)。十二個支派都有代表,表明過約旦河對於全體以色列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4:9 約書亞另把十二塊石頭立在約旦河中,這是在吉甲(8、20節)以外所立的第二堆石頭還是指同一堆石頭,解經家一直有爭議。從希伯來原文的字面意思來看,這像是第二堆紀念石頭;但從更廣的上下文來看,似乎只有一堆石頭。另外,有人將這句經文的希伯來原文理解為:約書亞已經在約旦河中立起了十二塊石頭。直到今日,這句話在《約書亞記》中多次出現,這裏是第一次。“今日”的意思也有爭議,我們無法確定是指聖經作者的時代,還是指他所參考的文獻的時代(參代下5:9)。
4:13 耶利哥的平原,以色列軍隊越過耶利哥和約旦河之間的廣闊平原,平原在耶利哥東面約8公里。
4:14 尊大,參3:7。
4:19 正月初十日,見5:10注。吉甲是在耶利哥的東邊,可見該地離耶利哥非常近。學者推測好幾個地點可能是吉甲的遺址,但沒有最終定論。
4:20 那十二塊石頭,約書亞就立在吉甲,本書一共記載了七次用石頭作為某事的紀念(另見7:26,8:28-29,8:32,10:27,22:34,24:26-27),這裏是第一次,見332頁表。這裏第一次立石為記,是要紀念上帝的信實,祂帶領以色列人安全地渡過了約旦河,進入應許之地。
4:21-23 作者把以色列人過約旦河和過紅海的經歷聯繫在一起,藉此表明,那位曾經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上帝,如今已經帶領他們進入迦南,將來還會藉著他們成就祂自己的心意(參創12:3)。詩114:3也把過紅海和過約旦河並列。
4:24 耶和華以驚人的方式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為要提醒地上萬民,耶和華的手大有能力,並要使百姓真地委身於上帝,就是藉著世世代代傳講過約旦河的經歷,使後人永遠敬畏耶和華。
答:1. 上帝百姓進入應許地的程序:1) 預備等候:以色列官長先向百姓宣達過河的命令,提醒他們一些注意事項,然後約書亞要百姓“自潔”,把自己分別出來,等候耶和華的作為。2) 緊隨上帝:祭司抬起象徵耶和華同在的約櫃,走在百姓前面,百姓緊緊跟隨; 3) 耶和華的作為:耶和華使約旦河水立起成壘,百姓就從乾地上過去。4) 立石為記:紀念上帝的拯救行動,以宣揚上帝的美德。基督徒生活中的長進原則也如此,要等候上帝,但自己也要分別為聖;上帝會施行拯救,使基督徒成長,但基督徒也要因此獻上感恩,記念上帝的作為。
2. 以色列百姓在這裏完全順從約書亞的帶領,相信耶和華與他們同在,要帶領他們過約旦河。約書亞在以色列眾人面前尊大(4:14),百姓敬畏他。不像在民數記十四章,百姓向摩西、亞倫發怨言,不相信耶和華與他們同在,反而要將約書亞和迦勒這兩個支持進入迦南地的探子打死。求上帝賜給我們一顆順服的心,信靠祂的同在,能遵行祂顯明的旨意,奔走我們的天路,跟隨祂的帶領,進入應許之地。
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