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6 Joshua 8 (1.8.10)

研經題目:
1. 請用一幅地圖,探索征戰的計劃。請留意和攻取耶利哥城的對比與類似之處。第六和第八章為神的百姓提出了哪些勝利的原則?
2. 30~35節的背景,見申十一26~29,廿七1~廿八68。這次奉獻的儀式,有些什麼目的呢?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8:1-35 以色列復興:攻取艾城。以色列人第一次攻打艾城時(7章),顯然沒有先尋求上帝的指示,而且對於亞干犯罪使以色列全體受連累的事情也懵然不知。由此導致的戰敗代價極大,亞干和以色列人所必須做出的補救措施也同樣代價高昂。本章記述以色列人清楚回應上帝的吩咐,成功攻取艾城,凸顯遵守 “耶和華的話” 的重要性(8:8、27)。然後,以色列人在示劍附近舉行了一個特別的儀式(30-35節)。作者詳細記敍這一場小戰役,大概是要強調,唯有遵行上帝的吩咐才能得勝。
8:1 不要驚惶,這個吩咐使人想起1:9上帝給約書亞的命令,暗示上帝保證與他們同在。雖然以色列人在上一章背約(7:1),但現在他們已被挽回,並獲得第二次機會。
8:2 城內所奪的財物和牲畜,你們可以取為自己的掠物,上帝有權決定任何一座城邑遭毀的程度和性質。例如申20章記載,在迦南地以內、以色列必須奪取的城,都要受到嚴厲的對待(申20:16-20),但對迦南地以外的城,處理就寬鬆很多(20:10-15)。另外可以比較申2:34-35和3:6-7徹底毀滅人口,但允許取走戰利品的做法。回顧第7章,會發現這裏允許取走戰利品的命令對亞干來說有些諷刺,如果他能再多等一會兒就好了!伏兵,不只是《聖經》記載,在古代近東、希臘和羅馬文獻中也都曾提到,有時打勝仗不是靠強悍武力,而是靠計謀。以色列人之前攻打耶利哥城是靠上帝奇妙的介入取勝,但這次攻打艾城不同,而是偏重於運用智慧的謀略。這兩場戰事取勝的關鍵都在於,必須跟隨耶和華的命令。
8:3-4 有些解經家認為,埋伏三萬大軍是不可思議的,人數太多了。在希伯來原文中,“三萬” 的寫法是 “三十千”,而 “千” 可用作軍事單位,這裏可能應該這樣理解,即三十個單位。此外,大概不是 “三萬人” 或 “三十個單位” 全都去埋伏了(見8:12)。
8:8 和第一次攻打艾城不同,這次他們完全照耶和華的話行事(另見27節)。
8:12 被派去埋伏的五千人(或五個單位)可能是第3-4節所指的兵力,另外的2.5萬人(或25個單位)是主攻部隊。這樣,我們就更容易理解艾城的王為什麼會中計,因為從表面上看,以色列人這次攻打艾城是和上次一樣。但實際兵力卻比上次的八倍還多。
8:18-20 上帝吩咐約書亞向艾域伸出手裏的短槍,讓人想起摩西在野中也曾 “手裏拿著上帝的杖” 帶領以色列人與亞瑪力人爭戰(出17:9),並在更早的時候使紅海分開(出14:16)。在這裏,這一動作可能是給伏兵的信號,於是他們就起來攻擊城,但更重要的象徵意義是上帝將那城交在約書亞手裏。以色列人的計謀成功,艾城成為一片火海,艾城的士兵都無力(希伯來原文意為 “雙手”)向左向右跑。
8:28-29 被打敗的艾城成了高堆、荒場,王也被掛在樹上(見申21:22-25),後來被埋在一大堆石頭下面(見4:20注)。兩個 “堆”(但在希伯來原文中的用詞不同)都一直存留到今日,指的是到經文寫成的時候。如果說亞干身上的 “一大堆石頭”(7:26)是以色列人背約的鑒戒,那麼現在艾城王身上的 “一大堆石頭”,則是要紀念以色列人獲得的第二次機會和復興。
8:30-35 關於摩西怎樣指示這件事,見申27:1-8,所有的吩咐約書亞都謹慎地遵行了。
8:30-33 以巴路山和對面的基利心山(見申11:29),都位於艾城以北2公里,靠近示劍。自亞伯拉罕以來(創2:5-7,以及33:18和34:1-31中的雅各),示劍城就一直和以色列人的先祖有關聯。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歷史淵源,以色列人可以不用先攻城,就在示劍重申並宣讀上帝與他們所立的聖約。這段經文中提到,在示劍聚集的這些人中,無論是本地人,是寄居的,可能表示一些示劍人已經自願加入以色列人當中(參出12:38。出埃及時許多 “閒雜人” 和以色列人一起離開,與這裏類似)。
(315頁地圖)在以巴路山上重申聖約

約主前1406年或主前1220年
約書亞按照摩西的吩咐在示劍重申聖約,把律法抄寫下來,放在以巴路山上;並指示以色列支派在穿過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之間的山谷時,彼此大聲宣讀聖約中祝福與詛咒的條文(另見申11:29-30,27:4-13)。
8:32 約書亞將摩西所寫的律法抄寫在石頭上,是他們在迦南地第四次立石為記(見4:20注)。這些石頭是要提醒以色列人,他們有責任遵守上帝頒賜的 “律法”(參1:7-8)。
8:34 申28章記載了祝福咒詛,其中宣告上帝的本意是要使以色列人 “超乎天下萬民之上”(“天下” 希伯來原文是erets,“地上,那地”),並且 “使他們在你面前被你殺敗”(申28:1、7;“他們” 指 “仇敵”)。約書亞時期的這些迦南王,如果 “聽見”(9:1)以色列人在示劍重申聖約時所說的話,必定會更加驚慌(另見8:30-35注)。
答:1. 以色列人渡過約旦河後,在吉甲安營,先攻取耶利哥,然後繼續向西,到伯特利附近的艾城。一開始因為輕敵,且因亞干在當滅的物上犯罪,因此被艾城人殺敗,於是約書亞率領眾民悔改,懲罰了亞干。之後,上帝就把艾城交在約書亞和以色列民手中。這次輪到艾城人輕敵,中了以色列人的埋伏,艾城就陷落了。攻取耶利哥城時,以色列人在禮儀上是潔淨的,以色列人也行動一致,完全按照耶和華的吩咐,因此攻勢順利進行。而在攻取艾城時,以色列人干犯了耶和華,在禮儀上是不潔淨的。而且他們沒有求問耶和華,因此首戰失利。但以色列人悔改,懲罰了亞干,使耶和華的怒氣轉消,而初次的敗戰也成為後來勝利的契機,使他們可以引誘艾城人出城。攻取耶利哥時是靠上帝奇妙的介入;而攻取艾城是靠智慧的軍事部署。類似之處是以色列必須跟從耶和華的命令,是耶和華把敵人的城池交在他們手中。這給我們看到,耶和華是為以色列人爭戰的,戰事的勝利都取決於耶和華,祂是耶和華軍隊的元帥(5:14),而以色列人也必須信靠耶和華。
2. 攻取艾城後,以色列人以巴路山上為耶和華築壇,並且獻燔祭和平安祭,並且在示劍宣讀聖約的律法,以及祝福和咒詛。這個儀式是要提醒以色列全民(包括婦女、孩子,35節),他們是與上帝立約的百姓,因此必須順從聖約律法。
Like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