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15 箴言 22:17~23:35 (1.9.12)

Study 15 Proverbs 22:17~23:35  (1.9.12)

研經題目:

1. 按照廿二17~21所說,充分接受神的話包含了哪些步驟呢?結果可以得到所應許的哪些福氣呢?

2. 一個智慧的「兒子」(廿三15),有些什麼標記呢?他會避免作什麼?他又會實行什麼呢?

3. 按照廿三29~35所說,在飲酒上放縱的後果是什麼?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22:17~24:22  智慧人的三十則智言。22:20顯示,這段經文可以很自然地劃分為三十個獨立的教導,這些教導反映了大約在主前1250年寫成的埃及智慧文學《阿曼尼摩比智慧書》。顯然,這段經文沒有一味地模仿《阿曼尼摩比智慧書》,但有許多內容很相似。兩者之間最顯著的區別是,《箴言》清楚表明對上帝的忠誠。“智慧人”(22:17)的身份不明,也許他們是收集這些箴言的學者(可能是在所羅門的贊助下)。

22:17-21 與序言1:1-7一樣,這段經文聲稱可以給讀者帶來智慧,教他們與人相處的實用技巧,以及鼓勵人敬畏上帝。

22:22-23 第一則智言。對待貧窮人(他們沒有什麼能力保護自己),千萬不可因他貧窮就搶奪他的物,或者在城門口欺壓困苦人。城門是處理法律事務的場所;因此這裏的意思是,人不應利用法庭剝奪窮人的財產。在古代近東,關心窮人福祉的教導很常見,但是聖經智慧與眾不同,因為它宣告上帝是窮人的捍衛者。上帝特別關心祂子民中的貧窮人,並且將懲罰那些傷害他們的人。

22:24-25 第二則智言。恐怕你效法他的行為,對生命和對人的不良態度是會傳染的,並且是致命的;因此,智慧人一定要謹慎地選擇朋友。

22:26-27 第三則智言。何必使人奪去你睡臥的床呢?參申24:10-13,其中明確規定不能把窮人的外衣作為抵押物留過夜,這件外衣通常就是他睡臥的 “床”。

22:28 第四則智言。地界指邊界石(申19:14,27:17),移動它就等於偷盜別人的不動產和祖先的遺產。

22:29 第五則智言。擁有高超技術的人,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能贏得別人,甚至君王的尊重。這裏隱含的勸誡是:千萬不要對自己所做的的質量掉以輕心。

23:1-3 第六則智言。這裏的警告是:有錢的主人可能會利用他提供的奢侈品,去陷害不如他富裕的客人,使他們覺得必須聽命於他。他的熱情好客是哄人的。

23:4-5 第七則智言。這裏告誡工作狂,追求財富時休仗自己的聰明(《和修》“要有聰明來節制”;《新譯本》你要明智地放下這企圖)。錢財必長翅膀,財富轉瞬即逝;到了某個時刻,人應當認為他已有足夠的財富,因而會花一些時間和精力,去做一些不會帶來任何經濟回報的有價值的事;另見8:18-21注。

23:6-8 第八則智言類似1-3節的警告,但是這裏的主人是惡眼人(《和修》“守財奴”)。你所吃的那點食物必吐出來,意思可能是,當這位客人最終意識到他是多麼糊塗時,就產生了強烈的反感和後悔。

23:9 第九則智言。問題不是這個愚昧人缺乏智慧,而是他很固執。

23:10-11 第十則智言重申了22:28的警告,但是提到了孤兒,表明受害者可能太弱小而不能保護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挪移地界不是偷偷摸摸地進行,而是公開地搶奪另一家人的土地,也許是通過法庭。他們的救贖主是上帝自己(參創48:16;詩19:14,119:154),也許這裏把上帝描述成那家人的贖業至親(見《和修》注;利25:25-26)。

23:12 第十一則智言。這個命令表明,人應該堅持不懈地追求智慧。沒有決心就不能獲得智慧。

23:13-14 第十二則智言明確肯定責打對養育兒女的作用。與此同時,父親責打兒女的唯一願望是教導孩子,而不是發洩自己的怒氣。這兩節經文連在一起,表明他必不至於死就可以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是平行的概念。關於專有名詞 “陰間” 的用法,見詩6:5注。《箴言》在對比 “生” 與 “死” 的時候,通常是指與上帝有正確的關係或者與上帝疏離(這種關係在人死後仍繼續存在,見7:26-27注),因此,這裏的陰間是不敬虔的人所去的地方(參詩49:14)。這則智言的重點是:管教的目的是訓練品格,而不僅僅是針對行為;這種訓練裝備孩子持守生命的道路(參22:15),是敬虔父母的首要目的(參23:15-18,22-25)。

23:13-14 他必不至死……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杖打孩童將使他們免於愚人的命運。這裏讚揚了養育孩子時的適當懲罰。儘管如此,這種懲戒的動機是為了塑造孩子的品格,而不是出於憤怒。(BTSB)

23:15-16 第十三則智言詳述13-14節的教導。這裏說話的父親熱切地用愛來教導孩子,他的喜樂在於看到兒子在生活中顯出智慧。

23:17-18 第十四則智言。人不應當羡慕那些無視上帝道路的人,而應當以討上帝喜悅為他們的首要任務(17節),因為這條道路體現了真正的指望,即敬虔的人有善報(《和修》“前途” ;參24:14、20;詩37:9-11、34、37-38)。雖然《箴言》沒有明確提到 “善報” 是什麼(參10:2、11:4,14:32),但是它鼓勵人行事要敬畏耶和華,表明智慧有堅固和守護的益處,不僅堅固和守護目前的道路,還堅固和守護這條道路所通往的永恆結局。

23:19-21 第十五則智言。這裏描述的好睡覺(21節),是人醉酒或暴食的結果。貪戀美食以至吃喝過度會使人陷入貧困。

23:22-25 第十六則智言。獲取智慧是人的責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最好地遵行孝敬父母的命令。

23:26-28 第十七則智言。這裏將妓女比作深坑窄阱(因為她以此誘騙了一個年輕人落入陷阱,而且他無法逃脫;參22:14注)和強盜(因為她將使他付出高昂的代價)。賣淫是 “個人罪行” 的一個突出例子,受影響的遠不止犯罪的人本身,賣淫還會使人破產和社會腐敗,並且毀掉整個社群。要將你的心歸我這一序言,指導父母如何教養兒女:他們的目標必須永遠是孩子內在生命的核心。喜悅我的道路(《和修》注 “謹守我的……”),進一步指導父母如何教養兒女,他們必須身體力行自己所讚揚的美德。

23:29-35 第十八則智言。這則智言講解醉酒的愚蠢,以一個尖銳的問題和答案開始(29-30節);命令那些願意聆聽的人來聽從一個警告(31-32節);為了說明酗的悲慘後果,這段經文還描述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喜劇形象,即醉漢自己受到傷害還稀裏糊塗(33-35節)。最後兩行經文描繪 “愚昧人行愚妄事,行了又行”(見26:11)的畫面,與《箴言》中其他類似畫面同樣清晰明瞭。你眼必看見異怪的事(23:33),醉漢不能清楚地 “看見”,也就是說,他看不透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繫。像臥在桅杆上(34節),呆在這種地方顯然極其不穩妥,這是比喻醉漢步履蹣跚,或者是他覺得噁心(像暈船一樣不可控制)。

One thought on “Study 15 箴言 22:17~23:35 (1.9.12)

  1. 答:1. 要充分接受神的話,包括:1) 側耳聽受,留心領會(22:17);2) 心中存記,嘴上咬定(22:18)。所應許的福氣是倚靠耶和華(22:19),學習謀略和知識(22:20),並認識確實的真理(22:21)。
    2. 智慧之子,有下列標記:1)不嫉妒罪人,但敬畏耶和華(23:17);2) 行在正路上,不結交酒肉朋友(23:19-21);3) 孝敬父母,聽從他們,寶貴他們的智慧、訓誨、聰明(23:22-25)。4) 遠避淫亂(23:26-28);5) 自我節制力,不酗酒(23:29-36)。
    3. 酗酒的後果:神智不清,脫離現實,失去對事物的判斷力。

    Like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