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5 Micah 7:7~20 (1.12.17)

研經題目:
1. 七7~20。悔罪的城在7~10節裏面說話了,先知也答覆他們(11~13節),而且代表他們向神說話(14~20節)。在第七章中這個有罪的城在哪些地方採取了正確的途徑呢?並將她的狀況靠托在哪些應許上呢(7~9節)?她又得到什麼應許呢(11、12、15節)?
2. 背逆的列國之民的結局是駭人的(七10、13、16、17;比較五9、15)。上帝的絕對公正,是上帝施行審判所持定的原則(比較啟十六5~7)。彌迦對一位樂意赦免人的上帝所見到的異象(七18~20),是何等榮耀,卻又備受限制呢?《新約》對同一位樂意赦免人的上帝,何以有較廣的見識呢?
注:
七11。「到那日」:比較四1、6,五10。關於第6節的應許,請比較亞二1~5,和賽廿六15(也比較「當那日……」,賽廿六1)。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7:7 至於我,這種提法顯明彌迦與3-4節描述的不忠實的領袖大相徑庭(參3:8),而我要仰望,則把彌迦視為7:4描述的那種守望者。“望”與“守望者”是同一個希伯來動詞的不同形式。我……要等候……我的上帝必應允我,這段經文以哀歎(1-2節)開始,以安靜地相信上帝必定有所作為結束。
7:7 個人證言。黑暗中的盼望。彌迦對上帝的應許那充滿信心的盼望,使哀歌變成了勝利之歌。7:7 我,指彌迦。這個代詞是一個連接詞,將前面哀歌(7:1)的“我”與高潮的勝利之歌(7:8)的“我”連在一起。 仰望(watch;直譯:守望)。“守望者”預見到了審判(7:4),但現在彌迦“在盼望中”守望著救贖的到來(參7:20)。等候(יָחַל)。同一個希伯來語單詞在5:7中被翻譯為“依賴”(見NIV;《和》等候)。彌迦代表忠實的餘民,他堅忍不拔的信心保存了唱著哀歌的以色列(7:1-6),直到它成為勝利的以色列(7:8-20)。我的神必應允我。永活的神,而不是死亡,將擁有最後的發言權。(BTSB)
7:8-20 救恩預言。一首勝利之歌。大概有四或五個原始預言被拼接在一起,成為四段不斷升級的詩句——長度幾乎相等,成為一首統一的詩歌:(1) 耶路撒冷承認對耶和華的信心(7:8-10)。(2) 彌迦對復興的應許(7:11-13)。(3) 彌迦祈求耶和華再次牧養祂的子民(7:14),而耶和華的回應則是祂將再次通過征服敵國向他們展示祂的奇事(7:16-17)。(4) 餘民對耶和華的讚美之歌達到高潮(7:18-20)。這首歌以耶路撒冷對其罪行的悔罪(7:9)和彌迦對上帝赦免其罪行的讚美(7:18)為框架。與摩西的“紅海之歌”——以色列的第一首勝利之歌(出15章)有驚人的文字聯繫:被征服的人“發顫”(出15:14;參彌7:17,戰懼),變成啞巴(出15:16,寂然不動;參彌7:16,用手摀口)。耶和華施行“奇事”(出15:11;參彌7:15),並在類似的反問中被讚美為無可比擬(出15:11,誰能像你;參彌7:18),並以獨特的比喻“將[敵人/以色列的罪]投在海中”(出15:1;參彌7:19)。(BTSB)
7:8-13 在上帝的幫助之下,錫安悔改,信心更新。當錫安與仇敵的位置互換時,就證實錫安之前蒙羞既是上帝公義的審判,也是祂充滿恩典的拯救。說話者的身份不詳,可能是擬人化的城邑。
7:8 我雖跌倒……起來……我雖坐在黑暗裏……光,這裏把城邑比作戰俘,幾近死亡並囚禁在黑暗的地牢中,然而上帝賜下重獲自由的確切盼望。
7:9 耶和華的惱怒……祂為我辨屈,這個城邑承認,它受到上帝的審判是因自己的罪,但現在它視上帝為它的辯護律師(見6:1-2注)。到光明中……祂的公義,上帝釋放被囚的並羞辱仇敵,使人“得見”祂作為的公義和公平。仇敵與上帝的百姓都必“得見”上帝的公義。
7:10 被羞愧遮蓋……我必親眼見祂,這裏發生了角色互換:先前想要“見”錫安被玷污的列國(4:11),現在受到公開嗤笑。耶和華你上帝在哪裏,這個語帶嘲諷的問題並不是爭論上帝是否存在,而是在質疑上帝拯救百姓脫離困苦的能力。
7:11-13 彌迦對認罪的耶路撒冷的命令包括兩部分:(1) 重建她城牆的命令(7:11)和(2)解釋(7:12-13)。(BTSB)
7:11-12 在將來的日子發生的三件事,將這兩節經文聯繫在一起。它們是:(1)牆垣必重修,仇敵“如今被踐踏”(10節)與錫安城牆更加堅固(參8節)形成對比;(2) 境界必開展,除了得到保障,上帝應許他們疆界得擴張(出23:31;賽26:15,54:2-3);(3) 人必……歸,指聚集的餘民(賽11:11-12;亞10:9-10)和萬民(4:1-2;亞14:16)。亞述……埃及……海……山,這些地理概念表達救恩將臨到所有外邦人。
7:13 荒涼,在這個對末世情景的總結性描述中,只有在耶路撒冷遼闊、安全的邊境之內才有安全,其範圍之外則是荒涼之地。
7:13 這地必然荒涼。在錫安之外,將有普遍的審判。(BTSB)
7:14-20 以色列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得以恢復。這段經文以禱告開始,祈求上帝牧養祂的羊群,從而使列國啞口無言(14-17節)。預言最後部分的重點是,上帝在修復聖約關係時表現出來的信實和憐憫(18-20節)。
7:14 牧放你……的民……你產業,以色列單單屬於上帝,這節經文祈求上帝牧養和保守這個民族(申32:9;詩28:9,78:70-71)。巴珊和基列,這些肥沃的土地位於約旦河東,是以色列最早得到(書13:19-31)、也是最早失去(王下10:32-33;耶50:19)的土地。
7:15 這節經文是14-17節的“中心”思想,上帝在過去行事,將來還要再行。出(直譯:當你出去),歷世歷代上帝的百姓都包括在出埃及的拯救之中(參申5:3)。奇事是指上帝在法老面前所行的大事(出3:20)。
7:16-17 看見……就……慚愧,“看見和慚愧”形容列國看見上帝的大能時的感受(參10節)。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指明14節描述的牧者的身份。懼怕,在希伯來文中,“牧放”(yir‘u,14節)、“看見”( yir’u,16節)和“懼怕”(yire’u,17節)三個詞的發音和寫法相近,這三個詞清楚顯明上帝與以色列及列國之間的互動。上帝的百姓得到牧養,列國卻懼怕上帝(參出15:14-16)。
7:18-20 勝利之歌的最後一段詩節,也是全書的最後一段,讚美上帝的恩典屬性(第18節;參出34:6),祂隨之而來的作為(第19節),以及祂履行對始祖的聖約義務(第20節)。(BTSB)
7:18 有何神像你?這個問題強調上帝的獨一無二,祂保護並赦免祂的百姓(出15:11;申3:24;詩35:10,89:5-8;參彌7:10)。喜愛施恩(原文直譯:因為祂喜愛堅定不移的愛),這是上帝赦免祂的百姓和止息怒氣的原因。以色列的罪使他們與上帝和先知對抗(1:5,3:8);然而,上帝最終牧養(7:14)並赦免了祂的產業(耶50:17-20)。
7:19 投於深海,上帝怎樣把法老的軍隊投於海中(出15:4),祂也必照樣徹底解決祂百姓的罪(參耶31:34)。
7:20 你……起誓……誠實……慈愛,本書最後概述那位守約的上帝的基本屬性和作為(出34:6-7;4:31,7:12),完美地結束全書。古時,上帝的屬性(祂的慈愛)使祂信守自己的話語(信實),因此,祂在古時賜給我們列祖(亞伯拉罕和雅各)的應許仍然堅立。
1. 七7~20。悔罪的城在7~10節裏面說話了,先知也答覆他們(11~13節),而且代表他們向神說話(14~20節)。在第七章中這個有罪的城在哪些地方採取了正確的途徑呢?並將她的狀況靠托在哪些應許上呢(7~9節)?她又得到什麼應許呢(11、12、15節)?
答:在第七章中,耶路撒冷承認她得罪了上帝(7:9),她要儆醒守望,等候上帝(7:7、9-13),並且發聲讚美耶和華,信靠祂守約施慈愛(7:18-20)。她靠賴上帝施行拯救、戰勝仇敵,為她伸冤辨屈的應許(7:8-10)。上帝應許要復興耶路撒冷,萬民要流歸這城(7:11-12),祂要施行奇事,以色列會經歷第二次出埃及(7:15)。
2. 背逆的列國之民的結局是駭人的(七10、13、16、17;比較五9、15)。上帝的絕對公正,是上帝施行審判所持定的原則(比較啟十六5~7)。彌迦對一位樂意赦免人的上帝所見到的異象(七18~20),是何等榮耀,卻又備受限制呢?《新約》對同一位樂意赦免人的上帝,何以有較廣的見識呢?
答:彌迦見到的是一位大有榮耀、無與倫比擬的上帝,祂守約(亞伯拉罕之約、摩西之約)施慈愛,樂意赦免人的過犯罪孽。當《舊約》結束時,我們看到這應許並沒有完全實現,耶路撒冷因以色列百姓的罪孽被仇敵毀滅,以色列民也被擄到異地他鄉,他們沒有見到耶和華施行拯救,因此聖約應許是備受限制的。然而《新約》讓我們看見那作出應許的上帝,藉著祂的愛子耶穌基督的降生、受死、十字架的代贖、復活,成就了《舊約》的應許與盼望,讓我們對上帝和祂的應許有更完全的認識。
Like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