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14 Hebrew 10:19~39 (2.2.3)

研經題目:
作者結束了教義方面的解釋,便進而提出實際的忠告,指導我們怎樣過新約的生活。
1. 19~25節。這裏勸勉我們要怎樣將我們的信心、愛心、和盼望表現出來呢?試省察自己的生活,看看哪幾方面你須要順從這些勸勉。
2. 26~39節。對於救恩之道有上帝所賜亮光的人來說,除了繼續與上帝同行之外,唯一的選擇是什麼?為什麼其後果是如此嚴重呢?作者在這裏根據什麼理由,對於他的讀者寄予極高的期望呢?
注:
1. 22節。正如大祭司及其兒子們在地上的聖所承接聖職時,用水洗身,並用祭牲的血灑(出廿九4、21)得了潔淨,照樣,我們的「身」和「心」(那就是我們整個人的裏面和外面)也已經被基督的犧牲潔淨「成聖」了。
2. 26、39節。作者心目中所想的是那故意而又堅決不肯悔改的背道行為——自己決定不認識並抗拒神的兒子和施恩的聖靈。26節末了的話,是指神沒有預備第2個贖罪祭,為那些棄絕基督之犧牲及其使人成聖之血的人。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0:19~12:29 呼籲信徒要有信心和忍耐。有關信心和忍耐的勸勉(10:19-39,12:1-29),以及藉著在上帝裏的盼望而堅忍到底的種種例證(11:31-40),把基督及救恩超越一切的論證推到高潮。
10:19-39 完全的信心確據。基於基督及其工作的真實可信,作者鼓勵信徒親近上帝(19-25節),告誡他們不要退縮失去信心(26-39節)。
10:19-39 最後的勸勉:藉著基督以恆久的信心靠近上帝。為了平衡其中心論述的三部分引言(見5:11~6:20注),作者給出了三部分的總結勸勉:他敦促讀者靠近並繼續保持信心和順服(第19-25節),嚴厲警告不要故意拒絕神的兒子(第26-31節),並安慰他們要忍耐、信靠(第32-39節)。(BTSB)
10:19-25 勸勉信徒親近上帝。基督的祭司工作使人可以來到上帝面前。作者勉勵讀者要憑著信心就近上帝,堅定持守信仰,竭力鼓勵他人。
10:19 既,19-21節採用本書前面提到的基督論論點。因耶穌的血(《和修》“靠著耶穌的血”),見9:11-14。坦然進入,讀者享有特權,可以跟隨彌賽亞進入天上的至聖所(見9:12、24)。信徒靠著基督的拯救工作,可以 “坦然” 地來到上帝面前(3:6,4:16,10:35)。
10:20 又新、又活的路,基督獻上自己為祭,為人開闢了一條親近上帝的道路(19節)。這條路是 “活的”,正如上帝自己是 “活的”(3:12,9:14,10:31,12:22)。上帝的道是活的(4:12 “活潑的”)跟隨基督的人也真正 “活著”(12:9 “得生”;《和修》“得生命”)。從幔子經過,基督使人成聖的工作(6:19-20,9:11-12、24),拉開了天上會幕的幔子(參9:3)。讓人可以進入。這幔子就是祂的身體,雖然有些解經家認為這裏的 “身體” 就是那條 “路”,但根據希臘原文的語序(以及希臘文中性詞tout’ estin,“這……就是” 耶穌的身體很可能被視為會幕的 “幔子”(《和》的譯法);會幕的幔子裂開,喻指耶穌受死時身體被掰開(參太27:51)。
10:21 大祭司(《和修》“作大祭司”),耶穌是更優越的大祭司(如:5:5-10,7:11~8:7)。上帝的家,見3:1-6。
10:22 心中……已經灑去(《和修》“已蒙潔淨……的良心”),耶穌的贖罪工作潔淨人的內心(見9:14注,10:15-18注)。身體……洗淨了,可能指使用禮儀上的清水(參利11:36;民5:17;結36:25)來進行的洗禮(見6:2;徒22:16;林前6:11;參來9:10)。根據上下文,誠心是指順服上帝(26節;另見13:9,參3:8、10、12,4:12),潔淨(“被灑”)和信靠(有充足的信心)的心。22-25節有三個勸勉,就當……來到是第一個。作者呼籲信徒懷著信心,誠心實意,靠著基督的血(19節)進到上帝面前(見4:16,7:25,11:6;參10:1)。
10:23 要堅守,這是22-25節三個勸勉中的第二個。作者呼籲信徒堅定忠實地持守(見3:6、14)所承認的指望(《和修》“所宣認的指望”),就是獲教會認同有關基督及其工作的教導(見3:1,4:14;參林後9:13;提前6:12);這些教導使人得著盼望(6:18-20,7:19)。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對上帝的應許充滿信心和盼望(見6:12-20),是源於上帝是信實的(另見11:11)。
10:24-25 要彼此相顧。這是22-25節三個勸勉中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作者呼籲信徒以激發其他基督徒的愛心和服事(行善)為目的,真誠地關懷他們。基督徒堅守信心需要群體共同努力。聚會,聚在一起能使人互相鼓勵,堅持忍耐。作者的警告通及全書,可能是因為教會中有些人停止(原文直譯:放棄,離棄)了聚會。勉勵是為了堅固他人的信心(見3:13;參13:22)。那日子臨近,指基督再來和審判的日子已經臨近(9:28,10:37;見摩5:18-20注;提後1:12注)。
10:26-39 警告信徒不要退縮。作者警告讀者,故意拒絕信靠主的人要面臨即將來到的審判。作者勸勉他們要持守信心。基於讀者過去表現堅忍,作者相信他們會堅守信心。
10:26-27 故意犯罪,即蓄意犯罪不肯悔改。得知真道以後(《和》“領受真理的知識”)以後,作者特指基督徒群體中那些聽過真道的人。他們得知真理的知識後還蓄意犯罪,表明他們不是(從來不是)真正的基督徒;也就是說,那些人從未真正相信福音,從未因此而產生信心、順服和結果子的生命。贖罪的祭就再沒有了,這可能指人蓄意犯罪,不肯悔改,就不可挽回了(見6:4-6);也可能指他們拒絕了基督的祭,再也不能得到赦免。審判,所有人都要面臨審判(見9:27-28);基督的敵人無份於基督的祭,他們將要永遠受懲罰。這兩節經文是上帝的工具,用以呼籲真正的基督徒信靠、順服主,堅守信心。人的生命若沒有結果子的證據,上帝的這些話就成為他們的明鏡,使他們誠惶誠恐地省察自己是否為真正的基督徒。
10:28-29 這兩節經文採用了以小見大的論證方法(參2:1-4,9:14)。根據摩西律法,褻瀆上帝或膜拜別神的人要被處死(如:利24:13-16;申17:2-7);在這個更優越的新的約中,人可以預期這類罪行要受更重的審判。他要受的刑罰該怎樣加重呢?經文接著描述人蓄意、存心和持續地離棄 “永生上帝”(參3:12,10:31,12:22),與基督和信徒群體斷絕關係(6:4-8),所指的是人完全背棄信仰。這樣的人會做出三件事:(1) 踐踏上帝的兒子:(2) 將……約的血當作平常(《和修》“將……約的血當作不潔淨”);(3) 褻慢施恩的聖靈。蓄意不順服和拒絕真道的知識(10:26),就等於踐踏上帝的兒子,視祂所流的血為污穢,侮辱那賜恩典的聖靈;行這事的人會遭受永遠的審判(27節)。有些解經家認為,使他成聖希臘原文是hagiazō,意為 “分別為聖,成為聖潔”,表明這裏所指的是真正的基督徒(但見3:14注,該節經文顯示這種觀點不能自圓其說)。根據上下文,“使他成聖” 似乎最有可能指那人已經被 “分別出來”,或被認為是基督徒群體中的活躍參與者,但後來背棄信仰。拒絕與其他信徒認同,否認所聽的 “真道”、基督及其工作。人若這樣背棄信仰,那就證明他只是表面上與基督徒群體認同,並不是真正的基督徒。有些解經家認為,作者深信這節經文中的嚴厲警告只是工具,為使真正被揀選的人得著激勵,堅守信心,順服上帝,以至得救(見6:4-8)。
10:29 怎樣加重…。在舊的約下施行公義(如申命記17:2-7)是由小到大論證的基礎,是審判的預表(如2:1-4;12:25)。預表中的高點(見引言:主題和論證)表明,拒絕基督的結果是比肉體死亡更嚴重的審判(第28節)。這使得這種觀點變得不太可能,即希伯來書警告的只是這種拒絕的行為只會帶來某種暫時的、身體上的懲戒。這裏考慮的是永恆的、屬靈的審判(6:8-9;12:25-29)。這節經文將第26節中的“故意犯罪“定義為傲慢地拒絕耶穌的獻祭(見6:6)。有三個短語假定讀者事先聽過基督徒關於耶穌是誰和祂的死亡意味著什麼的教導:(1) 踐踏神的兒子。之前聽過耶穌,結果是藐視,而不是敬畏。(2) 將立約的血當作俗物(見《新譯本》;《和修》當作不潔淨)。褻瀆地將耶穌的死視為沒有價值的東西。使他成聖,強調了這個悲劇,一個與宣稱基督獻祭是其基本真理的團體認同的人,竟然會否定此聖物。(3) 褻瀆施恩的聖靈,不尊重那位在獻祭時在場的(9:14),也不尊重隨後關於獻祭的講道(2:4)。(BTSB)
10:30-31 這裏引用申32:35-36,將永生上帝(參3:12,9:14,12:22)描繪為天上的審判者。上帝連祂自己的百姓也要審判。
10:32-34 追念往日,作者嚴厲警告讀者後,叫他們回想自己從前如何在苦難中堅忍(見6:9-12),那是他們信心的明證。蒙了光照,見6:4注。作者所羅列的苦難包括:被公然譭謗(參11:26,13:13),被囚禁,與那些被捆鎖的人感同身受(參13:3),以及家業被人搶去。這些苦難似乎是來自當權者的逼迫,尤其因為提到被囚禁。作者稱讚他們忍耐,體恤人,以及對未來更美、長存的家業有信心。
10:35-36 讀者在從前的逼迫中一直堅忍(32-34節),作者就鼓勵他們繼續存著勇敢的心(3:6,4:16,10:19)。他們必須忍耐(見12:1),行上帝的旨意(13:21),以承受所應許的救恩(4:1,6:12,8:6,9:15)。
10:37-38 作者引用哈2:3-4鼓勵讀者堅守信心,那段經文宣稱等候末日的時間不會很長。義人必須有信心,退後(《和修》“退縮”)會使上帝不悅,就如下一節所闡述的,這不悅意味著最後的審判。
10:39 作者站在讀者一邊(我們),再次表明對他們有信心。退後會使上帝不悅(見38節),以至滅亡(參26-27節);但有信心的結果是得救,即靈魂(“生命”)得保全。
1. 19~25節。這裏勸勉我們要怎樣將我們的信心、愛心、和盼望表現出來呢?試省察自己的生活,看看哪幾方面你須要順從這些勸勉。
答:這裏勸勉我們要存著誠心和完備的信心,進到上帝面前,並堅持所承認的盼望,不至動搖;又要彼此關心,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信、望、愛是基督徒的三大基本美德,希伯來書作者如此勸勉是基於我們對耶穌成就的救贖大工的認識。因著基督的祭司工作,我們得以藉著敬拜、禱告、信心來到天上上帝面前(10:19-21);而我們盼望的基礎是主耶穌是信實的(10:23),我們也因此可以堅忍到底;最後,基督徒當藉著在一起敬拜(10:25)、團契、彼此鼓勵來激發愛心。
2. 26~39節。對於救恩之道有上帝所賜亮光的人來說,除了繼續與上帝同行之外,唯一的選擇是什麼?為什麼其後果是如此嚴重呢?作者在這裏根據什麼理由,對於他的讀者寄予極高的期望呢?
答:關於救恩之道有上帝所賜亮光(=得知真道)的人,除了要繼續與上帝同行,有信、望、愛的德行之外,還必須不可蓄意犯罪(10:26),忍耐到底(10:36)。後果如此嚴重是因為連干犯摩西律法都要被處死,更何況在得知真道後仍然故意犯罪,無異於踐踏上帝的兒子,把立約的血當作俗物,又侮辱施恩的聖靈,如此,贖罪的祭就沒有了(沒有挽回的餘地了)。作者根據他的讀者所表現的堅忍,對他的讀者寄予厚望,因為他們已經忍受各樣苦難,除了自己遭患難,也陪伴、體恤受同樣苦難的人,這些都證明他們是有真信心、以致靈魂得救的義人,而不是退後入沉淪的人。
赞赞
19~25節。這裏勸勉我們要怎樣將我們的信心、愛心、和盼望表現出來呢?試省察自己的生活,看看哪幾方面你須要順從這些勸勉。
* 信心:知道我们已经被基督的宝血所洁净,所以要常常坦然无惧地来到上帝面前,就是要常常祷告
* 爱心:我们圣徒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 盼望:因为知道神审判的日子临近,所以要彼此劝勉、不停止聚会
26~39節。對於救恩之道有上帝所賜亮光的人來說,除了繼續與上帝同行之外,唯一的選擇是什麼?為什麼其後果是如此嚴重呢?作者在這裏根據什麼理由,對於他的讀者寄予極高的期望呢?
* 唯一的选择是不故意犯罪。
* 得知真道后还故意犯罪,就是践踏上帝的儿子,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又亵慢施恩的圣灵。
* 作者知道他的读者体恤被捆锁的人,并且他们的家业被人抢去,也甘心忍受,知道有更美、长存的家业。因此作者知道他们是真属于基督的人,当末世他们必得大赏赐。
赞赞
Study 14 Hebrew 10:19~39 (2.2.3)
作者結束了教義方面的解釋,便進而提出實際的忠告,指導我們怎樣過新約的生活。
1. 19~25節。這裏勸勉我們要怎樣將我們的信心、愛心、和盼望表現出來呢?試省察自己的生活,看看哪幾方面你須要順從這些勸勉。
信心:信徒可以籍基督宝血和祂身体(裂开的幔子),就可以坦然无惧进到神的面前,因此我们当常常祷告,敬拜,亲近神,不枉基督用重价给我们买来的这份权力。
爱心:信徒彼此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盼望:因为知道基督再来的日子近了,信徒更要彼此勉励联结,不要停止聚会,在敬拜和事奉中,得着力量、安慰、喂养、喜乐,信心坚固。
26~39節。對於救恩之道有上帝所賜亮光的人來說,除了繼續與上帝同行之外,唯一的選擇是什麼?為什麼其後果是如此嚴重呢?作者在這裏根據什麼理由,對於他的讀者寄予極高的期望呢?
-唯一的选择是坚守信仰。
-人干犯律法都不被赦免,背道是得知真道而故意犯罪,就是踐踏上帝的兒子,轻看赎罪的宝血, 亵渎施恩的聖靈,后果会很严重。
-作者知道他们因为信仰在众人面前受凌辱、受痛苦,仍关顾同受苦难的人;纵使他们的家业被没收,也甘心忍受,知道自己有更美,长存的家业。他们能胜过苦难是凭着信心,也是神的旨意在运行,因此作者相信神对他们的应许不会落空。
赞赞
Study 14 Hebrew 10:19~39
作者結束了教義方面的解釋,便進而提出實際的忠告,指導我們怎樣過新約的生活。
1. 19~25節。這裏勸勉我們要怎樣將我們的信心、愛心、和盼望表現出來呢?試省察自己的生活,看看哪幾方面你須要順從這些勸勉。
* 因為我們理解基督是最好的獻祭,我們要保有信心的確據,分別為聖,對神的應許富有盼望,與主內肢體互相扶持愛護,尤其是在末世的時代。
* 覺得自己對弟兄姊妹的關心與付出,還有待加強。
26~39節。對於救恩之道有上帝所賜亮光的人來說,除了繼續與上帝同行之外,唯一的選擇是什麼?為什麼其後果是如此嚴重呢?作者在這裏根據什麼理由,對於他的讀者寄予極高的期望呢?
* 人們既然有了亮光,了解了神的救贖計劃,還故意犯罪,持續活在罪中,等於是不屑於基督的救恩,也無視於聖靈的見證。
* 基督的贖罪祭是人們最後也是唯一的機會了,錯過了這一次,死後就是地獄之火的審判。
* 作者對讀者的信心,來自他們初信時堅立得對抗迫害,因為他們清楚,比起世上的榮華富貴,天上的獎賞才是真正的財寶。
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