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11 馬可福音 5:21~6:6a (2.3.18)

Study 11 Mark 5:21~6:6a (2.3.18)

研經題目:

1. 這三件事(即患血漏的女人,睚魯的女兒復活,在自己家鄉按手醫治病人)都強調了凡是想享受基督拯救大能之經驗的人同樣的需要。這需要是什麼呢?為什麼它有時竟付之闕如?它必須抗拒什麼呢?

2. 門徒為什麼對耶穌的詢問感到驚異呢(五30、31)?耶穌為什麼要一個心驚膽顫的女人在公眾面前說話呢?她所要剖白的是什麼,是在那裏的人所沒有的呢?你有過這種經驗嗎?並且要將它——特別是將它在那些認為與基督接觸並不會有何不同的人面前剖白出來嗎?

注:

五30、31。「誰?」是用單數的形式,就是「哪一個人」的意思。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5:21-43 耶穌使一個已死的女孩復活並醫治一個患病的婦女。在給不潔的人帶來潔淨和毫不費力地使死人復活的過程中,耶穌不僅繼續祂的使命,而且通過做了只有上帝才能做的事,再次證明了祂能力的來源。這兩個故事交織在一起,凸顯出它們共同的主題。在一個故事裏(第21-24a節,第35-43節),一個絕望的父親和猶太人領袖代表他奄奄一息的女兒向耶穌呼求。在另一個故事中(第24b-34節),一個不潔的、貧窮的、孤立無援的、同樣絕望的女人,在為自己爭取利益時,最終被肯定為“女兒”的身份。耶穌無視她們截然不同的社會地位,使她們都恢復了在社會中的“生命”(參看加3:8)。(BTSB)

5:21 到那邊去(見太8:28注),耶穌回到加利利海的另一邊,即加利利人住的地方,祂在那裏聲名日噪。

5:22 管會堂的人(《和修》“會堂主管”)並非神職人員,負責管理會堂的各種事務,包括安排會堂崇拜和教導。他們大都是法利賽人。“會堂”希臘原文是archisynagōgos,這個詞常出現於巴勒斯坦和羅馬帝國各地的銘刻上。關於會堂,見路4:16注,以及1606-1607頁插圖,“會堂與猶太人的敬拜”。睚魯……俯伏在耶穌腳前的行動,表明他的真正需要和誠意。

5:25-27 耶穌正趕路去醫治睚魯女兒的時候,馬可插入記述了同時間發生的另一個事件,就是一個長期患血漏(《和修》“經血不止的病”)的婦人得到了醫治(25-34節;見太9:20注)。這婦人患血漏,她在禮儀上是不潔淨的(參利15:25-28),不得進入聖殿裏為婦女預備的區域。不但如此,在沒有讓人知道她是不潔淨的情況下,她也不可以出現在公共場所。她觸摸耶穌的衣裳,按照猶太人的律法,這已經使耶穌在禮儀上成了不潔淨的了(參利15:19-23)。但是,耶穌比律法中任何潔淨的規條都要大,因為祂藉著自己的能力使她得了潔淨,而不是自己也變成不潔淨(參可1:41,5:41)。

5:29-31 在這裏沒有理由把任何東西視為法術。既然人既是身體又是靈魂,那麼一方的變化可以立即反映在另一方,這並不足為奇。(BTSB)

5:30 大概是因為耶穌身體上的一些感覺,祂心裏覺得有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這不僅是因為被摸,更因為摸祂的是一個相信祂能醫治她的人。

5:31-33 耶穌問:“誰摸我的衣裳?”女人就恐懼戰兢地回答。她感到恐懼的部分原因,是她穿過擁擠的人群來到耶身邊時觸碰到很多人,使他們在禮儀上也成了不潔淨的人(參利15:19-27)。馬可再次提到恐懼這個主題,並指出這如何導向信心。更重要的是,女人在醫治她的大能的上帝面前,產生了深深的敬畏(希臘原文phobeomai,可解作“恐懼”或“敬畏和尊敬”):她俯伏在耶穌跟前將實情全告訴祂。這說明她信任耶穌並衷心感謝祂。

5:34 女兒,人群簇擁著耶穌,這個女人卻一直只在人群的外圍,但如今她竟發現自己已經為上帝的家所歡迎和接納。妳的信救了妳,暗示身體和靈魂都得醫治,因為希臘原文sozo既可指“醫治”,也可指“拯救”。女人對耶穌醫治身體的信心,同時也轉化為對祂拯救人脫離罪的信心(參太9:22注)。

5:34 妳的信,馬可強調信靠耶穌在推進耶穌的傳道工作所起的作用。這婦人有信心,耶穌也告訴睚魯,「只要信」(36節);然而耶穌家鄉的人卻「不信」(6:6)。痊癒,字面意思是「拯救」。這動詞的雙重意思(也用於28節)——「醫治」(身體)和「拯救」(全人)——和信心在醫治過程中的角色,表明了耶穌醫治的目的,是要把人帶向信心和完全的拯救(1:40-41,2:5、9)。(《聖經研讀版》)

5:35 第35-43節再回來敍述睚魯女兒的情況(22-24節),與34節的話“女兒,妳的信救了妳”,形成了鮮明對比,因為這時睚魯的女兒死了

5:36 不要怕,只要信,耶穌再次指出,信心是對付恐懼的良藥(參2:5,4:40,5:34)。死亡臨到,這對睚魯來說是極大的挑戰。

5:37 彼得、雅各和……約翰,只有門徒當中的核心成員才可以與耶穌同去(參1:29,9:2;見3:16-17注)。

5:38-40 亂嚷大大地哭泣哀號,反映人面對死亡時的極度哀傷。不過,人群當中有些是職業哀悼者。即使是窮人的葬禮,也必須聘用哀悼者(見太9:23注)。在哀號聲中,耶穌宣告孩子不是死了,是睡著了。眾人都嗤笑耶穌,因為他們按字面去理解祂的宣告(參可9:26),以為耶穌只是不能接受孩子死了這個事實才那樣說。孩子確實是死了(見路8:55),但在耶穌看來,她的死不過是睡著了。把他們都攆出去,這群不信的人只會令人分心(見6:5-6注),所以耶穌只允許女孩最親的家人,以及祂最親密的跟隨者,來見證這個神蹟。

5:39 不是死了,是睡著了,當然,先前的報告(第35節)是正確的;這女孩事實上已經死了。但在生命之主耶穌的面前,死亡並不比睡眠更加不可逆轉(約11:11-15;帖前4:13-18)。(BTSB)

5:41 摸了死人會使人在禮儀上成為不潔淨(利22:4;民19:11),但是耶穌再一次(參5:25-27注)勝過了不潔,因為女孩活過來了(參王下4:17-37;徒9:39-41)。大利大,古米,雖然本書用希臘文寫成,但有的時候,作者也會把耶穌用亞蘭語所說的話記錄下來,以強調本書有目擊證人的見證。

5:42 目睹神蹟的人感到驚奇,但不一定表示他們相信耶穌。他們當中,無疑有一些人是信了,但有些人仍然困惑。

5:43 不要叫人知道這事,見18-20注;太8:4注。

6:1-56 不受尊重的先知……和不只是先知的耶穌。在耶穌令人吃驚地確認了祂的神聖身份和救贖祂子民的“新出埃及”使命之後,馬可又回到了反對的主題。在耶穌的家鄉受到羞辱之後,希律王對約翰的處決表明了受羞辱的眾先知會得到什麼下場(14-29節)。耶穌被拒絕的嚴重性在祂接下來的兩次大能作為中得到了強調,這些作為再次表明祂遠不止是個先知。以色列領袖不僅拒絕了約翰,也拒絕了約翰為之預備道路的主(第35-52節;見1:2-3注釋)。馬可把門徒受差遣(第7-13節)和返回(第30-31節)交織在一起,暗示他們要與天國有分也必須付出同樣的代價(參看8:34-38)。(BTSB)

6:1-6 拿撒勒人厭棄耶穌。耶穌在拿撒勒遭拒絕,在自己家鄉不被接受。3:13~6:6這個大段落到此結束。

6:1-6a 一個不受尊重的先知。耶穌驚人的權柄繼續引發對人的冒犯,這次是在那些只當祂是一個本地木匠的人當中。這是福音書中耶穌最後一次與會堂聯繫在一起,表明這次拒絕標誌著祂與這個制度和其所代表的猶太教之間的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BTSB)

在前面的故事裏,耶穌展示了對大自然、魔鬼和死亡的主權。但在拿撒勒祂自己的家鄉,祂卻遭到誤解和拒絕。此前,眾人對耶穌的權柄感到希奇(1:22,5:20,6:2),但在拿撒勒,是耶穌對他們的不信感到詫異。拿撒勒人的不信和反對為施洗約翰在希律·安提帕面前的命運(6:14-29)和耶穌後來在猶太公會和彼拉多面前的命運(14:43及以下)埋下伏筆。誠之譯自:Edwards, J. R. (2002).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p. 169). Eerdmans; Apollos.

6:1-2 儘管和親人的關係顯得緊張(見3:21,31-35),但耶穌仍往自己的家鄉拿撒勒去(見太13:54)。耶穌照常開始教訓人(見1:21、39,3:1,4:1,6:34,8:1等等)。關於會堂的詳細介紹,見路4:16注,見1606-1607頁插圖“會堂與猶太人的敬拜”。當時的情況可能是,耶穌朗讀完經文後,隨即被邀請向眾人宣講信息(參路4:16-30)。雖然不能確定,但大多數解經家都將路4:16-30理解為跟這裏是同一事件;見路4:17注,4:18-19注。這人從哪裏有這些事呢?(《和修》“這人哪來這本事呢?”)人們的提問證明耶穌有真正的人性。在祂出來傳道之前,祂的神性一直是隱藏的。即使從小就認識祂的鄉親,也毫無察覺祂竟然也是完全的神。

6:3 緊接著第2節的問題,是兩個帶有奚落成份的質疑:耶穌不就是個木匠,是馬利亞的兒子嗎?第二個質疑也許暗示有謠言說耶穌是私生子。耶穌在世上的父親約瑟應該最少還有四個兒子,包括雅各(見徒12:17;加1:19,2:9、12;以及“雅各書導論:作者和書名”)、猶太(不是出賣耶穌的猶大;見猶1節和“猶大書導論:作者和書名”),並且至少還有兩個女兒(關於耶穌的兄弟姐妹,見太13:55-56注)。正因為耶穌那昭然的智慧和權能,與祂低微的出身極不相稱,令人們感到驚異,他們就厭棄祂(小字注:因祂跌倒;took offense at Him)。

馬利亞的兒子。見3:31。由於在這個時代,男人通常是以父親的名字來識別的,這說明可能是,雖然約瑟通過(仁義地)與馬利亞結婚來保護馬利亞的名譽,而馬利亞正期待著長子的出生,但關於耶穌是處女懷胎受孕的情況,一直流傳著貶義的謠言。

6:4 與以前的先知一樣(如:代下36:16;耶1:21;可6:17,12:1-12),耶穌在自己的親族中和在本地(《和修》“本鄉”)都不受尊重。這預示耶穌最終將在耶路撒冷被人拒絕。耶穌間接表明祂至少也視自己為上帝的先知。

6:5-6 除了幾個例外的情況,耶穌在那裏不得行什麼異能。耶穌不會強迫滿懷敵意和懷疑的群眾接受祂的神蹟,勉強醫治一些根本就拒絕(不信)祂的人,並不符合耶穌的性情和意願;見太13:58注。不過,耶穌仍繼續教訓人(見1:22,4:1、2,6:2等)。

6:5 在那裏不得行什麼異能(新譯本:不能在那裏行什麼神蹟),儘管基督有能力隨自己的意思行神蹟,但祂受天父旨意的限制,不能用神蹟來確認人的信心。(RHKJVSB)

這種不能與道德狀況有關。在不信的氛圍中,祂選擇不行使祂行神蹟的能力。馬可福音的一大強調是,耶穌行神蹟是對信心的回應。(EBC)

Study 11 馬可福音 5:21~6:6a (2.3.18)》有4个想法

  1. 1. 這三件事(即患血漏的女人,睚魯的女兒復活,在自己家鄉按手醫治幾個病人)都強調了凡是想享受基督拯救大能之經驗的人同樣的需要。這需要是什麼呢?為什麼它有時竟付之闕如?它必須抗拒什麼呢?
    答:這三個事蹟都強調必須要有信心才會經歷基督拯救的大能。耶穌告訴那患血漏的婦人,是“妳的信救了妳”(5:34);祂也吩咐睚魯,“只要信”(5:36);而耶穌自己家鄉的人卻“不信”(6:6)。它有時付之闕如是因為人心的剛硬,上帝沒有賜下信心的恩典。它必須抗拒世界的偏見、世人的嘲諷,以及自己內心的驕傲。
    2. 門徒為什麼對耶穌的詢問感到驚異呢(五30、31)?耶穌為什麼要一個心驚膽顫的女人在公眾面前說話呢?她所要剖白的是什麼,是在那裏的人所沒有的呢?你有過這種經驗嗎?並且要將它——特別是將它在那些認為與基督接觸並不會有何不同的人面前剖白出來嗎?
    答:門徒感到驚訝是耶穌竟然能在眾人當中識別出祂的能力只流向了一個婦人,這是只有神自己才有的超能力。耶穌要求這位因為恐懼顫競而逃跑的婦人回到祂面前,承認她觸摸祂衣裳的舉動。這是給她表明自己信心的機會,而信心是其他在場的人所欠缺的。在不信的人面前表明自己的信心確實需要極大勇氣,但那是確實經歷過恩典的人應有的反應。

  2. Study 11 Mark 5:21~6:6上
    1. 這三件事(即患血漏的女人,睚魯的女兒復活,在自己家鄉按手醫治病人)都強調了凡是想享受基督拯救大能之經驗的人同樣的需要。這需要是什麼呢?為什麼它有時竟付之闕如?它必須抗拒什麼呢?
    * 得醫治的人需要信心,要有信心就必須抗拒恐懼,有時我們會被現實的處境影響,覺得不可能得救,這時信心就會匱乏。

    門徒為什麼對耶穌的詢問感到驚異呢(五30、31)?耶穌為什麼要一個心驚膽顫的女人在公眾面前說話呢?她所要剖白的是什麼,是在那裏的人所沒有的呢?你有過這種經驗嗎?並且要將它——特別是將它在那些認為與基督接觸並不會有何不同的人面前剖白出來嗎?

    * 門徒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知道他們被人群圍住,有人碰到耶穌很正常。
    * 耶穌要讓那婦人展現她的信心,像周圍的人做見證。
    * 我好像沒有在大庭廣眾之下做過見證,私底下說話的時候有。

  3. Study 11 Mark 5:21~6:6上 (2.3.18)
    1. 這三件事(即患血漏的女人,睚魯的女兒復活,在自己家鄉按手醫治病人)都強調了凡是想享受基督拯救大能之經驗的人同樣的需要。這需要是什麼呢?為什麼它有時竟付之闕如?它必須抗拒什麼呢?
    * 需要的是对耶稣的信心。
    * 人内心的刚硬、骄傲抵挡上帝,就是拒绝信心,拒绝基督的恩典。
    * 所以我们要对付自己内心的罪。耶稣家乡的人自以为早就认识耶稣,结果因自己的骄傲失去了得到耶稣神迹恩典的机会。

    門徒為什麼對耶穌的詢問感到驚異呢(五30、31)?耶穌為什麼要一個心驚膽顫的女人在公眾面前說話呢?她所要剖白的是什麼,是在那裏的人所沒有的呢?你有過這種經驗嗎?並且要將它——特別是將它在那些認為與基督接觸並不會有何不同的人面前剖白出來嗎?

    * 因为当时有很多人挤在耶稣身边,很多人都碰到耶稣的衣裳。
    * 耶稣知道这个女人的信心和她经历的医治,所以耶稣要让这个女人经历见证信心的重要和耶稣的权能。
    * 女人要面对的是用自己的信心战胜恐惧。她知道她触犯了律法,因为她是律法上认定不洁净的人,应该远离其他人,但她的信心使她相信她必定会得医治,因此她不会使别人不洁净。
    * 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我就想,如果圣经是真实的、耶稣、上帝是真实的,那么祂就必定会拯救我。感谢主,祂真的拯救了我。所以我总是想我如今的生命是耶稣给的,我必须要为祂而活,要为祂的做见证🙏

  4. Study 11 Mark 5:21~6:6上 (2.3.18)
    1. 這三件事(即患血漏的女人,睚魯的女兒復活,在自己家鄉按手醫治病人)都強調了凡是想享受基督拯救大能之經驗的人同樣的需要。這需要是什麼呢?為什麼它有時竟付之闕如?它必須抗拒什麼呢?

    睚魯……俯伏在耶穌脚前,患血漏的女人相信只摸下耶稣的衣裳,就必痊愈。他们都有大信心,相信耶稣定能救他们。
    正如耶稣家乡的人,只能相信自己眼睛所见和他们一样平常的那个耶稣,而不愿意相信祂行使的神迹,更无法信祂是神的儿子。人自身骄傲,内心刚硬时,就抵挡神的救赎,妨碍救主的做工。

    門徒為什麼對耶穌的詢問感到驚異呢(五30、31)?耶穌為什麼要一個心驚膽顫的女人在公眾面前說話呢?她所要剖白的是什麼,是在那裏的人所沒有的呢?你有過這種經驗嗎?並且要將它——特別是將它在那些認為與基督接觸並不會有何不同的人面前剖白出來嗎?

    门徒惊讶这么多人正不断拥挤耶稣,祂怎么还问“是谁摸了我的衣裳”,耶稣在那么拥挤的身体接近的触碰中,能分辨恳切信心的触摸。

    那女人虽然恐惧,但还站出来,俯伏在耶稣跟前,公开认主。她这样勇敢地做了,耶稣即对她说:“(5:34)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你的灾病痊愈了”,这真是极大的祝福,她不仅身体痊愈,灵魂也得救,被主唤作“女儿”。感谢主,今日这段经文,鼓励我多多公开勇敢地承认自己是基督徒,祂会将祝福作为我信心的确据。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