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15 馬可福音 7:24~37 (2.3.22)

Study 15 Mark 7:24~37 (2.3.22)

研經題目:

1. 為什麼耶穌在開始時似乎拒絕了那個婦人的請求(比較太十五24)?祂為什麼用這樣令人難受的話呢?我們從她的反應,以及從主對她後來之請求的答覆,能學到什麼呢?

2. 假定那個耳聾舌結的人,由於他天生的缺陷,對於耶穌所知甚少或一無所知,耶穌在他身上的奇異做法對於他會有什麼意義呢?這做法會怎樣幫助他在信心上起反應呢?

3. 那些帶這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的朋友們,我們從他們的榜樣能在個人的見證上學到什麼呢?

注:

27節。「狗」一詞乃是輕蔑和嫌惡的表示。在東方的許多地方,狗基本上仍然是擔任清道夫的工作,而且其本性是不潔的,並且是疾病的媒介(見聖經新辭典,New Bible Dictionary,1962版)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7:24~8:13 對外邦人的拯救:醫治和餵養。在耶穌受洗時,上帝認定耶穌就是以賽亞提到的那位僕人,祂將成為外邦人的光(見1:11的注釋)。在這裏,在重新定義了純潔的本質之後,耶穌穿越外邦腓尼基(7:24-30)和低加波利(7:31~8:10)的旅程預示著福音將形成一個由信主的猶太人和外邦人組成的神的新子民。(BTSB)

7:24-30 救恩之門向外邦人敞開。耶穌首先接觸的是以色列人。不過,這幾節經文預示門徒將要在外邦人中間開展傳道工作。

7:24 推羅、西頓(《和修》沒有“西頓”),耶穌前往希臘化的外邦人地區,當時已經有人認識祂,尤其是定居在那裏的猶太居民(參3:8)。耶穌的傳道工作是首先將上帝國的消息傳給以色列民,然而祂也預知門徒稍後會在外邦人中間傳道(7:27,13:10,14:9)。在推羅、西頓兩地,考古發掘出許多重要的遺跡。在推羅一帶有羅馬和拜占庭時代的建築物,還包括一個競技場,一個巨大的浴場,一個講壇、座劇院和一些墳墓。這些建築物大部分屬於耶穌以後的時代。推羅原是建在一個商業的島嶼上,後來歷山山大大帝(主前4世紀)在攻城戰役中,修築了一道延伸到海裏的堤道,把這城與大陸連接起來。

7:26 以利亞也曾在這地區幫助過一位非猶太婦人(王上17:8、17-24)。馬可強調這婦人是希臘人(原文直譯:外邦人),並且有極大的需要。敘利腓尼基族,指出她原來是腓尼基本土的人。腓尼基包括推羅和西頓(參太15:22的“迦南人”)。

7:27 耶穌這個態度含糊的回應令人驚訝,而且似有侮辱的成份。祂打了三個比方:把祂的信息比作,把猶太人比作兒女;把外邦人比作。然而,「」這個字顯示耶穌希望外邦人也可以接受上帝的恩典。結合耶穌在29-30節所說的話,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耶穌這樣說,僅僅是為了試驗那婦人的信心。

7:27 讓兒女們先吃飽。耶穌以前曾把祂的國度的就職典禮置於社會習俗和禮儀潔淨之上(參1:43-44,2:17)。但這並不意味著違背了上帝的計劃,即救恩應首先臨到祂的子民以色列。因此,這個比喻尖銳地宣佈了猶太人的優先地位(參見羅9:1-5,11:16-18)。。由於外邦人的多神論偶像崇拜,猶太人把他們比作臭名昭著的清道夫式的街頭野“狗”。但儘管耶穌在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說話很強硬(1:43-44,8:33;參太23:27),祂改變了這個比喻,巧妙地把街頭野狗變成了聚集在家庭餐桌旁值得信賴的家養寵物。“先”意味著這不是最終結局,特別是由於以色列人剛剛吃完耶穌擺設的筵席,而還剩下很多(6:42-43;見6:30-56,8:8注)。(BTSB)

7:28-30 但是狗……,對於耶穌那令人驚訝的話(27節),婦人的回應既謙卑又堅持。也許她明白並且謙卑地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上帝首先呼召以色列人是為了一個特定目的(參出4:22)。因這句話,耶穌因婦人單純的信心而答應她的請求,因此她回到家裏,便發現已經離開她的女兒,出去了

7:31~8:26 在低加波利和伯賽大的其他神蹟。耶穌繼續祂教導和醫治的事工。門徒的心依然剛硬(8:17-21),他們無法明白耶穌正的身份。

7:31 耶穌到處傳道,向加利利和猶太地區的猶太人傳講,也傳給以色列的餘民,當時他們已經重新定居在推羅、西頓低加波利這些希臘化的地區。

7:33 耶穌把那聾子(見賽35:5-6)帶到一邊去,免得祂的醫治引起公眾的注意(見5:37、40)。耶穌這次醫治的形式有所不同,祂用了一些實質有形的方法醫治那人。這樣的醫治不僅彰顯了耶穌的能力,還讓耶穌針對門徒靈性上的耳聾和眼瞎的問題,對他們進行了言傳身教(見7:32~8:26;特別是8:17-18、21)。

7:33 離開眾人。為了避免敵對的不信(5:40,6:6),不必要的風頭(第36節;1:43-45,5:43),讓人出醜,或許三者皆有。指頭探……唾液,抹。耶穌使用唾液是非比尋常的,只有在處理聽力、說話和視覺時才使用(見8:23)。耶穌這些行動的意義是備受爭議的。第一世紀的人相信唾液具有藥用甚至是魔法的特性,但這種聯想與耶穌的醫治不相稱。相反,祂的“望天”(第34節)暗示了上帝的作為。一個更好的解釋可能是古代異教徒為神像注入活力的儀式,其中包括塗抹,從而象徵性地“打開”神像的眼睛、耳朵和嘴巴(見4:12注;參賽44:18)。由於上帝按照祂的形象造人,賦予他們說話和聽覺的能力(出4:11),耶穌在這個外邦人地區的不尋常行動證明祂是來恢復上帝在人類中的形象的主(見1:25注),祂開通耳朵,鬆開舌頭(賽29:18-19;35:5-6;見37節注;8:22-26)。(BTSB)

7:34 耶穌歎息,是因為人心剛硬(參8:12、17,9:19),也因為人類墮落而導致身體軟弱(創3章)。

7:36 不要告訴人,由於這時耶穌在低加波利亞更為人認識(參5:19),所以祂吩咐所有見證這醫治的人都要保持沉默(參1:45,5:20、34,8:26)。可是,那得醫治的人和其他見證人都不理會耶穌的阻止,紛紛出去宣揚祂所行的神蹟。

7:37 人們之所以希奇(《和修》“驚奇”),是因為他們懷疑耶穌不是彌賽亞(見賽35:5-6)。他們所期待的,不是一位受苦的彌賽亞,而是沿襲早期馬加比家族起義(主前166—主前160年)的政治解放領袖。

7:37 他所做的事都好,與創世記1:31相呼應,上帝剛剛按照祂的形象創造了人,看到祂所做的一切都甚好。耶穌按照上帝的形象恢復了人,這就是賽35:5-6所應許的新創造的開始(參賽29:18-19)。這種在外邦人地區所得到的毫無保留的肯定,預示著後來萬國對福音的積極領受(參徒13:44-49)。(BTSB)

Study 15 馬可福音 7:24~37 (2.3.22)》有4个想法

  1. 1. 為什麼耶穌在開始時似乎拒絕了那個婦人的請求(比較太十五24)?祂為什麼用這樣令人難受的話呢?我們從她的反應,以及從主對她後來之請求的答覆,能學到什麼呢?
    答:耶穌一開始似乎拒絕這位婦人的請求,挑起了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衝突的敏感神經。這是要向讓她明白在上帝的救贖計劃裏,猶太人有優先地位(祂受差要“先”把救恩帶給以色列家,見太15:24),而從29節來看,耶穌這樣說的真正目的其實是為了試驗她的信心,看她對彌賽亞工作的認識有多少。婦人的回答說明了她對上帝的救恩計劃有基本的認識。“狗”雖然在《舊約》和當時猶太人當中是對外邦人的蔑稱,但耶穌在這個比方裏,巧妙地並沒有用野狗,而是用家庭寵物狗來比喻這位婦人,因此在這個比方裏,其實是不帶輕視的,反而是把她看為寶貴的,她明白這裏的狗只是要在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作出區分而使用的一種文字技巧。我們從她的回答清楚看見耶穌對自己的使命有清楚認識,也揭示出上帝的救恩計劃有一定的次序:先是猶太人,後是外邦人,如羅1:16,2:10所說的。
    2. 假定那個耳聾舌結的人,由於他天生的缺陷,對於耶穌所知甚少或一無所知,耶穌在他身上的奇異做法對於他會有什麼意義呢?這做法會怎樣幫助他在信心上起反應呢?
    答:耶穌用指頭探入他耳朵,吐唾沫抹他舌頭,是象徵性地開通“神像”的行動,表明耶穌來是要讓有上帝形象的人恢復原有的功能,而這也是《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要來恢復以色列所做的工作(見賽29:18-19,35:5-6)。這對他來說,他認識到上帝對以色列的應許即將實現,彌賽亞施行拯救的日子終於降臨了,這會大大激勵他的信心。
    3. 那些帶這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的朋友們,我們從他們的榜樣能在個人的見證上學到什麼呢?
    答:帶這個人來見耶穌的朋友,並沒有聽從耶穌要他們不要宣揚的囑咐,反而越發傳揚,畢竟這件事太神奇了,要他們不去宣揚,反而是希望渺茫的。而他們在“希奇”下所說的話,也表明他們意識到這是上帝偉大新創造的作為,是上帝藉著彌賽亞末世降臨的工作(見賽29:18-19,35:5-6)。在我們這個時代,對於上帝的拯救工作,信徒的確有責任去宣揚。正如彼得所說,“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Mat15:24 24 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

  2. Study 15 Mark 7:24~37
    1. 為什麼耶穌在開始時似乎拒絕了那個婦人的請求(比較太十五24)?祂為什麼用這樣令人難受的話呢?我們從她的反應,以及從主對她後來之請求的答覆,能學到什麼呢?
    * 耶穌這次的任務是救以色列選民,然後他們再把福音傳給外邦人。耶穌以麵包比喻為祂的話,孩子為以色列選民,狗為不潔淨的外邦人,是一個很生活化很好理解的比喻。
    * 婦人的反應是謙卑的,她承認神的主權,並沒有覺得憑什麼以色列人比較特別。她也有強大的信心,知道耶穌有憐憫,也知道耶穌一點點的力量就足夠拯救她的女兒。

    假定那個耳聾舌結的人,由於他天生的缺陷,對於耶穌所知甚少或一無所知,耶穌在他身上的奇異做法對於他會有什麼意義呢?這做法會怎樣幫助他在信心上起反應呢?

    * 他一定從小就看過很多醫生,而耶穌施行的神蹟是唯一能夠醫治他的,他應該會很驚訝,會知道祂是神或是先知,他如果學習律法,就會知道那使聾啞得醫治的就是彌賽亞。

    那些帶這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的朋友們,我們從他們的榜樣能在個人的見證上學到什麼呢?

    * 那些人是好朋友,不求任何回報,因為那個聾啞人士可能沒什麼能力回報,他們也無私地想到別人更大的需要,而不是只是想到自己的需要。

  3. Study 15 Mark 7:24~37 (2.3.22)
    1. 為什麼耶穌在開始時似乎拒絕了那個婦人的請求(比較太十五24)?祂為什麼用這樣令人難受的話呢?我們從她的反應,以及從主對她後來之請求的答覆,能學到什麼呢?

    在昨天查的经文中,耶稣指出人内心出来的才会污秽人,这里祂指出外邦人不再是低等或不洁的。一开始耶稣好像在拒绝迦南妇人的祈求,(太15:24)耶稣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说明还没有到外邦人求祂祝福的时候。“让儿女们先吃饱”,这句苛刻的话是对她悔改和信心的试验。然而迦南妇人的信心确实不平凡,主立刻赏赐她。
    迦南妇人与患血漏的妇人相似,世人视她们不洁净,她们却要谦卑认主,相信耶稣有赦免和拯救的大能。迦南妇人让我联想到雅各抢去以扫长子的身份,迦南妇人情愿去抢桌子底下给狗吃的碎渣儿,不肯放过祝福。

    假定那個耳聾舌結的人,由於他天生的缺陷,對於耶穌所知甚少或一無所知,耶穌在他身上的奇異做法對於他會有什麼意義呢?這做法會怎樣幫助他在信心上起反應呢?

    这人又聋又哑,没听过耶稣,也未向人述说过耶稣,耶稣先私下领这人到一边去,用指头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头,藉这些动作告诉那人,他要与神单独相处,认识神,寻求祂的救赎,才能让神在他身上做工,打开他属灵的耳朵。

    那些帶這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的朋友們,我們從他們的榜樣能在個人的見證上學到什麼呢?

    他的朋友们有信心,知道把他领到耶稣面前,叫他得救。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在第一章,耶稣治愈麻风病人后,要他不要去张扬,但要去给祭司察看,并献上所须的祭,麻风病人没有顺从耶稣的旨意,这里的结果也是一样。我能够明白得到痊愈的人无法控制去宣杨得医治神迹的兴奋和热血沸腾,但不完全领悟为何耶稣此时交代不要去传扬。或许此时他们并未得主耶稣拣选去传扬真道,也未赋予传道的能力,圣灵也尚未降下,毕竟连门徒都还在学习训练中。无论我们的主此时的意愿如何,人却是趋于不顺从祂的指示,无论理由如何充分。

  4. Study 15 Mark 7:24~37 (2.3.22)
    1. 為什麼耶穌在開始時似乎拒絕了那個婦人的請求(比較太十五24)?祂為什麼用這樣令人難受的話呢?我們從她的反應,以及從主對她後來之請求的答覆,能學到什麼呢?
    * 一方面,耶稣的回答确实是祂施行救恩的顺序,另一方面,耶稣拒绝妇人,是要试验妇人的信心。
    * 耶稣用令人难受的话才能凸显出妇人真正的信心。
    * 妇人谦卑而坚定的回答是所有罪人的榜样。我们来到主面前,就必须要谦卑认罪。很多非信徒不能接受基督教关于罪的教义,我们基督徒很多时候也不愿承认是自己罪导致了很多生活中的矛盾纠纷,这都是内心骄傲、缺乏谦卑。愿主赐我谦卑柔和的心。

    假定那個耳聾舌結的人,由於他天生的缺陷,對於耶穌所知甚少或一無所知,耶穌在他身上的奇異做法對於他會有什麼意義呢?這做法會怎樣幫助他在信心上起反應呢?

    * 耳聋舌结的人很有可能并不知道耶稣的事,只是其他人带他到耶稣面前。耶稣用行动来医治他,而不是用他听不到的语言,为的是让他真知道是耶稣医治了他。耶稣真是怜悯人的主,祂在我们生命中所做的工必定会让我们知道,好让我们认识祂。

    那些帶這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的朋友們,我們從他們的榜樣能在個人的見證上學到什麼呢?

    * 那些朋友既有信心又有爱心,所以他们把这个一无所知的耳聋舌结的人带到耶稣面前,使得他得到意想不到的医治。这是让我们主动去传福音的好见证。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