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16 馬可福音 8:1~26 (2.3.23)

Study 16 Mark 8:1~26 (2.3.23)

研經題目:

1. 在八1~9節的神蹟中,顯示了主耶穌的什麼特質?這一群人對於主的預備有什麼特別的權利呢?比較太六33。祂的預備是屬於怎樣的奇事呢?

2. 基督為什麼警告門徒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呢(15節)?祂為什麼詰問他們關於最近發生的那些神蹟呢?這類思考和反省如何幫助我們在靈命上成長呢?

3. 22~26節。關於帶領一個需要的人經歷基督拯救大能的方法與代價,我們從這件事可以學到什麼教訓呢?

注:

15節。這裏所用的「酵」字,是象徵地指罪那看不見的、有滲透力的影響。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8:1-10 耶穌喂飽四千人的神蹟,同樣發生在外邦人地區,因此這事件表明了祂也是外邦人的生命之糧。

8:2 三天,有時候,耶穌會連續幾天傳道和教訓人。

8:4 門徒大概會記得耶穌先前喂飽五千人的神蹟(見6:31-44,8:19-20;另外注意1節的“又”。然而,從17節和32-33節來看,他們總是受制於自己極其有限的思想(參詩81:10-13)。

8:5 七個,見太15:34注。這個數量詞確定了門徒所擁有的食物是多麼的不足,與後來耶穌祝謝以後得到的大量食物,形成鮮明對比。

8:6 祝謝,擘餅和分餅是猶太人用餐的通常做法。每一個門徒都親自參與傳遞耶穌倍增出來的食物。

8:8 大量盈餘的食物(參6:43;約6:12),凸顯了耶穌有能力充足有餘地滿足人的需求。

8:10 耶穌渡過加利利海,向西面的大瑪努他(抹大拉)出發。

8:11為了證實上帝已經成就彌賽亞的應許,法利賽人要求耶穌從天上顯個神蹟(“神蹟”原文直譯:記號,跡象)給他們看。他們所要的不是簡單的奇跡,而是直接從上帝來的證據確鑿的記號。但他們只是求神蹟,卻不理會耶穌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即內心根本的改變,見太12:39注。

8:11 法利賽人。見2:16注。想要試探祂。讓人想起心硬的以色列人第一次出埃及時對上帝(出17:1-7;詩95:7-11)——他們真正的牧人——的“試探”,即使在祂所有大能作為之後,包括在沙漠中提供食物(出16章)。它揭示了法利賽人的問題不是真誠的,而是出於同樣誤入歧途的心(3:5;見7:6-8注;參詩95:10)。以色列的幾位先知——特別是摩西(如出4:1-9)、以利亞(代上18:38)、以利沙(代下7:2-4、17-20)和以賽亞(代下20:8-11;參賽7:10-11)——都行了能作見證的神蹟;但不是所有神蹟都值得信賴(申13:1-3)。耶穌已經把大痳瘋病痊癒的人送到祭司那裏,作為對他們的見證(1:44),並論證了祂趕鬼是出於上帝(3:23-29)。(BTSB)

8:12 耶穌歎息,是因為法利賽人在11節對祂提出的那個要求的動機和態度。關於耶穌表達自己感情的其他例子,見1:41,3:5,7:34。這世代,參申32:5,20;詩95:10;可9:19。沒有神蹟,見太12:39注。耶穌彰顯了祂神聖的權柄,人若有一顆敞開的心,就必能看見耶穌確實是彌賽亞。

8:13 耶穌再次渡過加利利海(參10節),這一次是向東出發。

8:14-21 法利賽人和希律的酵。耶穌的警告既結束了馬可福音的第一個主要部分(1:14~8:21),又為他下一個焦點作準備,就是那些不理解耶穌的門徒和“瞎眼”的門徒,耶穌正要宣告自己即將到來的死亡和它對門徒的意義(8:22~10:52)。(BTSB)

8:14-15 經文開頭提到,由此引入耶穌與門徒之間的討論(15-21節)。(見林前5:6-7注)是一個比喻,代表法利賽人和希律安提帕(見路12:7;林前5:6-8;加5:9)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恃態度。耶穌警戒門徒要防備這樣的態度。

8:15 酵。猶太人在準備第一個逾越節和此後的所有逾越節時,必須去除酵母,否則就會被從以色列中剪除(出12:14-20)。在一些猶太人的傳統中,去除酵母象徵著上帝救贖的子民未來的淨化(參林前5:1-8)。這個比喻很恰當,因為耶穌在逾越節上的死亡(見14:12-26注釋)屬於祂為以色列的新出埃及舉行的開幕式——希律和法利賽人的不潔態度就像酵母一樣沒有地位(見1:2-3注)。法利賽人(見2:16注)一直是最突出的反對者(2:16、18、24,3:6,7:1),希律王處決了約翰(1:14,6:14-28;參3:6)。如果耶穌的門徒要參與這個新的救贖,他們必須擺脫驕傲和自欺——從心裏發出來的就是污穢(7:14-23)——這導致法利賽人和希律王反對上帝國度的到來(參林前5:6-8)。在為首次宣佈耶穌即將到來的死亡做準備時(第31節),這一警告引出了馬可福音下一段落(8:22~10:52)的主要主題。可悲的是,面對彌賽亞受苦的前景,耶穌的追隨者們不斷表現出他們處於希律和法利賽人的酵的危險之中(第32節;9:34、38;10:37、41)。(BTSB)

8:16 沒有餅,門徒按字面意思理解“酵”(5節)這個詞,證明他們一直不能理解屬靈的真理(參17-21節)。

8:17-18 耶穌問門徒是否還不省悟(和修》“還不領悟”),還不明白?可見,對於深入理解耶穌的教導和祂本人,門徒的心還有部分是關閉的。儘管耶穌沒有斥責他們像斥責法利賽人和文士(7:6)那樣,說他們是硬心的“假冒為善之人”,但他們還是不能完全明白耶穌到底是誰。法利賽人全然拒絕耶穌的教訓,門徒則是心智遲鈍,無法領悟。耶穌用眼睛耳朵設喻,好使門徒想起祂醫治聾子(7:31-35)和瞎子(8:22-26)的事。耶穌希望能打開門徒屬靈的“耳朵”和“眼睛”。

8:20 回顧之前的兩次使人吃飽(8-9節;6:42-43),耶穌解釋說,缺少餅不是問題所在。相反,這兩次使人吃飽是對耶穌的彌賽亞身份最清楚、最容易理解的證明(見6:44注)。(BTSB)

8:21 在耶穌兩次行神蹟使食物倍增以後,門徒理應明白這些神蹟的含義:站在他們面前的不是別人,正是那位永恆的創造主和生命的賜予者(參西1:15-20)。

8:22~10:52 被釘死的主的新出埃及。馬可福音的這一中心部分顯示,耶穌帶領祂越來越“瞎眼”、也不理解祂的門徒(8:16-21,33;9:6、10、18-19、32-34、38-40;10:13-14、24-26、32、35-37、41)行在“路”上(8:27;9:33-34;10:17、32;見10:46、52)往耶路撒冷去。這也是瑪拉基和以賽亞所說的上帝的新出埃及之“路”(見1:2-3、11注),現在被揭示為令人震驚的十字架之“路”,以賽亞預告的受難僕人耶穌將通過這條道路救贖以色列民(8:31,9:31,10:32-34),這也是真正的門徒必須遵行的道路(8:34-38)。此外,由於耶穌被認定為有上帝同在,祂擁抱苦難揭示了上帝的特質。馬可福音中僅有的兩次醫治盲人的案例(8:22-26,10:46-52)將這部分內容涵括起來,鑒於耶穌之前對門徒不省悟、不明白的評論(8:17-18),這象徵著他們需要打開他們悟性的“眼睛”,只要他們願意聽,耶穌就有能力做到。(BTSB)

8:22-30 視力的開端。在將耶穌對盲人的兩階段醫治與彼得的“部分”認信聯繫起來時,馬可為下面的內容設定了議題(見8:22~10:52注)。真正的“看見”意味著接受耶穌的宣告:彌賽亞必須受死。(BTSB)

8:22 耶穌留在加利利海的東岸(見8:13注),然後前往伯賽大(見路9:10注),最後到達凱撒利亞腓立比(可8:27)。只有本書詳細記述了耶穌分兩個階段來醫治瞎子(22-26節)。

8:23-25 耶穌瞎子到村外,大概是為了遠離種種不信與敵對的勢力(參5:40,6:6)。你看見什麼了?在這事之前,耶穌重點論到門徒缺乏悟性(8:17-21)。從7:31~8:26這段上下文來看,瞎子對耶穌的回答可能與門徒不完全瞭解耶穌的情況很相似。門徒模模糊糊地看見了耶穌(見29節),正如瞎子這時只是看見人好像樹木,並且行走。耶穌分兩個階段醫治那人,可能就是為了強調這個事實。這種解釋是有根據的,因為22-26節包含不少於九個有關“看見”的詞語。門徒很快便會明白,耶穌就是彌賽亞(27-30節),但他們仍不能完全理解,耶穌是一個受苦的彌賽亞(8:31~9:1)。

一个有关“Study 16 馬可福音 8:1~26 (2.3.23)”的想法

  1. 1. 在八1~9節的神蹟中,顯示了主耶穌的什麼特質?這一群人對於主的預備有什麼特別的權利呢?比較太六33。祂的預備是屬於怎樣的奇事呢?
    答:8:1-9的神蹟,依舊顯出主耶穌是人生命的主,祂有充分的能力供應人的需要。祂不僅顧念人屬靈的需要,也顧念人身體的需要,祂有著豐富憐憫,而這種憐憫不僅是對以色列人而已,也是對外邦人的。這群人也是上帝國度的成員,因此也可以享受國度君王的供應。祂的供應顯明祂是一切有上帝形象之人的生命的糧。
    2. 基督為什麼警告門徒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呢(15節)?祂為什麼詰問他們關於最近發生的那些神蹟呢?這類思考和反省如何幫助我們在靈命上成長呢?
    答:法利賽人是一群驕傲自義、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他們總想著要試探上帝,就跟以色列民在曠野時試探耶和華一樣(出17:1-7)。希律也一樣,驕傲自恃。基督門徒若想要作天國的子民,就要放下這種驕傲與自欺的心態,否則會讓他們繼續無法領悟、明白,耶穌就是舊約中那位作出應許,並與百姓同在的耶和華。祂詰問他們關於最近的兩個神蹟,要讓他們藉著祂的作為,來思考耶穌真正的身份,祂所行神蹟的真正意義,以認識祂就是那位應許的彌賽亞。我們靈命成長的關鍵是注目耶穌基督,定睛在祂的位格和工作上,當我們越認識祂,也才能越像祂。
    3. 22~26節。關於帶領一個需要的人經歷基督拯救大能的方法與代價,我們從這件事可以學到什麼教訓呢?
    答:帶領人經歷基督拯救的大能,其方法是把他帶到耶穌面前,讓他“看見”真正的彌賽亞,聽見基督(羅10:17)。而其代價是謙卑自己,“求”(8:22)耶穌的拯救/醫治。這段故事記載在耶穌責備門徒的冥頑不化之後。瞎子經歷了兩階段的醫治,刻畫出門徒對彌賽亞的認識也有兩個階段。一開始非常模糊,就跟他們現在對祂的認識一樣,因此耶穌責備他們怎麼還是不省悟、不明白(連彼得在接下來的經文裏認耶穌為基督,也還是在半盲狀態,因為夾雜著人的誤解,一種對政治性彌賽亞的錯誤期盼,還沒有認識到祂是一位受苦的彌賽亞)。他們必須等到耶穌受難復活後,才會“樣樣都看得清楚”。我們學到的教訓是要認識耶穌,必須對祂的工作有全面的認識,不能帶著自己的偏見。這需要我們來到耶穌面前,聽祂的道(藉著主日來到教會,聽牧師傳道),並謙卑懇求耶穌基督親自開啟我們愚頑的心,賜給我們受教的靈,好認識祂的恩典。

    Mat 6:33 33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