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18 Mark 9:1~29 (2.3.25)

研經題目:
1. 1~8節。摩西和以利亞的顯現,而且也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這對於那三個門徒會有什麼意義呢?比較約一45;路廿四27。這種新經驗,可能會怎樣幫助他們,並鼓勵他們呢?
2. 11~13節。在山上的景象,使門徒的心中浮現了什麼問題?耶穌曾怎樣回答他們呢?試思考施洗約翰如何酷似以利亞。
3. 耶穌回到其餘的門徒那裏時,祂為什麼對所發現的事感到這樣失望呢?這件事對於我們基督徒之見證和工作失敗的主因有什麼教訓呢(參23和29節)?
注:
24節。「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這意思是:「求主照著我的本相來幫助我,我是懷疑者,想要相信。」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9:1 站在這裏的,有人在沒嘗味以前,這裏的“人”可能指將要陪同耶穌上山,見證祂登山顯榮的三個門徒。看見上帝的國大有能力臨到,是預言將要發生的登山顯榮(見彼後1:16-18),這異象預表基督再臨的大榮耀(但7:13-27;太16:28;可8:38,13:26-27)。關於耶穌這段話的幾種解釋,見太16:28注。人若放下自我和自主(可8:34),便能瞥見將來的榮耀(9:1-8),正如我們看見彌賽亞的死(8:31)和祂的榮耀(8:38)是連在一起的。
9:2-29 登山顯榮和醫治。耶穌顯榮讓我們瞥見祂的神性。之後,馬可敍述耶穌與邪惡的不斷爭鬥,例如祂醫治了一個被污鬼附身的男孩。
9:2-29 新西奈山。上帝對耶穌的肯定和門徒們的失敗。馬可的整體新出埃及模式(見1:2-3注)和這一事件與上帝在西奈山的啟示之間的許多相似之處(見3、4、7節注;參出24:9-16;25:8;34:1-35),暗示變像代表著一個新的具啟示作用的西奈山,這是為剛剛重建的以色列所預備的(見3:14注)。(BTSB)
9:2-13 變像。它為耶穌的身份和教導提供了神聖的確認,尤其包括祂最近關於祂即將到來的死亡,以及為上帝的新子民背負十字架的中心地位的聲明。(BTSB)
9:2 高山,很可能指黑門山(見太17:1注)。
9:3 登山顯榮讓人瞥見耶穌的光芒和祂神聖的榮耀(來1:3;另見路9:29注),祂是上帝的兒子,是審判萬有的主。好像天上光輝一樣的潔白,參但7:9;路24:4;徒1:10;啟1:14,20:11。
9:4 耶穌比摩西(象徵律法;見出24:1、9)和以利亞(象徵先知;見王上19:8)更大,所以耶穌同時成全了律法和先知(參太5:17)。摩西的面皮發光是反映上帝的榮耀(出34:33-35);耶穌所發出的光芒卻是“從祂裏面出來的”。摩西和以利亞並不是復活再生,只是從上帝那裏來到這裏。路加還提到一個細節,就是他們談論耶穌即將“去世”的事(路9:31)。
9:5 這一次,彼得和他的同伴仍然沒有領會到彌賽亞的偉大(參4:40,6:52,7:18,8:17-21、32-33,9:32,14:26-42)。彼得只把耶穌看成類似摩西和以利亞一樣的人物。彼得想為他們搭棚(作為天上來者在這個世界的居所),可能是因為他希望延長這種體驗。彼得並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因為當時他很害怕(9:6)。
9:7 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與出24:15-16呼應。“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祂”,這句話是為三個門徒(參4:34,6:31-44,9:28,13:3;彼後1:16-18)的好處(參可9:2、4、7、12-13)而說的。耶穌和祂所說的話,都是上帝所認可的(見詩2:7;賽42:1;可1:11)。“要聽祂”呼應了申18:15、18,從這兩節經文可以看出,摩西是一位先知型領袖。凡不聽從上帝而來的彌賽亞,就是不聽差派祂來的上帝。這三個門徒看見耶穌的榮耀,看見祂的偉大甚至超過摩西以利亞,還聽見上帝親自證明耶穌是永恆的聖子。
9:9 不要……告訴人,參7:36注。耶穌吩咐門徒對此事保持沉默,是為了避免引發民眾運動,避免人民把祂塑造為政治上的“自由戰士”(約6:15),從而妨礙祂走上受苦、以捨命救贖祂百姓的道路。
9:10 門徒並不明白從死裏復活的意思,因為他們只是期望在以利亞再來之後,全人類都會復活(12節;見但12:2)。
9:10-11 以利亞的顯現似乎提醒門徒,根據瑪4:5-6(參瑪3:1)的文士傳統,以利亞將在上帝降臨之前解決以色列的各種分歧。如果是這樣,耶穌怎麼會首先被拒絕並被處決呢(8:31)?困惑的門徒問耶穌,祂對文士意見的評價。(BTSB)
9:10 門徒質疑“從死裏復活”是什麼意思。門徒的困惑來自於猶太人對末世普遍復活的期望,而不是對歷史中個人復活的期望(因耶穌已經預言祂將在“三天後”復活,8:31)。(FSB)
9:12 施洗約翰復興萬事,是為那位終極復興者的到來(參路1:17;徒3:21)預備道路(瑪3:1)。關於施洗約翰被看為以利亞,另見瑪4:4-6注;太11:14注。在復興的過程中,施洗約翰和耶穌都經歷了苦難和輕慢(參賽53:3)。根據耶穌的話,賽53:1-12和瑪4:4-6這兩段經文必須結合起來理解。
9:12 耶穌的回答簡明扼要地指出了問題所在。受許多的苦,被人輕慢。耶穌再次用以賽亞書裏的僕人來描述祂的使命,祂的痛苦將促進以色列的救贖(賽53:3-5、10;見8:31注)。(BTSB)
9:12 以利亞固然先來。門徒們普遍期盼以利亞會來為彌賽亞時代做準備,因為這位先知剛剛在顯榮事件中與摩西一起出現。這種期盼是基於《舊約》先知書中的最後預言(瑪4:5、6)。雖然施洗約翰不是從死裏復活的以利亞本人(6:14-16;見約1:21),但耶穌教導說,以利亞確實是預示約翰事工的《舊約》預表(見路1:17),所以約翰的預備性任務應驗了瑪拉基的預言。(FSB)
9:13 提及施洗約翰,耶穌說以利亞已經來了。他們兩人都傳悔改的信息,約翰是帶著以利亞的“心志能力”到來(參路1:17)。耶穌這樣說是要否定民眾的期望(可9:11),就是舊約先知以利亞確實會再來。
9:12-13 耶穌的回答是隱晦的。第一句話很清楚;它簡單接受了文士的教導是正確的,並在ἀποκαθιστά νει πάντα(復興萬事)中總結了以利亞到來的目的(瑪4:6;便西拉48:10b)。但第一句話中的μέν(固然)提醒我們,耶穌不會簡單地重複文士們所說的,而是會在關於以利亞的教導中加入祂自己獨特的角度。然而,下面的句子沒有用δέ進一步陳述,而是採取了反問的形式,挑戰門徒們將他們的思維範圍擴大到文士們的教導之外。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問題從表面上看,根本不是與以利亞有關,而是與人子有關,也不是與末世的復興工作有關,而是與苦難和死亡有關。然而,這個問題也和關於以利亞的教導一樣,與“經”文有關。那麼,第12節的兩個分句之間的邏輯聯繫是什麼呢?
誠之譯自 France, R. T. (2002). The Gospel of Mark: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pp. 358–359). W.B. Eerdmans; Paternoster Press.
第13節通過建立兩個重要的關聯來解決這個問題:第一,以利亞再來的預言已經應驗,所以耶穌作為人子的經歷是與以利亞再來相同的事件序列的一部分;第二,(與瑪4:5-6的措詞相反)以利亞的經歷是與人子一樣的。“以利亞”的經歷是被拒絕和虐待(ἐποίησαν αὐτῷ ὅσα ἤθελον),因此預示著人子將要發生的事。馬可沒有像馬太那樣明確指出施洗約翰是再來的以利亞,從而使讀者更容易理解,但他有理由期望他的讀者能夠建立起這種關聯,回想起耶穌在流行的看法裏是與以利亞和施洗約翰連在一起的(6:14-15;8:28),正是在約翰被監禁的背景下,耶穌開始了公開傳道(1:14),而約翰的殉道(6:16-29)一直是馬可記述耶穌的彌賽亞身份被人認識,以及祂即將受難的啟示的一個突出特點。
因此,原始材料已經到位,可以讓讀者首先在以利亞和施洗者約翰之間建立雙重關聯,然後在以利亞/約翰和耶穌作為人子所受的苦之間建立雙重關聯。但分句的順序很笨拙,其效果比馬太的“整理過的”(tidied-up)平行句要隱晦得多。如果第12b節跟在第13節後面,整個思路就會更容易理解。
9:18 “文士”(14節)和男孩的父親都希望能找著耶穌,他們把這個期望轉到門徒身上,因為門徒也學耶穌治病趕鬼(見6:7-13)。惡“鬼”(9:17)設法要“滅”那男孩(20、22節),它還喊叫(26節)。門徒因為沒有禱告,所以就不能治好他(參28-29節)。
9:19 人們(包括反對耶穌的人、靈裏受轄制的人,甚至門徒)的根本問題是:他們不信(參6:6,9:23)。耶穌沉重嚴厲的措辭與眾先知的言詞遙相呼應(如:申32:5、20;賽6:11;耶5:21-22;參可8:12注)。
9:19 不信的世代。與摩西在第一次出埃及時對沒有信心的以色列人的描述遙相呼應(申32:20;參民14:11),並回顧了耶穌在8:38中的聲明,但現在包括祂無能的門徒們。(BTSB)
9:22b-24 你若能作什麼,男孩的父親只是希望通過耶穌奇妙的能力得到幫助。耶穌糾正了他的說法,呼籲他去信靠上帝。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這位父親立即承認他有一點信心,同時也承認他靈裏的軟弱,於是請求耶穌賜給他一顆信得更加堅定的心。
9:28-29 我們為什麼不能趕出他去呢?門徒除了缺乏理解力(8:17-18、21,9:5)之外,還缺乏能力徹底完成耶穌給他們的任務(參6:7、13,9:18)。因著他們的失敗,耶穌把握機會鼓勵他們要多禱告(參4:10,7:17,10:10)。這也暗示,人花更多時間、更努力地禱告(藉此更親近上帝),信心自然會增長。
9:29 這一類。有些靈比其他鬼更難清除——儘管對耶穌來說不是,祂甚至用一句話就能命令最強大的鬼(5:1-20)。禱告。馬可之前只提到過兩次禱告,兩次都是描述耶穌單獨與上帝交流,而且顯然是長時間的(1:35,6:46)。但鑒於門徒之前的成功(6:13),為什麼在這個特定時刻會出現這種失敗?耶穌私下的解釋(第28節)表明事關重大。如果以色列和世界要能真正擺脫撒旦的權勢,耶穌對背起十字架那格格不入的呼召(8:34)就構成了門徒訓練的一種根本轉變(見8:34注;參約12:31,16:11)。由於門徒們的權柄完全取決於他們與耶穌的關係,他們沒有理解並忠實地響應祂的呼召,這就損害了這種權柄。只有禱告才能使他們再次與上帝的事保持一致(見8:33;14:36注)。(BTSB)
1. 1~8節。摩西和以利亞的顯現,而且也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這對於那三個門徒會有什麼意義呢?比較約一45;路廿四27。這種新經驗,可能會怎樣幫助他們,並鼓勵他們呢?
答:登山顯榮是耶穌讓門徒預嘗將來天上的榮耀,摩西與以利亞分別代表律法和先知對耶穌作的見證。這個事件預示了耶穌從死裏復活的榮耀(13:6,16:6)。這種新經驗會幫助門徒定睛在未來的榮耀上,並激勵他們在今世為主而活,並盼望來世復活的榮耀身體。
2. 11~13節。在山上的景象,使門徒的心中浮現了什麼問題?耶穌曾怎樣回答他們呢?試思考施洗約翰如何酷似以利亞。
答:山上的景象讓門徒想起關於以利亞要再來的《舊約》期盼(瑪4:5-6),即耶和華的日子(彌賽亞降臨)到來之前,以利亞會先來為復興萬事作準備。耶穌的回答把人子受苦的經歷和以利亞再來連在一起,祂的受苦、被人輕慢是這整個末世事件的一環,“以利亞”(12節的以利亞是指著施洗約翰說的,他已經帶著以利亞的心志能力到來,路1:17,為彌賽亞的到來預備道路)的經歷是被人拒絕、受輕慢,預示了人子將要發生的事。而“以利亞”如今已經再來的,施洗約翰已經來為彌賽亞預備好道路了。
3. 耶穌回到其餘的門徒那裏時,祂為什麼對所發現的事感到這樣失望呢?這件事對於我們基督徒之見證和工作失敗的主因有什麼教訓呢(參23和29節)?
答:耶穌對門徒沒能趕出污鬼感到失望,認為他們的信心成長太慢了,和這個不信的世代一樣。“不信的世代”呼應出埃及在曠野漂流的第一代以色列民。基督徒見證和工作的失敗,往往出於信心的軟弱與不足(23節),這需要靠禱告來增強(29節)。我們只能藉著禱告支取來自天國君王的能力,才能執行祂給我們的天國呼召。
John 1:45 45 腓力找著拿但業,對他說「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
Luk 24:27 27 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
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