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6 Judges 6 (2.5.11)

研經題目:
米甸人的壓迫,是出諸一年一次大舉入侵的方式(前後連續七年,六1),頃刻間一大群半游牧民族從外約旦蜂擁而來。這是第一次提到駱駝用於戰爭的事(六5),這一招使米甸人在戰術上大占上風。它對於以色列人所發生的影響,在2、4、6節中有深刻的描寫。
1. 當百姓呼求耶和華時,祂的第一個答覆是什麼?參7~10節,並比較二1、2;詩八一8~11;何十一1~4,四7。
2. 基甸被呼召去拯救以色列人脫離米甸人的手。但是,他首先必須在自己家裏為神站穩立場(25~32節)。這一點與基督徒的事奉有關係嗎?比較提後二19、21;可五18、19;徒一8。
3. 神用了哪三種能見的記號堅固基甸的信心?試思考這些記號會教導基甸什麼?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6:1~8:35 基甸。基甸是第五任士師,曾兩度與米甸人爭戰(6:1-6),第一次是按照上帝的指示(7:1~8:3),第二次則是出於自己的意思(8:4-21)。基甸作士師之前,以色列人背道的情況已經非常嚴重,因此當百姓向上帝呼求幫助時,上帝就差遣先知去責備他們背棄所立的聖約(6:7-10)。然而,基甸在制伏米甸人之後,竟然使以色列人再次陷在罪中(8:22-28)。以色列人第一次彼此為敵(8:16-17,參9:23-54),預示後來將有更嚴重的分裂(12:1-6,20章)。雖然上帝不斷地介入幫助,基甸也有一些美好的品格,但是以色列人依然一再地背道,每況愈下。
6:1~8:32 基甸是最偉大的士師之一,有幾個事實為證:(1) 他的故事是本書中篇幅最長的;(2) 耶和華在他的故事中比起其他任何故事都更活躍;(3) 耶和華的使者向他顯現,而沒有向其他士師顯現(11-24節);(4) 幾個世紀後,以賽亞仍然記得基甸打敗米甸是一個重大的勝利(賽9:4,10:26);(5) 在撒母耳提到拯救者的名單中,他被列在榜首(「耶路巴力」,撒上12:11);(6) 他與摩西相提並論(6:11-24注);(7) 百姓想要擁立他作王(8:22-23);(8)他的生活過得像王一樣(8:26-27、30、32)。然而對於這一切,基甸卻很矛盾,有一次因製作金以弗得,把他和其他人引到罪中去,嚴重失敗(8:27)。因此,基甸是士師下場的轉折點。基甸在他的偉大和他的缺陷中,都指出需要一個更好的拯救者,一個真正守約的王——耶穌基督。(RSB)
6:1-10 反復背道。百姓重走背道的老路(1-6節)。當以色列人呼求上帝拯救時(6節),上帝就差遣先知而不是士師,來責備以色列人(7-10節)。上帝不會被人限制在一個框框裏,無視處境就盲目地回應以色列人所有的呼求。
6:1-10 基甸蒙召前的處境。這是基甸出現前的前言和設置。它表明,當以色列人向上帝呼求時,祂並不總是天真地拯救他們。(BTSB)
6:5 蝗蟲毀壞土地,吃光莊稼,當蝗群隨風飛來時,天空也被遮蔽變黑(出10:13-15;參珥1:4、15-17,2:1-11)。
6:8 這位無名先知發出的信息,是代表上帝第一次斥責向祂呼求的百姓。先知提醒以色列人,上帝是信實的,並叫百姓省察自己的背道。
6:11-40 呼召基甸。後面三段敍事的重點是,上帝的呼召臨到不太情願的基甸身上。首先,上帝的使者向基甸顯現(11-24節);然後,基甸拆毀了巴力的一座壇(25-35節);最後,基甸的半信半疑暴露無遺(36-40節)。基甸的不情願,有點像當年的摩西(出3~4章)。
6:11-24 這段是基甸敍事的核心。他的呼召與摩西的呼召相似(出3);他提出的問題是本書信息的核心(13節);他尋找信心的過程是從神蹟開始的(6:1~8:32注)。以色列民需要像先知摩西那樣的守約的拯救者,以及由此產生的尋找拯救者,是士師記的重點。(RSB)
6:11 耶和華的使者,見2:1注。正在酒榨那裏打麥子,酒榨一般是踹葡萄的地方,是在岩石裏挖出來的一個方形或圓形的坑(參賽16:10;耶48:33);而打麥子則通常在開闊的禾場進行,這樣,篩麥子的時候,風就把糠秕吹走(撒下24:18)。基甸本來可以到真正的禾場上打麥子(參6:37),但他卻在酒榨那裏偷偷進行,這表明米甸人對以色列人的欺壓已經到了一個相當嚴重的地步。
6:13 主啊,這個稱謂在希伯來原文中的字面意思是 “我的主”(希伯來原文 ’Adoni),是一種禮貌的稱呼(參4:18,雅億用這個詞稱呼西西拉)。在6:15,基甸也用這個詞來稱呼上帝(“主” ,希伯來原文 ’Adonay)。耶和華(希伯來原文YHWH),是上帝專用的名字(見創2:4注)。
6:15-16 我……是至微小的,上帝呼召摩西和耶利米時,他們也曾用類似的話推辭(出3:11;耶1:6)。我與你同在,上帝曾應許摩西和約書亞必與他們同在(出3:12;書1:5、9),基甸此時和這些領袖同列,得著同樣的取勝保證。但即使是這樣,基甸仍然滿懷疑慮和害怕(參6:17,尤其36-40節)。
6:22 見,字面意為 “看見”(希伯來原文ra’ah,下文也譯作看見)。基甸擔心自己會喪命,因為他覿(音:迪)面(《和修》“面對面”)遇見上帝的使者(參創32:30;出33:20)。
6:24 亞比以謝族屬於瑪拿西支派,住在約旦河以西(民26:30;書17:1-2)。直到如今,這個短語在《約書亞記》和《士師記》中多次出現,大多譯作 “直到今日”(如:書4:9,5:9,6:25,7:26;士1:21、26 “到如今” ,15:19)。
6:25-32 基甸一生中的這段情節揭示了他如何被稱為耶路巴力。根據基甸在第13節中對「我們的列祖」的評價,他父親的偶像崇拜行為是悲劇性的。(RSB)
6:25-32 基甸摧毀了他父親的巴力祭壇和亞舍拉柱像。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基甸自己家庭所崇拜的是迦南人的主要神靈。上帝的命令只不過是聖約的期望,即摧毀假神的祭壇(見申7:5;12:3——兩者都使用基甸名字的動詞形式 [“砍下,砍伐”])耶和華的祭壇和巴力的祭壇絕不可並立在一處。“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太6:24)。(BTSB)
6:25-26 “亞舍拉”(見《和修》;《和》木偶;英文音譯Asherah)可指某個異教女神的名字,或者像這幾節中的用法,指豎立在所祭祀的偶像旁邊的神聖木頭柱子(26、28、30節;參王上15:13,18:19;王下17:16)。這些神聖物品在中文《聖經》中通常被稱為 “亞舍拉”(英文音譯Asherim;《和》“木偶”;如:出34:13;申7:5,12:3;王下17:10)。第二隻牛,這裏是指一隻還是兩隻牛,解經家有些爭議,因為譯作 “就是” 的希伯來詞,也可以譯作 “和”(見《和》注)。按照《和》的譯法,上帝很可能不是指第二隻牛,而是更加清楚地指示基甸用哪一隻牛去拆毀那壇,然後獻上為祭。無論如何,上帝指示基甸用一隻牛去撞倒或拉倒巴力的壇,而那壇的標誌正是牛。上帝要明確下達這樣的指示,再次清楚表明基甸心不甘情不願,回應得很不爽快(參17節)。用……木偶作柴(《和修》“用……亞舍拉當柴”),諷刺的是,基甸獻祭所用的柴正是他拆下來的木頭偶像。
6:32 基甸的新名字耶路巴力,希伯來原文意思是 “讓巴力為自己爭論” ,呼應了約阿施對那些仍舊信奉巴力之人的嘲笑(31節)。基甸這個新名字時刻都在提醒百姓,巴力實際上毫無能力。
6:34 耶和華的靈降在(原文直譯:耶和華的靈覆蓋),見代上12:18和代下24:20,兩處經文的希伯來原文和這裏相同,《和》譯作 “上帝的靈感動”。作者也曾用別的表達方式來描述聖靈的作為,如:3:10,11:29的 “降在”(原文直譯:在……上),和14:6、19,15:14中的 “大大感動”(原文直譯:衝向);見14:6注。
6:35 在7:1~8:3記載的第一次交戰之前,基甸打發人去召集四個鄰近的北方支派,即瑪拿西、亞設、西布倫和拿弗他利。
6:36-40 真正的交戰還沒有開始,基甸就向上帝求印證(參17節),再次表明他不願意做領袖。一方面,基甸害怕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項任務十分艱難和危險;但另一方面,上帝的使者已經向他顯現並賜下應許(11-24節),其中已包含了作為印證的神蹟(21節),基甸也已經開始遵行上帝的吩咐(25-27節),並經歷到上帝的保護(31節)。儘管如此,上帝仍俯就卑微,回應基甸的祈求,再次賜下印證。
6:39 讓我……試,諷刺的是,這個詞(希伯來原文nasah)與之前上帝 “試驗” 以色列(2:22,3:1)的用詞相同。基甸想試探上帝,這件事本身就違犯了摩西律法,因為律法明文禁止任何人試探上帝(申6:16)。基甸自己也意識到,他的行為即使不算為有罪,也並不明智,所以他求上帝不要生他的氣(6:39)。基甸已經知道上帝的旨意(參14-16、36節),是呼召他去服事上帝的百姓,因此這樣的祈求表明他信心軟弱。儘管如此,上帝仍應允了他的兩次祈求(38、40節)。在《聖經》中,積極回應上帝呼召的榜樣有以賽亞(賽6:8)和耶穌的門徒(太4:20;可1:18-20)。
1. 當百姓呼求耶和華時,祂的第一個答覆是什麼?參7~10節,並比較二1、2;詩八十一8~11;何十一1~4、7。
答:百姓呼求耶和華,祂的第一個答覆是差遣先知去責備以色列人,先知就是上帝差遣的聖約檢察官,用聖約歷史序言的措詞(回顧立約歷史),對以色列的背約提出正式的控告。這說明不是以色列只要呼求上帝,上帝就會立刻施行拯救。
2. 基甸被呼召去拯救以色列人脫離米甸人的手。但是,他首先必須在自己家裏為神站穩立場(25~32節)。這一點與基督徒的事奉有關係嗎?比較提後二19、21;可五18、19;徒一8。
答:凡蒙召服事上帝的,都必須先為上帝站穩立場,這人必須是守約之士,以遵行上帝的旨意、討祂喜悅為優先考量。因為上帝是聖潔的,而且只有在祂的同在下,我們才有事奉的能力,也才會有真正的果效,因此,事奉祂的人必須是聖潔的,在新約之下,那就是必須是“在聖靈裏”,或者說,“在基督裏”,因為離開基督和祂差來的保惠師,我們就什麼都不能做(約15:5)。
3. 神用了哪三種能見的記號堅固基甸的信心?試思考這些記號會教導基甸什麼?
答:首先是有火從磐石中出來,燒盡了放在磐石上的肉和無酵餅(6:21)。其次是在基甸照耶和華的吩咐拆毀巴力的壇,並獻上燔祭後,經歷到了上帝的保護,沒有收到他本城的人的攻擊(6:31-32)。第三次是羊毛上有露水和沒有露水的記號。這些記號教導基甸,上帝是與他同在的神,會保護他,也會賜給他能力,讓他去為耶和華爭戰。藉著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流血犧牲,我們可以確信,即使在最艱難的處境下,在我們感到軟弱和恐懼時,上帝仍然與我們同在,好叫我們可以推倒偶像的祭壇,為上帝爭戰。
Psa 81:8-10 我的民哪,你當聽,我要勸戒你;以色列啊,甚願你肯聽從我。 (9) 在你當中,不可有別的神;外邦的神,你也不可下拜。 (10) 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曾把你從埃及地領上來;你要大大張口,我就給你充滿。
Hos 11:1-4 以色列年幼的時候,我愛他,就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 (2) 先知越發招呼他們,他們越發走開,向諸巴力獻祭,給雕刻的偶像燒香。 (3) 我原教導以法蓮行走,用膀臂抱著他們,他們卻不知道是我醫治他們。 (4) 我用慈繩(慈:原文 作人的)愛索牽引他們;我待他們如人放鬆牛的兩腮夾板,把糧食放在他們面前。 (7) 我的民偏要背道離開我;眾先知雖然招呼他們歸向至上的主,卻無人尊崇主。
2Ti 2:19 然而,神堅固的根基立住了;上面有這印記說:「主認識誰是他的人」;又說:「凡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
2Ti 2:21 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Mar 5:18-19 耶穌上船的時候,那從前被鬼附著的人懇求和耶穌同在。 (19) 耶穌不許,卻對他說:「你回家去,到你的親屬那裡,將主為你所做的是何等大的事,是怎樣憐憫你,都告訴他們。」
Act 1:8 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LikeLike
Study 6 Judges 6 (2.5.11)
米甸人的壓迫,是出諸一年一次大舉入侵的方式(前後連續七年,六1),頃刻間一大群半游牧民族從外約旦蜂擁而來。這是第一次提到駱駝用於戰爭的事(六5),這一招使米甸人在戰術上大占上風。它對於以色列人所發生的影響,在2、4、6節中有深刻的描寫。
1. 當百姓呼求耶和華時,祂的第一個答覆是什麼?參7~10節,並比較二1、2;詩八十一8~11;何十一1~4、7。
第6节和第7节重复,大概是因为上帝没有一开始就回应以色列人的呼求。第8节表示耶和华回应以色列人的呼求,祂派先知去指责以色列人的败坏。
基甸被呼召去拯救以色列人脫離米甸人的手。但是,他首先必須在自己家裏為神站穩立場(25~32節)。這一點與基督徒的事奉有關係嗎?比較提後二19、21;可五18、19;徒一8。
是的,基甸必须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显明是跟随耶和华的人,才能去带领其他人为主征战。基督徒的侍奉也一样。如果基督徒在自己家里的生活中不遵行上帝的旨意,不以上帝的荣耀为重,那么无论在教会里表现得多么虔诚,都会在上帝眼里是假冒为善的基督徒。
神用了哪三種能見的記號堅固基甸的信心?試思考這些記號會教導基甸什麼?
神用火烧尽了基甸献的无酵饼和肉,神使羊毛有露水和羊毛干。
这些记号表面耶和华愿意让祂的子民知道祂与我们同在,祂也体贴我们的软弱,借着这些显明的记号坚固我们的信心。感谢主🙏
Like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