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10 Judges 10:6~11:28 (2.5.15)

研經題目:
1. 起初神為什麼不肯拯救以色列人脫離亞捫人的手呢?什麼使祂後來改變態度呢?比較耶十八5~11。
2. 不管耶弗他出身如何不幸,在這一段經文中,怎樣表明他具有高貴氣質,敬虔和信心呢?
3. 試概括耶弗他對亞捫人的答辯。你發現他的論據正確到什麼程度呢?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0:6~12:7 耶弗他。耶弗他是第八任士師,是繼底波拉和基甸之後,第三位事蹟被詳細記載的士師。耶弗他拯救以色列脫離亞捫人的欺壓,但他許了一個愚蠢的願,結果導致一場個人的悲劇。
10:6-18 背道和危難。序言重申第2章的主題,即以色列的背道和上帝的憐憫,同時也闡明一個新主題,即以色列人的認罪和悔改(10:10、15-16)。
10:6 這裏提到七組外邦人的神(“神” 在希伯來原文中是複數;參11-12節中的七個族群),可見以色列人背道範圍之廣。顯然,他們不僅事奉那幾個主要的迦南神明:巴力、亞舍拉和亞斯他錄(見以下經文注釋:2:13,3:7,6:25-26),就連他們接觸到的民族所崇拜的神明,他們也都事奉。
10:7 非利士人……亞捫人,上帝使用接下來的兩位大士師耶弗他和參孫,打擊亞捫人和非利士人。
10:14 你們……所選擇的神,參6節。早在底波拉時期,以色列人就已經 “選擇” 了許多新的神(5:8)。
10:16 耶和華因以色列人受的苦難,就心中擔憂(《和修》“耶和華因以色列所受的苦難而心裏焦急”),許多學者認為,這句經文證明上帝滿有憐憫,祂為以色列人的苦難和悔改大為感動(參2:18)。另一種解釋是,以色列人的背道導致他們受苦,上帝很焦急。這表明,以色列人這次 “悔改” 只是流於表面。
11:1-3 介紹耶弗他。耶弗他和睚珥都來自基列(10:3)。他本是 “大能的勇士” ,但因他是私生子,所以同父異母的兄弟們就把他趕出父家。與亞比米勒一樣(9:4),他也吸引了一群 “匪徒”(11:3;《和修》“無賴的人”;參代下13:7)跟隨他,但這對他的將來是個不好的兆頭。這與被大衛吸引而跟隨他的那一群失意的人不一樣,因為大衛對他們領導有方(見撒上22:2注)。事實上,耶弗他不是上帝 “興起” 的(見11:6注)。
11:4-11 任命耶弗他。經過一番磋商之後,耶弗他接受了百姓的擁立,作以色列的 “領袖” 和 “元帥”(11節),但他顯然不是由上帝任命的。
11:6 請你來作我們的元帥,之前的幾位士師都是上帝興起的,如俄陀聶(3:9)、以笏(3:15)、巴拉(4:6)和基甸(6:14),但耶弗他被 “興起” 並不是出於上帝。這是《士師記》中第一次記載由百姓設立領袖,並未征得上帝的同意,再一次表明以色列人愈發背道。
11:8 是要你同我們去……爭戰,參照後來以色列人要求撒母耳立王時的話,“有王……統領我們,為我們爭戰”(撒上8:20)。就算兩次的要求上帝都默許了,但百姓的要求並不合理,因為以色列人的最佳保護者是上帝,而不是任何一位士師或君王。
11:11 耶弗他……將自己的一切話,陳明在耶和華面前,耶弗他有時表現出對上帝的信靠,有時做事又很愚蠢。他雖然承認上帝的作為(參21、23、27、30-31節,12:3),但整體來說,他的愚蠢超過他的信靠(見11:31注)。
11:11 元帥 希伯來語 qāṣîn; 顯然是一個職位較低的頭銜,可能不如“領袖”(希伯來語 rōʾš,見10:18註)的頭銜那麼持久。雖然長老們試圖占耶弗他便宜,但他堅持要求這兩個頭銜,尤其是“領袖”或“統帥”的頭銜。米斯巴。位於約旦河東的“瞭望樓”,而非位於便雅憫。他們的敬拜儀式使用了耶和華的名,但在興起耶弗他的過程中並沒有耶和華的身影。僅僅奉上帝的名並不意味著上帝真在其中(參見 17:1-13)。(BTSB)
11:12-28 外交辯論。耶弗他和亞捫人交涉,耶弗他的答辯讓人印象深刻。亞捫人指控以色列人非法搶奪當時有爭議的那塊土地(13節),耶弗他斷然否認。他宣稱是 “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 在以色列人面前將那地的人趕出去(21、23、24節),所以以色列人不是侵略者(15節),他們只是接受上帝慷慨的贈與。亞捫人是咎由自取,因為他們阻礙以色列人,促使上帝幫助以色列人將他們趕走(因上帝曾經明令禁止以色列人奪取亞捫人的土地,申2:19)。然而,亞摩利王西宏奪取了一些之前屬於摩押人和亞捫人的土地,而這些土地和西宏王的其他土地,後來又都被以色列人佔領了(見民21:25-26)。亞捫人既然要牽扯其中,就必自食其果。再者,亞捫人實際上從未真正擁有那塊土地,其實那地是屬於亞摩利人的(11:19-22)。最後,不管怎麼說,現在質疑以色列人佔據那塊土地實在太遲了,因為畢竟以色列人在那裏已經居住三百年了(26節)。最後,耶弗他呼求上帝在兩方之間作判斷,他的講話到此結束。
11:17-22 這段經文重述民20:14-21所記載的發生在曠野的事情。全地指亞摩利人所有土地的範圍,確切地說,就是亞捫人在11:13宣稱屬於他們的那些地(參民21:24)。
11:24 基抹是摩押人的神明(王上11:7、33)。據其他經文記載,亞捫人的神明是摩洛(王上11:7)或米勒公(王上11:5、33;王下23:13)。然而,亞捫人和摩押人同為羅得的後裔(創19:37、38),淵源很深(參士11:15;參申2:18-19,23:3-5;士3:12-13),在文化及宗教傳承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基抹可能被認為是比摩洛或米勒公更有能力的神明。
11:24 基抹。摩押人的民族神。耶弗他錯了,亞捫人的神是米勒公或摩洛(王上11:5-7)。耶弗他在誰給亞捫人土地的問題上也有錯誤:根據申命記2:19,亞捫人的分地是耶和華賜給他們的。當耶弗他把耶和華賜地與其他神賜地相提並論時,他也是錯誤的(這是他的異教徒鄰居們的普遍看法,但卻大錯特錯)。(BTSB)
11:26 三百年,如果以色列人出埃及發生在主前約1440年(較早的日期),征服巴勒斯坦始於主前約1400年,那麼耶弗他可能是在主前約1106年說這番話。然而,“三百年” 可能是個大約的說法,日期也是大概。如果出埃及事件發生在主前約1260年(較晚的日期),那麼耶弗他所說的數字就不準確,或只是個概括,表示有七八代人那麼久(見王上6:1注)。見《聖經文集》中的《出埃及的年份》。
1. 起初神為什麼不肯拯救以色列人脫離亞捫人的手呢?什麼使祂後來改變態度呢?比較耶十八5~11。
答:耶和華不肯拯救以色列人脫離亞捫人的手,是因為以色列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離棄耶和華,去事奉別神。而當以色列民認罪,願意接受懲罰,並且除掉他們中間的外邦神 時,耶和華才轉變心意,願意搭救他們。
2. 不管耶弗他出身如何不幸,在這一段經文中,怎樣表明他具有高貴氣質,敬虔和信心呢?
答:耶弗他是百姓自發設立的領袖,並不是上帝興起的(我們的激情往往會使我們超越上帝設立的秩序,最終帶來的是破壞,而不是建立)。他雖然有時表現出對上帝的信靠,但他的愚蠢往往超過他的信靠。他的高貴之處是他看似沒有被他低賤的出身所影響,反而成了大能的勇士,並不計前嫌地願意幫助曾經虧待他的基列人。
3. 試概括耶弗他對亞捫人的答辯。你發現他的論據正確到什麼程度呢?
答:耶弗他控訴亞捫人侵犯以色列人的地,而亞捫人反控說以色列人的那塊地歷史上本來就是屬於亞捫人的,因此他們有權索回。但耶弗他以詳細的歷史說明,以色列人從未干犯摩押人或亞捫人的土地。從亞嫩河到博雅河的土地,原是亞摩利王西宏從摩押人手中搶奪的(民21:23以下),本屬於摩押人,從來不屬於亞捫人。民數記21:24顯示,以色列人從來沒有干犯亞捫人的地界。耶弗他特別指出,以色列各支派進佔迦南地時,摩押王並沒有宣稱任何土地是他的,雖然他或許有權去爭取,卻一直保持沉默;而亞捫人則從頭到尾都無權爭取的。(士11:25-26)
Jer 18:5-11 耶和華的話就臨到我說: (6) 「耶和華說:以色列家啊,我待你們,豈不能照這窯匠弄泥嗎?以色列家啊,泥在窯匠的手中怎樣,你們在我的手中也怎樣。 (7) 我何時論到一邦或一國說,要拔出、拆毀、毀壞; (8) 我所說的那一邦,若是轉意離開他們的惡,我就必後悔,不將我想要施行的災禍降與他們。 (9) 我何時論到一邦或一國說,要建立、栽植; (10) 他們若行我眼中看為惡的事,不聽從我的話,我就必後悔,不將我所說的福氣賜給他們。 (11) 現在你要對猶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說:『耶和華如此說:我造出災禍攻擊你們,定意刑罰你們。你們各人當回頭離開所行的惡道,改正你們的行動作為。』
LikeLike
Study 10 Judges 10:6~11:28 (2.5.15)
1. 起初神為什麼不肯拯救以色列人脫離亞捫人的手呢?什麼使祂後來改變態度呢?比較耶十八5~11。
* 因为以色列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就是去侍奉外邦人的各种假神,因此耶和华就向以色列人发怒,把他们交在亚扪人的手里。虽然以色列因此就来哀求耶和华,但耶和华并没有马上拯救他们。因为耶和华要管教他们,要他们在困难中真正认识自己的罪,重新信靠耶和华。
* 当以色列人真心悔改、除掉他们中间的外邦神之后,耶和华就改变态度,怜悯他们。
不管耶弗他出身如何不幸,在這一段經文中,怎樣表明他具有高貴氣質,敬虔和信心呢?
* 耶弗他相信如果征战的得胜在于耶和华,他也和基列的长老在耶和华面前立约。耶弗他熟悉以色列的历史,知道耶和华掌管以色列人的历史。他同亚扪人的征战是先礼后兵,谈判不成再动武。这些都表明耶弗他高贵的气质、敬虔和信心。
試概括耶弗他對亞捫人的答辯。你發現他的論據正確到什麼程度呢?
* 耶弗他熟知历史,所以能够清楚地表明以色列人并没有占据亚扪人的地,那地本来就不属于亚扪人,而且以色列人已经在这地生活三百年了。
Like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