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8 士師記 7:24~8:35 (2.5.13)

Study 8 Judges 7:24~8:35 (2.5.13)

研經題目:

1. 請注意:(a) 基甸如何應付以法蓮人的抗議,以及如何應付疏割和毗努伊勒的首領們的不合作;(b) 他追趕並俘虜西巴和撒慕拿的勇敢,以及這兩個王對他的尊敬。這裏表現出哪些不同方面的性格呢?

2. 基甸克服了什麼試探?不過,請將這記事前部經常提及神的引導,而在八24~27卻完全一無所見一事作一對比。為什麼國家在危急關頭時能大大表現出領導才幹的基甸,而在承平時代卻一無表現呢?難道我們真是處於「逆境」時才會依賴神嗎?

注:

大祭司的以弗得(出28),是一種遮蔽胸部和背部的披肩,其上裝飾以寶石和黃金,前面有個胸牌,裏面裝著烏陵和土明,這是用來判斷神的旨意的。基甸的以弗得(八24~27),可能是一種精巧的複製品,或者可能是某種可豎立的神像。無論如何,它是特殊情況下用來探知神的答覆,但是百姓終於當它為一種偶像。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7:22-25 很明顯,上帝要使以色列人得勝,祂讓米甸人互相廝殺(22節),然後驅趕他們向東和向南逃跑,追殺他們直到約旦河,並將他們趕過了河(23-25節)。

8:1-3 以法蓮人抱怨現在才被召集參戰,基甸大大奉承了他們一番,撫平他們的不滿。

8:4-21 基甸的第二場戰役。上帝幫助以色列人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接著基甸自己想要打第二場仗。作者敍述這兩場戰役的語氣截然不同。前一章(7章)屢次提到上帝,表明是上帝精心策劃,使人得勝;但在這一章,上帝明顯沒有參與其中。基甸雖然完全制伏了米甸人,但他在8:13-21的所作所為,實在乏善可陳。可參考以下事例:疏割和毗努伊勒人妨礙他時,他怎樣對待他們(13-17節)以及他殺死米甸首領西巴和撒慕拿的原因(18-21節)。

8:1-3 基甸用外交手段處理以法蓮人的挑釁。對比12:1-6中耶弗他的缺乏外交手段和以法蓮人的失敗。基甸通過平息以法蓮人支派間的嫉妒,成功地避免了內戰的威脅。他的回答暗示,他們的成就比他,也比其他以色列人要大得多(第2節)。雖然這滿足了以法蓮人所爭論的,但這是個心理學論點,而不是神學論點。他沒有提到耶和華呼召他作為拯救以色列的領袖。(BTSB)

8:11-12 基甸在這裏非常積極地攻擊和追殺敵人,和之前他與跟隨他的人站立不動,看上帝將勝利交在他們手中(尤見7:21),兩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8:16-17 基甸這麼做,兌現了他在第7節和第9節所說的話。

8:18-21 這場對話清楚表明,基甸和米甸人之間有私人宿怨,西巴和撒慕拿故意用話激起基甸的血氣,基甸就起來親手殺了他們。神聖戰爭是指遵照上帝的旨意,為保護全體百姓而戰,不容許其中摻雜著這種個人復仇的行為。

8:18-19 基甸揭露了他的動機:為他兄弟的死進行個人的復仇。基甸預示著參孫,他的動機是個人的復仇。(BTSB)

8:18-21 基甸的報復行為已經在他對疏割和毗努伊勒的暴力處理中得到了展示,現在是針對兩個米甸人國王。有趣的是,正是這些米甸國王首先提出了王權的話題,通過將基甸和他的兄弟們比作皇室成員來奉承基甸(第18節)。最終,以色列將受到誘惑,建立像西巴和撒慕拿那所代表的王權(撒上8:5)。(REBC)

8:22-28 基甸的背道。儘管上帝信實地恩待基甸,但基甸卻帶領百姓以錯誤的方式敬拜上帝,並且背離了上帝。

8:22-23 管理我們。從人的眼光看,這樣的要求合情合理,當時基甸的表現可能已經像個王了(18節),但這恰恰違背了本書此前一直強調的信息:是上帝(而不是任何人)拯救了祂的百姓,唯有祂配得榮耀(見7:2注)。惟有耶和華管理你們(《和修》“耶和華會治理你們”),在希伯來原文中,這句話的語序是:“是耶和華,而不是任何人,應當治理你們!” 從信仰的觀點來看,基甸的話是正確的,但他後來的行為卻不是這樣。他這樣說要麼是騙人,要麼是自欺。基甸最終陷入誘惑,滿足了自己作王的私欲(8:24-28、31)。

8:22-23 基甸的拒絕反映了這個信念,即只有耶和華才能統治以色列,但基甸並沒有糾正以色列人把對米甸人的勝利歸功給他自己的錯誤。在神學上,基甸是準確的:耶和華應該統治以色列(見導言:士師記的神學)。不幸的是,基甸後來的行為暴露了他的假冒為善,因為他被作王的引誘所迷惑(23-32節)。以色列人不順從聖約,不斷企圖破壞上帝的王權,而基甸的行動勝於雄辯。由於沒有糾正以色列人關於誰救了他們的錯誤,基甸就讓勝利的榮耀歸給自己。(BTSB)

8:23 耶和華統治:基甸拒絕行使全面的領導權,但經文立即指出他的回答表明了他只求君王的享樂,不求承擔責任。基甸向民眾收集了珠寶和衣物(24-26節),做了一個以弗得(27節),有後宮妻妾(30-31節),又給最出眾的兒子起名亞比米勒(即“我父是王”的意思)。示劍的民眾認為他兒子會繼承他。有關以色列人的王位問題,見撒上8:7註)。士師記並不反對王權(見17:6,18:1,19:1,21:25)。(新譯本《聖經研讀版》)

8:26 基甸聲稱自己不會作王(23節),但米甸首領的飾物,包括月環耳墜……紫色衣服,都歸了基甸所有。

8:27 以弗得原是大祭司在儀式上穿的華麗禮服(出28,39章),布料珍貴,並裝飾著金子和各樣瑪瑙。據摩西律法記載,全以色列只有一件以弗得,上面右一塊 “決斷的胸牌”(出28:15-30)。以弗得是用來求問上帝的(參撒上14:3,23:9,30:7)。基甸在自己的城裏另外做了一件以弗得,可能是他一時突發奇想,方便自己使用。最後,這就作了……網羅,成為基甸和他全家的禍害,應驗了2:3的預言。行了邪淫,見2:17注。

8:29-32 基甸是亞比米勒的父親。這段經文承上啟下,交代基甸留給以色列的最大禍患,是他的兒子亞比米勒。第9章記載了亞比米勒的殘暴行為。他有許多的妻,關於多妻,見創16:3注釋對婚姻和性道德的討論。亞比米勒的希伯來文意思是 “我父親是王”。諷刺的是,基甸曾經強烈聲明他不會作王(見8:22-23注,8:26注),卻活得像個王一樣,還給自己的兒子取了一個這樣的名字。

8:29-32 基甸的私生活抵觸了他對耶和華王權的宣認。積蓄妃嬪在古代近東君主中很常見,但這具體違反了申命記17:16-17。基甸必須有許多妻子才可能有70個兒子(見第30節注)。為了養活所有這些妻兒,基甸必須擁有王的資源。(BTSB)

8:33-35 繼續背道。以色列人繼續背道,每況愈下。基甸雖然有一定成就,卻是導致以色列靈性敗壞的主因。行邪淫,見2:17注。巴力比利土的希伯來文意思是 “立約的巴力” ,以色列和巴力立約,離棄了信實守約的上帝(參9:46)。耶路巴力,就是基甸,見6:32注。

2 thoughts on “Study 8 士師記 7:24~8:35 (2.5.13)

  1. 1. 請注意:(a) 基甸如何應付以法蓮人的抗議,以及如何應付疏割和毗努伊勒的首領們的不合作;(b) 他追趕並俘虜西巴和撒慕拿的勇敢,以及這兩個王對他的尊敬。這裏表現出哪些不同方面的性格呢?
    答:基甸一開始只招聚了他自己所屬的瑪拿西支派和其他三個支派(6:35),而沒有召集以法蓮支派,可能是因為自己的膽怯,因為自己的支派並不強盛,因此不想以領袖自居,因而沒有召請以法蓮支派。直到戰爭末期,基甸才請求以法蓮支派的協助。但以法蓮人因此生氣。基甸用了高明的外交手腕、柔和的言語安撫了以法蓮人的怒氣,他稱讚以法蓮人,說他們對戰爭的貢獻遠大於他和以色列的貢獻。對疏割和毗努伊勒的首領,基甸則是用激烈的口吻威脅他們,如果他們不合作,他就要擊打他們,拆毀他們的樓(8:7、9),而他事後也這麼作了(8:16-17)。基甸率領坦然無懼(8:11)的以色列軍隊追殺米甸人領袖,擒拿住他們,並且“驚散全軍”(8:12),和之前的膽怯形成強烈對比。照著西巴和撒慕拿的要求,基甸也親手用刀把他們殺了,因為這才是一種有尊嚴的死法,死在少年人手中則是一種羞辱。不過,基甸在這裏的行為是一種個人性的報復,並不是耶和華的吩咐。
    2. 基甸克服了什麼試探?不過,請將這記事前部經常提及神的引導,而在八24~27卻完全一無所見一事作一對比。為什麼國家在危急關頭時能大大表現出領導才幹的基甸,而在承平時代卻一無表現呢?難道我們真是處於「逆境」時才會依賴神嗎?
    答:基甸也許表面上克服了以色列人請求他作王的試探,但他實際的行動卻暴露出他內心作王的私慾,他行使了許多古代近東君王才有的特權,例如給自己穿金戴銀,穿紫色衣服,製作金以弗得(細麻布的以弗得是祭司求問上帝旨意的工具,見出38:5-14,大衛也曾使用,見撒上23:9,30:7,撒下6:12-14;以色列人拜這個金以弗得,行邪淫,這就成了基甸和全家的網羅),並給兒子起名叫亞比米勒,意思是,我父親是王。這說明基甸並沒有勝過這個試探。這個例子說明以色列人和基甸都沒有認識到唯有上帝是他們真正的王。在個人有成就時,我們都會滋生出自我驕傲的妄想,以為自己是無敵的。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在順境時要把榮耀歸給上帝,否則就會把權力、財富、地位當成偶像來服事自己,而不是服事他人。

    Like

  2. Study 8 Judges 7:24~8:35 (2.5.13)
    1. 請注意:(a) 基甸如何應付以法蓮人的抗議,以及如何應付疏割和毗努伊勒的首領們的不合作;(b) 他追趕並俘虜西巴和撒慕拿的勇敢,以及這兩個王對他的尊敬。這裏表現出哪些不同方面的性格呢?
    * 基甸以恭维和称赞应付以法莲的抗议,对疏割和毗努伊勒的首领则是用起誓咒诅和报复来对付。这说明基甸是能屈能伸的人。但我不确定这与上帝使用他有什么关系。

    基甸克服了什麼試探?不過,請將這記事前部經常提及神的引導,而在八24~27卻完全一無所見一事作一對比。為什麼國家在危急關頭時能大大表現出領導才幹的基甸,而在承平時代卻一無表現呢?難道我們真是處於「逆境」時才會依賴神嗎?

    * 基甸克服了众人要他做王的试探。
    * 但24-27却看到基甸其实并没有真正克服这个试探,他内心依然骄傲和自尊为王。
    * 由此可见人的罪有多深、人心有多诡诈。我们真的都是只配下地狱的污秽不堪的罪人。

    Like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