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下》簡介

誠之摘自環球聖經公會《聖經新譯本》
一、書名
在《馬索拉抄本》,這兩卷書原是一卷,後來希臘文《七十士譯本》將它分成上下兩卷,分別稱為「王國史一書」、「王國史二書」,拉丁文《武加大譯本》分別稱為「列王紀一書」、「列王紀二書」,後來的譯本則以書中一主角撒母耳為名。
二、作者與日期
作者:不詳。寫作日期:主要看法有兩種,一是早期,即約主前900年;另一是晚期說,即主前六世紀。
三、內容剖析
(一)神立撒母耳取代以利
本書主要記載以色列最初兩位君王的事蹟,交代掃羅王被大衛王取代的前因後果。第一至七章以撒母耳取代以利祭司的職分作為全書主發展的伏筆。以利年老時,他的兩個兒子貪財行惡、藐視神,引致神責備以利尊重自己的兒子過於尊重祂,而且向他宣告別人將要取代他(撒上2:35)。
(二)百姓要求立王取代神
撒母耳興起,不但成為神選立的祭司和先知,更擊敗非利士人,成為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外族欺壓的士師(撒上7:15)。可惜他晚年時立兩個兒子為士師,他們卻不行他的道,反而收受賄賂,屈枉正直(撒上8:3)。撒母耳和兩個兒子重蹈祭司以利家的覆轍,讀者正期待神介入施行懲罰時,以色列百姓這時卻突然要求撒母耳為他們立一個王治理他們,像列國一樣(撒上8:5)。這不但引起撒母耳不悅,更激怒神,因知道他們不是厭棄撒母耳,而是厭棄祂,不要祂作他們的王(撒上8:7)。神藉撒母耳警戒他們將來的王會怎樣管轄他們,可惜他們還是堅決要求立王。在對答的過程中,神三次重覆指示撒母耳只能依從百姓的話(撒上8:7、9、22),為他們(撒上8:22;比較16:1,立大衛時耶和華卻說是為祂作王)立了以色列第一位君主掃羅(撒上10:1)。
(三)神立大衛取代掃羅
本書的作者認為掃羅一生的戰績是非常輝煌的,他打敗以色列四境的仇敵,拯救了以色列人脫離搶掠他們的敌人(撒上14:47~48),可惜他被神選立的地位最後也是由別人取代。這悲劇不是在他年老時發生,更不是被不肖兒子拖累,竟然是他年輕時,初登基作王出戰,兩度以獻祭為藉口抗拒遵守神的命令(撒上13:12~13,15:22),引致神在他初為王不久後,就藉撒母耳宣判放棄他:「但現在你的王位必不長久,耶和華已經為自己找到一個合祂心意的人,立他作自己子民的領袖,因為你沒有謹守耶和華所吩咐你的。」(撒上13:14)掃羅不但犯罪抗拒神的命令,後來他迫害兒子約拿單和女婿大衛,正表明他拒絕神的刑罰,處心積慮地要剷除兩位比他更合神心意的人。
(四)神在大衛心中是不能被取代的
年輕的大衛俊美英武,深受人愛戴(撒上18:1、7、16、20、22),當他被追殺時,有兩次良機可以剷除仇敵掃羅(撒上24:6,26:9),但他因為敬畏神而不敢伸手害耶和華的受膏者,難怪神認為他是更合神心意的人。不過,大衛登基作王後也犯下滔天大罪,不但姦淫愛國忠臣之妾,更借刀殺人,掩飾罪行。拿單先知斥責他的惡行是藐視耶和華的命令,行祂眼中看為惡的事(撒下12:9)。所以論罪的性質而言,對比前王掃羅,大衛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無可否認,大衛將要受的報應也不輕。不但即時要面對姦淫而生的兒子病逝(撒下12:15~18),而且連累自己的兒女、妃嬪在日後接二連三遭遇禍患。以利和掃羅的失敗正表明神是輕慢不得的,人若離棄神,神也會離棄他。但為甚麼大衛雖然受罰不輕,卻沒有為神所棄?為甚麼他的王位沒有被人取代?原因可能在於大衛肯真誠認罪悔改(撒下12:13),不像掃羅諸多推卸責任。而且掃羅不甘心被人取代,更抗拒神的刑罰,不斷追殺更合神心意的受膏者。相對而言,大衛處處降服神懲罰的旨意(撒下12:22~23,16:11)。他對神的敬虔和依靠在書末他的心聲中表露無遺:「我們情願落在耶和華的手裡,因為祂有豐盛的憐憫,不要讓我落在人的手裡。」(撒下24:14)
四、與新約的關係
(一)哈拿之歌(撒上2:1-10)讚美及感謝神的作為,跟新約馬利亞的尊主頌(路1:46~55)十分相似。
(二)大衛是合神心意的王,但也有缺點;新約的耶穌基督卻是完美無瑕的君王,完全滿足神的心意。
五、大綱
卷上
A 神立撒母耳取代以利(1~7章)
B 百姓要求立王取代神(8~12章)
C 神立大衛取代掃羅(13~31章)
卷下
A 大衛在希伯崙作王(1~4章)
B 大衛作全國的王(5~10章)
C 大衛的失敗(11~20章)
a 犯罪(11~12章)
b 家變(13~18章)
c 叛變(19~20章)
D大衛事蹟的附錄(21~24章)
a 三年饑荒(21章)
b 讚美之詩(22章)
c 臨終之言(23章)
d 核點民數(24章)
六、讀經提示
(一)比較以利和撒母耳、掃羅和大衛有甚麽異同,犯錯後有甚麽反應?
(二)思考為何以利掃羅會被人取代、被神所棄?
(三)從大衛家的遭遇(撒下13~20章)反省犯罪的後果是何等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