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54 詩篇 69 (2.8.29)

Study 54 Psalm 69 (2.8.29)

研經題目:

這首詩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因為新約多次引用它;第二,因為詩人正在謙卑的懇求中,突然嚷出激動的咒詛(22~28節)。

1. 詩人遭受困苦的原因是什麼?他在禱告中所最關心的是什麼?他又期望最後會發生何事呢?

2. 詩人所受的苦的哪些特點最可以預表我們的主所受的哪些痛苦,幫助我們瞭解到祂是何等深刻地嘗到人類的痛苦。比較來四15。20、21節特別帶我們來到客西馬尼和十字架;但在痛苦的最深處,詩人突然發出咒語的祈求時,我們的主卻怎樣禱告呢?參路廿三34。

3. 22~28節在哪些方面預示審判已經臨到猶太人呢?22、23節,請與太十三14;羅十一9,10作一比較;25節請與太廿三38作一比較。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69 這是一首個人哀歌,特別適合因過犯而受苦的忠信以色列人(5節)誦唱。攻擊者趁著忠信人受苦,群起圍攻他,令他苦上加苦(26節)。《新約》引用本詩的幾段詩句,應用在基督的生平中。有些人認為,《新約》的引用表明:理解本詩的正確方式,就是將它視為大衛的個人禱告,而信徒通過誦唱而與他認同。但更好的理解方式是,記住大衛是上帝百姓的代表,他以這個角色來寫作本詩,讓上帝的百姓在面對類似的情況時,可以用這首詩來做合宜的禱告,本詩也是對這種試煉的理想回應(見第3篇注,該篇的問題相似)。下面的注釋會指出,本詩如何幫助新約作者更清晰地描述耶穌。

69:1-4 奸詐的仇敵使我深陷困境。詩人在上帝面前陳明他的處境:先用生動的比喻(湖水、流沙等,1-2節;參14-15節),然後用自己的悲慘光景(3節),最後用現實情況,說明他面對那些無故恨我的人。雖然詩人接下來承認自己並不完全,但這不能成為他聲稱完全無辜的理由。相反,詩人要聲明的是,他並沒有傷害那些無理與他為仇的人。

69:4 無故恨我,在約15:25,耶穌用這句話來描述祂自己,而且跟隨祂的人,他們將會有相同的遭遇。在約翰對耶穌的描述中,祂是忠信以色列人的完美體現,不敬虔的人恨祂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69:5-8 不要讓我的愚昧使那些愛你的人蒙羞。詩人承認他是不完全的,上帝深知這一點(我的罪愆不能隱瞞)。詩人同意,他的罪愆可能會使其他忠信人(那等候你的)蒙羞,即可能會使他們被人嘲笑,因此他祈求這種情況不要發生。虔誠人在誦唱本詩時,承認他們的確犯了罪,並且這些罪可能會給他們和別人帶來苦難,甚至可能會損害上帝及祂忠信百姓的名譽。承認這一點,能夠使他們更加正視自己的軟弱,更加謹言慎行。

69:9-12 我承擔你所受的辱駡。第7節提到的辱駡主導著這個詩節的氣氛。詩歌描述當前的景況:詩人面對的辱駡,並不是其他敬虔人對他犯錯的正常反應,而是那些辱駡上帝的人的武器,他們嘲笑上帝,嘲笑祂的聖約和祂忠信的百姓。他們甚至把虔誠的哀慟和悔改(禁食、麻布),變作嘲笑和羞辱虔誠人的機會。雖然詩人在悔罪,但他仍然為上帝的殿……如同火燒,即忠於聖約和其中的規條。

69:9 我為你的殿心裏焦急,如同火燒,約2:17記載,耶穌從聖殿中趕出販賣牲口和兌換銀錢的人後,祂的門徒想起這句話。耶穌活出了上帝敬虔百姓的典範,這是大衛家的君王的呼召。但耶穌與祂之前的所有大衛後裔都不同。祂沒有 “愚昧” 和 “罪行”(69:5)需要悔改,參約8:46。辱駡你人的辱駡都落在我身上,在羅15:3,保羅將這節經文應用在耶穌身上,因為他看到耶穌是聖約子民的理想典範,願意為上帝的真理忍受羞辱。在這一點上,耶穌是羅馬基督徒的榜樣,對他們來說,弱者與強者的問題在羅馬社會中很可能與榮辱有關:羅馬基督徒看不起那些謹守猶太教食物規條的人(軟弱的人)。忠信的基督徒,因為與社會上那些 “軟弱的人” 有密切的交往而被嘲笑,他們應該願意忍受任何事物,甚至社會的辱駡,都不能阻止這些基督徒一起敬拜。

69:13-18 我向你禱告。這段詩歌表達詩人對上帝的依靠:……向你祈禱,應允我,不要掩面,親近。他危如累卵,迫切需要上帝的幫助。詩人祈求上帝顯出祂向人啟示的屬性:豐盛的慈愛誠實(13節),慈愛慈悲(16節),這與出34:6相呼應,上帝在那裏啟示了祂的屬性(“有憐憫、有恩典……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很明顯,在這種情況下,上帝應允(69:16-17)意味著祂要出手解救人脫離危難(在這裏,“不” 絕不算是回應!)。關於 “不要掩面”,見51:29注。救贖,見25:22注。

69:19-21 你知道我受的辱駡和欺凌。這個詩節描寫詩人感受到的欺凌、羞辱、憂愁,以及被拋棄的真實感受。這些都是心中的情感,不一定可以從外表看得出來,然而他可以向上帝訴說:“你知道”,因為上帝時刻鑒察每個人的內心。

69:21 我渴了,他們拿醋給我喝(“醋” 原文直譯:酸酒),對於極度乾渴的人,喝酸酒是非常難受的。約19:28-29將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說最後七句話的其中一句,與這節經文聯繫起來(另參太27:34、48;可15:23、36;路23:36)。除了水,酸酒是士兵用來替死囚解渴的廉價飲料;但是耶穌感覺上帝離棄了祂(可15:34)。事實上,耶穌在十字架上所經歷的那種(對天父)乾渴程度之強烈,是這種飲料遠遠不能解決的。耶穌喝了酸酒之後,短暫地延長了生命(也延長了極度的痛苦),也許還潤濕了祂的嘴唇,足以讓祂最後喊出:“成了”(約19:30)。在路23:34,耶穌禱告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既然路加提到本詩(如上),他可能是有意進行對比:本詩接著繼續祈求詛咒仇敵,但耶穌卻沒有這樣做,祂反而為仇敵祈求憐憫。儘管如此,詩人通過詛咒祈求仇敵受的審判,只是延遲執行,當基督再來審判萬民時終將執行。這裏並沒有完全闡述基督信仰對這些詛咒的全部觀點,因為其他新約經文也引用這些經文:見69:22-23注,69:25注。

69:22-28 願他們承受當得的懲罰。這個詩節祈求上帝給仇敵降下他們當得的苦難(他們會抓住一切機會苦害忠信人),來為忠信人伸冤。22-25節使用比喻描述一種在各個方面都淒慘至極的人生:家庭生活(22節)、個人健康(23節)和後裔(24-25節)。從26節可以清楚看到,這些人都是極惡的罪人,他們是不接受聖約的以色列人,並且運用影響力來傷害忠信人。按照這類詛咒的表達習慣,這裏假定他們不會悔改,當然他們能夠悔改是最好的(見5:10注,35:4-8注)。

69:22-23 在羅11:9-10,保羅引用這個詛咒解釋,為什麼他那些拒絕基督教導的猶太同胞心裏如此剛硬。然而,在羅11章的其餘部分,保羅也解釋了為什麼這個詛咒不是不可撤銷的:他們的問題是 “有幾分硬心”,如果他們肯悔改,詛咒就會解除(羅11:23-25)。

69:25 在徒1:20,這節經文被應用在有份參與殺害耶穌的猶大身上,他的行為完全如本詩所記述的那樣。彼得在講道時,很可能將這節經文與109:28合在一起,以說明為何門徒應該棄絕猶大,另外推舉一人代替他。

69:27-28 不容稱義……被塗抹……不得記錄,惡人除了在今生受苦之外,他們還要面臨永恆的懲罰。這裏再次假設惡人不會悔改。如果在會眾誦唱這些詩句時,作惡的人也在場,要是他們聽從警告,這些話就可能是上帝對他們的憐憫。

69:29-33 求你為了謙卑人的緣故救拔我。這個詩節的論證是:如果上帝的救恩將敬虔的詩人安置在高處,那麼他要以公開的感謝來稱上帝為大,這很可能指參與崇拜聚會(參31節提到的有效獻祭:見66:13-15注)。這必使謙卑的人(即真正的忠信人)看見喜樂,他們就知道耶和華聽了憑著信心尋求祂的窮乏人的禱告。

69:34-36 願萬有頌讚住在錫安的上帝。詩人進而與所有受造物一同歌頌讚美上帝,歌頌上帝使錫安充滿祂的(忠心)僕人和他們忠信的後裔。在這個詩節的背後,詩人看出上帝的心意,使全地都能夠讚美祂,並且使錫安昌盛,作為真正敬虔的模範。然而,當本詩所述作惡的人肆無忌憚地欺壓忠信人,敗壞上帝百姓的整體生命時,這件美事就不能達成。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