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16 1 King 19 (2.9.16)

研經題目:
先知們在以色列民中是極受人尊敬的。因此,以利亞一位在迦密山上得到道德是這樣偉大的勝利之後,王和百姓都會歸向耶和華了。但是耶洗別的心中並沒有這種畏懼,而以利亞發覺自己正面對著她猛烈的忿怒。這對於他一切的希望是一種無情的打擊。
1. 你注意到以利亞這次逃走的原因,和他以前逃到基立溪和撒勒法去的原因彼此之間有什麼差別嗎?請在詩一〇三13、14的亮光下閱讀4~18節。神怎樣安慰、教訓,並復興以利亞呢?
2. 當神的呼召臨到以利沙時,他的反應如何?神無論指定你在哪一個範圍服事祂,你是否願意這樣去遵行祂的旨意呢?比較可一15~20。我們從這段經文關於神計劃祂的工作有一個僕人開始,而由另一個僕人繼續的做法,會學到什麼教訓嗎?比較林前三6。
注:
1. 8節。「到了神的上,就是何烈山」:就是神與以色列人立約的地點(參申四9~20)。這大概是以利亞從開始選定的旅程的目的地。
2. 19節。「十二對牛」暗示是一個富有的農家。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9:1-21 以利亞和上帝。以利亞在山頂打贏了一場大仗,卻不知有一個比亞哈更強大的敵人在等著他,就是王后耶洗別。以利亞膽怯避戰,勝利變成了潰敗。他後來去到的山不是迦密山,而是另外一座山;他去也不是挑戰巴力,而是向上帝發怨言。儘管以利亞服事上帝,但他只明白和接受上帝的部分心意。
19:1-8 以利亞逃離耶洗別的記載中,包含了許多關於摩西的傳統典故。在曠野40個晝夜(出24:18;王上19:8),缺少餅和水(出34:28;王上19:8),以及在山洞裏等待神的顯現(出33:22;王上19:9)。(FSB)
19:1-9a 以利亞逃往何烈山。以利亞在迦密山取得勝利後,耶洗別的死亡威脅使以利亞再次在她的勢力範圍之外尋求庇護(參見17:3, 7)。他逃到猶大南部,然後又逃到何烈山(見第8節的注釋)。對摩西生活的影射將以利亞描繪成一個像摩西一樣的先知(參見申18:14-22):像摩西一樣,以利亞逃脫了王室的處決,在何烈山遇到了神。(FSB)
19:1-2 耶洗別就差遣人去,耶洗別一直在殺害上帝的先知(參18:4、13),現在她威脅要取走以利亞的性命,所以絕不可輕視她的威嚇。
19:3 以利亞見這光景,就起來逃命(《和修》“以利亞害怕,就起來逃命”),一直以來,以利亞都是一個充滿信心、勇敢的人,他信靠上帝行神蹟,並且最重要的是,上帝吩咐他去哪裏他都遵從(參17:2-5、8-10,18:1-2)。這節經文沒有提到 “耶和華的話”,直到第9節上帝才發問,這表明這次以利亞離開並不是上帝的吩咐。迦密山事件發生之後,耶洗別的反應非常激烈,以致以利亞都忘記了上帝,因此他從應許之地北部的耶斯列,逃到最南面的別是巴,可見他是在盡可能地遠離耶斯列。從迦密山頂到別是巴約有193公里,一般要花大約六天的時間才能走到,但如果連走帶跑,時間會短一點。
19:3 以利亞害怕,希伯來語抄本使用了一個表示“他看見”的詞,但希臘語、敍利亞語和拉丁語手稿則為“他害怕”。(FSB)
19:4 罷了。在上帝的幫助下,在與巴力的先知們進行了激烈的鬥爭並取得勝利後,以利亞感到失望和灰心。雖然耶和華已經打敗了巴力,但以利亞卻成了要逃離亞哈和耶洗別的難民。(RSB)
19:5 羅騰樹是一種枝子茂盛的灌木,葉小,花是一簇簇的。有一個天使拍他,在這段時間,以利亞的行動只是回應耶洗別的 “信使”(希伯來原文mal’ak,2節)的話。現在,上帝讓他的信使——“天使”(希伯來原文也是mal’ak)來對以利亞說話。上帝主動幫助以利亞恢復失落的信心。
19:7 當走的路甚遠,以利亞以為自己的旅程完結,所以他說 “現在夠了”(《和修》:希伯來文rab,4節)。但現在他要振作精神繼續前行,因為天使說他當走的路 “甚遠”(希伯來原文是rab)。當以利亞哭喊 “現在夠了”和當他需要 “甚多” 的時候,上帝把食物賜給他。
19:8 他就起來……走了……到了上帝的山,就是何烈山,何烈山是西奈山的別名,上帝最初就是在這裏向以色列百姓頒佈十誡(出19~20章)。以利亞走了四十晝夜,讓人聯想起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的時間(民14:33-34),以及摩西第一次在這山上逗留的時間(出24:1;另見出3:1,19:3)。以利亞會像摩西一樣見到上帝(出33:12-23)嗎?如果會見到,那麼他的現狀會發生怎樣的改變呢?如果以利亞沒有繞行,那麼從別是巴附近到何烈山的路程約為400公里。最後一段路崎配不平,會顯得特別漫長。
19:9-18 與前面的敍述一樣,以利亞在何烈山經歷的描述包含了有關摩西的傳統文學典故。神從摩西和以利亞身邊經過(出33:22;王上19:11),當神出現時,他們都遮住了臉(出3:6;王上19:13)。另外,兩人都經歷了火和地震,作為神同在的一部分(出3:2,19:18;王上19:11-12)。然而,以利亞並不是新的摩西(律法的頒布者),而是一位先知。(FSB)
19:10 只剩下我一個人,以利亞似乎忘記了自己過去的經歷:上帝行神蹟供應他食物,死去的孩子復活,上帝在迦密山頂彰顯大能。他對這些事隻字不提,只是說以色列人背道和先知被殺。或許在以利亞的眼中,一個人(耶洗別)的抵擋已經使巨大的勝利變成徹底的失敗。事實上,他當然不是僅存的先知,那只是他的感受。
經常有人以為,以利亞受抑鬱症所苦。抑鬱症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成因(從壓抑的怒氣到維生素缺乏),我們不應該認為當我們心情低落時,我們的問題就跟以利亞的問題一樣,或他的問題根我們的問題一樣。就他的例子來說,心情低落和灰心似乎源於他扭曲的觀點。他既低估了自己的成就,又低估了別人的貢獻。問題的答案,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要讓他從神的角度看問題。如果我們想要在基督徒生活中不至於失望灰心的話,我們也需要這樣的視角。(NBC)
19:11-12 不在風中……地震……不在其中….不在火中,上帝曾在迦密山上彰顯祂驚人的作為,特別是從天降下火來。但這裏凸顯的是上帝的靜默。洞外烈風大作,上帝卻不在其中,而是在微小的聲音中;這個短語的希伯來原文直譯作 “語音或聲音,微弱的沉默”(qol demamah daqqan),第3節向以利亞說話的也是同一個 “聲音”(希伯來原文qol)。這一次(但不總是,參賽30:27;鴻1:3-5)上帝在靜默中啟示祂自己。
微小的聲音(gengle blowing[NSAB];low whiper [ESV])。這個詞描述的是沙啞的聲音或完全的靜默(參見伯4:16;詩107:29)。它可能是指神給以利亞的一個柔和的口頭信息,或是指一些模糊的、無聲的記號,說明神的臨近。藉著對比嘈雜、暴力的審判(風、地震、火)——他對以色列的控訴證明了這是合法的審判——和他領收到的安靜、柔和的聲音或沉默,以利亞領受了一個信息。就目前而言,神的旨意不是審判以色列,而是讓以利亞跟以利沙繼續保持上帝與祂子民的交往方式,從現在到下一代(第16節)。(BTSB)
這些事件生動地表明,上帝並不總是以可見的、戲劇化的方式工作。祂可能選擇靜默地臨在。因此,以利亞對他遺留下來的景況的診斷受到了質疑,因為上帝可以用連以利亞的僕人都無法察覺的方式工作。(NBC)
19:13-14 以利亞啊,你在這裏作什麼?何烈山上發生的這些事會讓人以為,以利亞第二次被問到時(參9節)可能會做出不同的回答。然而,他第二次的回答和第一次一模一樣(我為耶和華萬軍之上帝大發熱心:參10、14節),看來他完全不明白剛才發生的那些事的意義。事實上,經文暗示他不是特別希望明白上帝想藉著這些事說什麼。他總是聲稱自己 “站在耶和華面前”(希伯來原文’amad lipne YHWH,《和》譯作 “所事奉的耶和華”;17:1,18:15),但是在何烈山這裏,儘管19:11已經吩咐他 “出來站在我面前”(希伯來原文’amad lipne YHWH),但他顯然一直待在洞裏,直等到風暴過去,聽見 “微小的聲音”(12節)之後才出來。當他出來的時候,用外衣蒙上自己的臉,因此他很難看見什麼。
19:15-18 你回去,從曠野往大馬士革去,這些話是那 “微小的聲音”(12節)要表達的真正重點。上帝向以利亞下達了新指示:雖然他以前膽怯絕望,向南逃到別是巴沙漠,但現在他必須順服地返回,到敍利亞和巴勒斯坦的最北面,去膏哈薛、耶戶和以利沙。新的政治和宗教秩序安代替舊的,並且這個新秩序將徹底除去巴力崇拜。不是單單上帝在迦密山上彰顯大能(風、地震和火;18:20-40)就會帶來完全的勝利,上帝廢棄一些王並另立新王,這普通的政權更迭(“微小的聲音”)將帶來最後的得勝。這後的勝利也不是因為以利亞的努力,而是其他人的工作成效。以利亞現在要為這些 “其他人” 預備道路,他們只是上帝許多未曾向巴力屈膝和親嘴的僕人中的幾個。可見,除了壯觀的作為之外,上帝還有許多其他的做工方式(雖然祂可以隨時以超自然的方式行事)。
19:19-21 以利沙蒙召。雖然以利亞沒有按字面意思膏抹以利沙,但這件事應驗了第15-16節的第三個指示。以利沙把以利亞將自己的外衣搭在他身上理解為呼召他跟隨他,並請求給他時間離開他的家人。以利亞簡短的回答相當模糊,但似乎答應了他的請求。以利沙為全家人舉行的大型告別宴席,一定需要一些時間來準備和食用。耶穌在路9:59-62中對門徒的呼召在某些方面與這段經文相呼應,但卻更為迫切和直接。(FSB)
19:19 以利亞離開那裏走了,遇見……以利沙,以利亞經過何烈山之旅後,重回正軌了嗎?第19章的最後幾節顯示他沒有。本節和後面的章節都沒有提到以利亞遇見(或想要遇見)哈薛和耶戶(見15-16節)。我們沒有讀到哈薛被膏,而膏立耶戶是由以利沙安排人去做的(王下19:1-13)。以利亞雖然回應了上帝關於呼召以利沙的命令,但似乎並不甘心情願。經文沒有提到他 “膏” 立以利沙繼承先知的職分,他只是讓以利沙做他的助手(19:21)。然而,這兩位先知的名字已經揭示出上帝行事的方式。以利亞的全盛時期已經表明 “耶和華是上帝”(18:39),這正是 “以利亞” 名字的意思。新的拯救時期屬於以利沙,他名字的意思是 “上帝拯救”。19:20-21求你容我先與父母親嘴,以利亞對上帝的計劃顯然缺乏熱忱,以利沙卻截然相反。他立刻放下自己的生計去跟從新老師,並很快地告別了自己往日的生活。他與父母親嘴告別,並毀掉自己原有的謀生工具(十二對牛和套牛的器具)。希伯來動詞 “親嘴” 在《列王紀》只出現過兩次,就是這裏和19:18(“未曾與巴力親嘴的”)。親嘴常指兩人互表忠心。拜巴力的人與巴力親嘴,象徵他們已經丟棄(希伯來原文‘azab,18:18,19:10、14)上帝。以利沙想與父母親嘴,象徵他為上帝的緣故,已經丟棄家庭和自己的生計(參20節希伯來原文‘azab,那裏說以利沙離開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