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KINGS Study 20~35
列王紀下 共16課
引言見列王紀上。
綱要
一1~二11 以利亞(續)。
二12~十三25 以利沙。
十四~十七 引致以色列被擄之一系列的事件。
十八~二十 希西家(和以賽亞)。
廿一 瑪拿西。
廿二 & 廿三 約西亞的改革。
廿四 & 廿五 猶大被擄。
□Study 20 2 King 1 & 2 (2.10.15)

研經題目:
這兩章包含了關於以利亞最後的兩個故事。
1. 試將亞哈謝的結局和以利亞的結局作一對比。這兩個人基本的區別是什麼呢?比較約壹二15~17;五4。
2. 以利沙受了哪三方面的考驗(參二1~15),他的行為顯示他裏面有哪些品質呢?我們有同樣堅決的心志嗎?參下面的注1。以利沙所行的那些奇事,都是屬靈真理的比喻。你從這第一件奇事可以學到什麼教訓呢(二19~22)?
注:
1. 二9。以利沙願得到充分的裝備,以從事神召他所擔任的崇高工作。
2. 二23~25。「童子」最好譯作「青年」。這些人是伯特利的青年人,他們的態度反映出當地的風氣。他們一大群人出來迎見先知以利沙,他們譏笑他,他是哀悼他的師傅而禿了頭(比較伯一20),並且說「上去吧」,意思是說,「上天去吧,正如你所說你的師傅行的。」這是令人難受的一種侮辱,而以利沙基於義憤,懇求神審判他們。他受了這整個插曲的搖動,就連伯特利都沒有進去,而徑自上迦密山去了。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1-18 亞哈謝之死。亞哈謝註定要像父親亞哈一樣與以利亞正面交鋒。有一天,亞哈謝在撒瑪利亞從樓上的欄杆摔下來受了傷,一直沒有痊癒,這件事促成了他與以利亞的會面。
1:1-18 列王紀上下的敍事原本是一部作品,在古代被分割開來,可能是因為其長度需要兩卷。列王紀下從亞哈王死後不久(主前853年)開始。亞哈的兒子亞哈謝現在執掌北國以色列(主前930年,王國被分為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列王紀下接續了以色列王的背道和以利亞對耶和華的熱心之間的對比(王上17~王下2)。在這裏,以利亞叱責亞哈謝王的故事使用了重複的文學手法。每次亞哈謝派遣一隻小部隊去押解以利亞回來見他,緊張的氣氛就會加劇,直到降火燒滅的模式終於結束(王下1:15)。(FSB)
1:1 亞哈死後,摩押背叛,第3章將詳述這場叛亂。作者提到這場叛亂是要指出,約沙法是個相對公義的王,他仍能控制其他國家(以東,見王上22:47),然而亞哈拜巴力的兒子,卻無法控制自己的附庸國。摩押王米沙的石碑(常稱 “米沙碑文” 或 “摩押石碑”)描述的大概就是這場叛亂(見3:4-27注)。
1:2 從暗利作王開始(王上16:24),直到北國以色列在何細亞統治期間覆滅(17章),撒瑪利亞一直是北國的都城。以革倫是一座重要的非利士城邑,位於耶路撒冷西面約40公里處。巴力西卜的希伯來文意為 “蒼蠅的主”,大概是作者有意從希伯來文 “巴力西布勒” 變化而來的,為要表達對這位 “神明” 的蔑視或敵意。在希伯來文中,“巴力西布勒” 意為 “崇高的巴力”,或者是 “至高的巴力”,或者也可能是 “一家的巴力”;巴力意為 “主”;參太10:25注。巴力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亞哈謝向這個巴力尋求幫助(見王上16:31-33),也許他認為以革倫的巴力特別強大。
1:3-4 上帝派遣了一個使者(希伯來原文mal’ak)來回應亞哈謝差派的使者(希伯來原文也是mal’ak,1:2),這個場景讓人想起王上19章開頭講述的事。
1:8 他身穿毛衣,希伯來原文的字面意思是:“他是一個男人,是毛髮的主或所有者”,作者很可能要將本節與第2節的 “蒼蠅的主” 構成雙關語。“毛” 可以指動物或人的毛髮,因此這句希伯來經文在翻譯成其他文字時,就有 “毛衣” 和 “毛髮濃密的”(即長頭髮、大鬍子)等譯法。
1:9-12 王差遣五十夫長,帶領五十人去見以利亞,派50名士兵去帶一個人回來,似乎十拿九穩,但是上帝站在以利亞這邊。先知向王傳達上帝將要施行審判的神諭,卻招致王企圖抓住先知,這樣的事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參王上13:1-7,17:1-4,18:9-10;另參撒上19:19-24)。然而,先知的預言不能受人的控制,為強調這一事實,在迦密山上顯神蹟的上帝再次從天上降下火來(參王上18:38)。貫穿以利亞故事的主題,是兩位 “主”(巴力和耶和華)爭奪百姓的敬拜,他們以火來表明身份,亞哈謝卻選錯了。由於亞哈謝選擇背離上帝,導致100名士兵死於非命,這再次表明,領袖犯罪往往會給跟隨者帶來悲慘的後果(見撒下24:17注)。
1:13-18 這五十夫長,以利亞是上帝的先知,第三個五十夫長向以利亞表示了應有的尊敬,因而能活著離開。另一方面,亞哈謝如願與以利亞會面,卻無濟於事,他還是死了。他的兄弟約蘭接續他作王(17節:參3:1)。關於諸王記,見王上14:19注。
2:1~10:36 以利沙和以色列。從王上19:15-18起,尤其是在上帝把以利沙的事指示以利亞之後,以利亞在世的日子就開始倒數。直到以利沙接替以利亞,哈薛和耶戶紛紛出場之後,上帝與巴力崇拜之間的戰爭才結束。現在,這段經文將講述這些事件。
2:1-25 以利亞傳位給以利沙。以利亞將先知的職分傳給以利沙。在第1章,以利亞呼喚火從天上降下;現在,他將要在火中升上天去,並且要藉此確立以利沙的繼承人身份。
2:1-18 以利亞被接升天。以利亞的先知預言職事以上帝護送他離地而結束。這時期以色列真正的能力不是以色列不義的君王,而是耶和華透過祂的眾先知動工。這個故事也證實耶和華揀選了以利沙來接替以利亞。(FSB)
2:1 人在生命結束時升天,這種觀念在古代以色列並不常見。在《舊約》中,更為典型的說法是死者 “下” 到陰間,陰間是死人所在的世界(如:伯7:9;賽57:9;見撒上2:6注)。就連歷世歷代的希伯來大英雄,他們的生命結束時也要這樣 “歸到他們的列祖那裏去(如:25:7-8;王上2:10)。經文對以利亞離世的描述卻打破這個慣例,他離世的方式很獨特(另見創5:24中的以諾;參來11:5)。這並不意味著《舊約》中那些忠心事奉上帝的人死後就不再與上帝相交,而只是表示,《舊約》很少清楚說明這個觀念(但是下述經文表示,人死後仍有與上帝繼續相交的盼望:詩16:10-11,17:15,23:6,115:17-18;傳12:7;當然還有這裏的2:11)。在《新約》中,耶穌曾暗示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還活著,而且他們都與上帝同在(太22:32)。在太17:3,摩西和以利亞顯現,與耶穌說話;財主和拉撒路的寓言也暗示,拉撒路死後立即與亞伯拉罕在一起(路16:22-25)。在古代近東,所有認為人死後可以進入並留在天上的想法,都是非同尋常的,這在《聖經》以外的文獻中可以清楚看到。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個阿卡德神話,講述依亞的兒子阿達帕訪問了天堂,並且差點兒獲得了永生,但是他最終被迫返回人間。
上帝差派以利亞從吉甲到伯特利,然後再到耶利哥(2:2-4)的原因並不清楚,但是本書顯示這三座城邑都是先知群體(“先知門徒”;見2:3注,另見2:5,4:38)的所在地,而以利亞很可能是他們的領袖(就如後來的以利沙一樣)。
2:2 在王上12~13章,作者認為伯特利與耶羅波安的背道有關聯。你可以在這裏等候(《和修》“你可以留在這裏”),經文始終沒有明確解釋,既然以利沙要在這一天繼承先知職分(“耶和華今日要接你的師傅”),以利亞在他的迂回旅程中,為什麼要把以利沙留在後面。這可能是要考驗以利沙的勇氣,因為他自稱是以利亞的門徒,並且是以利亞的指定繼承人;也可能進一步證明,以利亞並沒有欣然接受上帝的安排(見王上19:13-21)。稍後,以利亞斬釘截鐵地說,除非以利沙看到他被上帝接走,否則以利沙就不能獲得他的屬靈能力(2:9-10)。以利沙請眾先知在這事發生之前 “不要作聲”,因為以利亞還在世的時候,談論他的離世是不敬的。
2:2 留在這裏。在這段經文中,以利亞三次敦促以利沙留下來(2、4、6節),但每次以利沙都拒絕了。以利亞可能希望免除以利沙目睹他離開的痛苦,但以利沙可能預料到如果他堅持不懈地跟隨他的主人,就會得到一些祝福。最終,當以利沙看到以利亞被接上天時,上帝用他前任雙分的靈來回報他的堅持。伯特利,耶羅波安一世設立的敬拜金牛犢的地方之一;在耶路撒冷以北約12英里(19公里),在耶利哥城西北13英里(21公里)。以利亞的一些門徒在場,這可能是他到訪的動機。(FSB)
2:3 先知門徒(原文直譯先知的子孫)不是指先知的後裔,而是指先知群體,他們通常聚集在一位比較出眾的先知門下(參撒上10:5,19:20;王上18:4;王下4:1、38,6:1,9:1)。“的子孫” 這個希伯來文短語,可以指 “行會的成員”;參拉2:42 “守門的……子孫”。雖然當時也有假先知群體(如:王上22:6),但是與撒母耳和以利亞等真先知密切聯繫的先知群體,從未被視為假先知,而是被視為上帝的僕人。因此他們必定已經領受了上帝特別的啟示(這是對先知的要求,見申18:18、20;耶14:14;結13:1-3),儘管他們的預言並沒有記錄在《聖經》中。在這節經文中,上帝已經啟示他們,耶和華今日要接以利亞。
2:4-5 耶利哥位於約旦河谷,在死海西北約16公里處,這座城邑是以色列人進迦南時首先攻佔的城邑。
2:6-8 約旦河沿著地質斷層中的一小段流淌,這個斷層從敍利亞北部開始,向南延伸到非洲。過約旦河的這一幕,讓人想起摩西過紅海的情景,那時百姓也走於地而過(出14:15-31,尤其21-22節)。在本章的後面,以利沙將以再次渡過這條河來證明,他可以比作約書亞,正如以利亞被比作摩西一樣(見2:14注)。
2:8 以利沙重複同樣的動作,表明他有能力取代以利亞的地位(見第14節)。這段記載與約書亞分開約旦河水的行動相似,這同樣表明在約書亞接替摩西之後不久,神就與他同在(約3:7-8,15-17;出14)。(FSB)
2:9 以利沙向以利亞提出的要求,是以色列人的長子期望父親給他的,即加倍的產業(見申21:15-17)。然而在這裏,產業不是土地,而是屬靈的能力;以利沙已經把正常生活和一般的繼承規則置之腦後(參王上19:19-21)。
2:9 你的靈的雙份(a double portion of your spirit)。根據繼承法,長子可繼承父親遺留下來的雙分遺產(申21:17)。以利沙的要求不是要獲得以利亞行神蹟的能力的兩倍,而是要成為以利亞先知的繼承人。(BTSB)
願感動你的靈加倍的感動我(《新譯本》:求你使你的靈雙倍臨到我),פי שנים “雙份”(double share)這個短語也出現在申命記21:17(“兩份”)和其他地方,表明以利沙正在要求獲得作為先知領袖角色的合法繼承人的地位。這個短語指的是其他繼承人的兩倍,而不是以利亞的兩倍。第15節簡單地說,“以利亞的靈”降在以利沙身上。對申命記21:17這一典故的引用,使合法繼承的主題在這一敍述中佔據重要地位。(WBC)
2:10 你所求的難得(《和修》“你求的是一件難事”),以利沙是由上帝任命接替以利亞作先知,並且有聖靈所賜的能力,因此不明白為什麼以利亞說以利沙所求的是一件難事。以利亞只是要刁難以利沙嗎?但參2:2注。
2:10 你所求的是一件難事:以利亞無法回答他,只有上帝才可決定是否答應以利沙的大膽要求。(RSB;新譯本)
2:11-13 火車火馬,以利沙看到上帝的軍隊來接以利亞,他在6:8-23還將再次看到上帝的軍隊。這支軍隊上次出現的時候是向亞哈發動戰爭(王上22:1-38)。在聖經傳統中,戰車和火與上帝的顯現有密切的關係。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正是《舊約》中上帝顯現的最常見的方式:雷電交加——暴風雲代表上帝的戰車或寶座(結1章:哈3:8),火一般的閃電代表上帝的武器(詩18:14;哈3:11)。以利沙看到上帝這次特殊的顯現,他把自己的衣服撕為兩片,這可能是哀悼儀式的一部分(參創37:34;撒下13:31;賽37:1)。但是,以利沙轉而拾起以利亞……的外衣(在王上19:19-21,這外衣曾用來象徵以利沙蒙召作先知),暗示他拋下過去的生活方式。
2:13 他拾起以利亞身上掉下來的外衣,以利亞之前曾經把他的外衣披在以利沙身上(王上19:19),象徵以利沙要作他的繼承人。這預言如今成為事實。(FSB)
2:14 水也左右分開,以利沙就過來了,賜給以利亞能力的聖靈現在降臨在以利沙身上,神蹟隨之而來。作為以利亞真正的繼承人,以利沙也能像以利亞那樣使河水分開(8節)。約書亞也行過類似的神蹟。在書3章,約書亞渡過約旦河,進入迦南地的耶利哥附近,像摩西使紅海水分開一樣(出14章),他也使約旦河水分開。
2:15 他們就來迎接他,在他面前俯伏於地,耶利哥的先知群體效忠以利沙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相信他是以利亞的真正繼承人(感動以利亞的靈感動以利沙了,《和修》“感動以利亞的靈臨到以利沙身上了”)。
2:16 求你容他們去尋找你師傅,先知門徒似乎明白先知的傳承已經完成,但不完全知道所發生的事。他們站得遠遠的(7節),看到了火和旋風(11節),但是他們看不到風暴裏面發生的事。因此,他們猜想耶和華的靈可能只是將利亞提起來,投在某山某谷;他們至少想為以利亞收屍埋葬(參撒上31:11-13)。
2:19-22 水惡劣,土產不熟而落,以利沙能奉上帝的名告祝福和詛咒(參申28章的摩西),本書用兩個故事一步印證以利沙是先知以利亞的繼承人,這是第一個故事。耶利哥是個理想的定居地,因為附近有常年湧流的蘇坦泉,可灌溉周圍的肥沃田地。然而,這個故事講述水源受到污染(這座城邑是在約書亞詛咒的陰影下重建的;書6:26;王上16:34)。剛剛渡過約旦河的以利沙(新約書亞),就開出了新瓶加鹽的藥方。在古代近東,人們通常會在宗教儀式上使用沒有弄汙的簇新物品(如:士16:11;王上11:29)。在《舊約》的其他經文中,鹽與聖約相關聯,而且獻給上帝的祭物中也包含鹽(見利2:13 “立約的鹽”;參民18:19),在其他一些儀式中也同樣用到鹽(士9:45;結16:4)。在這裏,鹽同樣具有象徵意義,因為一小瓶鹽本身不會影響一眼不停湧流的泉水。因此,泉水復原是由於超自然的力量:耶和華如此說:“我治好了這水……”。
2:23-25 以利沙受嘲笑。以利沙不僅是耶和華的醫治者,也是耶和華的審判者。像以利亞一樣,他可以對惡人進行審判(1:10-12)。(FSB)
2:23-24 戲笑他,以色列背道的主要地點是伯特利(見王上12:25~13:34),因此,這座城的年輕人不尊重上帝的先知就不足為奇了。然而,不尊重先知就是不尊重上帝自己。這裏禿頭的含義不明,以利沙可能當時頭髮已經禿得厲害,以致在年輕人看來外表古怪;也可能是他剃光了頭,作為蒙召作先知的記號,就像後來基督教會中的僧侶一樣。他……咒詛他們。於是有兩個母熊……撕裂他們中間四十二個童子,乍看起來,這個審判很嚴厲,但是這群男孩的人數肯定超過50人,才可以成群結隊在外面跑,所以他們對以利沙已構成人身威脅。《列王紀》作者常常表明,上帝的子民蔑視祂所呼召的先知,將會為自己帶來災難。
2:24 認為在以利亞不在的地方,以利沙就是很脆弱的那些人是大錯特錯的(1:10-12)。耶和華警告說,如果祂的人民拒絕聽從,祂要打發野獸來搶吃這國家的兒女(利26:22)。在以利沙的事奉中,耶和華的能力繼續顯示出神奇的一面,努力把這個國家從對巴力的崇拜中吸引回來。(FSB)
2:25 先知傳承的敍事到這裏結束,以利沙在旅途的最後,去了一趟迦密山,即以利亞大勝巴力先知的地方,然後回到撒瑪利亞,繼續對付巴力崇拜的問題。
一个有关“Study 20 列王紀下 1 & 2 (2.10.15)”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