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28 2 Kings 13 & 14 (2.10.23)

研經題目:
這是另一處湊集而成的經文,首先是約哈斯和約阿施(與猶大王約阿施同名)這兩個以色列王的簡史;其次是和以利沙有關的兩件事;最後猶大王亞瑪謝和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二世的簡史。
1. 有什麼證據顯明約哈斯作王時,以色列國是大大地貧困了呢?這種情況又歸諸於什麼原因呢?
2. 在第十四章裏面所記載的四個王,他們在哪些方面都沒有做到神所要求於他們的呢?
注:
1. 十三5。是指耶羅波安二世;見十四27。
2. 十四13。「四百肘」:約200碼。
3. 十四23。耶羅波安二世作王期間長而且頗有建樹,在他統治時北國以色列的疆界大大地擴展了。參25節。
4. 十四25。「哈馬口」可能是指北方的黑門山與利巴嫩山之間的隘口;「亞拉巴海」就是死海。在聖經中沒別的地方提到約拿所說的這個特別的預言。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3:1-25 約哈斯和約阿施。這段經文記述在以色列王約哈斯和約阿施統治期間,以色列國所發生的事;這兩位王均在猶大王約阿施在世時登基。
13:1-9 以色列王約哈斯。耶和華先前以饑荒和入侵來懲罰北國的背約(8:1;10:32-33),但在約哈斯的統治下,祂顯出憐憫,將以色列從嚴酷的壓迫中解救出來。可悲的結果是,無論是受苦還是被解救,這個民族都拒絕回到真正的王身邊。(FSB)
13:1-5 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在通常的情況下,應該會有先知來宣告耶戶家將因為所犯的罪而滅亡(2節,參王上14:6-16)。然而,上帝對耶戶的應許,像先前賜給大衛的應許一樣有效(撒下7:1-17;王下10:30);此時,上帝對待以色列王室,就像祂對待猶大王室一樣。因此,上帝只是藉著亞蘭的壓迫來顯明祂的怒氣。
13:4-5 約哈斯懇求耶和華,3-5節這段經文的措辭讓人想起《士師記》,那裏記載當以色列人反復拜偶像時,上帝便以外邦人壓迫的形式來顯明祂的忿怒。當以色列人在這種壓迫之下呼求上帝時,上帝就會派一個拯救者(13:5;參士3:9、15)來解救他們。這裏的 “拯救者” 很可能是亞述。在主前9世紀的最後幾年,亞述再次對敍利亞和巴勒斯坦燃起興趣,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替以色列解了圍,因為亞蘭的注意力必然要轉向北方,應付亞述。
13:6 在撒瑪利亞留下亞舍拉,關於亞舍拉,見王上14:15注。這是亞哈所造的亞舍拉(在王上16:33中提及),在耶戶的宗教改革中沒有被摧毀。但是,在希伯來原文中,這句經文也可以譯作 “在撒瑪利亞(再次)豎起亞舍拉”。
13:7-8 禾場上的塵沙,見王上22:10-12注。上帝的懲罰極其嚴厲,以致約哈斯的民(《和修》“軍隊”)只剩下一些殘兵敗將,變得像風中的穀糠那樣無足輕重。關於諸王記(另見13:12),見王上14:19注。
13:9 以色列國的下一位王名為約阿施,與猶大王約阿施同名,但請勿將兩者混淆。以色列王約阿施的名字在希伯來原文中有兩種拼寫法,本節和下一節寫作Joash,13:25以及本章餘下篇幅和14章(如14:8-9)都寫作Jehoash。
13:10-25 約阿施作以色列王。約阿施在位期間,值得報導的是上帝通過先知以利沙的恩典工作。當以色列王在亞蘭軍隊面前束手無策的時候,以利沙卻預言勝利,都因為耶和華的憐憫。最重要的是這種憐憫的原因。以色列的罪孽還沒有大到足以讓耶和華忘記祂對族長們的聖約應許. (BTSB)
13:9-13 敍述繼續關注以色列國,詳述以色列另一位王的統治情況。這段簡短的經文可能會讓人感到困惑,因為猶大和以色列都有一個王名叫約阿施(Yo’ash),也可譯為 “耶阿施”(Yeho’ash)–Yeho’ash是Yo’ash的另一種拼法。在第9節中,希伯來文用Yo’ash(約阿施)的拼法來指以色列王(意思是他是耶和華的兒子)。但在第10節,為了區分這兩個王,希伯來文改用Yeho’ash(耶阿施)的拼法指以色列王,而用Yo’ash(約阿施)的拼法指猶大王(他是亞哈謝的兒子)。但從第12節開始,希伯來文對以色列王又恢復到第9節的拼法,稱他為Yo’ash(約阿施),直到第25節。有些英譯本解決這種混亂,總是稱以色列王耶阿施,而總是稱猶大王為約阿施。(FSB)
13:14-19 以色列王約阿施哭泣,因為他以為自己陷於戰敗的邊緣,從他父親那裏繼承的戰車和馬兵幾乎已經耗盡(7節)。然而以利沙知道,以色列還擁有不是屬血氣的戰車和馬兵(2:11-12,6:8-17),可以保證王接連得勝(13:19 “三次”)。如果王更加熱心地服從先知的命令(“應當擊打五六次”),那麼必將取得更多勝利(參王上13:1-32)。亞弗在約旦河東部以色列領土的朝東方向,約阿施就是朝著這個方向射箭,亞蘭對以色列的威脅通常也是來自這個方向。
13:20-21 以利沙的墳墓,古代以色列人的墳墓通常是從軟岩上鑿出來的,或者是建造在洞穴中(如:創23章),因此進入墳墓並不困難。這裏需要注意的是:以利沙此時仍然有讓人復活的能力(參4:8-37)。正如這裏把死人拋(希伯來原文shalak)在以利沙的墳墓裏,上帝也很快會將以色列人 “拋”(或 “扔”)到亞述(17:20,使用相同的動詞shalak,譯作 “趕出”)。如果在被擄中的 “死亡” 也要得到意想不到的復活(參結37:1-14),那麼以色列人必須與過去的偉大先知保持聯繫,即聽從他們的教誨。
13:23-25 耶和華……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以色列之所以能夠在約哈斯統治期間存留下來,這個聖約是比10:30所述應許更加深層的原因。上帝在與大衛立約和應許賜給耶戶王權很久之前,就與以色列的列祖相交(如:創15:1-21,17:1-27)。在約哈斯統治期間,儘管以色列有罪,上帝仍然遏制住亞蘭人的進逼;另外,有罪的約阿施能夠在晚些時候,抓住哈薛的繼承人便哈達三世全力對付北方亞述威脅的契機,帶領以色列有一定程度的回轉,也是因為這個聖約。甚至在以色列人被擄之後,作者寫作本書時,以色列仍在上帝的面前。
13:25 約阿施三次打敗哈薛的兒子便哈達,應驗了以利沙的預言(19節)。
(地圖)亞撒利雅和耶羅波安二世統治時期的復興
約主前767—主前753年
亞述進攻亞蘭後又撤兵,造成了權力真空,以色列的耶羅波安二世和猶大的亞撒利雅(又稱烏西雅)乘機各自收復失地。耶羅波安奪回了基列的大部分地區,而亞撒利雅也收回了紅海岸邊的以拉他。耶羅波安一度征蘭的大片領土,亞撒利雅也征服了一些非利士城鎮,並攻擊了姑珥巴力的阿拉伯人和米烏尼人。
14:1~15:7 亞瑪謝、耶羅波安二世和亞撒利雅。第13章結尾出現的勢頭一直延續到第14章,耶戶家不僅解救以色列脫離了亞蘭的手,還脫離了敵對的猶大。
14:1-22 猶大王亞瑪謝。作者記念亞瑪謝王的傲慢態度,當以色列擊潰猶大軍隊,攻擊耶路撒冷並從聖殿中運走財寶時,他的傲慢態度導致了一次大敗。(FSB)
14:1-6 亞瑪謝是個相對較好的猶大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他不拜偶像,也基本遵守摩西律法(申24:16),但是,他像之前的其他王一樣,沒有除去邱壇(見王上3:2注;另見王上15:11,22:43;王下12:2)。然而,《列王紀》作者認為,從約阿施到約坦期間的所有君王,都不如……大衛(比較王上3:3,15:11,22:43與王下12:2,14:3,15:3、34,不論明言還是暗示),但在這裏,本書作者沒有進一步闡明他們在哪些方面不如大衛。關於這些君王是否全心事奉上帝,作者持懷疑態度。
14:7 鹽谷……西拉,約蘭在位期間,以東反抗猶大的統治(8:20-22)。亞瑪謝未能重建猶大對以東的控制,但是這場重要的勝利,最終提升了猶大的貿易能力(見14:22注)。
14:9-10 蒺藜差遣使者去見……香柏樹,亞瑪謝憑著戰勝以東而來的勇氣,決定對抗更加強大的以色列王約阿施(經文沒有說明原因),所以約阿施用這個寓言來侮辱和警告亞瑪謝。這個寓言的要點是,任何野獸都能輕易踐踏弱小的蒺藜(即亞瑪謝),所以它不應該錯誤地與黎巴嫩的高大香柏樹(約阿施)比較力量。你以此為榮耀,在家裏安居就罷了(《和修》“你以此為榮,就待在自己家裏算了吧”),約阿施並不想與亞瑪謝發生衝突。
14:11-14 伯示麥是猶大西北邊陲的一座重鎮,通往耶路撒冷的道路約長32公里,守衛著非利士平原的一條重要通道。猶大在這裏戰敗,耶路撒冷就不可避免受襲,導致耶路撒冷北側約183米的城牆被拆毀,就是在以法蓮門(北側城牆中央的正門)和角門(大概是在耶路撒冷的西北角)之間的一段城牆。
14:15-17 約阿施其餘所行的事…….亞瑪謝又活了十五年,作者出人意料地重述約阿施在亞瑪謝作王期間去世的信息(參13:12-13),可能是為了對比兩位王的死:約阿施不想與同胞發生衝突,得以壽終正寢;而亞瑪謝是挑釁者,他行了上帝禁止羅波安所行的事,因此慘遭橫死(14:19-20;參王上12:22-24)。然而,這裏特別強調約阿施也有可能是因為在這期間,他是猶大的實際統治者,之後他的兒子耶羅波安也是這樣;約阿施死後,作者沒有說亞瑪謝 “統治” 猶大,而只是說他在那裏生 “活”。關於諸王記(另見1428;參14:18),見王上14:19注。
14:19 有人背叛亞瑪謝,經文沒有提到亞瑪謝的兒子對陰謀者做出任何報復(15:1-7;對比14:5-6),或許暗示亞撒利雅自己就是神秘的 “人” 中的一員。由於亞瑪謝愚蠢的軍事行動給耶路撒冷帶來災禍,因此他肯定不得人心。他在拉吉城被殺,那是猶大國僅次於耶路撒冷的堅固城,護衛著若干東西走向的山谷中的一條;經過這些山谷,可從沿海平原到達猶大高原和耶路撒冷。
14:22 亞瑪謝與他列祖同睡之後(原文直譯:這位王與他列祖同睡之後),根據上下文,讀者可能會認為 “這位王” 是亞瑪謝,但上文描述的是約阿施與他的列祖同睡(參16節)。如果這裏確實是指約阿施,就進一步證明在伯示麥戰役之後,是他在猶大掌權(見14:15-17注)。只有在約阿施死後,隨著亞蘭的衰落(見14:25注),亞撒利雅才能夠通過收回阿卡巴灣(紅海)北端的港口以拉他,來鞏固亞瑪謝在以東的戰果。以拉他鎮與以旬迦別關係密切,在所羅門時期已經和外界建立起貿易關係(王上19:26);它坐落在著名的交通幹線王的大道的南端,這條大道向北穿過約旦河東部地區直到大馬士革,促進了與阿拉伯南部的貿易往來。據推測,以東在約蘭統治期間反猶大(8:20-22),以拉他因此被猶大佔據了。
以色列和猶大的先知(542頁地圖)
約主前875—主前430年
從摩西時期開始,先知就已經成為以色列社會的一部分,而王國分裂後複雜的政治、宗教及社會狀況,使得先知傳達上帝明確信息的職責更加突出。與祭司不同,先知職分不是世襲的,通常也不是宗教體制內的成員。他們來自以色列和猶大的各個地方,有些先知可以直接見君王(如以利亞和以利沙),有些直接向百姓傳達信息(如阿摩司和那鴻)。
14:23-29 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二世。就像他的同名人物一樣,耶羅波安二世帶領國家離開主,但他的統治標誌著一個巨大逆轉,以色列人免去了幾十年的壓迫和領土損失。耶羅波安的成功不是來自他自己的力量,而是來自通過先知約拿所宣告的耶和華。(BTSB)
14:23-29 一個世俗的歷史學家可能會驚訝於《聖經》對三、四位最偉大的猶太人君王之一的關注如此之少。有些人得出結論說,在耶羅波安二世時,兩個希伯來王國合併後的力量和財富接近所羅門的財富和權力。然而,這段文字的目的,並不是要承認世俗歷史上的偉大成就,而是要承認君尊盟約方面的偉大。因此,任何與神的榮耀無關的世俗成就都是無關緊要的,因此沒有給予實質性的報導。(FSB)
14:25 收回以色列邊界之地,亞述對以色列以北地區的進攻(13:5暗示),嚴重削弱了那地區各國(包括亞蘭)的國力,因此約阿施能夠從亞蘭人手裏奪回一些以色列城鎮(13:25)。在隨後的幾年中,亞述諸王很少冒險在西部邊界作戰。在這種局勢下,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二世能夠繼承父親的未競事業,進一步收回以色列領土,將邊界向南擴展到亞拉巴海(死海,書3:16,12:3),向北擴展到哈馬口(一個與亞蘭中部的哈馬相關聯的城邑或地貌)。因此,耶羅波安能夠把以色列北部的領土恢復到所羅門時期的疆域(王上8:65)。亞米太的兒子先知約拿(參拿1:1)曾預言,耶羅波安必會成就這事,儘管約拿不是這一時期唯一活躍的先知,而且他的信息也不是單單給以色列的(參何1:1,摩1:1)。
14:26 無論困住的、自由的都沒有了(《和修》“沒有奴役的,沒有自由的”),見王上14:10注。
14:27 將以色列的名從天下塗抹,意即徹底毀滅以色列(參申9:14-19),不再寬恕或復興她(參申29:20)。耶和華並沒有說過祂會這樣行;當耶戶王朝時期,以色列有被毀滅的危險,上帝就伸手拯救以色列脫離仇敵。
14:28 先前屬猶大……歸以色列,這個不尋常的短語,反映出猶大和以色列的異常狀況:在約阿施和耶羅波安二世統治時期,以色列王顯然實際上控制著猶大(見以下經文注釋:14:15-17,14:19,14:22)。這個短語可能是以色列人在耶羅波安統治時期,對完全收復失地的整個王國的稱呼,表示耶羅波安宣稱,他對現已併入以色列的猶大部分土地擁有主權。另一種可能是,作者選擇這個短語來表達他們的觀點,即在耶路撒冷的大衛王朝,仍然是被揀選的王朝,猶大是王國的中心,理應屬於大衛王朝,並且這個王國總有一天會全部歸回猶大(參王上11:39)。耶羅波安二世好像成為 “所羅門第二”,但是,“先前屬猶大……歸以色列” 這短語是在提醒讀者,誰才是這片領土的真正主人。
無論是哪種情況,這都是以色列從南、北兩面收回領土的時期(參14:22)。耶羅波安二世從主前786—主前746年統治以色列。考古學家在米吉多發現了一枚主前3世紀的印章,印章上刻有一隻吼叫的獅子,獅子上方用布伯來文刻著 “示瑪” 這個名字,下方刻著 “耶羅波安的人”。這枚精雕細刻的印章,證明了這個時期的雕刻技藝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