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29 列王紀下 15 & 16 (2.10.24)

Study 29 2 Kings 15 & 16 (2.10.24)

研經題目:

這兩章包括了大約80年的一段期間。將今天的經文中所提到的猶大諸王和以色列諸王及其在位年限分別地列成一表,在查考上是很有幫助的。

1. 首先論猶大諸王,亞哈斯怎樣與他的父親約但以及他的祖父亞撒利雅(即烏西雅)成了顯明的對比呢?在這裏特別記載了他哪兩件愚昧的行為,一件事在政治方面的,另一件是在宗教方面的呢?比較詩一四六3~5;賽七1~9。

2. 耶戶王朝在以色列國歷時有多久?參十30和何一4。在這個王朝終了之後有什麼事情發生呢?比加作王時,北國遭受了什麼重大的損失呢?在這兩章裏面你能找到北國任何一個王行過任何善事的記錄嗎?比較何六7;八4;十三11。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5:1-7 猶大王亞撒利雅(烏西雅)。這只是簡單地概括了亞撒利雅的統治,他是耶羅波安二世同時代的長期統治者。主前八世紀上半葉是以色列和猶大國力和軍力強盛的時期,但列王紀作者選擇記錄的政治歷史很少,沒有解釋十二支派為什麼被擄。歷代志的重點是猶大的王,更廣泛地記錄了亞撒利雅的成就和失敗(代下26)。(BTSB)

15:3-4 亞撒利雅行……正的事……只是邱壇還沒有廢去,關於亞撒利雅的父親亞瑪謝,也有類似的描述,見14:3-4。在多處經文中,亞撒利雅也被稱為烏西雅(參15:13、30、32、34)。在亞撒利雅(烏西雅)統治時期,約書亞蒙召做先知(賽1:1,6:1)

15:5 長大麻風,直到死日,亞撒利雅在作王期間長了大麻風(見5:1注),無法繼續執政,住在別的宮。“別的宮” 的希伯來原文直譯作自由之家(bet hakhopshit)。這可能象徵他卸下了執政的職責,而不是描述他的生活狀況。亞撒利雅嚴重喪失工作能力,而被視為實際上已死(相關的希伯來詞khopshi的用法與陰間有關,參伯3:19 “脫離”,詩88:5 “丟在”);另參代下26:21-23注。因此,他的兒子約坦實際上治理猶大。

15:6 關於列王記(另見36節;參11、15、21、26、31節 “諸王記”),見王上14:19注。

15:8-31 以色列的末期。以色列從外邦壓迫中得到的喘息是短暫的,就像她對猶大的統治一樣。隨著耶羅波安二世的去世,這個國家已經到了上帝應許耶戶的 “第四代”(10:30),並且再度陷入不穩定之中。王上14:15已經暗示了這種不穩定,王上14~16章(在暗利家和耶戶家被建立之前)也清楚表明了這一點。在以色列的末期,朝代像走馬燈一樣快速更迭。

15:8-31 以色列最後的幾個王。這段歷史由五個國王迅速接班組成,其中四個國王被刺殺。他們合計的統治時間為21年(主前753- 732/ 31),約為以色列前一任統治者耶羅波安二世的一半。隨著一系列軟弱的君王和強大的亞述帝國的侵入,以色列國顯然是一頭栽進了流亡之路。到這個時期結束時,大部分北方支派被驅逐,只有撒瑪利亞山地保留了部分主權。(BTSB)

15:8-12 在耶羅波安二世的輝煌統治之後,他兒子撒迦利亞的統治標誌著耶戶王朝的終結,正如10:30的預言。

15:16-22 米拿現……攻打提斐薩,以色列王聲稱他控制著像所羅門時期一樣龐大的帝國(參王上4:24),對幼發拉底河畔的這座重要城邑發動攻擊,也是他最後一次的殘暴行動。這場戰役大概發生在他統治的早期,或者在主前743—主前740年的亞述王普勒戰役發生之前,或者是在這場戰役期間,是該地區抗擊亞述侵略鬥爭的一部分。“普勒”(原文音譯Pul)是阿卡德文 “普魯”(原文音譯Pulu)的希伯來文翻譯,是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簡稱,也出現在巴比倫列王名單中。提革拉毗列色顯然是要建立一個與埃及接壤的亞述貿易中心,所以他需要控制兩國中間的各個地區來實現這個目標,同時確保非利士和亞述之間的貿易通道安全。米拿現納貢一千他連得銀子,暫時成為亞述的朋友。在一份亞述文獻中提到了這次進貢,這份文獻記錄了提革拉毗列色在主前738年戰勝亞蘭和腓尼基。

15:20 米拿現向以色列……索要銀子,在撒瑪利亞發現了163片陶片,上面按照這位王執政的年份記錄了稅款的付情況,這可能就是米拿現在主前738年,為了買通亞述王普勒而強加給以色列人的額外稅款。

15:27-31 亞撒利雅長期統治猶大期間,比加是最後一位以色列王。比加在位的二十年,似乎是從他在撒瑪利亞登基,作以色列王,並統治一部分以色列領土(29節)之前就開始計算。因為如果米拿現在主前738年作以色列王(見15:16-22注),何細亞約在主前732年接替比加作王(見17:1-2注),那麼,比加不可能統治整個以色列達二十年之久。在他統治全以色列的末期,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在主前733—主前732年發動多次戰役,吞併了以色列北部和東部的許多領土(見15:37注,16:7-9注)。然而,這份被他征服的約旦河以西城鎮的清單,並非詳盡無疑,而是具有代表性的(從胡利谷北端、守衛從巴勒斯坦到亞蘭的主要通道的以雲,到加利利北部的最大遺址、位居當地要衝的夏瑣)。另外,亞述人還擄掠了相當數量的以色列人口到亞述,這是提革拉毗列色採取的帝國政策的一大特徵,為要增加亞述的勞動力,並減少被征服民族繼續反抗的可能性。

15:32~16:20 約坦和亞哈斯。在此之前,大衛家的四位王中有三位被暗殺,第四位也因病而大權旁落。本書在介紹約坦和他背道的兒子亞哈斯時,情況也沒有好轉。

15:34-35 邱壇還沒有廢去,見王上3:2注。約坦是一個比較好的(即不拜偶像的)君王。儘管如此,他仍被描述為像他父親,而不是像大衛(見14:1-6注),他也沒能使百姓都上到耶路撒冷來敬拜上帝,而是允許他們繼續在 “邱壇” 敬拜。這個上門是11:6提到的 “護衛兵院的後門”,可能在約阿施入侵耶路撒冷冷期間被毀(14:13-14)。在約坦統治時期,彌迦開始了他作先知的事奉(1:1)。

15:37 利汛……比加,這就是所謂亞蘭與以法蓮戰爭的開始,賽7~9章非常詳盡地描述了這場戰爭。不久之後,猶大將請求亞述幫助她對抗以色列和亞蘭(見16:7-9注),而亞述人的回應已在15:27-31的注釋中說明。

亞述再度崛起(544頁地圖)

約主前740年

亞述帝國日漸強大的勢力和影響,籠罩著分裂王國後期的大部分歷史。從羅波安和亞撒利雅時期開始,前7世紀末亞述帝國滅亡,這個複的古老帝國掌控著古代近東大部分地區的政治活動。亞述入侵巴勒斯坦時,以色列首當其衝,雖然猶大同樣也受到攻擊。亞述最終吞併了幾乎整個近東,從吾到亞拉臘山,直到埃及。

亞蘭和以色列攻打猶大(545頁地圖)

約主前740—主前732年

亞述帝國向西擴張,亞蘭和以色列圖強迫猶大和其他鄰國組成反亞述聯盟。猶大拒絕加入,於是亞蘭和以色到聯合攻打耶路撒冷。亞蘭奪取了猶大的以拉他,轉送給以東。以東此時可能也突襲了猶大,俘虜了一些百姓(見代下28:17)。非利士可能加入了反亞述聯盟,也出兵攻打猶大,佔領了高原謝非拉和南地尼革夫的幾座城邑(見代下28:18)。

16:1-20 猶大王亞哈斯。猶大王朝在亞哈斯的統治下達到了一個新的低潮。他效法以色列惡王的做法,獻上自己的兒子,取代所羅門的祭壇,並拆毀耶和華聖殿的部分傢具。耶和華的忿怒之杯很快就達到了它對離經叛道的子民的全部度量。猶大王亞哈斯在位期間(約主前735-715年),以色列、亞蘭和以東三國結盟反對他。(這個聯盟約發生在主前734年,在15:29記載的以色列第一次被驅逐之前)。作為回應,亞哈斯從亞述的提革拉毗列色三世那裏買到了保護,把所有的聖殿寶物和貴重金屬,以及銅架的框架和托起鑄銅海的十二頭銅牛交給了他(5-9、17節;王上7:23-37)。亞述時期的記錄印證了這一記載,將猶大的亞哈斯列在向王位進貢的國王中。(BTSB)

16:1-4 …………正的事,因為約坦的兒子亞哈斯的緣故,邱壇成為迦南宗教的中心,猶大返回到官方認可的偶像崇拜(參王上14:23-24)。這種宗教涉及一種殘忍的做法,就是把孩童獻給摩洛神為祭(亞哈斯使他的兒女經火,見王上11:7,16:34)。人們發現了一枚印璽(黏土印章),上面刻著:“歸猶大王約何坦……亞哈斯所有”(見18:1注;省略的可能就是 “約坦的兒子”),從而證實了亞哈斯的統治。

16:6 利汛收回以拉他歸與亞蘭,不久前亞撒利雅才把這座小鎮收歸猶大(14:22)。然而,亞蘭王利汛短暫地擊全面控制了約旦河東的交通幹線,就是從大馬士革通到以拉他的王的大道,並且將以拉他拱手交給了以東人(見《和》注)。以東似乎與亞蘭和非利士結盟,參與了這次攻擊(代下28:17-18)。

16:7-9 我是你的僕人,亞哈斯沒有向上帝求助,反而自願做亞述的附庸,並要求新領主來幫助他。亞述在主前1733—主前732年發動了敍利亞巴勒斯坦戰役,最終攻取了大馬士革,殺了利汛,兼併了以色列北部的大片土地,而且殺死了比加(15:29-30)。吉珥來是亞蘭人的家園(摩9:7),位於美索不達米亞。

16:10-16 在大馬士革……一座壇,亞哈斯前往大馬士革,去見他的新領主,他被這座祭祀哈達神的亞蘭祭壇深深吸引,所以在耶路撒冷也仿照了一座祭壇。亞哈斯已經遠遠偏離了對上帝真正的信靠,他的信仰已經與外邦異教完全融合。原來的銅壇(王上8:64)現在只是供亞哈斯用來求問耶和華(《和修》“求問之用”),即用來占卜(解釋預兆)。這大概是指髒蔔術,即通過觀察祭牲的內臟,尤其是檢查肝臟,來猜測神明的意願。考古發現已經證實,古代近東早在主前第二個千年的初期就有髒蔔,並且在宮廷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占卜以哈達神為中心,同時也供奉太陽神沙馬士。申18:10禁止這種做法,同時禁止獻孩童為祭。

16:17-18 打掉……四面鑲著的心子……將銅海……搬下來(《和修》“把……四面的嵌邊拆下來…… ”),見王上7:23-36。遺憾的是,除了四面的嵌邊和銅海之外,其餘的建築細節以及亞哈斯對這些細節的處理,經文都沒有交代清楚。但他這樣做的動機再清楚不過了,就是要避免冒犯亞述王。亞哈斯的所作所為玷污了聖殿中的物件。他對上帝的順服不復存在,上帝對他的賜福和保護也不復存在,聖殿的榮美正在逐漸消失。

16:19 列王記,見王上14:19注。

亞述攻佔以色列的部分地區(546頁地圖)

主前733年

猶大王亞哈斯因為拒絕加入反亞述聯盟,遭受各方的攻擊,於是向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又稱普勒)求援。亞述奪取了大馬士革(亞蘭),並從以色列手中奪取加利利全地和基列。不過,亞哈斯向亞述求援是有代價的,他必須向亞述繳納巨額貢賦,並使猶大成為亞述帝國的附庸。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