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30 2 Kings 17 (2.10.25)

研經題目:
這一章敘述北國以色列的結局,以及其覆亡的原因,和覆亡後的事情。
1. 你能在9~18節裏面探索出以色列人在道德和屬靈方面愈來愈墮落的情形嗎?試將9節的「暗中行……的事」與17節的「賣了自己」這兩句話作一比較。以色列人所犯的罪惡之現代版本是些什麼呢?比較西三5;來十二25。
2. 試思考在北國以色列歷史上曾發生過哪些大事,使神得榮耀,而又使百姓得拯救呢?它現在又衰退到怎樣的境況了呢?比較提後三5;賽廿九13。
注:
1. 2節。何細亞的惡行,在哪一方面不像他以前的諸王,在經文中並沒有說明。
2. 33、34節。在這裏所用的「據破」(34節譯作「敬畏」——譯者識)一詞有兩種意義:在33節是指外表的敬拜,而在34節則是內心的敬畏。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7:1-41 以色列的滅亡。這段經文描述以色列的覆滅和被擄,很久以前已有先知預言這件事(王上14:15),但是由於上帝的應許和祂的屬性,這件事發生的時間延遲了(10:30,13:1-25,14:23-29)。
17:1-6 以色列最後一任國王何細亞。北國的最後一位統治者,從未行使國家主權。在亞述和埃及之間搖擺不定,何細亞的領土很快就被征服,他的人民被擄走流亡。何細亞唯一的功勞是聖經作者對他的評價,認為他不像他前幾任君王那樣邪惡。(BTSB)
17:1-5 何細亞(主前732—主前722年在位)是北國以色列的最後一位統治者。考古發現了這個時期的一枚印章,上面刻著 “歸何細亞的僕人阿卜迪所有”。這是以色列被亞述人摧毀之前,最後製作的手工藝品之一。
17:1-2 惡……只是不像在他以前的以色列諸王,正如猶大諸王 “不如……大衛”(14:3,見12:2,15:3、34),這節經文的確切意思也留待讀者去揣摩。在主前732年,亞述人攻擊以色列之後,何細亞統治北部的殘存國土(15:27-31)。他跟隨耶羅波安犯罪,但也許多少還有點節制。他繼承以色列王位,作亞述的附庸,這件事不僅記載在15:30和17:1中,而且在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一處銘文中,也記載他 “讓何細亞作王管理他們”。
17:3-4 差人去見埃及王梭,何細亞之前已經重新服事(原文直譯:做附庸)提革拉毗列色的繼承人撒縵以色五世(主前727—主前722年在位),但後來他撕毀了這個協議,轉去討好埃及,惹得亞述王向他發怒。“埃及王梭” 的身份還有爭議,這位法老可能是奧索爾康四世(主前730主前715年在位),即第二十二王朝的最後一位法老,或者是特夫納克特,即第二十四王朝的開創者,這王朝與上述王有部分交疊,當時正在崛起(主前727—主前720年)。有些學者提出,這是一個名叫西貝的埃及軍事指揮官,但是沒有任何其他文獻佐證。另外一種可能是,“梭” 不是人名,而是與特夫納克特王的都城 “賽斯” 有關。
17:6 亞述王攻取了撒瑪利亞,經文記載撒縵以色圍攻撒瑪利亞二年,並在大約主前722年攻陷這座城邑(另見18:9-10),這與《巴比倫編年史》中的記載相吻合。但是,撒縵以色的繼承人撒耳根二世(主前722一主前705年在位)在他的銘文中,將這功績歸給自己,也許他是在誇大自己的成就,並通過與前任君王之間建立起聯繫,為自己求得合法的地位(他篡奪了亞述王位)。這節經文提到以色列人被擄的地點(哈臘、哈博、歌散的……河、瑪代人的城邑),從亞述帝國的西部邊境一直到東部邊境。在敍利亞東北部的特法克利亞附近的田野中,發現一份主前10世紀的亞蘭銘文,其中提到歌散城;銘文共23行,刻在一尊與哈達以施王同樣大小的雕像上,他是斯卡努和歌散的統治者。
17:7-23 這是因以色列人得罪(7節),關於北國終結的原因,有多種解釋,《列王紀》作者只提出這個最根本的解釋;17:7-23的其餘經文,記載了這個解釋的細節。以色列人在邱壇(見王上3:2)祭拜假神,為自己立起柱像和木偶和兩個牛犢(見王上12:28,14:15、23),並崇拜巴力(見王上16:31-33),從瞭望樓直到堅固城(即從百姓生活的最小地方到最大的地方)。所有這一切都是公然無視上帝的律法和約,藐視並違抗祂的先知。有趣的是,這裏列出的一些罪不只是以色列犯的,也是猶大犯的,因此猶大也被定罪。作者只有在敍述亞哈斯的統治時,才提到獻孩童為祭(17:17;參16:3)和占卜(參16:15);而只有在敍述瑪拿西的統治時,才提到行法術(參21:6)和敬拜天上的萬象(17:16,參21:3),即太陽、月亮、行星和恒星。在古代近東,人們將這些星體與特定的男神和女神等同,當作神明敬拜它們,並且為了占星而仔細研究星體的運行。以色列人剛一進入迦南,就接觸到這種崇拜,正如士2:13所述:“事奉巴力和亞斯他錄”。“亞斯他錄”(23:13)是《聖經》對阿施塔特或維納斯女神的稱呼,經文中這些神明的名字為複數,是指哈達和阿施塔特在各個地方的各種表現形式。申4:19-20禁止以色列人崇拜天體,另外申18:10還禁止百姓占卜和行法術(以及經火)。
17:7- 23 以色列因犯罪而被擄。對此,敍事者對以色列的歷史事件幾乎沒有提供明確的評論。但隨著北方各支派的被擄,作者對上帝審判祂子民的公義作了延伸的解釋。所有的細節都表明,以色列人沒有履行盟約。這個曾承諾遵行耶和華命令的民族(出24:7;約24:24),卻一再無視他們的王,自尋出路。以色列人犯了各種古老的不義,以至於他們變得比他們所趕走的迦南人更壞。耶和華顯明祂的耐心,一再搭救祂的百姓,並差遣無數的先知來吸引這民族回到約中。這一節果斷地反駁了任何反對耶和華將以色列人從應許之地打發出去是不公義的意見。(BTSB)
17:7 作者將不順服描述為得罪上帝的慈愛和信實,從而表明這種罪的嚴重性。
17:24-41 亞述王……遷移人來,安置在撒瑪利亞的城邑,以色列的土地上並非空無一人,近處(如哈馬)和遠處(如巴比倫)都有人搬到那裏定居。本章末段關注的主題是這些外邦人的宗教。這種宗教讓他們以為,自己既可敬畏以色列的上帝,同時又能事奉自己的神(33節);但是作者指出,這樣做是完全不敬畏上帝(34節)。上帝作為獨一真神,要求人單單敬拜祂,祂不允許人敬拜多神。這裏提到的神明有疏割比訥(女神巴尼圖,可能還有尼尼伯或尼奴爾塔),美索不達米亞的冥界之神匿甲(據稱與饑荒、乾旱、瘟疫和死亡相關),以及西閃族的神明亞示瑪。匿哈和他珥他可能是以攔人的神明,而亞得米勒和業拿米勒可能分別是腓尼基和艾瑪利的神明。
撒瑪利亞陷落和以色列人被擄(548頁地圖)

主前722年
何細亞作以色列王期間,亞述王撒縵以色攻打以色列,使以色列成為其附庸國。後來何細亞密謀反叛亞述,拒絕進貢,並尋求埃及人的援助,亞述因此圍困並攻克撒瑪利亞,把大量以色列人撈到歌散附近地區和瑪代人的城邑中。為了防止以色列人叛亂,亞述就把帝國其他地區的外邦人遷到以色列地。這標誌著北國以色列最終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