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42 約翰福音 21:15~25 (2.11.16)

Study 42 John 21:15~25 (2.11.16)

研經題目:

1. (a) 耶穌用西門之名對彼得說話(比較一42);(b) 「比這些更深」這句話(15節;比較可十28~30,十四29);(c) 耶穌三次問彼得說,「你愛我麼?」(比較十三38),各有什麼重大的意義呢?

2. 彼得雖然曾經跌倒,耶穌卻重新托付他。這一點關於:(a) 主的本性,(b) 彼得的靈性的光景,各有什麼教訓呢?你能時常期望跌倒後又再得復興嗎?主對你有什麼要求呢?

3. 我們從18~23節裏面關於:(a) 主對每一個屬祂的人之人生道路不同的引導;(b) 我們自己最需要關心的是什麼,可以學到什麼教訓呢?

注:

1. 18、19節。根據傳說,彼得在羅馬殉道。

2. 23節。這是用來糾正人們當時對主關於約翰所說的話之誤解的聲明。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21:15-17 關於約翰的兒子西門,見1:42。彼得曾三次不認主(18:15-18、25-27),現在耶穌三次查問他愛主之心,讓他重申自己對耶穌的愛,耶穌又再次把使命交托給他。耶穌的問題:“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 大概意思是 “你比其他這些門徒更加愛我嗎?” 而不是 “你愛我多過愛這些魚(他的本業)嗎?” 或 “你愛我多過愛這些人嗎?”當然,這三方面的意思都是重要的。在三問三答中,彼得都是用同一個動詞 “愛”(希臘原文phileō)來回答,而耶穌在前兩個問題中則用了另一個動詞“愛”(希臘原文agapaō),在第三個問題中,耶穌轉用了彼得所用的動詞“愛”(希臘原文phileō)。這兩個動詞可能有細微的差別,在彼後1:7的相關名詞中,彼得似乎注意到這個差別。以前許多解經家主張,這兩個詞的含義有所區別,他們通常認為agapaō指一種更高、更純潔的愛。但大部分現代的解經家不認同這觀點,他們認為這兩個詞在這裏的含義沒有任何明顯、刻意的不同。原因有三:(1) 這兩個詞在類似的語境中經常交替使用;(2) 約翰可能是出於文學上的考慮,經常使用不同但意思差別不大的詞彙。雖然這兩個動詞可能在含義上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彼得仍然因為耶穌一再追問他是否愛祂而感到難過。你是無所不知的,按這句話的完整含義,彼得是認定基督的全知,這也與耶穌的神性一致。既然基督是無所不知的,那祂當然知道彼得的內心。你餵養我的小羊,耶穌是真正的牧人(10:11、14;見10:11注),祂也將牧養群羊的責任託付給彼得和其他使徒(見彼前5:1-4)。彼得將通過對上帝百姓的愛,和用上帝的話語餵養他們,來表明自己對耶穌的愛。

21:18-19 伸出手來,這是表達釘十字架的一種方式。寫於《新約》之後不久的早期證據提及彼得殉道而死,但沒有說他怎麼死。一些較後期的記載則說,彼得是被倒釘十字架而死的,因為他覺得自己不配以他的主受死的方式死去。但是許多學者認為這些記載摻和了一些帶有傳說色彩的素材,並不可靠,所以無法肯定這個傳統說法是否確實。

21:20 耶穌所愛的那門徒,見13:23注。

21:24 就是這門徒,這是作者約翰的典型表達手法,以第三人稱間接地指自己(參20:2)。其他的例子包括:“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參21:7;見13:23注),十二門徒中的“那門徒”(參21:20),以及西庇太的其中一個兒子(見 “導論:作者和書名”)。本書的作者被認定為使徒約翰,他以 “耶穌所愛的那門徒” 自稱,恰如其分地提到自己。我們也知道,就如在本節的前半部分以第三人稱單數作為自稱(“就是這門徒”),以及25節中的 “我想” 這個短語,這裏的 “我們也知道” 也是作者的自稱。確認約翰的見證是真的,很可能還包括他的讀者和(或)助手,另見5:31注。

21:25 約翰的結束語: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強調耶穌以上帝兒子的身份(見1:1-3),通過祂成為肉身、在地上的生活、受死、復活升天,為了人類得救所成就的一切事情是沒有極限的。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