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2 以賽亞書 2~4 (2.11.18)

Study 2 Isaiah 2~4 (2.11.18)

研經題目:

先知在二2~5所見關於將來的崇高異象中,頃刻換上了二6~22裏面關於將來的審判那一幅圖畫。由於人的失敗,審判自然是無可避免的。然後他描述統治階級的男人和女人流行的罪惡(三9~四1)所造成之混亂狀態(三1~8)。但是從這個混亂狀態中,他轉而對那必緊隨審判之後而來的榮耀景象有了更確信的期望(四2~6)。

1. 試將在二2~5和四2~6裏面所載關於將來的希望砌成一幅包羅豐富的圖畫。這裏怎樣論到耶和華的言語,世界的和平,神的百姓的聖潔,以及他們在祂保護看顧之下的福氣呢?

2. 你能從這幾章查出什麼是以賽亞所認為最大的罪,和它所以如此可憎的原因嗎?

注:

1. 二2~4。這一個預言幾乎與彌四1~3完全相同,或許是彌迦從以賽亞書上借用的。

2. 二6。擊掌不只是指友誼的舉動,也可能指商業上的交易。商業上的貪婪在7節上則進一步的加以譴責。

3. 三12。這是指亞哈斯王的幼稚和懦弱。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2:1~4:6 猶大的盼望、罪咎和盼望。榮耀的屬天應許雖然讓人寬慰和安心(2:2-4,4:2-6),但先知指出,人的罪會妨礙這個應許的成就(2:6~4:1)。

2:1-5 盼望。以賽亞啟示上帝為百姓立定的美好心意,那時各國必爭相學習上帝的道,視之為唯一的道路。基督徒實踐大使命時,將見證這一預言應驗(見路24:46-48)。

2:1-5 列國都將來到耶路撒冷。儘管以色列在以賽亞自己時代的光景實在不堪,但以賽亞預言地上萬國都將來到“耶和華的殿”(第2節),學習上帝的訓誨,即祂的tôrâ,好得著生命。對列國的使命是本書反復出現的主題(參見11:10,19:23-25,26:18,42:1,49:6,56:6-8,60:3,62:10,66:18-24)。如果那些外邦人有一天會尋求“行祂的路”(第3節),那麼以色列人現在不是更應該 “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第5節)嗎?(BTSB)

2:1 標題標誌著新段落的開始。開篇第1章充滿對抗的意味,這段經文卻以盼望開始和結束(2:2-4,4:2-6),同時講述人的罪怎樣影響盼望的成就(2:6~4:1)。這個異象也補充了1:25-28所述的盼望。

2:2-4 這裏的用詞和彌4:1-3幾乎一樣,可能是因為作者彼此借用,或使用相同出處的材料。兩處經文屬同一時代,表達對上帝旨意的相同盼望。

2:2 末後的日子,形容遙遠的未來(如:民24:14;申4:30;但2:28;該詞在上述經文譯作 “日後”),有時特指彌賽亞的時代(何3:5)。這裏是否指彌賽亞時代,經文沒有直接說明,但11:4呼應2:4的方式,顯示這裏的神諭指彌賽亞時代。新約作者引用這個短語的多種希臘文翻譯(《和》一般譯為 “末後的日子”),因為他們相信,耶穌藉著復活開創了彌賽亞君王的國度,顯然末後的日子已經來到;同時,末後的日子也有待在歷史終結之時完全實現和最終成就(徒2:17;提後3:1;來1:2;雅5:3;彼後3:3;或者彼前1:20;約壹2:18)。在這個指向未來的段落中,以賽亞也七次使用 “到那日”(或譯:在那日、那時;2:11、17、20,3:7、18,4:1、2)和 “萬軍耶和華……的一個日子”(2:12),表達不久的將來和遙遠的未來。先知認為,現在的危機是根據最終的審判,以及上帝在歷史進程中的救贖計劃來衡量的(見珥2:28~3:21;番1:7~2:3)。耶和華殿的山,在人類高傲的眼中,耶路撒冷的聖殿山並不起眼,卻是上帝所揀選的(詩68:15-16),是世界真正的盼望(詩48:1-2)。超乎諸山(原文直譯:成為群山中最高的),古代的神明一般被認為住在山上,上帝的殿被高舉超過世界其他宗教,必吸引萬國來歸向祂。這裏的 “最高” 很可能指 “最高的榮耀”,不是指山的實際高度。萬民都要流歸這山,藉著不可思議的吸引力,人類將向上流歸這山,敬拜獨一的真神上帝(見約12:32)。

2:3 出於錫安,單單出於錫安,外邦人必拋棄所有其他宗教,單單敬拜真神上帝。

2:4 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猶大弱小,一直飽受戰爭的威脅。以賽亞在此預言,基督信仰的得勝絕不是帶來逼迫,而是帶來世界從未經歷過的和平,那時萬國要將刀打成犁頭。在11:1-10描述的彌賽亞統治,呼應這裏的多個主題,11:4用了審判斷定是非(在11:4譯作 “判斷”)等用語,視這些為彌賽亞的作為,為要表明上帝將藉著彌賽亞施行這樣的治理。有些解經家用這節經文來形容彌賽亞對萬國的影響,因為萬國的人民和領袖都臣服於基督的統治;有些解經家認為,這裏是指千禧年時期,基督在地上的統治(見啟20:1-6注);還有一些人認為,這是預示基督在新天新地的統治。無論如何,不同時代的人都用這些話來表達遠離戰爭的盼望,那時各國都尋求跟隨 “雅各的上帝” 的 “道”(2:3),並且,沒有人間的權柄、只有主耶穌親自在列國中施行審判。

2:5 以賽亞呼召上帝的百姓,現在就要住在所應許的未來的光明中。他的勸勉適用於第3節萬國未來的吶喊,也適用於現今上帝的百姓。從亞伯拉罕蒙召開始,猶大國就是上帝要展開的故事中的一部分,而猶大每個百姓都必須藉著忠誠守約,活出他們在故事裏的角色。

2:6~4:1 在以賽亞時期,上帝因為百姓貪婪、拜偶像、驕傲和逼迫弱小(見太5:13)而棄絕猶大,這與末後日子的榮耀形成悲慘的對比(2:1-5,4:2-6)。

2:6~4:1 以色列因驕傲而屈膝。以賽亞不願意讓他的聽眾用光輝燦爛的未來的預言來逃避目前嚴峻的現實,他定義了目前的光景和這種狀況的必然結果。他表明百姓如何迷戀於人和世俗的偉大(2:6-8、12-16;3:1-3、16-23),以及這必然帶來的荒涼和羞辱(2:9-11、17-22;3:4-15,3:24~4:1)。隨著經文單元的進展,有越來越多關於 (1) 自高自大,和 (2) 荒涼和羞辱的形象例證。百姓逃進“岩石中的洞穴”(2:19;見2:21;《和》:石洞)。無足輕重的“孩童”(3:4、12)取代了“摧毀[上帝]葡萄園的”虛情假意地受人尊敬的領袖(3:14)。最後,以賽亞把耶路撒冷比作一個傲慢的、衣著精緻的女人,她被剝去衣服,跌入塵土(3:16~4:1)。(BTSB)

2:6-22 唯有耶和華得高舉。百姓“充滿”了這個世界稱之為偉大的東西(第6-8節)。結果,他們將會“屈膝”(第9節)。受造界的一切崇高之物(第12-16節)都將“屈膝”(第17節),而那些信任它們,把它們當作“偶像”(第20節)的人,“必逃到磐石洞中”(第21節)。(BTSB)

2:6-22 以賽亞審視當前妨礙百姓進入那美好將來的巨大障礙,但唯獨上帝的榮光深深觸動他(10-11、17、19、21節)。

2:6-8 在希伯來原文中,第6節開頭有 “因為” 一詞,《和》沒有譯出。這段經文解釋為何以賽亞在第5節中要催促百姓。充滿了……滿了……無窮,世人本該到錫安學習上帝的道(2-4節),但以賽亞時期的百姓反而深受世俗的影響,甚至達到上帝能夠容忍的極限。

2:9 不可饒恕他們,以賽亞對當時的百姓感到絕望。第53章將揭示饒恕的奧秘,同時又不輕忽罪。

2:101921 躲避耶和華的驚嚇和祂威嚴的榮光,亞述王西拿基立曾在他的著作中,以 “我令人驚恐的榮光” 自詡。作為上帝的先知,以賽亞駁斥人所有的自誇,並且指出只有上帝才真正令人戰兢:耶和華興起使地大震動的時候(19、21節)。全人類都是上帝創造的,因此祂關注所有的人,而不只是以色列人。

2:11 惟獨耶和華被尊崇,以賽亞明白,世人的敗壞主要在於眼目高傲,性情驕縱。因此,得解救的唯一方法是單單尊崇上帝(參17節)。

2:12-16 臨到一切,以賽亞十次重申,上帝定意擊打人類的驕傲。

2:17 惟獨耶和華被尊崇,見2:11注。

2:20-21 人必將為拜而造的金偶像、銀偶像,拋給田鼠和蝙蝠,即把這些偶像扔進田鼠和蝙蝠生活的廢墟和洞穴中去。現世看重的虛假理想和生活,將被看為可憎惡的。真正的悔改歸信,是不惜代價的(參腓3:8)。

2:22 你們休要倚靠世人,這句話與第5節的勸勉一致,以賽亞亞敦促百姓要面對現實,明白人的能力和驕傲是多麼不堪一擊。

3:1~4:6 人類在罪裏所得的各種虛榮都是脆弱的,必被上帝的榮耀取代,這榮耀可作人的 “藏身之處,躲避狂風暴雨”(4:6;參出13:21)。

3:1-15 對耶路撒冷和猶大的審判。以賽亞講到有一天,以色列的領袖,在高舉自己的同時,實際上鼓勵了邪惡(參見1:23),將被帶走,由軟弱、不配的人取代。(BTSB)

3:1-15 這段經文以 “萬軍之耶和華” 開頭和結尾(1、15節),宣告上帝的心意,祂要在猶大和耶路撒冷遭遇危難之際,除掉人間的領袖。

3:1 在希伯來原文,本節開頭有 “因為” 一詞,《和》沒有譯出。先知解釋不要依靠人的原因(2:22)。除掉,見3:18。任何阻礙百姓親近上帝的事物,上帝都必除掉,為的是讓百姓享受祂的榮光(4:2-6)。所倚靠的所仗賴的的希伯來文發音相近,這兩個詞放在一起,表示嚴重缺乏所倚靠的糧,所仗賴的水

3:2-5 上帝除去那些被看為不可或缺的領袖,以不能擔負責任的孩童嬰孩取而代之,藉此審判祂的百姓。

3:6 你有衣服(《和修》“你有外衣”),失去領袖的百姓只能純粹靠外表去決定一個人是否適合做領袖。

3:7 我不作醫治你們的人,意即 “我不會解決你們的問題”。暴露個人的不足之處實際上削弱了人的自信。

3:8 因為,先知解釋社會敗壞的原因,是由於他們仇恨上帝。惹了祂榮光的眼目(《和修》“無視於祂榮光的眼目”),雖然上帝與祂的百姓相近是他們要珍視的盼望(賽4:5),但他們一再輕看上帝的同在(出40:38;王上8:10-11)。有關 “榮光” 是上帝特別的同在,見6:3注。

3:10-11 義人可能受苦,惡人可能興旺,但都只是暫時的。

3:12-15 我的百姓……祂民,所有欺壓上帝百姓的人,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邦人,上帝都必審問。

3:16~4:1 耶路撒冷傲慢的女兒們的羞辱。以賽亞書形象地說明了自高自大的結果就是羞辱。(BTSB)

3:16-17 因為……所以,耶路撒冷的女子狂傲地自我炫耀,她們必受審判,蒙羞受辱。

3:18-23 這段經文詳細描述婦女奢華的服飾,與2-3節對男性領袖的期待對應。上帝必要除掉這兩者。

3:24 代替,以賽亞五次重申,上帝必讓這些女人被擄、受虐,使她們不得再放縱任性。

3:25~4:1 以賽亞總結,預言男人將被打敗(3:25),耶路撒冷將被劫掠一空(把耶路撒冷城擬人化為被棄的婦人,3:26),婦人落在苦苦地哀求男人保護的困境中(4:1,見3:6)。

4:2-6 盼望以賽亞進一步闡述2:2-4中的光明盼望,指出上帝要將配得尊敬的領袖和恒久的華美,賜給祂的百姓。

4:2-6 耶和華的苗裔。就像第1章突然過渡到第2章一樣,第4章也突然提示出了一個盼望的音符。第1節和第2節都以“在那日”開始,但說的是兩種非常不同的未來。第2-6節的盼望不是以色列將以某種方式逃脫審判,而是審判的結果將是煉淨而不是毀滅。(BTSB)

4:2 耶和華發生的苗(《和修》“耶和華的苗”)指彌賽亞(見耶23:5,33:15;亞3:8,6:12;賽11:1用了不同的詞)。彌賽亞這苗是從上帝生發的,祂將要治理全地。祂的起頭毫不起眼(53:2),但後來的得勝卻充滿華美尊榮地的出產可能也是指彌賽亞,強調祂擁有人的根。

4:2-3 逃脫的人………………在生命冊上記名的,指上帝所保存的餘民(見1:9)。

4:3-4 ……污穢洗去…………血除淨……為聖,上帝的百姓將得到永遠的醫治,以致上帝不再需要說 “除掉”(3:1、18)這樣的話。

4:5 耶和華也必……使(《和修》“耶和華必……造”),這不僅僅是扭轉3:1~4:1提到的損失。使白日有煙雲,黑夜有火焰的光,回顧以色列的早期歷史,上帝的同在將一如往日榮美地彰顯出來,但這次百姓不是在曠野漂流,而是在錫安全山,並各會眾以上(參出13:21-22,40:34-38;民9:15-23)。在全榮耀之上必有遮蔽,這可能像珥2:16所描述的,是婚禮上的華蓋;參賽54:4-8;啟21:9-11、22-27。關於 “榮光”,見6:3注。

4:6 上帝的百姓將永遠受到保護,不再有憂傷。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