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29 Isaiah 49:1~50:3 (2.12.22)

研經題目:
在四十一~四十八章裏面,先知特意指出以色列的神至高無上,超乎萬國和它們的假神,並且指明神的目的是要藉著古列來完成。這兩個主題現在不再提及了,而注意力已經轉移到以色列將來的榮耀上來。在四十九~五十五章這一段裏面所說的,大部分是勉勵的話,以克服以前幾章之信息在許多人心中所引起之懷疑、猶豫和難題。這一大段也包括三段「僕人」的章節,其中將耶和華之僕人的使命、受苦,以及為贖罪而死各點都宣佈出來。(參綱要)
1. 1~6。這個「僕人」向萬民發言。關於:(a) 他的召命;(b) 他的裝備;(c) 他初時不成功,和他面對這種情況的態度;以及(d) 神交給他做的工作,他說了什麼呢?雖然這段經文是指著主耶穌基督說的,但是保羅將其中的一部分應用在自己和巴拿巴身上。參徒十三47。怎麼會這樣呢?那麼我們有份於這個僕人的工作嗎?比較約廿21。
2. 錫安的疑慮是:一、耶和華已離棄了她(四十九14);二、她的兒女被擄,喪失了(四十九21);三、巴比倫太強大,豈會放棄其掠物(四十九24);四、她與耶和華立約的關係已經斷絕了(五十1),耶和華怎樣答覆這些疑問呢?
3. 你試著設身處地於四十九7上所描述之以色列在放逐時的地位(比較四十一14的「蟲」字);然後默想在四十九7下~13裏面所說,那能看見並宣告那種變化的信心。先知的信心是建立在什麼根基上的呢?關於7節,請比較詩廿二6和27~29上。
注:
1. 四十九12。參旁注聖經。有些聖經學者將「希尼」與中國連串起來,但被放逐的猶太人在這時期已走到東方這樣遙遠的地方似乎是不太可能。修正標準譯本做「色弗尼」,則是指在結廿九10和卅6裏面提到的那個在更南方的國家。
2. 五十1、2。「我所曾交給你們的母親的是什麼休書呢?」(Maffat 譯本)。其意義是說,神與錫安及其兒女之間的裂痕並非不能修補的。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49:1~55:13 僕人:以色列僕人身份的恩惠手段。拯救的主題繼續著,但沒有再明確提到巴比倫。除了54:17中的一個例外,所有提到“僕人”的地方都是指服事的僕人,而不是指盲目、恐懼的僕人(見42:1-9的注釋)。本節似乎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罪惡的以色列人如何才能真正成為聖潔上帝的僕人?如果上帝把他們從巴比倫解救出來,並使他們歸回那地,那麼,對於首先使他們與上帝疏遠的罪,該如何處理?以色列民不配得的恩典(43:25,44:21-22,48:9、11)是否僅僅包括雅威忽視他們的罪?答案是,上帝將“露出聖臂”(52:10;參看50:2;51:5,9),把他們從使他們與祂隔絕的罪中解救出來。那隻聖臂就是服事的僕人(49:1-12,50:4-9,52:13~53:12)。這個次級分段的結構證實了這種理解是正確的:49:1~52:12 應許了救恩,一個越來越令人興奮的救恩,在52:12到達高峰;然後54:1~55:13邀請他們參與這個已經實現的救恩。介於這兩者之間的是52:13~53:12中對僕人的啟示。上帝通過祂僕人的自我犧牲來拯救祂的子民。(BTSB)
49:1~52:12 對拯救的期待。這是對恢復以色列與耶和華關係的救贖越來越令人興奮的期待。(BTSB)
49:1~50:3 上帝的僕人出現,安慰祂的百姓。那位信靠上帝的僕人必拯救陷入絕望中的百姓,而這個救恩是全人類都能享用的。
49:1-13 上帝的僕人必復興以色列,並拯救列國。這是四首描述彌賽亞的僕人之歌的第二首(見42:1-9注)。
49:1-12 僕人的第二次啟示。這段話使用的語言與42:1-9中的第一次啟示非常相似。僕人是上帝恢復其秩序(“公理”,42:1)的手段。他不僅要復興雅各,還要成為“外邦人的光”(49:6;42:6)。一個新的特點是挫敗感(49:4)。在第三次和最後的啟示中,這種感覺會增加,包括實際的拒絕(50:4-9,52:13~53:12)。僕人說話了(49:1-6),雅威的兩個信息是針對僕人的(第7-12節)。(BTSB)
49:1 當聽我言,上帝的僕人要全世界安靜聆聽。眾海島啊……遠方的眾民哪,與 “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40:1)相比,這裏預言的範圍更廣,顯示蒙受上帝恩典的民族越來越多,彙聚成遠比居魯士的帝國更大的國度。祂就提我的名,表明上帝對祂僕人的關懷備至(參43:1,45:3-4)。
49:2 上帝親自裝備祂的僕人。我的口如快刀,與居魯士不同,上帝的僕人是用真理的道來征服人心的(參11:4;啟1:16,19:15、21)。這位僕人足堪抵禦近處和遠處的仇敵(“刀”,箭)。
49:3 我的僕人以色列,與5-6節比較,可見這位 “僕人以色列” 復興了以色列民。祂真正體現了以色列民沒能達成的目標——成為我必因你得榮耀的那一位。
49:4 僕人承認,祂因以色列民的消極回應而感到挫敗(參7節,53:1)。然而,僕人沒有因為懷疑和不信而轉離上帝,祂承受精神上的痛苦,雖挫敗仍辛勞工作,因為確信上帝必會賞賜祂。
49:5-6 尚為小事,只救贖雅各眾支派(以色列民族)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任務。這裏清楚可見,這位僕人雖然是以色列的體現(3節),但祂與以色列很不相同,上帝呼召祂來服事以色列和其他民族。上帝宣告祂是世人唯一的盼望,所以這位僕人完全不能說是失敗。外邦人的光(《和修》“萬邦之光”),見42:6-7注。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極,清楚宣告上帝的救恩臨到全人類,《使徒行傳》引用這段經文來闡釋這個主題(見徒1:8,13:47)。
49:7-13 上帝的僕人在全世界高唱凱歌。
49:7 上帝的僕人與這個世界的王不同,祂藉著受苦而得勝(參50:6,52:14-15)。因……耶和華,僕人勝利地完成使命,不是由於人類任何膚淺的理想主義,而是唯獨由於上帝的心意(參9:7)。
49:8-12 在上帝選定的日子,僕人的信心必被證明是正確的。現在就是拯救的日子,因為福音已經賜下(如在林後6:2引述)。眾民的約(見《和》注),見42:6-7注。49:8b-12用42:7的 “囚犯” 比喻,描述百姓進入上帝的應許之地(參啟7:9-17)。秦國,即埃及南部的阿斯旺(參結29:10,30:6)。
49:13~50:3 錫安沒有被遺忘。與42:10-17和44:23一樣,在宣佈救恩之後,有一個讚美的呼召(49:13)。但這裏錫安不願意加入讚美,因為她認為上帝已經忘記了她,不希望與她和好(49:14)。但上帝斷言情況並非如此:祂有願望(49:15)和能力(50:1-3)使她歸回到自己身邊(49:16-26)。(BTSB)
49:13 僕人的勝利帶來前所未見的喜樂(參44:23,55:12-13;羅8:19-21)。
49:14-26 上帝的豐盛恩典給絕望的人帶來嶄新的希望。
49:14 第13節的喜樂,與猶太被擄者的沮喪(參40:27)形成鮮明的對比。
49:15-17 上帝安慰百姓無須灰心喪氣,因為祂看顧百姓,勝過母親照看孩子。看哪,我將你銘刻在我掌上,好像呼召他們定睛看祂張開的手掌一樣。你的牆垣,指被巴比倫人摧毀的耶路撒冷廢墟(參詩74:3,102:14)。不過,上帝將要重建錫安(參44:26、28)。
49:18 以賽亞看錫安復興,就像母親歡迎她的孩子,又像新娘穿上嫁衣。先知的眼光擴展到上帝的百姓在全世界的增長(參54:1-3;西1:3-6)。
49:19-21上帝所復興的百姓,因看見他們的人數奇妙地增長而感到驚異。這個應許與巴比倫的滅亡(47:8-9)形成鮮明的對比。
49:22-23 上帝為祂百姓的益處而推動歷史向前發展(參45:14,60:10-14)。我必……舉手……豎立大旗,上帝只在舉手投足之間,就使列國遵行祂的旨意。你便知道,上帝的百姓對祂的信靠終究是個人性的,並且是有獎賞的。列王……王后,即使是其他國家中最尊貴的人物,也要服事上帝的百姓。
49:24-26 對於百姓在24節提出的疑問,上帝在25-26節給予堅定的回答。吃自己的肉……以自己的血喝醉(像被困圍城一樣),蔑視上帝施恩的心意就是自我毀滅(參腓1:27-28)。凡有血氣的,必都知道我耶和華,這是上帝終極的心意。這個 “認出上帝” 的句式(“凡有血氣的,必都知道”)源自出6:7和14:18,也出現在本書其他地方,如:37:20,45:3、6,49:23,60:16。
50:1-3 上帝質疑百姓為何灰心喪氣。
50:1-3 百姓覺得耶和華是被迫使他們被擄的,就好像有人強迫祂“休”了他們的母親(第1節),或將他們“賣”給別人,以償還債務(第1節)。耶和華斷言,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只是因為他們的“罪孽”(第1節),被擄才會發生,而且只是因為沒有足夠的代求者(第2節;參結22:30)。所以沒有令人信服的理由,祂不能讓他們恢復到自己身邊。這當然不是力量的問題:祂在審判中舉起的“膀臂”(第2節;見9:12的“手”)也可以伸開來拯救(51:5、9;52:10;53:1)。宇宙都要聽祂的指揮。(BTSB)
50:1 被擄的猶太人感覺自己被上帝拋棄(參40:27,49:14)。但他們經歷苦難不是由於上帝失信;他們被擄是由於自己犯罪所致。
50:2-3 為何無人等候呢?上帝說要拯救百姓,但他們貌視上帝的話。海就乾了,參出7:21,10:21-2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