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4 Matthew 4 (3.1.8)

研經題目:
1. 試思考耶穌所受的試探是作為祂將要從事的哪種工作的測驗。在各種的試探中,各有什麼特點呢?你能將這三種典型的試探與約壹二16所列舉的三重說明聯繫起來嗎?
2. 1~11節在哪一方面有助於我們瞭解試探的意義,和戰勝撒但之法呢?
3. 基督所傳的頭一個信息是什麼呢?試給悔改下個定義。比較徒二38,廿21;路十五18;太三8。祂對那些作了門徒的人有什麼進一步的要求?原因安在?你對基督的反應是這一種反應嗎?
注:
記載於約一29~四3裏面的那些事情,必定是發生於本章11和12節之間。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4:1-25 彌賽亞耶穌開始拓展彌賽亞的國度。耶穌在曠野中戰勝魔鬼(1-11節),宣講上帝國的福音(12-17節),並呼召門徒來跟隨祂(18-22節)。
4:1-11 彌賽亞受試探。這些試探是陰險惡毒的攻擊,企圖破壞上帝救贖人類的計劃。魔鬼試圖引誘耶穌犯罪悖逆上帝,使祂不再有資格作無罪的救主。
4:1-11 耶穌所面臨的試探與以色列人在曠野中的不順從有著相同的模式。以色列人求餅,懷疑耶和華的同在,對耶和華的幫助感到絕望(比較民11)。耶穌扭轉了所有這些不信的行為。(FSB)
這些試探都訴諸於常見的動機:身體的本能,驕傲,和對產業的渴望(約壹2:16)。但每一個試探都特別針對彌賽亞。撒但挑戰耶穌,要祂證明聖父在祂受洗時所說的話的真實性。「你若是神的兒子」(第3、6節;參 27、40節)。第三個試探為耶穌提供了一條避開十字架而稱王的道路。耶穌和我們一樣,凡事都受過試探(來4:15),但祂沒有犯罪。祂在上帝面前代表我們,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來2:17),祂通過自己的人性知道什麼是忍受試探。(RSB)
4:1 耶穌被聖靈引到,聖靈引導耶穌過地上的生活,跟隨耶穌的人也可以從中學習怎樣被聖靈帶領,得著能力(參以下經文注釋:加5:16,5:17,5:18)。受魔鬼的,“魔鬼” 希臘原文是Diabolos,意為 “誹謗者,控告者”,這個詞前面有一個定冠詞,表明試探耶穌的不是別人,正是 “魔鬼” 自己(另見太4:5,8,11,13:39,25:41)。雖然魔鬼企圖破壞上帝的計劃和目的,天父卻利用它的邪惡意圖來成就自己美善的心意,堅固耶穌擔當彌賽亞的角色。受……試探希臘原文是peirazō),也可以指 “試驗”。毫無疑問,上帝絕不會引誘任何人去行惡(參雅1:13注),但祂確實會利用各種環境試驗人的品格(如:來11:17)。
4:2-4 三個試探中的第一個試探,是訴諸耶穌四十天沒吃東西後的強烈饑餓感。但耶穌決不可為自私的理由而使用祂行神蹟的能力。上帝會支持祂,屬靈的滋養要優先於肉體的供養(申8:3)。(BTSB)
4:2 禁食四十晝夜,耶穌在曠野禁食40天,對應以色列人在曠野受試驗40年(申8:2-3)。耶穌順服地忍受試驗,並取得完全勝利。摩西也曾兩次禁食祈禱40晝夜(出24:18,34:28;申9:9、11、18、25,10:10;參王上19:8中的以利亞)。禁食有助於專心禱告。在對人的身體不會造成永久性傷害的前提下,40天可能是人能夠禁食的最長時間。
4:3 你若是上帝的兒子,耶穌當然是(以前是,現在也是)上帝的兒子,但祂不受魔鬼的哄騙,拒絕用神性的能力去使試煉變得容易承受。耶穌是所有信祂之人的代表,作為一個人,祂活出了順服的樣式,為要替祂的百姓 “盡諸般的義”(3:15)。
4:4 經上記著說,耶穌每一次回應試探都是引用《申命記》的經文,將祂自己的經歷與以色列人在曠野的經歷聯繫起來。在申8:2中,摩西提醒以色列民,上帝曾藉饑餓試驗他們,並且行神蹟賜下嗎哪。
4:5 聖城是耶路撒冷,殿頂很可能是聖殿區域的東南角,它的最高點距離淪溪谷的河床大約有91米(參約瑟夫《猶太古史》15.411-412)。見1576-1577頁插圖 “耶穌時代的聖殿山”。
4:6-7 因為經上記著說,魔鬼引用詩91篇,是明目張膽地誤用《聖經》,企圖操控耶穌。從殿頂那麼高跳下去卻毫髮無損,這樣的驚人壯舉,必定會吸引百姓狂熱追隨耶穌,但這並不是天父的計劃。天父是要通過彌賽亞的受苦,以及宣講天國的福音,來成就祂的救贖計劃。
14:9 俯伏拜我,魔鬼給耶穌提供一條捷徑,獲得權柄在將來統治上帝的國度;這條捷徑回避在十字架上的救贖工作,辜負天父的愛,轉而跪拜魔鬼撒但。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這是個謊言(見路4:5-8注;參約8:44)。
4:11 於是魔鬼離了耶穌,耶穌堅定持守上帝的話語,抵擋了魔鬼,給跟隨祂的人樹立了榜樣(參雅4:7;彼前5:9)。有天使來伺候祂,天使的服事大概包括為耶穌提供身體迫切需要的食物。很明顯,耶穌在這場屬靈爭戰中首戰告捷,意義重大。
4:12-25 彌賽亞開始在加利利傳道。耶穌傳道的時間,傳統上認為有三年:第一年默默無聞,第二年大受歡迎,第三年逐漸被拒絕。本書和另外兩卷符類福音,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幾乎沒有記載第一年發生的事但《約翰福音》有記載(參約1~4章)。
4:12 約翰下了監,施洗約翰被大希律的兒子希律·安提帕下監以後,耶穌就退到加利利,遠離這場風暴(參11:2,14:1-12;見1458頁 “猶太和羅馬的統治者”)。
4:13 迦百農位於加利利海的北岸(見可1:21注),是耶穌在加利利傳道期間的總部和第二故鄉。
4:16 黑暗……光,西布倫和拿弗他利地區(13節)經歷了亞述統治時期的混亂動盪(王下15:29),當地的猶太居民早已翹首企盼能脫離外邦人的統治。現在,他們首先看見大光,就是上帝在耶穌裏所施行的拯救。
4:17 從那時候,這句話標誌著本書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參16:21),表明為彌賽亞耶穌傳道所做的預備工作完成了。
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耶穌的信息建立在施洗約翰所傳信息的基礎上(見3:2注)。
4:18-22 彼得、雅各和約翰將成為耶穌十二門徒中的核心成員。
4:18-19 弟兄二人,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安得烈,這兩兄弟跟隨耶穌近一年了(參約1:35-42),但顯然他們曾有一段時間回去重操舊業。在海裏撒網,那時的圓形漁網直徑有6.1~7.6米,外圈系著鉛錘,撒向海中就往下沉,把魚網住。來跟從我,耶穌呼召他們放棄自己的職業(太4:20),全時間地跟隨祂。
4:21 在1986年,在吉努薩爾公社南面的加利利海裏,發現了一艘船(見1507頁插圖“加利利的漁船)。考古學家運用放射性碳對這艘船進行分析研究,連同相關的陶器,確定它是大約第1世紀或更早的船隻。這艘船與米格達爾(即抹大拉,也在加利利海邊)發現的、用馬賽克拼出的漁船圖案相符。船大約長8米,寬2.3米,可以容納15個人,包括4個案手和1個舵手。船的結構大概有前甲板、後甲板、中央的桅杆和帆,兩側可放置兩套獎。
4:22 捨了船,別了父親。他們放下家族事業和自己的生計,跟隨耶穌,與耶穌同工。
4:23 加利利地區沒有大城,但有200多個村莊和城鎮,約有30萬人口。耶穌的工作包括教訓門徒和那些熟知祂所傳講的信息的百姓,傳真理給那些不熟悉這些信息的人,並醫治人身體上、心理上和靈性上的各樣疾病。醫治各樣的病症,讓人預嘗來世的奇妙,那時將不再有病痛(林前15:42-43;腓3:21;啟21:4)。耶穌的服事既滿足人身體上的需要,也滿足人心智上和心靈上的需要(傳天國的福音)。關於會堂,見路4:16注,見1606-1607頁插圖 “會堂與猶太人的敬拜”。
4:24 敍利亞位於大馬士革和地中海之間,是加利利北面外邦人的地區。
4:25 跟著耶穌的許多人(《和修》“一大群人”),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回應了耶穌的教導和醫治事工,但還沒有成為祂的門徒(參5:1)。低加波利希臘原文意為 “十座城”,位於加利利海東南面,是羅馬人和外邦人的地區。約旦河外通常指比利亞地區,或泛指約旦河東岸的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