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7 馬太福音 6:1~18 (3.1.11)

Study 7 Matthew 6:1~18 (3.1.11)

研經題目:

1. 文士和法利賽人,這裏稱他們為「假冒為善的人」(hypocrite),他們的宗教生活錯誤在哪裏?我們的主推薦與此相對的哪一種宗教生活呢?比較耶十七10。你怎樣實行你的宗教生活呢?(1節的「善事」,原文作「敬虔」,泛指這裏所說的施捨、禱告,和禁食等宗教行為。——譯者識)

2. 在主禱文中,我們從:(a) 所求之事的先後,與 (b) 特地提到的那些事情,可以學到什麼教訓呢?如果我們用主禱文來禱告,我們:(a) 對神,和 (b) 對人的關係就必須怎樣呢?

注:

2、5、16各節。「假冒為善的人」一詞,即演員,就是扮演一種角色的人。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6:1~7:12 上帝國度的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的表現。耶穌闡明了在宗教生活(6:1-18)、日常生活(6:19-34)和鄰里關係(7:1-12)中的屬靈原則。

6:1-18 耶穌舉了幾個反面例子,描繪人在施捨(2-4節)、禱告(5-15節)和禁食(16-18節)時,怎樣故作虔誠。

6:1 在人的面前的順服行為是可貴且值得尊敬的,但如果這麼做只是為了得到他人的稱讚,那就不會從上帝那裏得到獎賞(參2、5、16節)。

6:2-4 假冒為善的人,原指戴著面具扮演不同角色的希臘演員。耶穌批評宗教領袖,尤其是法利賽人,他們假冒為善的行為,就是懷著錯誤的動機做正確的事。施捨是虔誠的核心精神之一,但宗教領袖的施捨是為了贏得別人的榮耀(《和修》“稱讚”)。既可悲又諷刺的是,他們已經從百姓和領袖那裏得了他們的賞賜和稱讚,這就是他們所能得到的全部賞賜。然而,這種從人而來、轉瞬即逝的恭維卻成為他們的阻礙,使他們無法得到人心靈深切渴望的滿足,就是在暗中察看的讚許。

6:5-15 猶太人認為禱告是虔誠的核心精神之一。他們通常在早晨、下午和傍晚大聲地公開禱告。

6:5-6 站在會堂裏……禱告,到了指定的禱告時間,虔誠的猶太人會停下手中的工作去禱告。有些人禱告時謹慎認真,但也有人做作炫耀。耶穌不是譴責所有的公開禱告,因為祂自己也曾在公眾面前禱告(如:14:19,15:36)。耶穌所關注的主要問題是人內在的動機。關上門,公禱有它的價值,但禱告時完全遠離公眾視線,能讓自己(或群體)更專注地仰望上帝。

6:7-8 用許多重複話(《和修》“重複一些空話”),異教徒往往重複念誦他們神明的名字,或者有口無心地用同樣的話喋喋不休(參王上18:26;徒19:34)。耶穌反對的是人在禱告時心不在焉、機械地重複說同樣的話,而不是真正發自內心、情辭迫切的反復祈求(可14:39;林後12:8;參詩136篇;賽6:3)。

6:9-13 耶穌向門徒示範怎樣禱告。這個禱文由序言和六個祈求組成,內容按著優先次序排列。前三個祈求的內容以上帝為中心,後三個祈求著重於群體中個人的需要。

6:9 希臘原文是patēr,意為 “父親”,以耶穌日常所用的亞蘭文說就是 “阿爸”(參可14:36;羅8:15;加4:6)。猶太孩童用“阿爸”來稱呼他們地上的父親。不過,如果因為說亞蘭文和希臘文的成年人也用這個詞來稱呼父親,就斷言 “阿爸” 等於日常口語的 “爸爸”,則有誤導的嫌疑,並且可能使人產生不尊敬的感覺。禱告時稱上帝為 “我們的父”,表達的是一位慈愛父親的權柄、溫暖、關愛和與祂的親密關係。在天上的,提醒信徒上帝擁有至高的主權,祂統管萬有。“天上的父親” 這一主題貫穿整本《舊約》(14:1,32:6;詩103:13;耶3:4,31:9;何11:1)。耶穌邀請門徒進入聖子與聖父的親密關係中。第一個祈求(見太6:9-13注)所關注的是上帝的崇,上帝當受最高的尊崇,唯祂是聖,別無他者。

6:10 耶穌召喚基督徒為上帝的在地上繼續擴展(第二個祈求:見6:9-13注)而禱告和工作。在現今世代,上帝國度的臨在,指基督在信徒的心裏和生命中掌權,也指基督臨在祂的身體(教會)中,教會應更多地彰顯祂的愛,遵守祂的律例,尊崇祂,為萬民做美善的事,並傳揚天國的福音。第三個祈求講到上帝的旨意,指上帝 “顯明的旨意”(見弗5:17注),包括《聖經》啟示的、討上帝喜悅的品行。耶穌祈求上帝的旨意完美地成就在地上,正如它完美地實現在天上一樣。上帝的旨意在今世已逐漸顯明(太13:31-33),但只有在上帝的國度最終降臨,也就是基督帶著權能和極大的榮耀再來時,上帝的旨意才會完全顯明出來(見太24:30;參羅8:18-25;啟20:1-10)。

6:11 第四個祈求(見6:9-13注)主要涉及門徒日用的飲食,即生活必需品,也包含信徒日常生活的各項所需。

6:12 免我們的債是第五個祈求,不是指信徒需要每天祈求被稱為義,因為信徒從信主得救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永遠地被稱為義了(羅5:1、9,8:1,10:10)。其實,這裏是指當信徒與上帝的關係被罪阻隔時(參弗4:30),祈求恢復個人與上帝之間的相交。蒙上帝寬恕的信徒心被恩感,滿懷感謝,也十分願意原諒欠他們,就是得罪他們的人。關於視罪為欠上帝的 “債”,見西2:14注。

6:12 免我們的債。意思不是說我們每次犯罪都會失去救贖,而是說當我們沒有悔改我們的過犯時,我們與時代的關係就會受到阻礙。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由第14-15節解釋。耶穌的意思不是“在同樣的程度上”,而是“如同”。禱告中假設那些蒙上帝赦罪的人會反過來也赦免別人。(BTSB)

6:12 債。這裏指的是屬靈上的債務,也就是罪。基督徒必須饒恕別人,以回應上帝的赦罪(18:32, 33)。那些不肯饒恕他人的人,就不能指望上帝赦免自己(14、15節),因為若真正領會上帝的恩典,就必定會叫我們以恩典對待他人。(FSB)

6:13 最後一個祈求,即第六個祈求,講到門徒與罪惡爭戰。不叫我們遇見試探(“遇見” 《和修》作 “陷入”),試探,希臘原文是peirasmos,可指試探或試驗(見4:1注;雅1:13)。這裏很可能是指,“不要讓我們面對那些會引誘我們犯罪的困難環境”(參太26:41)。上帝從來不會試探信徒(雅1:13),但有時祂確實會引導人進入某些“試驗”的環境(參太4:1;另參伯1章;彼前1:6,4:12)。事實上,信徒在生活中難免會遭遇到試煉和磨難。試煉來臨時,信徒應當 “以為大喜樂”(雅1:2),因為試煉會使他們信心更堅固(雅1:3-4)。然而,信徒絕不應祈求被引導進入這樣的處境,而應該祈求脫離這些困難,因為磨難和試探使人較難順服,有時甚至會使人犯罪。因此信徒應當祈求脫離試探(參太26:41;路22:40、46;彼後2:9;啟3:10),求上帝引導他們 “走義路”(詩23:3)。救我們脫離兇惡,“兇惡” 希臘原文是touponērou,意為 “罪惡,那惡者”(見《和修》),“那惡者” 即撒但。免受罪和試探傷害的最好方法就是轉向上帝,信靠祂的帶領。“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一些最可靠、最早期的希臘文抄本都沒有這句話,很明顯,它是後來文士抄寫《聖經》時加上去的,因此大部分現代譯本也省略這句話。然而,這句話在神學上沒有任何錯誤(參代上29:11-13),也適合在公禱中使用。

6:14-15 饒恕人,耶穌再次強調饒恕別人的重要性,顯示門徒蒙上帝饒恕與他們必須饒恕別人之間,有著直接的關係。正如6:12一樣,饒恕你們的過犯是指恢復個人與上帝的關係,不是指最初的稱義(參6:12注)。

6:16-18 在舊約時代,雖然那些 “刻苦己心” 的命令(利16:29-34,23:26-32)大概暗示百姓要禁食,但律法只明文要求人一年一次在贖罪日禁食。儘管如此,百姓通常還是會進行各種各樣的禁食。禁食期間,除了不吃食物以外,百姓還藉著禱告、哀哭和穿麻衣來謙卑自己。與施捨(太6:2-4)和禱告(5-15節)一樣,禁食是基督徒與上帝之間的事,是關乎人內心的事。你們禁食的時候,耶穌假設門徒會禁食。弄得難看(《和修》“蓬頭垢面”),表明一個人沒有洗臉,滿臉灰塵,故意讓別人看到他在禁食的辛苦模樣。他們的賞賜,見6:2-4注。梳頭洗臉(17節),表示預備好去享受生活(參傳9:7-8)。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