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8 Matthew 6:19~34 (3.1.12)

研經題目:
1. 19~24節的話是對富有者說的。基督徒對於錢財應抱什麼態度呢?這幾節怎樣將世俗的性質與危險描繪出來呢?
2. 25~34節的話是對非富有者說的。請注意「不要憂慮」這短句出現的次數,並將所說憂慮何以不對的理由列舉出來。
注:
23節。眼睛「昏花」(修正標準譯本),或「惡」眼(欽定譯本、修正譯本),是指一種貪婪或吝嗇的意向。比較申十五9;箴廿八22;太廿15(中譯作「紅了眼」——譯者識)。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6:19-34 天國的義表現在具體的個人生活中。耶穌要求跟隨祂的人在以下方面做出選擇:就效忠的對象來說,是上帝還是財寶(19-24節)?就生活的形態來說,是每天憑著信心生活還是整日憂心忡忡(25-34節)?
6:19 蟲子……鏽……賊,見路12:33-34注。
6:20 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暗示我們往往可以選擇為今世積攢更多的財富在地上(參2、5、16節),或是為將來積存更多的財寶在天上。福音書的其他經文告訴我們,錯誤的選擇會帶來永遠的災難性後果(見可8:36;路12:20-21)。
6:21 在整本《聖經》中,心指人的中心,包括人的情感、理性和意志。
6:22-23 眼睛,在猶太文學中,“眼睛” 與 “心” 的含義相似。眼睛就是身上的燈,顯明一個人內在生命的品質。瞭亮(原文直譯:健康)的眼睛視力清晰,意味著對上帝忠貞委身;而昏花(原文直譯:壞)的眼睛視力模糊,暗指道德敗壞。
6:24 事奉希臘原文是douleuō,指奴隸的工作,而不是雇工的工作。奴隸是主人的專有財產,他必須專一地服事主人。門徒不能同時效忠兩個主人,他要麼是上帝的奴僕,要麼是瑪門(《和修》注 “錢財”)的奴僕。
6:25 所以……不要為……憂慮,如果一個人做了正確的選擇(見19-24節),那他就(“所以”)沒有理由憂慮。耶穌列舉了兩個用來說明程度更深(“尚且……何況”)的例子,即 “看那……飛鳥”(26節)和 “你想……百合花”(28節),來說明上帝對飛鳥和百合花尚且如此照顧,何況對屬祂的人,祂豈不更會悉心看顧嗎?憂慮說明人對上帝缺乏信靠。事實上,上帝已應許說,祂必將 “這些東西” 加給他們(33節;參羅8:32),另見腓4:5-6。
6:26 人比動物貴重得多(參10:31,12:12),因為:(1) 在上帝所創造的萬物中,只有人是按著 “上帝的形像”(創1:27)被造的;(2) 上帝讓人管理全地和其他受造物(創1:28);(3) 上帝愛世人,甚至 “將祂的獨生子賜給” 人,為人的罪而死(約3:16)。
6:30 草是生火的天然燃料,《聖經》常用它來比喻人的脆弱(如:詩37:2,102:4)。小信表示信心不足,而不是沒有信心(參太8:26)。
6:32-33 外邦人所求的……你們要先求……,不論是出於恐懼還是貪婪,那些不認識上帝的人的特點是追求地上的需要和快樂,但基督的門徒必須把追求上帝榮耀的統治(國度)和順服上帝的旨意(義;第10節)當成最高的優先,也盡最大的努力,與此同時,信靠上帝必定會供應他們的需要。(KSB)
6:33-34 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按照定義,這包括與那些缺乏基本生活必需品或沒有能力獲得這些必需品的基督徒同伴分享自己的有餘。當全世界神的子民這樣做的時候,“這些東西”(食物、飲水、衣服)都要賜給他們。這並不是承諾忠信的信徒永遠不會餓死,而是在他們中間必不會有窮人(申15:4)。只有當上帝的子民不順從時,才會不可避免地還遺留下至少幾個貧窮的信徒(申15:11)。此外,每一天都有太多自己無法避免的憂慮,我們也不能沉溺在對未來的憂慮中。(BTSB)
6:33 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表示要讓神的救贖統治,並與神建立正確關係,成為我們生命中的最高優先(參3:15注,“公義”的定義)。憂慮和此優先次序並不相符,因憂慮是懷疑神的主權和良善,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遠離生活的目標。那些願意為神冒一切風險的人,神會供應他們所需的一切。見《海德堡要理問答》118,123。(R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