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9 Matthew 7:1~12 (3.1.13)

研經題目:
1. 請將1~5節與6和16節作一比較;並查閱約七24。如果論斷(包括辨別和斷定——譯者識)並非總是不對的話,我們的主在這裏所指責的是什麼呢?
2. 7~12節對於禱告的實踐有什麼教訓呢?堅持不懈地禱告有什麼作用(其地位是什麼),信靠又有什麼作用?此二者之間有任何衝突嗎?
注:
6節。這就表明,基督徒雖然絕不可定任何人的罪,但他們也必須學習分辨人的見證。比較箴九8。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7:1-12 耶穌從談論個人受到的試探,轉到談論人與人之間的問題。祂告誡人不要不恰當地論斷人(1-5節),又讚許人做出適當的評估(6節)。然後,耶穌談到上帝的引導,以此為信徒與別人有穩定關係的源頭(7-12節)。
7:1-2 你們不要論斷人,是禁止人在上帝面前評斷別人有罪。但見7:3-5注。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若有人對別人要求苛刻,或者抱著批判的態度對待別人,那麼上帝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他。
7:1 論斷。希臘文krinō可以指譴責或過度嚴厲地判斷;這就是第1節中的意思,因為按照lex talionis(見5:38注),上帝會進行相應的審判。耶穌譴責吹毛求疵[censoriousness]和論斷[judgmentalism](第1節),但一旦一個人首先審視自己(第2-6節),分析或分辨意義上的判斷總是必要的。第5-6節明確指出,耶穌的跟隨者必須分析情況,並在人們犯錯時予以糾正(參見第15-20節;約7:24)。(BTSB)
7:3-5 可能耶穌做過木匠(13:55;可6:3),所以祂講了自己眼中有樑木的比喻。當然,耶穌在此是有意運用誇張的手法(參太5:29-30)。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耶穌不是完全禁止評價或判斷別人,因為那些為自己的罪哀傷而謙卑的人,能夠幫助別人去掉眼中的 “刺”。耶穌所責備的是驕傲,即看自己比別人強(參加6:1)。
7:6 在古代世界,狗總是在肮髒污穢的街道上尋找食物(詩59:14-15)。猶太人認為狗是不潔淨的動物,他們用 “狗” 來形容在以色列聖約群體以外的人,或與以色列為敵的人(參撒上17:43;詩22:16;箴26:11)。猶太人討厭豬,大概因為豬是食腐動物,而且根據舊約律法,豬是不潔淨的動物。珍珠象徵天國信息的寶貴(參太13:45-46)。信徒應當以仁慈、寬容待人,不急於論斷人(7:1-5),但他們也應該有智慧地分辨別人的真實本性。對於那些頑固拒絕福音的人,就不要盲目地不斷向他們傳福音,而要適時地轉換對象,向其他人傳福音(參10:14;另參徒13:46,18:6;多3:10-11)。
馬太亨利:狗是不會分辨珍珠和石頭的。你丟珍珠給牠,牠以為你拿石頭砸牠,會反過來咬你一口!
7:7-11 祈求,門徒應當意識到自己的需要,謙卑地來到上帝面前。尋找,就是要將禱告與實際地尋求上帝的旨意成就緊密連接。叩門暗示堅持不懈。門徒要恒切禱告,相信天父會照著祂至高的主權和美善的旨意,給他們最好的東西。
7:7-11 鼓勵門徒禱告(見路11:9-13)。堅持不斷地禱告(這裏的祈使句都是現在時態,這意味著持續的祈求、尋找和叩門,而不僅僅是單一一次的請求)可以期待得到答案,不是因為所使用的技巧,而是因為是向上帝禱告。如果連不好的(原文直譯作「邪惡的」,認識到人類的本質是有罪的)人間父親,我們都可以仰仗他們盡全力供應自己的兒女,那麼上帝不就更可以倚靠了嗎?當然,這並不能保證我們所關心的任何祈求都會成功;上帝只賜下好東西(good gifts),而這些恩賜可能並不符合我們關於應該擁有什麼的想法!(France, R. T. (1994). 馬太福音,in NBC)
7:7 祈求……尋找……叩門。這些命令在希臘語中都是現在時態,暗示著連續或頻繁的行動。耶穌希望祂的聽眾在祂的示範禱告中記住“願你的旨意成就”(6:10)。這些經文並不像它們表面看起來的那樣是“空白支票”。(BTSB)
7:11 你們雖然不好(原文直譯:你們雖然邪惡),地上的父母出於天性,會做對孩子最有益的事情。然而,他們本身是不完美的,因為亞當和夏娃的墮落,致使人性被罪玷污(參羅5:12-14)。因此地上的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也無法與上帝相媲美。《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經常使用 “尚且……何況” 的論證(如:太10:25,12:12:11:13,12:24;參來9:14),這是其中的一例。
7:12 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節經文總結了律法和先知的教導(見5:17注),是著名的 “金科玉律”。人想別人怎樣對待他,他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信徒如果盡心、盡性、公意地愛上帝,並且愛鄰舍如同自己(22:37-40),那他自然就會這樣對待別人,見5:17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