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2 Nahum 2 & 3 (3.1.23)

研經題目:
這兩章是兩篇各自獨立的抒情詩,描述尼尼微被傾覆的情形。在第二章中先知敘述其仇敵迫近(1節上),並且諷刺地號召眾民來保衛他們的城池(1節下)。然後描述仇敵去城牆內外攻城的情形(3~5 節)。河閘被突破,王宮充滿驚慌,皇后被擄,百姓逃跑(6~8節),搶掠接踵而至(9節)。本章以尼尼微傾覆,荒涼地躺在廢墟中的一幅圖畫作結。第三章說明了該城的罪孽及其所受的懲罰(1~7節),並警告她應以底比斯(挪亞們)的命運為鑒戒(8 ~10節)。尼尼微的勢力衰微了(11~15節上)。她的百姓雖然不可勝數,她的商賈多如蝗蟲,然而他們像蝗蟲一樣,都必飛去無蹤(15節下~17)。她的眾首領消滅了,她的眾百姓四散,流離失所。凡聽見她敗亡的人都歡喜快樂(18、19節)。
1. 將每一章朗誦一遍。尼尼微所犯的罪惡是些什麼,致使她遭受這樣可怕的報應呢?也參一11 。這就表明神的態度甚至對非基督化的社會也會怎樣呢?他們公義或是敗壞,祂關不關心呢?如果神關心,我們便應當怎樣呢?
2. 那鴻怎樣指出了羅八31的反面,那就是說,神若敵擋我們,誰能幫助我們呢?比較詩卅四16;耶卅七9、10。你自己曾親身經歷過一切都與你作對,而實際上神也與你敵對這一種情形嗎?
注:
1. 二5。「貴胄」:或作「官員」。參三18。「擋神」是被彈或避箭牌,進攻者用此掩護自己向前進擊。
2. 二7。「王后」:也不可能是指亞述人的伊施他爾神或是她的神像。
3. 二8 。將尼尼微比作一個破裂的蓄水池。
4. 二11。「洞」:修正標準譯本旁注,和欽定譯本均作「草場」,修正譯本則作「餵養之處」。
5. 二13「使者」:即特使;比較王下十九9,23。
6. 三4~6 。用這種象喻來象徵尼尼微,無疑會使人想到其敬拜伊施他爾女神而不惜聖化廟妓淫業的陋習。
7. 三8。「海」:那就是尼羅河的巨流。
8. 三9 。「弗人」:是非洲人,或許是索馬利亞或利比亞人。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2:1-13 上帝的審判即將臨到尼尼微。這是本書的第三個段落,焦點是尼尼微。那鴻的預言讀起來像一個目擊者的記載,彷彿他正親眼目睹尼尼微城被敵人進攻、攻陷和劫掠。
2:1 開始攻打尼尼微。打碎邦國的(《和修》“打碎你的人”),指敵軍,這個詞已經預言了圍攻的結局。尼尼微城將被攻取,所有殘存的尼尼微人或是在征服者面前逃跑(見3:17-18),或是被擄。實際上,那“打碎”他們的正是上帝。上來,指敵軍快將兵臨城下(如:士1:1;撒上7:7;王上15:17;王下18:13)。看守保障,先知那鴻叫尼尼微人預備打仗,彷彿他正身處主前612年的尼尼微城中,向著尼尼微人說話(他的話暗含諷刺)。
2:2 審判的原因:亞述人洗劫猶大;但上帝已經計劃復興猶大。那鴻說明尼尼微傾覆的一個原因:上帝曾使用亞述人來管教不忠的猶大,但現已不再需要這根鞭子,因為耶和華必復興雅各的榮華。以色列民族所餘剩的,基本上就是猶大(因為北方支派已被亞述擄去,已經“失落”,它真正的榮華是在靈性層面上,而不在世俗或政治層面上。上帝把以色列從萬國中分別出來歸給祂,並與他們立約,彌賽亞將從他們而出(羅9:4-5)。因此,這種榮華包括擁有與上帝立約的關係,以及用敬虔的生活彰顯這種關係。使地空虛的(《和修》“蹂躪者”),亞述人曾使雅各和以色列空虛(《和修》“蹂躪他們”;見2:13)。他們的葡萄枝,指南國猶大的各宗族、家族或成員;猶大國被比作葡萄園(參賽5:1-7)。
亞述給以色列帶來的災難
亞述人在新亞述帝國時期(主前935—主前609年)再次給以色列帶來威脅。上帝使用亞述人管教任意妄為的以色列。在1:12中,上帝告訴猶大說:“我雖然[藉亞述人]使你受苦,卻不再使你受苦。”
亞述統治者 | 在位時間(主前) | 災難 | 重要性和經文參照 |
撒縵以色三世 | 858-824年 | 據亞述的黑方尖碑記載,他向“暗利的兒子耶戶”強索貢品 | 於主前853年,在喀卡爾被敍利亞的聯軍打敗,聯軍中也包括“以色列王亞哈”。 |
亞達得尼拉立三世 | 811-783年 | 向以色列王約阿施強索貢品 | 他攻打大馬士革,使約阿施得以收復先前被哈薩攻陷的以色列城邑(王下13:25)。 |
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普勒) | 745-727年 | 入侵以色列並強索貢品 | 為了不至於被擄,米拿現納貢給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普勒;王下15:19-20);普勒擄走了約旦河東的支派(王下15:29;代上5:26);普勒援助猶大王亞哈斯抵抗大馬士革王利汛和以色列王比加(王下16:5-10;代下28:16-21)。 |
撒縵以色五世 | 727-722年 | 向以色列王何細亞強索貢品;擄掠北國以色列 | 何細亞拒絕納貢,並向埃及求助,於是亞述人圍困撒瑪利亞(王下17:3-6,18:9-12)。 |
撒珥根二世 | 722-705年 | 把入侵和擄掠北國以色列歸功於自己,但其實這些行動在撒縵以色五世時已經開始 | 撒珥根二世可能是王下17:6那個不知名的亞述王。 |
西拿基立 | 705-681年 | 入侵猶大國 | 西拿基立圍困拉吉,向希西家強索貢品(王下18:13-16);他圍困耶路撒冷,要求希西家投降(王18:17~19:9):上帝拯救耶路撒冷脫離西拿基立的攻擊(王下19:10-37)。另見代下32章:賽36~37章。 |
以撒哈頓 | 681-669年 | 向猶大王瑪拿西強索貢品 | 王下19:37提及他接續西拿基立作王(另見拉4:2)。 |
亞述巴尼帕 | 669-627年 | 強索貢品 | 亞述不得不直接面對巴比倫不斷施壓的局勢。約西亞能夠實施改革,反映出西部城邦的政治日益自由。 |
2:3-5 攻擊尼尼微的敵軍和軍事行動。那鴻描述入侵的軍隊如何集結攻城。
2:3-4 盾牌……紅的,盾牌是紅的,因為盾牌被漆成紅色,或者因為盾牌一直沾著從前戰役中那些手下敗將的血。他,指第1節提到的那個“打碎邦國的”。在攻城的聯軍中,有瑪代人和巴比倫人,可能還有西古提人。當時,瑪代人的首領是西拉克拉裏斯(主前625—主前585年),他在傾覆尼尼微的戰役中扮演主導角色;巴比倫人的首領是那波帕拉薩爾(主前626—主前605年)。街上和寬闊處指尼尼微近郊的大街和廣場,這些地方最先被敵軍攻取。鋼鐵閃爍如火……形狀如火把,指戰車的鋼鐵反射目光。飛跑如閃電,可能仍指日光的反射,或者形容疾馳的戰車。
2:5 攻城的軍隊已經到達尼尼微城下。尼尼微王招聚(原文直譯:他記起),“尼尼微王”(原文作“他”,見第3節)可能急於應戰,以致差點忘記分配任務給他的貴胄(原文直譯:他的軍官)。這些軍官既熱衷於戰鬥,又急於取悅他們的上級,所以疾步前行,以致彼此絆跌;也可能指他們在前往尼尼微城牆的路上,被斷壁殘垣絆倒。擋牌(《和修》“屏障”)也可譯作“防護盾”,是一種掩護的防具,用來擋開進攻者投射的箭、矛或其他武器。
2:6-9 尼尼微傾覆和被劫掠。那鴻描述入侵者如何蹂躪尼尼微城。
2:6 河閘,科澤河流經尼尼微,城北是水壩,很可能設有控制水流的閘門。圍城的聯軍可以輕易地關閉水閘,切斷水源,等到閘內積蓄了足夠水量後,再開閘放水。大水衝擊尼尼微城,導致部分城牆、水閘系統和城內建築被毀,從而大大幫助了圍城的軍隊。還有一條特比圖河大概也流經尼尼微,並且可能同樣被聯軍利用。大水帶來的破壞無疑縮短了圍城的時間,聯軍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攻破尼尼微城。因為大水的緣故,宮殿沖沒。
2:8 如同聚水的池子,見第6節。雖有人呼喊說:“站住…….”,那鴻描寫聯軍攻進尼尼微城,大肆擄掠。讀者彷彿“看見”逃跑的居民,“聽見”一些亞述軍官在喊叫:“站住!起來作戰”,卻無人回顧。曾令許多人畏懼的亞述人,現在他們自己卻充滿恐懼。
2:9 金銀,尼尼微城積蓄了大量的財物,其中有在無數次的戰役中擄掠所得的戰利品,還有亞述統治近東地區多年所收取的貢物。
2:10-12 一首諷刺的歌,描述尼尼微因其好征戰而滅亡。這幾節經文生動地刻畫尼尼微城毀滅,亞述貴族絕跡,以及亞述勢力消亡。
2:10 空虛荒涼,描述尼尼微城因百姓逃亡、被殺或被俘而空無一人,得勝的入侵者將城洗劫一空並摧毀。人心消化……變色,曾因恐嚇其他民族而誇口的亞述人,這時卻感到極度恐懼。
2:11-12 獅子,指以亞述王為首的王室成員(可能還有貴族)。在古代近東,獅子是王權的象徵(參創49:9);亞述諸王在進攻和吞噬別國土地時非常兇殘,並自稱為獅子。宮殿牆上的浮雕描繪了亞述統治者獵殺獅子的情景。無人驚嚇,在亞述的強盛時期,沒有國家膽敢或者有能力攻打尼尼微。沒有人敢驚嚇城中的人,特別是王室成員。許多食物……活物……死的,指強取豪奪的亞述人血腥殘暴地征服廣袤土地,擄掠大量財物。
2:13 上帝宣告審判。那鴻引用上帝審判尼尼微的宣告,來結束本書的第三個段落(2:1-13)。城必傾覆,因為這是上帝的旨意。第1節和13節都向尼尼微說話(“尼尼微啊”,“你的”),並表達出“與你為敵”的意念。萬軍之耶和華,見撒上1:3注。將你的車輛焚燒,這與耀武揚威的聯軍疾馳往來的戰車(2:3-4)形成強烈的對比。刀劍也必吞滅,獅子不可一世驕傲(11-12),現在要被敵軍吞噬。使者的聲音……不再聽見,亞述的信使絕跡之後,猶大才出現傳平安信息的人(1:15)。
3:1-19 繼續講述上帝即將臨到尼尼微的審判。這是本書的最後一個段落,重複前一段落(2:1-13)的大部分主題。第3章沒有提到尼尼微被掠奪(2:9),但新增了尼尼微傾覆與埃及重鎮挪亞們被毀的比較(3:8-11)。
3:1 審判的原因:尼尼微的暴力、謊言和貪婪。流人血的,亞述人因其暴行而臭名昭著。詭詐,王下18:31-32是坐鎮尼尼微城的亞述王行詭詐的例子(參代下28:20)。強暴……搶奪的事(《和修》“搶奪……擄掠的事”),見2:11-13。
3:2-3 攻打尼尼微城和屠殺亞述人。聯軍攻打並進入尼尼微,以及屠殺亞述人的畫面,一一閃現在讀者眼前(參2:3-5)。同樣地,這些細節就像是一名目擊者的描述。
3:4 審判的原因:尼尼微的邪惡。這節經文使用擬人法,說明尼尼微滅亡的原因。淫行,尼尼微是拜偶像的亞述帝國的都城,在許多事上一直違背上帝的旨意。美貌……邪術,尼尼微倚仗軍力和財富,在整個近東影響惡劣(參王下16:18)。誘惑,尼尼微的君主政權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盡用詭詐和欺騙(見3:1)。
3:5-7 上帝宣告審判。引誘人的妓女(即尼尼微;見第4節)將因她可恥的行為而受到當受的刑罰。那鴻運用象徵性的語言生動地指出,上帝將終結尼尼微的惡行,使她被外敵征服、毀滅,全然蒙羞。她所受的羞辱將會天下皆知。
3:5 我與你為敵,參2:13。這句重複的話強調尼尼微肯定要傾覆。
3:7 有誰為你悲傷呢?這句反問實際上是說,沒有人會為她悲傷或安慰她,就連那些曾被這妓女的美貌誘惑(但不是真正愛她)的人也不會。人們都逃跑離開,因看到尼尼微將要承受的災禍而深感驚恐。
3:8-11 與挪亞們被征服作比較。先知想起一件在近東地區眾所周知的事,亞述人對這件事尤其熟悉:主前664或主前663年,亞述人攻陷並毀滅埃及重鎮挪亞們城。那鴻對所有不相信尼尼微會傾覆的人說:“看看挪亞們發生什麼事!”
3:8 你豈比挪亞們強呢?挪亞們是埃及南部一座固若金湯的重鎮(距地中海約644公里),尼尼微的防禦不會比它更牢固,也不會比它更堅不可摧。眾河……周圍有水,眾河指尼羅河的支流,這條大河連同環繞大半個挪亞們的運河和航道,是城邑防禦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使其看起來無懈可擊。海作……濠溝,這是詩歌體裁,用“海”來稱呼尼羅河(參賽19:5),因為它在挪亞們的寬度約有800米。尼羅河、運河及其航道,形成挪亞們的天然外城牆。尼尼微卻沒有類似的天然保護。
3:9 古實在埃及以南。埃及,指從埃及北部來的軍事支援。弗的確切位置不詳,可能位於北非沿海地區,在路比(即利比亞)以西,路比緊鄰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的西部。挪亞們可以依靠這幾個地區的軍援,但亞述沒有任何外援。
3:10 儘管擁有這些戰略優勢,挪亞們最終還是被亞述攻取、掠奪並摧毀,城中的居民不是被殺,就是被擄。拈鬮,指亞述士兵用拈鬮決定由誰得到更尊貴的人(指教育和技能方面)做奴僕。
3:11 這節經文將8-10節的描述直接應用在尼尼微身上:“尼尼微,你必如此!”正如喝醉的人不能有效地保護自己不被攻擊那樣,尼尼微也無力抵擋仇敵的進攻。埋藏一詞非常形象地指出,尼尼微將被征服和蒙羞受辱;如果可以,它必定會躲避這種恐懼和羞恥。按照字面意思,經文可指殘存的亞述人向西逃跑,暫時住在哈蘭(見“導論:寫作目的、緣起和背景”)。尼尼微與信靠上帝的人(1:7)不同,它無法找到避難所。
3:12-19 一首諷刺的詩歌,描寫尼尼微因其不止息的罪惡而必然滅亡。在比較尼尼微與挪亞們之後,本書以一首諷刺詩歌作為結束,描寫尼尼微城因不止息的罪惡而徹底毀滅。
3:12-13 環繞尼尼微城的亞述保障將首先迎敵。聯軍將勢如破竹地輕取這些堡壘,結果是:第一,亞述關口將向仇致敞開,因為防守這些入口的要塞已被摧毀。第二,人民(《和修》士兵),即尼尼微城內的士兵,恐懼戰兢,軍心大亂,無法在即將到來的圍攻中勇敢作戰。火,見2:13,3:15。你的門閂,指關口的橫杠或插銷,用來關閉城門。
3:14 因為敵人逼近,那鴻叫城裏的人為被圍困做準備(見12:1)。然而,所有準備都將無濟於事。打水,尼尼微人預料敵人會關閉水閘(見2:6),並堵塞西拿基立所建的高架水渠系統,以切斷城內水源,因此他們先用一些容器和水箱儲水在城內。保障,城牆和城內的堡壘以及其他防禦工事都需要加固,或者用磚修繕,這些磚用土製成,用模具成型,並用泥粘在一起。
3:15 無論尼尼微人如何保障供水和加固防禦,在那裏的居民都必死無疑。火,考古學家在尼尼微發現了大火焚城的痕跡。刀,參2:13。尼尼微將要遭受大屠殺,就好像蝻子成災,吃盡鄉村的農作物一樣(如:1:4-10)。加增……蝻子……蝗蟲,那鴻以諷刺的口吻,叫尼尼微人為被圍困做準備,調兵遣將以增強力量。
3:16 你增添商賈,尼尼微曾是龐大亞述帝國一個引以為榮的都城,商賈為該城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但現在,城內這些商賈和巨額財富,卻對尼尼微毫無益處。蝻子吃盡而去(《和修》“蝻子蛻皮飛去”),參15節,敵軍盡行掠奪(以及屠殺和毀滅),搶走尼尼微城的所有財寶,然後迅速離開。
3:17 像成群的蝗蟲或螞蚱速速飛去,消失無蹤,尼尼微一些曾經顯赫一時的領袖,看見敵軍即將攻陷城邑就逃跑了。軍長,大概指“大臣”一類的官員。
3:18-19 亞述王,參1:11。那鴻在詳述尼尼微的淪陷之後,以諷刺的語氣向其君王說話。尼尼微的許多牧人(領袖和官員)和貴族自暴自棄、醉生夢死,許多人民被永遠地趕散。這兩節經文可能暗示:因為王親眼目睹了這些後果,所以尼尼微傾覆之後,亞述國的影響還短暫地延續了一段時間(見“導論:寫作目的、緣起和背景”)。極其重大的傷痕是致命的傷,亞述王權受到致命一擊,不久就要徹終結。時常作惡,從尼尼微發號施令的亞述君王,一直給人帶來恐懼和苦難。那鴻預言,亞述王權和尼尼微城過去怎樣苦待其他近東國家,如今也要受到同樣的對待。那鴻以一個反問句來結束全書,另一個使用相同手法的聖經作者是約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