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22 Matthew 14:13~36 (3.2.9)

研經題目:
1. 試將這幾節中之奇事,作為行動的比喻來加以思考。你從門徒的反應和失敗中,特別可以學到什麼教訓呢?如果我們要被神看為信實的話,我們就必須為哪些素質來祈求呢?
2. 試思考上述的故事對耶穌的位格投下了什麼亮光?有些什麼特性已經明顯地顯示出來了?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4:13-21 憐憫以色列的醫治者和供應者。耶穌離開加利利(13-14節),喂飽了五千人(15-21節)。在耶穌所行的神蹟中,只有這個神蹟是四卷福音書都記載的。
14:13 退到,見12:15注。
14:15-21 許多的人(14節)跟隨耶穌到了野地,天色已晚,又沒有食物。這一幕使人想起以色列民離開埃及後在曠野徘徊,那時上帝仁慈地為百姓賜下嗎哪。餅……魚,要走上山的短途旅程,餅、乾魚或者醃魚等主食是可以攜帶的最理想食物。餅是一種小糕點,夠作一個人的午餐。望著天是猶太人常用的禱告姿勢(參約17:1)。耶穌祝福這頓天父上帝奇妙供應的晚餐。所有信靠天父的人,都應該這樣每天仰望天父的供應(見太6:11)。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可能預示末時在天國裏的彌賽亞筵席(參8:11)。這裏明確提到剩下的零碎有十二個籃子,可能象徵以色列十二支派和上帝豐富的供應。除了婦女孩子,約有五千,總人數可能有一萬或者更多。在供應上帝百姓的需要方面,耶穌是新摩西,且祂比摩西更偉大。
14:22-36 敬拜上帝的兒子。耶穌在水面上行走(22-27節),救了彼得並平息風浪(28-32節),門徒便都拜祂,稱祂為上帝的兒子(33節)。這場風暴之後,上帝的兒子在革尼撒勒醫治病人(34-36節)。
14:22 那邊,見8:28注。
14:23 獨自……去禱告,為了準備進入外邦人的地區傳道(見15:21),以及將要面對在耶路撒冷的試煉,耶穌從黃昏到深夜一直專心向天父禱告。
14:24 在海中(《和修》“已離岸好幾裏”;原文或譯:離岸已經很遠),那時門徒大概離岸4.8公里(參約6:19),確切的距離取決於他們具體在哪裏下水渡海(參太14:34;另參約6:17)。加利利海有6.4~8公里寬。
14:25 四更天(《和修》“天快亮的時候”),當時羅馬人把晚上(從下午6點至早上6點)劃分為四更,三個小時為一更。四更天是凌晨3點至6點,可見,那時門徒已經與風浪搏鬥了9個多小時(參24節 “那時”;原文直譯:到那時)。
14:26 鬼怪希臘原文是phantasma,指鬼魂顯現或幽靈。門徒大概以為他們遇見鬼魂了。
14:27 是我希臘原文是egō eimi,字面意為 “我是”,這使人想起耶和華曾在燒著的荊棘裏說的話(出3:14)。耶穌要門徒相信,救主就在他們當中,與他們同在(參賽43:10-13)。
14:28-33 主,耶穌在暴風中在水面上行走,表明祂是掌管萬有的主,人不必害怕(27節)或疑惑(32節)。人唯一當做的就是敬拜耶穌,承認祂真是上帝的兒子。在本書中,門徒稱呼耶穌為 “上帝的兒子”,只有這一次。
14:34 革尼撒勒,指位於加利利海西岸、迦百農西南方的平原或小鎮,以土壤肥沃著稱,盛產胡桃、無花果和橄欖。
14:35-36 認出,雖然沒有經文明確記載耶穌曾在革尼撒勒傳道,但那地的居民肯定聽說過耶穌,因為他們知道即使觸摸祂的衣裳繸子也能得著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