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2 Ezekiel 2:1~3:21 (3.4.25)

研經題目:
1. 以西結奉差遣往什麼人那裏去,且經文怎樣形容那些人呢?他傳給他們之信息的主題是什麼?參閱二3~7,三4~11。
2. 吃書卷是象徵哪兩種意義,其一是涉及先知本身(二8),另一是關於他的工作(三4)?試想想怎樣把這些事應用在凡想做上帝的使者的人身上。
3. 這幾節對那些蒙召在頑梗抵擋福音的人中間為主作見證的人有什麼慰藉呢?為什麼這種抵擋不能成為停止作見證的藉口呢(二5下)?在三17~21所舉的例子,有哪四種可能的情形呢?這些情形與今日基督徒的事奉工作有什麼關聯呢?
注:
1. 二1、3。「人子」:這詞語在以西結書中出現過九十多次。用這詞語是要人注意先知本人無關緊要,只不過是人。
2. 二6。「荊棘和蒺藜……蝎子」:是他會遭受之試煉的象徵。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2:1~3:11 先知奉差遣。這個榮耀的異象以一個既親切又嚴肅的呼召作為高潮。兩段話語之間是一個對先知是否順服的試驗。
2:1~3:15 以西結作為先知和哀悼者的呼召。以西結的先知角色、其結果、他的聽眾和他的哀悼角色融合在一起,因為上帝對他說話,揭示了對他生命的嚴肅呼召。(BTSB)
2:1 在本書中,上帝從來沒有稱呼以西結的名字,但有93次稱他為人子(希伯來文ben-‘adam);這個稱呼在《舊約》共出現99次。另一個被這樣稱呼的舊約人物是但以理(但8:17)。希伯來慣用語“某某的兒子”表示那人是某個階層的一員。“人子”表明以西結在至高無上的創造主面前是受造物,凸顯了以西結的人性,並且在以色列全能和至高無上的上帝面前,他作為僕人應有的謙卑和尊嚴。
人子:神對以西結講話時,至少90次以「人子」稱呼他。「人子」一詞意思是「人」或「人類」,用以強調以西結的人性與脆弱——特別是以西結看見異象的那一刻,看見坐在戰車寶座上的神是何等榮耀,使自己顯得更為脆弱與渺小。耶穌習慣以「人子」自稱,福音書就出現了75個這樣的例子(例如:太8:20,9:6,10:23,11:19,12:8、32、40,12:37、41),但這有別於以西結書所說的人子,耶穌所指的人子是但以理書7:13-14的人子(見這些經文的註解)。(RSB)
2:2-4 在整個蒙召異象中,以色列百姓明顯地被描述為悖逆的百姓。在20章,以西結回顧以色列的歷史時,再次強調他們和他們的列祖(參4節)這根深蒂固的稟性。以西結奉差遣去代表上帝說話(你要對他們說),但具體內容還未知道。
2:5-7 在這幾節經文中,悖逆之家的標籤就像重複出現的疊句,這是本書特有的表述(另見3:9、26-27,12:2-3、9、25,24:3)。這標籤和2:2-4指明以色列人執意悖逆,同時將猶太民族看作一個整體。6b-7節和3:9b-11節相似,見3:9b-11注。
2:8~3:3 上帝要求以西結立刻吃下書卷,以考驗他的順服。以西結的順服與同胞的悖逆形成鮮明對比。從命令到遵從,中間經過三次發言和三次回應(2:8-10,3:1-2,3:3)。
2:8-10 上帝要求以西結開口吃的時候,絲毫沒有提示要給他什麼。這裏即將指明第4節所缺少的“內容”,但那不是食物,而是書卷。在希伯來原文中,“書卷”是一個短語(其他地方只出現在詩40:7;耶36:2、4),強調卷軸的物質性。書卷展開之後,可以看到內外都有字,書卷已經寫滿,就像以西結將要被填滿的肚腹一樣(3:3)。書卷中的話都聽得見,但具體內容未有說明。
3:1-2 吃的命令現在結合去和講說的使命。
3:3 要吃,這第三個指令是否暗示先知有猶豫?最後,先知在嘗過書卷之後再次感到驚異:哀傷的話並不如預期那樣苦澀,而是甜如蜜。在順服上帝方面,以西結踏出了第一步。
3:4-11 以西結遵從命令之後,重點從先知轉移到百姓,但二者均有論及。
3:4 第11節再次重複去和講說的命令,作為第二段話的結束。第一段話強調上帝的差遣(2:3-4),這裏的重點是先知要“去”。
3:5-7 出乎以西結的意料,上帝提醒他,向同胞傳達上帝的話,要比跨族群的傳道工作更困難。說話深奧、言語難懂這個表述本身並沒有貶義,但可以在消極意義上用來描述外邦的壓迫者(參賽33:19)。
3:8-9a 使你的臉硬,要完成最後的任務,這個裝備是必須的。
3:9b-11第二段話的結尾呼應並闡述第一段話的結尾(2:6b-7),儘管這兩段經文在《和》的譯法十分相似,但希伯來原文的結構頗為不同。這可能只是文體上的變化;如果希伯來文結構的不同是要表達細微差異的話,那麼2:6b-7是即時的指令(“現在不要害怕!”),3:9b-11則是全面的禁令(“永遠不要害怕!”)。另外還可能暗示,以西結蒙上帝堅固之後,根本不會再害怕。
3:10 先知接受任命,要在心理(心裏領會)和聽覺(耳中聽聞)上體驗上帝的話,(參伯32:18-20;耶20:7-9),這樣的描述在《舊約》中是少見的。
3:12-13 上帝的寶座離開。上帝的榮耀離開,伴隨著與它降臨時相同的聲音和景象(參1:24)。
3:12 靈將我舉起,這裏描述兩件同時發生的事:以西結被帶走,耶和華的寶座正離開。希伯來原文ruakh在這裏的含義模棱兩可:“靈”暗示上帝的靈(見1:4和1:12注),但考慮到狂風暴雨的場景,它也可能指“風”,或以風的形式顯現的靈。然而,這裏顯示先知在不知不覺中被“送”到其他地方(見3:15),並且8:3和37:1兩段類似的經文表明,這靈必定是以某種形式在運行的聖靈。
3:13 以西結覲見上帝時,活物一度被遺忘了,但他們的移動使他們再次成為故事的焦點。
3:14-15 異象結束。這裏的用語呼應1:1-3,以西結與上帝的靈相遇的異象到此結束。心中甚苦,靈性忿激(《和修》“十分苦惱,我的靈火熱”),我們很容易以為,這裏僅僅指以西結在這痛苦相遇之後所處的激動狀態,譯詞“火熱”也保留了這種可能性。然而,這個慣用語在《舊約》出現30次,《和》通常譯作“在怒中”或“在烈怒中”等。也許這裏也有此微妙之處。以西結已經從上帝的視角看同胞的罪,他的怒氣反映出這個共同的看法。
3:15 雖然在迦巴魯河邊(見1:1注)開始的異象中,以西結沒有提到自己被“帶走”,但他知道自己已經身在別處。七日的恢復期,與約伯遭遇大不幸之後,經過七日七夜才能開口說話(伯2:13)相呼應。提勒亞畢的希伯來文意思,是“洪水之丘”,其確切位置不詳。該地靠近“迦巴魯河”,因此不應與今天以色列的特拉維夫混淆。
3:16-21 守望的人。上帝委派以西結作猶大的預警系統。33:1-9 重提並詳細闡述這個角色,那段經文引進以西結工作的第二個階段。
3:17 守望的人的任務,也出現在《以賽亞書》(賽21:6-9)、《何西阿書》(何9:8)和《哈巴谷書》(哈2:1),但都與以西結的使命不同(見撒下18:24-27;王下9:17-20)。堅持只講上帝的話,是從3:10開始的。
3:18-19 雖然命令的目的明顯是為警戒惡人,從而拯救他的性命(參33:8),但這裏更關注的仍是先知是否忠實地警告。這兩種情況的結果都是惡人死亡;但在第二種情況中,如果先知發出了警告,他自己的性命就得以保全(救自己脫離了罪,《和修》“救了自己的命”;見3:21)。
3:20-21 就算是義人也需要接受警告,因為他們仍然會犯罪。事實上,上帝的至高主權包括將致命的絆腳石放在人前(20節),並為此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