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17 Ezekiel 24 (3.5.10)

研經題目:
是耶路撒冷被毀之前最後一幅寫照——一個生銹的鍋放在火上,把肉塊放在裏面煮。那肉塊又被取出來,並加以拋棄,象徵城中的居民將被四散,那鍋仍放在火上,象徵城將荒涼,並且被焚燒。
1. 1~14節。把十一3耶路撒冷之首領所說的話(見第7課,問題1),與上帝在這裏論及城及居民所說的作一比較。我們從這一點能學到什麼教訓?比較帖前五3;彼後三4。
2. 15~27節。16節怎樣論及以西結的妻子?然而上帝使這痛苦的經驗也作為事奉的一種工具。這件事是用來表示什麼呢?參閱24和27節。你想到有別的例證,表明上帝藉祂的僕人受苦,而且不論付多少代價來成就祂的計劃嗎?比較西一24。
注:
1. 23節。百姓由於噩耗,過分驚愕而未採取任何行動。
2. 27節。比較三26、27。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24:1-27 城毀妻亡。雖然沒有明確指出,但幾乎可以肯定,這裏詳述的兩件事是相互關聯的,並且發生在以西結先知生涯中的一個轉折點。第一件事(1-14節)是耶路撒冷被毀滅,巴比倫人開始圍城,揭開了聖城覆滅的序幕。第二件事是以西結的妻子去世(15-24節),由此引發他最傷痛的象徵性行動。最後(25-27節),上帝作出終結的應許,使本章既呼應前面全書的序言,也連接到後面耶路撒冷毀滅之後將要發生的事。
24:1-14 耶路撒冷是流人血的鍋。這是以西結的最後一個“比喻”(見12:22),採用了前文聖殿異象的比喻(見11:2-3),但有進一步的闡釋和更清楚的說明。耶路撒冷被巴比倫人圍攻,先知把城比作一口煮沸的鍋。24:3b-5 是一首短“歌”,6-14節提出兩個解釋。
24:1-5 第1節指明神諭的日期。這裏的希伯來紀年法,與本書其餘地方的日期記法不一樣,但與王下25:1(另見耶39:1,52:4)完全對應。這裏的日期似乎與君王在位的年數相符,而不是按以西結的慣例,根據被擄的年數來計算。因此,這時相當於主前587年1月(或主前588年,若按被擄的年數來計算)。“比喻”的內容本身不言而喻(除了11:2-3外,參彌3:3):好肉燉的時間越長,百姓的期望越大。
24:2 今日正是巴比倫王就近耶路撒冷的日子,耶路撒冷距離巴比倫1416公里,需要幾個星期才能抵達。在巴比倫王起兵的時候,上帝就啟示給以西結知道。
24:6-9 這段經文開頭的希伯來文有些難解,畫面似乎是一口燉壞了肉的鏽鍋。這裏提到血(7-9節)有些出乎意料,並將比喻引到另一個方向,使人想起22:2-4。
24:10-14 長繡加上腐爛,使鍋與鍋中之物都必須徹底銷毀(11節:見22:15)。潔淨之火如此猛烈地燃燒,以致不剩一物。24:14 的希伯來原文重複使用第一人稱的主格代詞(“我”,表明這是上帝的作為,並且必定成就。
24:15-24 以西結不得為妻子服喪。這裏沒有另外指明日期,但這段記敍緊接耶路撒冷被圍困的神諭是有用意的。以西結做過其他的象徵性行動(4:1~5:17,12:1-28,21:19-20),但這次必定是最痛苦的。他沒有提出抗議(參4:14,20:49),以西結已經明白,沒有什麼是上帝不可以要求他去做的。他現在差不多35歲,上帝告訴他,他的妻子將會死去,並且他不得服喪。她死了,他順服了。百姓感到不安(24:19),但以西結的行動是預示與他一起被擄的同胞將會遇到的事。
24:15-18 這段經文讓我們一瞥以西結的內心世界,這是先知文學罕見的。有人或許會懷疑古代猶大婚姻的性質,但這裏說以西結的妻是他眼目所喜愛的。上帝禁止以西結舉行的各種弔喪儀式都很容易理解,但什麼是弔喪的食物(17節;《和修》“一般人的食物”)?那大概是為喪親者預備的食物(見何9:4)。至於以西結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去體現這個神諭,外人只能猜想。
24:16 你卻不可悲哀哭泣,上帝只命令以西結去做這個不尋常的象徵性行動,無意使之作為信徒效仿的模式(參約11:35;徒8:2)。
24:19-24 喪親的人如此無動於衷,確實使人感到不安;但以西結的鄰人認為,這種古怪的行為是為了他們的“益處”(19節)。聖殿被褻瀆將是毀滅性的,會使百姓驚呆、痛心疾首,並且被擄將接踵而至。這裏也罕有地表明瞭被擄對社會的破壞,因為與以西結一同被擄的人將喪失你們所遺留的兒女(21節)。這個神諭以“認出上帝的句式”(24節;參“導論:寫作風格”)作為結束。
24:25-27 來自逃難者的消息。人子啊(《和修》“你,人子啊”),這個神諭的最後幾節是給以西結本人的信息,並且繼續使用前面幾節表達喪親的語言。這個預言預告耶路撒冷要覆滅,並且有逃脫的人(26節)帶著信息來到。正像撒迦利亞在施洗約翰出生時重新開口說話(路1:64),以西結在這件事發生時也不再啞口,並且再次為他們作預兆(《和修》“成為他們的預兆”),正如他在妻子死的時候那樣。這一小段經文將全書聯繫起來。以西結啞口不言,是從3:26開始的;到了33:21逃難的人抵達的時候,以西結將再次開口說話。在審判列邦的神諭(25:1~32:32)之後,他將開口繼續傳達關乎耶路撒冷的神諭。
24:23 你們仍要頭上勒裹頭巾。這條命令不是像在哀悼儀式上那樣丟棄這頭巾(約7:6;撒上4:12),而是要繼續裹著它。頭巾也是一種與婚禮意象和選舉祭司有關的節日服裝(44:18;見賽61:10;撒下3:5)。在悲痛的時候穿上節日的服裝或與特殊宗教地位有關的服裝,以西結的標誌表現了對他們恢復的盼望,即先知和人民的新地位。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不需要哀悼了。(BTSB)
24:26 逃脫的人。主前586年耶路撒冷事件中的一名逃脫者將跋涉約880英里(約1400公里),在巴比倫告訴以西結這個消息(33:21)。聽到耶路撒冷淪陷的消息後,以西結這個哀悼者可以期待恢復正常的生活。他將能夠再次說話(第27節;見3:26的注釋),這一跡象反映了以西結服喪角色的改變(參看撒母耳記12)。當城市最終陷落時,哀悼的時間就會結束。(BT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