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6 撒迦利亞書 9 & 10 (3.7.31)

Study 6 Zechariah 9 & 10 (3.7.31)

研經題目:

1. 開頭幾節(九1~8)是論舒利亞,腓尼基和非利士地被侵略的預言。這預言在亞歷山大帝東征的歷史上已應驗了。但先知的眼睛朝向誰呢?一方面,推羅雖然大有智慧,防禦堅固,而且財力雄厚,卻陷落了,而另一方面耶路撒冷卻蒙保全,這事怎樣解釋呢?比較 九15上及二5。

2. 九9~12是介紹錫安的王的一副寫照,在這幅寫照中,正如在舊約常有的情形,把他第一次和第二次降臨的事合並在一起。這裏怎樣論到:(a) 祂的性格;(b) 祂來的情形;

(c) 最後祂統管的範圍;和 (d) 祂帶來的利益?比較詩四十2~3;珥三16下;賽六十一7。

3. 其餘的部分(九13~十12)的主題是論上帝還要為祂的百姓以色列做什麼事。試把這裏的所應許的事一一列舉出來,並想想它們怎樣是那些在基督裏已成為我們的屬靈福氣的象徵。

注:

1. 九1~6。哈得拉和亞蘭(Aram。譯者按:中文聖經譯作「大馬色」)大概是舒利亞的城市;哈馬、推羅,和西頓是舒利亞的鄰國;壓實基倫,迦薩,以革倫,和亞實突(5~6節),是非利士的城市。

2. 九7。預言廢除獻祭給偶像的事,以及非利士的餘民會並入上帝的百姓之中。耶布斯人是耶路撒冷最初的居民。

3. 九8。亞歷山大侵略這些地方,並掃蕩沿海各國時,無人能抵擋他的軍隊,但卻禁止他攻打耶路撒冷。

4. 九13~17。是論以色列勝利的預言,那時敵人必像彈石被踐踏,以色列則像冠冕上的寶石被高舉。15節下是另一個象喻,表明以色列人像飲他們仇敵的血,飽滿得像獻祭所用的碗,或像壇的四角一樣,滿了血。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9:1~14:21 君王歸回。8:20-23和9:1-8記載了以色列的鄰邦,把本書的兩個部分(1~8章和9~14章)連接起來。本書的後半部分不再記載異象,也不再記敍赫赫有名的族群領袖約書亞和所羅巴伯。後面幾章由兩組神諭組成,都以“耶和華的默示”(9:1,12:1,另參瑪1:1)引出。上帝百姓的潔淨和領袖(常被稱為“牧人”)的忠誠這兩個主題密不可分,始終貫穿這些神諭。百姓和領袖身陷混亂:這次回轉歸向上帝遭到仇敵反對,破壞了社會和自然界的結構。最終,因為救恩出於上帝(12:7),令人歡樂的“君王歸回”(9:9),迎來上帝的心意得勝,以及上帝的百姓連同萬國的復興(14:9、16;參8:20-23)。

9:1~11:17 第一個神諭:領袖和百姓。耶路撒冷的鄰國受到審判,耶路撒冷就更加安全了(9:1-8),但只有拯救的君王來到,百姓才會絕對安全(9:9-17)。雖然這一直是百姓唯一的盼望,但仍然必須把他們從墮落的領袖手中解救出來(10:1-12),領袖自己也將受到審判(11:1-17)。

9:1-17 君王歸回。撒迦利亞告訴復興的猶大,目前的情形只是暫時的:上帝將審判那些壓迫祂百姓的人,應許的王要來到,治理以色列和列國。

9:1-8 神聖戰士來到默示,參12:1,瑪1:1。如1:12所述,問題是列國得享不配得的安逸,現在它們要承受上帝的審判。神諭從哈得拉(9:1)開始,這是敍利亞北部的一個地區,包含大馬士革和附近的哈馬(2節),然後沿著海岸向南,穿過推羅、西頓(2節),到達非利五城中的四城:亞實基倫、迦薩、以革倫(5節)和亞實突(6節)。儘管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整個地區卻要面對上帝的嚴厲審判,變為荒涼。然而,從這些淪亡的邦國中,餘剩的人(7節)將要興起歸向上帝,成為祂百姓的一分子(見8:22-23)。上帝將以這種方式,徹底消除將來所有可能威脅祂(9:8)和百姓安居樂業的勢力。百姓不必再像從前一樣,害怕暴虐的人(8節)從北方入侵。

9:8 因為我親眼看顧我的家,上帝看見祂的百姓受到殘酷的迫害,要起來拯救他們。這裏用“眼”把神諭的首尾連接起來,這個神諭的開頭也提到上帝的“眼目”(1節)。

9:9-11 王進入耶路撒冷。將要來到的君王會為祂的百姓和列國帶來和平。

9:9 錫安的民,見王下19:21注。與以色列的仇敵爭戰的高潮,是凱旋進入耶路撒冷。百姓聚集,歡呼頌讚他們的王。王被稱為“公義的”,就像詩72篇的理想治理者。他必定會為百姓帶來上帝的賜福,由此帶來“拯救”。祂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時,這工仍未最後完成。祂還是謙謙和和的(參申17:18-20),表示這位君王仍然順服萬王之王,祂來的時候騎著,這位帶來和平的君王,祂的坐騎不是標準的軍伍坐騎戰馬。耶穌榮耀地進入耶路撒冷,呼應了這個著名的預言,耶穌在那裏清楚表明祂就是彌賽亞。太21:5和約12:15直接引用了這節經文,但都有所省略。

9:10 靠著上帝,以色列不再需要戰車、戰馬、爭戰的弓等傳統兵器。正像詩72:8所展望的,未來的治理者將治理全地,從這海……到那海,從幼發拉底河到地極。因著祂的治理,全地將迎來和平

9:11 因著立約的血(9:11),就是使約生效的祭牲之血(見出24:8),他們的拯救來到了。這血見證上帝與祂的百姓通過莊嚴的聖約而結連在一起。因為上帝已經定意要把先前的福分,“加倍”賜給祂的百姓(9:12;參賽40:2),這盼望的結果是他們應當返回耶路撒冷,那是他們的“保障”(9:12,見2:6-7)。被擄而囚的人(《和修》“被囚的人”),指仍然居住在被擄之地的上帝的百姓,他們將蒙拯救脫離無水的坑(11節),即用作臨時囚室的乾井(見創37:24;耶38:6)。

9:12-17 王的仇敵被毀,王的百姓得贖。不只是被擄的百姓需要聆聽將來之王的消息,那些壓迫上帝百姓的人很快就要滅亡了。上帝沒有折斷仇敵拉開的弓,沒有挪開戰車,而是以祂的百姓為馬,對準壓迫他們的人(13節),上帝將使錫安的眾子成為“勇士的刀”(13節)。上帝將顯現為神聖戰士,吹角前進,射出致命的箭矢(14節),消滅仇敵,並將血倒出,就像在獻祭儀式中將血灑在祭壇上面一樣。上帝藉著毀滅仇敵來拯救祂的百姓,牧養祂的羊群(16節)。他們要“像冠冕上的寶石”(16節),作上帝所喜愛的產業。他們將不再饑渴,卻得以承受聖約的祝福,得著五穀和新酒(17節)。

9:13 壓迫錫安(或以色列)眾子的人,是希臘的眾子(13節)。上帝應許錫安將如勇士的刀,打敗希臘人。這句話應被視為預告式的預言,就像但8:21提到“希臘王”一樣。在主前520年至大約主前480年,撒迦利亞就寫下這話,但直到主前333年,希臘的統治者亞歷山大大帝才征服巴勒斯坦。後來直到馬加比時期(起義發生在主前166—主前160年,主前142年他們獲得完全獨立),猶太人才成功擺脫塞琉古王朝(接替亞歷山大並說希臘話的王)的統治。有些解經家認為這是後來添加的經文,但這種觀點並沒有聖經抄本的支持。主前490年,希臘人在馬拉松戰役中,打敗了大流士王率領入侵的波斯軍隊,但直到亞歷山大大帝時期,希臘才成為以色列的敵人,成為一股征服世界的力量。可見在撒迦利亞時期,以色列人就已經知道“希臘”(希伯來原文Yawan)。

9:15-16 踐踏彈石,可指在戰鬥中用投石器投擲的石頭,也可喻指仇敵。以色列的軍隊將不費吹灰之力踐踏他們,勇往直前征服仇敵。像冠冕上的寶石,這個對比凸顯出上帝百姓的尊貴。

10:1-12 牧人和羊群。在這段經文中,撒迦利亞將猶大領袖比喻為“牧人”,當前的領袖既不忠又貪婪,上帝必然要將百姓從他們手中拯救出來。

10:1-5 審判猶大的牧人。當前帶領猶大的領袖使猶大走偏,他們必然要被取代。

10:1 既然上帝已經應許供給祂的百姓五穀和新酒(9:17),百姓就當憑信心仰望上帝賜下“雨”水。以色列的農業必須仰賴雨水才有收成,尤其是春雨。巴力等異教神明據稱能發閃電(《和修》“雷電”)掌管降雨,因此以色列人是否對上帝忠心,一個關鍵的試驗就是他們向誰求雨。

10:2 領袖曾經求助於家神(《和修》“家中神像”),類似拉結從拉班那裏偷走的神像(創31:34),也曾求問異教的蔔士。然而,這些都只是白白地(《和修》徒然)安慰人,百姓長期沒有領袖,像羊沒有牧人一樣。

10:3 上帝的怒氣向祂百姓的公山羊(《和修》“為首的”)發作,這裏將領袖比喻為牧人和“公山羊”(參耶50:8),描繪出他們濫用權力的景象(見結34章)。因此,上帝要將他們除去,為羊群賜下新的牧人。

10:4 流離失所的群羊,將要成為威風凜凜的駿馬;而上帝所賜的新領袖,則被喻為房角石(是房屋建造的根基;見賽28:16)、釘子(《和修》“橛子”,喻指堅固穩定;見賽22:20-23)和爭戰的弓(代表軍事力量;見9:10)。這些比喻都與王室有關,重新調整領導層影響下層的看守官員(掌權的;參9:8,那裏指壓迫以色列的人),因為上帝與他們同在,這些新的領袖將戰勝所有仇敵。

10:6-12 羊群復興。上帝看顧猶大和以法蓮的餘民,在被擄結束之後,復興他們作祂的百姓。

10:6 這次得到復興的不只是猶大百姓,還包括約瑟家,即主前722年被亞述擄到異邦的北國百姓。上帝為祂百姓的緣故介入其中,使他們得力量、蒙拯救。他們雖然一度像羊沒有牧人一樣被上帝棄絕,如今上帝卻要憐恤他們,完成祂把猶大從被擄之地帶回時所開始的復興工作。這些百姓在被擄時呼求上帝,上帝必應允他們,領他們歸回,使所有百姓都恢復力量和喜樂。

10:7 以法蓮是最重要的支派之一,它在以色列的地理位置居中,在這裏代表整個北國(參何4:17注)。

10:8-12 牧人會向羊群發噝聲;同樣,上帝也要向祂百姓發噝聲(《和修》“呼叫”;8節),之前祂把他們分散到列國中,現在要把他們帶回來。上帝曾用這個信號招聚埃及亞述(10節)來懲罰以色列(見賽5:26,7:18),現在這個信號卻成為復興的信號。另外,上帝還將招聚祂的百姓脫離他們較近的仇敵亞述,結束他們的被擄。埃及和亞述在地理位置上相對,埃及是以色列的南方軍事威脅,亞述則是北方的軍事威脅。這兩大宿敵都將被上帝擊倒,上帝要復興祂的百姓歸屬自己,領他們進入著名的富饒之地基列黎巴嫩(10節)。這裏發生第二次“出埃及”的情況,上帝將經過苦海(10:11)並擊打海浪,這兩者代表所有列陣攻擊上帝百姓的混沌勢力。

10:8-12 這段經文呼應了摩西在申命記30:1-10中的預言。上帝將從列國“聚集”(第8節)祂的子民,這被描述為一次新的出埃及。上帝將“救贖他們”(第8節;參看申命記7:8),他們的人數“要如從前加增一樣”(第8節;參見申30:5;耶23:3;結36:11)。上帝將他們分散(或像種子一樣“播散”)在被擄之地,他們的人數要在那里加增(有“兒女”,第9節)。在被擄當中,上帝的子民“要記念”祂(第9節;參見申30:2),上帝要把他們從埃及和亞述領回來,這些是上帝子民傳統的敵人,也是以法蓮人被擄去的國家。基列,在約旦河東地區;摩西第一次從埃及接近應許之地的領土(申3:10、12-13、15)。黎巴嫩。應許之地的最北端,被擄到亞述的人將從那裏返回。百姓將遍滿這些土地,這些土地在歷史上是相對空曠的。出埃及的意象仍在繼續,他們將“經過苦海”(第11節)——這次是經過“尼羅河”(第11節)而不是紅海。上帝應許要使驕傲和強大的國家屈服(參見申30:7),並“堅固”(第12節)祂的子民。(BTSB)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