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7 Zechariah 11 (3.8.1)
研經題目:
本章的主要教訓雖然是明顯的,但其中許多細節卻是隱晦的。它的主題是恩典和懲罰。它以一個橫掃大地的懲罰,並使大地荒涼的異象開始(1~3節)。上帝向先知表明,若沒有邪惡的更進一步的興起(比較十2~3上),上一章的那些應許便不會實現,在4~17節中,命先知首先充當一個好牧人,及至他被棄絕、被輕視時,又命他充當一個愚昧牧人,在這個牧人手下,群羊就會受許多愁苦。這一段經文是基督降世的一個生動的預表(12~13節;比較太廿六14~15;廿七9~10)。
1. 7節。好牧人的「兩根杖」(比較詩廿三4的「竿」與「杖」)被稱為「恩典」(譯者按:中文聖經譯作「榮美」)和「聯合」(譯者按:中文聖經譯作「聯索」),表明祂在恩典中來臨,把羊群聯合一群。這幅基督的寫照深刻到什麼程度?比較 約一14;十七20~22。
2. 那些故意拒絕好牧人的人的命運怎樣?比較太廿三37~38;帖後二8。
主:
1. 7、11節。「被賣的羊」(Taffickers in the sheep):「美國譯本」作「困苦的羊」(poor of the flock)。譯者按:中文聖經作「最困苦的羊」及「困苦羊」)比較切合上下文。
2. 12節。「三十塊錢」:是一個受傷的奴隸的代價(出廿一32)。比較太廿六15;廿七9。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1:1-17 眾牧人和那一位牧人。撒迦利亞的講述重點從羊群回到牧人。1-3節的寓言講述即將臨到的毀滅,但是毀滅什麼?毀滅誰?以及這段難解經文的其他一些細節解經家眾說紛紜。這裏描述的地區可能是最重要的參照,就像前文的埃及和亞述(參結31:3)。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比喻預示隨著猶大牧人跌倒而來的毀滅(11:3)。另一種觀點是,比喻描述眾牧人本身的滅亡,這在11章的注釋中有論述。在這段經文的開頭,牧人是複數形式,在4-17節則變為單數。這位牧人曾經奉差遣(4-7節),照顧過羊群一段較短的時間,然後棄絕羊群(8-14節)。他的裝備有兩根杖,一根象徵與萬民所立的約(10節),另一根象徵與猶大和以色列(14節)所立的約,兩根杖先後折斷。15-17節再次委派(再,希伯來原文‘od)一位愚味牧人,羊群因牧人的疏忽而毀滅,他自己也因此被定罪。這些含蓄的、象徵性的語言不容易解釋。指派牧人所做的事是標記性的舉動,還是寓言性的指示,自身就在傳達上帝的信息?誰是那一位領受指示的牧人?就是撒迦利亞?還是15-16節展望的另外一個人?是否有可能,或者應該找出第8節所述的那三個被除滅的牧人?下文的解經儘管有一個條理,但這些問題仍然需要謹慎處理。另外,這些問題還有助於揭示經文蘊藏的一些基本真理:百姓的興衰在上帝的手中,上帝向祂的百姓啟示祂的旨意;上帝的使者有責任遵照上帝的話語行事。
11:1-3 審判猶大的牧人。在10:3,上帝審判的對象是以色列牧人的榮華,這些榮華將要衰落。撒迦利亞用三幅園藝畫面描繪這榮華:(1) 高大的香柏樹,黎巴嫩以這種樹聞名(11:1);(2) 巨大的巴珊的橡樹(2節),巴珊是約旦河東一個土地肥沃的地區;(3) 茂盛的約旦河旁的叢林(3節)。這些樹木榮美茂盛,卻會被火吞滅、被砍倒,或者由於猛獅的盤踞而無法被採伐使用;同樣,在上帝拯救祂百姓之時,以色列的牧人也將喪失一切榮華。
11:1-3 君王往往被描繪成高大的樹木(例如,王下14:9;但4:10-27)。在這首嘲諷之歌中,外邦君王——“香柏樹”(第1節)、“松樹”(第2節)、“橡樹”(第2節)——被伐倒,被火吞噬,這樣上帝的子民就可以返回那地,如同第10章所描繪的。“黎巴嫩”(第1節,10:10)和“巴珊”(第2節)是驕傲的縮影(例如,賽2:12-13),這裏他們的君王是上帝忿怒的對象。把這些比喻混合起來,外邦的“牧人”(第3節)就像“獅子”(第3節),蹂躪並捕食上帝的子民(參見耶25:36)。他們將“哀號”和“咆哮”(第3節),因為上帝拯救並帶走了他們的資源,即上帝的子民。(BTSB)
11:1~3 這幾節經文描繪強大國家的毀滅,這些國家高抬自己,抵擋神。高大的橡樹、茂密的樹林、牧人與劫掠的獅子等隱喻,是形容列國(例:香柏樹=黎巴嫩;參士9:15;王上5:6;詩29:5)和它們的領袖。當神招聚的百姓歸回故土後,就會審判列強。(新譯本聖經研讀版)
11:4-17 一個標記性舉動(sign act):牧人拯救羊群,反被棄絕。撒迦利亞親自擔當牧人的角色,羊群卻憎惡他,於是他離開羊群,把羊群交給無用的牧人。
11:4-17 兩個牧人。上帝告訴撒迦利亞要採取兩個標記性的舉動(sign-actions),代表兩種非常不同的牧人(第4-14節;第15-17節)。這些舉動解釋了為什麼外邦牧人目前統治和壓迫上帝的子民(參見第3節)。(BTSB)
11:4-6 第一個標記性的舉動是回顧,撒迦利亞描繪了導致被擄巴比倫的原因。他是透過扮演代表上帝的“牧人”的角色。群羊,指以色列民(參看耶12:3)。將宰的,指被擄的經歷,因“那些買了牠們的”(第5節;見《新譯本》),即領袖,失敗了(參看10:2)。領袖們沒有餵養和保護羊群,反而利用羊群為自己謀利,買賣羊群,然後嘲笑上帝,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因我富足了!”(第5節;《和修》),參耶23:1-2;結34。上帝的耐心終於耗盡;祂將“不再憐憫”(第6節),而是將他們交給敵人。第6節的審判隨著主前586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入侵而到來。(BTSB)
11:4~17 神百姓的牧人。這一段經文頗難理解,因而出現許多不同的解釋。經文的主要意思可以概括如下:第一,有人被呼召擔任以色列忠心王裔牧人的角色。他帶著兩根杖,代表「恩寵」與「聯合」,是給被擄之民的禮物。這個比喻可能是指大衛的子孫所羅巴伯,哈該與撒迦利亞稱復興的祝福是從他開始的(4.6~10;該2:4、21、23);第二,以色列棄絕這位忠心的牧人,對待他如同卑賤的奴隸(8節)。結果,他撤回神的恩惠以及神百姓的聯合。這可能是指歸回的人不能忠心跟從所羅巴伯的帶領,堅持重建的計畫(見「歷代志上導論」);第三,注意力轉移到一個愚昧且無用的牧人身上,他並不關心以色列的百姓。他取代了百姓所棄絕的牧人,神宣告這牧人有禍了,因為這王終必滅亡。這裡說的或許是壓迫神百姓的外族領袖,或許是所羅巴伯之後的以色列領袖,可能是指那些在馬加比戰爭以後,短暫的獨立期間治理以色列的領袖(見9:9~10註)。毀滅將於稍後臨到這些人身上(17節)。(新譯本聖經研讀版)
11:4 上帝吩咐撒迦利亞做一個預告式的標記性舉動,因為羊群的主人和牧人都不顧惜羊群,只把羊群當作賺錢的工具,所以撒迦利亞要牧養這將宰的羊群。這代表上帝過去對百姓的態度,祂不再憐恤他們,而是丟棄他們,任由他們受波斯君主(他們的“王”)和同胞(他們的“鄰舍”,6節)的虐待。
11:7-9 把這點演繹出來,撒迦利亞拿起兩根牧羊杖。第10和14節解釋了“榮美”和“聯索”的名稱。(BTSB)
11:7 隨著標記性舉動的展開,上帝不施憐恤的原因漸漸清楚了。撒迦利亞用榮美(《和修》“恩惠”)和聯索(《和修》“聯合”)兩根杖照看他的羊群,象徵他對羊群心懷善意。
11:8 撒迦利亞很快趕逐其他三個牧人,成為這羊群的牧人,象徵不合格的領袖被徹底肅清。然而,他與羊群之間沒有建立一種積極的關係,反而厭煩他們,他們也憎嫌他。關於這三個牧人的具體身份,解經家有多種解釋,可能指當時的讀者熟知的一些領袖(“三個牧人”),或泛指已被上帝棄絕的領袖。
11:9 撒迦利亞辭去牧養之職,任由羊群彼此相食。
11:10 撒迦利亞折斷他的杖榮美(《和修》“恩惠”),廢棄他與以色列周邊列國的約,把羊群交給他們捕食。
11:12-13 撒迦利亞得到三十塊錢(12節),這點可憐的工錢相當於一個奴隸的價錢,他拒絕收下,把錢丟給窯戶(13節)。這個窯戶是在耶和華的殿中工作的(13節),表明上帝也棄絕了聖殿內的各項活動。
11:14 這時,撒迦利亞折斷第二根杖聯索(《和修》“聯合”),破壞北國與南國,即猶大與以色列之間的聯合。
11:17 撒迦利亞把羊群丟給無用的牧人,他們不但沒有照看羊群,還自私地壓榨它們。這個標記性舉動與結34和37章呈現的畫面截然不同,那裏上帝應許作以色列的牧人,審判當時的壞牧人,並會賜下一位好牧人,即新的大衛,帶領祂的百姓重新合一。然而,因為百姓不肯聽從上帝賜下的牧人,所以上帝宣告要把羊群交給假牧人,回到導致他們被擄的光景中去。有些新約作者把羊群拒絕牧人和一點可憐的工錢,視為與拒絕和背叛耶穌有關聯(太27:3-10;10:25-27)。然而,上帝的百姓被交給無用的牧人並非結局。最終,上帝將審判無用的牧人,擊打他的膀臂和右眼,這些都是打仗和轄管羊群的關鍵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