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2 歷代志上 10 & 11 (3.8.15)

Study 2 1 Chronicles 10 & 11 (3.8.15)

研經題目:

1. 第十章是一個令人難過的失敗故事。掃羅的失敗歸因於什麼呢?我們自己的生活能逃離導致掃羅敗亡的這種罪惡嗎?比較賽八19、20。

2. 第十一章對跟隨大衛的人的勇武與忠誠記述了哪些實例?從這個故事對真正相交,愛心,和基督徒的事奉的性質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呢?比較徒廿22~24。

注:

十一8。「米羅」:大概是城中一個古時之城堡的名稱。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0:1~代下9:31 大衛和所羅門的聯合王國。《歷代志》的第二個主要部分,敍述大衛和所羅門對全體以色列百姓和以色列領土的統治,橫跨《歷代志》上下兩卷的分界線。作者將這兩位君王的統治作為一個整體來記敍,是因為大衛為所羅門將要完成的工作做了至關重要的準備。大衛是本書11章至結尾的主要人物和中心。關於大衛的統治以及對王國的貢獻,有四項成就特別突出:(1) 他攻克耶路撒冷並把約櫃運到那裏,預示所羅門將要建造聖殿(11、15章);(2) 他保證了國家的和平,使所羅門能夠順利完成建殿工作(18~20章);(3) 他為所羅門提供建殿的計劃和財富(22、28~29章);(4) 他為未來的聖殿和所羅門將繼承的王國配備人員(23~27章)。另外,這兩位君王還在建立大衛家的永久王朝上緊密相連,因為在這個王朝中,聖殿和王權都證實了上帝與大衛所立的永約(17:11-14)。10~12章講述大衛王權的建立,分為兩個情節:(1) 掃羅的死和他的王朝終結(10:1-14);(2) 以色列的統治權轉到大衛手中(11:1~12:40)。作者講述這些事件的方式與《撒母耳記》很不相同。他假定讀者熟悉較早期的敍事,省略了大部分次要的情節和細節,以突出中心主題:大衛作王使以色列與上帝的關係開始發生永久性的改變。簡言之,上帝藉著大衛的統治親自在以色列執掌王權,大衛是先知預言要興起拯救百姓的君王。

10:1~12:40 大衛興起統治以色列。掃羅死後,大衛興起作王,統治全以色列。作者著重記載以色列歡呼擁戴大衛為王時的合一,基本上省略了大衛與掃羅和伊施波設之間的衝突;《撒母耳記下》記載了這些衝突。

10:1-12 主要取材於撒上31:1-13。對作者來說,掃羅統治的意義只在於它的失敗。掃羅的統治結束時,以色列落入非利士人(10:7)之手,遭受苦難,而掃羅最初被興起,正是作為解救百姓脫離非利士人的軍事領袖(撒上9:16)。掃羅和他三個兒子的死也標誌著他王室的終結(10:6):他沒有子孫(見8:33-40)接續他作王統治以色列。大袞廟(10:10),掃羅死後所受的羞辱,與撒上5:1-4記載約櫃勝過大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10:1-14 掃羅的衰落和大衛的崛起。歷代志記述的關注點轉移到對大衛和所羅門身上,這反映在對掃羅的記述是從他統治的末期開始的。掃羅的統治顯示出背約的高昂代價,而背約被描述為不遵守主的話語(13節)。(BTSB)

10:5 掃羅就自己伏在刀上死了,關於掃羅沒有自殺,而是被一個亞瑪力人殺死的說法,見撒下1:6-10注。

10:6 他的全家都一同死亡,見撒上31:6注。

10:11-12 在掃羅統治的初期,他曾救了基列雅比人(撒上1章)那座城邑的居民沒有忘記這件事,因此妥善地安葬了掃羅和他的兒子。然而,大衛後來將他們的屍骨重新安葬在 “便雅憫的洗拉,在掃羅父親基士的墳墓裏”(撒下21:14)。

(地圖)掃羅死在基利波山上

約主前1010年

非利士軍隊從亞弗出發,到書念安營,準備攻打在耶斯列附近安營的以色列人。掃羅看見非利士大軍就害怕起來,趁著夜色潛入隱多,找一個交鬼的婦人,把已故的撒母耳招上來詢問。非利士人在第二天早晨發動進攻,以色列人退到基利波山的山坡上,掃羅和三個兒子被殺。非利士人將他們父子四人的屍體掛在伯珊的大袞廟裏示眾,以嘲諷以色列人。後來,基列雅比的勇士連夜搶回掃羅父子的屍體。

10:13-14 耶和華使他被殺,這是作者從信仰的角度來解釋掃羅的死因,掃羅因為不忠(《和修》;希伯來原文ma’al;見2:7,5:25,9:1)於上帝、干犯上帝而死,特別是他沒有遵守耶和華的命(見撒上13:13),不求問上帝而求問隱多的交鬼婦人(撒上28章)。這裏的沒有問上帝,並非表示掃羅沒有尋求先知的預言(掃羅曾尋求先知的預言,見撒上28:6),而是表示掃羅的基本屬靈狀況有缺陷(見28:9)。所以耶和華……把國歸於……大衛(10:14),這是本章的重點。在以色列國的歷史上,第二個來自上帝的決定性轉折點出現在代下10:15,那時羅波安 “不肯依從百姓”。

11:1~12:40 作者按照 “以色列眾人”(11:1、4、10,12:38)逐漸承認大衛、大衛權力增大、獲得百姓廣泛支持的順序,記敍大衛登上王位。作者將這段經文編排成首尾呼應結構,以大衛在希伯崙被膏抹作王作為開始和結束(11:1-3,12:38-40),並用大衛在興起掌權和實際統治期間的豐富材料來闡明這個主題。

11:1-9 歷代志史家從掃羅的死直接跳轉到大衛受膏為全以色列的王,並攻佔耶路撒冷(比較撒下5:1-10)。歷代志上下省略了大衛統治猶大和伊施波設在以色列作王的時期(撒下2:1~4:12)。這很有可能是因為歷代志史家想要為他從被擄歸來的讀者強調國家的統一(代下15:9-15,30:1-12)。(BTSB)

11:1-3 取材於撒下5:1-3(見撒下5:1-5注),作者在這裏省略了大衛與伊施波設的戰爭,以及大衛在希伯崙作猶大王的七年(撒下2:1~4:12,5:4-5;對比代上3:4,29:27)。以色列眾人都承認大衛為王,並且照耶和華藉撒母耳所說的話膏立大衛為王(見撒上13:14,15:28)。

11:1 你的骨肉,儘管猶大與以色列其他支派之間有明顯的分歧,但他們仍然視對方為親人(在撒下2:26-27,他們也類似地稱對方為 “弟兄”)。

11:4-9 取材於撒下5:6-10。作者記敍大衛即位後的第一個行動,就是大衛和以色列眾人(參撒下5:6  “大衛和跟隨他的人”)攻取了耶路撒冷(見撒下5:6注),耶路撒冷成為大衛的都城和保障(《和修》“堡壘”),並為眾支派提供了一個民族團結的核心。作者考慮到自己所在的被擄歸回群體,指出耶路撒冷並非只歸猶大支派所有,而是從起初就屬於 “以色列眾人”。

11:8 米羅(原文直譯:土墩),見撒下5:9注。

11:9 因為萬軍之耶和華與他同在,《撒母耳記上》也有類似的主題:大衛獲得成功不是由於他自己的能力,而是出於上帝的恩惠和同在。

11:10-47 取材於撒下23:8-39,並增加了其他資料(11:41b-47)。對於大衛勇士的詳細描寫,表明大衛在統治初期和末期都得到廣泛的支持。這種支持不僅出於人,也是上帝賜給他的(10節)。

11:10-47 這份大衛的大能者名單與撒母耳記下23:8-39中類似的報告一致,但有一些拼寫上的變化和補充(代上11:42-47)。這份名單放在大衛統治的開始,而不是像撒母耳記下那樣放在結束,證明了大衛的王權(見第10節)。(BTSB)

11:12-13 出於某種原因,這裏沒有包含撒下23:9-11有關沙瑪的材料。作者可能故意省略那些材料,如果是這樣,那麼11:14中的 “以色列人”(原文直譯:他們)表明,在巴斯達閔(《撒母耳記下》未提到這個地點)的這場戰役中,有其他人(可能包括大衛)與以利亞撒並肩作戰。然而有些解經家認為,11:13沒有使用撒下23:9b-11a中的材料,是因為後來一位抄經者的疏忽,遺漏了。

11:15-19 這三個勇士的身份不詳。

11:18將水奠在耶和華面前,大衛澆水作為供物獻給上帝,並且向他忠誠的部下表示敬意,他們為他甘冒生命危險;見撒下23:16-17注。

11:25-47 作者在三十個勇士的原始名單上(26-41a節與撒下23:24-39相同),又補充了一份取自其他來源的材料(11:41b-47;見撒下23:8-39注)。與這些名字相關的已知地點,全都位於約旦河東(11:42、44、46),表明這份名單取材於被擄之前的材料。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