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21 2 Chronicles 36 (3.10.14)

研經題目:
1. 除了政治上發生的巨變之外,在這一章中最突出而又使其他都黯然失色的大事是什麼?
2. 在本章的指控中,最著重哪一種罪(12~16)?你會怎樣描述猶大國覆亡的原因?比較七19~22。
3. 西底家特別在哪些事情上失敗了呢?
4. 本章關於上帝的本性有什麼啟示?
注:
本章諸王和大事的摘要。(a) 約哈斯作王三個月(1~3節)。(b) 約雅敬(以利雅靜)作王11年(4、5節)。他是埃及所立的諸侯,直至巴比倫人(或迦勒底人,17節,)在迦基米施之戰擊敗他們(主前605年)並成為最有勢力的強國。巴比倫人的第一次入侵就發生在這個朝代(6、7節)。(c) 約雅斤作王三個月,直到第二次入侵(10節)而結束了他那個朝代;有一萬居領袖地位的國民都被擄去。(d) 西底家作王11年(10、11節)。他是巴比倫所立的諸侯,他的背叛突然引起第三次入侵、蹂躪,及主前586年的被擄(17、18節)。
接下來,請讀以斯帖記。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36:1-21 最後四王。見王下23:31~25:21。作者對猶大國最後四位君王的記敍簡略,在這段期間,整個國家急速走向自瑪拿西作王以來就已不可逆轉的結局。隨著約西亞的死,聖約迅即被王和百姓拋棄。作者把最後四王的事蹟當作一組資料來記述:他省略了所有太后的名字,也沒有提到(按理應該提到)四王的死,以致他們的執政時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這些王的共同命運是被擄,百姓也一樣。另一個共同主題是聖殿的器皿(36:7、10、18;見代上28:11-19注)。與王一樣(36:5、9、11-12),舉國上下都在肆無忌憚地犯罪(14節),最終導致王國覆滅。然而,從積極的角度看,被擄是猶大國淨化的時期。本書結束的時候,上帝出人意料地藉著一位異教君王,頒佈出於上帝恩典的新法令(22-23節)。
36:1-4 約西亞死後,法老尼哥二世控制著猶大國。那些立約哈斯為王的“國民”(見23:13,26:1,33:25),可能期望他接替約西亞反抗埃及。尼哥先發制人,廢黜約哈斯,另立以利雅敬,同時給他改名為約雅敬,表明自己的權力在他之上。尼哥罰猶大國那些曾經支持約哈斯的人交稅(王下23:35)。主前約600年的亞拉得陶片銘文(編號188),雖然殘缺不全,但仍能看出那是一位剛剛登基的君王所寫的信件。這位王顯然正在警告亞拉得的軍隊將領,他可能會和埃及軍隊交鋒。當時,亞拉得城守衛著猶大國的南部邊境。發掘人員確定寫這封信的王就是約哈斯,他在主前609年統治了猶大國三個月(參王下23:31-35注)。
36:5-8 約雅敬執政期間(主前609—主前598年),猶大百姓又去拜偶像(耶25:1-7),而且約雅敬還迫害先知(耶26:20-24,36:20-31)。尼布甲尼撒在迦基米施擊敗尼哥之後(主前605年),圍攻耶路撒冷(王下24:1),並將城中一些居民和聖殿中一些器皿擄掠到巴比倫(36:7;但11:2)。可能就在這次事件中,尼布甲尼撒用銅鏈鎖著他……帶到巴比倫去,使約雅敬成為他的封臣。後來約雅敬反抗巴比倫人。主前598年,約雅敬剛去世,尼布甲尼撒就再次圍攻耶路撒冷。
36:9-10 約雅斤只在圍城期間執政,後來被擄到巴比倫。叔叔,希伯來原文是“兄弟”(見《和修》注),意指“親屬”。西底家是約雅斤的叔父。
36:11-16 西底家的統治(主前597—主前586年)最終導致叛變,耶路撒冷因此被圍困將近兩年,耶路撒冷城和殿被毀,城中重要的居民被擄(見耶52:28-30,以及有關耶路撒冷末後日子的附加資料)。作者視西底家的統治為不順服上帝的極點,君王上樑不正,百姓也大大犯罪(希伯來原文ma’al:見代上2:3-8注)。他們嘻笑(《和修》“嘲笑”)和拒絕先知(見耶25:4),意味著他們拒絕悔改,此他們已經無法可救(直譯:“無法醫治”;見7:14),必須面對上帝的忿怒(見34:25;王下24:18~25:7注)。
36:17-21 在耶路撒冷俄斐勒山的考古發掘,發現了一些猶太人的住房建築物,可以追溯到主前586年尼布甲尼撒摧毀耶路撒冷前夕。其中有一幢有四個房間的房屋,建在一塊有石階的巨石上。在房屋內發現刻有人名“亞希爾”的銘文,故被稱為“亞希爾之家”,另見王下25:9-10注。
(地圖)被擄到巴比倫
主前597、主前586、主前582年
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執政期間,先後三次將猶大人擄到巴比倫(另見耶52:28-30)。當約雅斤在位時,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主前597年),掠走聖殿和王宮裏的大量財寶,猶大人第一次被擒。主前586年耶路撒冷陷落,城牆被夷平,聖殿被徹底摧毀,猶大人第二次被擄。大約主前582年,尼布甲尼撒王重新控制巴勒斯坦的大部分地區,猶大人第三次被擄(見耶52:28-30注)。
36:19-21 迦勒底人焚燒上帝的殿,見王下25:8-12注,25:9-10注。被擄的人為他們的罪付出代價期間,土地荒涼,這是一個背約的詛咒(利26:34-35、43),但同時也是一個讓土地休養生息的機會,準備迎接一群已經潔淨的百姓歸回(見利26:44-45)。七十年,見耶25:11,29:10。
36:22-23 重建。取材於拉1:1-33。上帝主動施恩,以色列的歷史因此得以延續下去。為祂建造殿宇,居魯士的話使人想起大衛曾囑咐所羅門建造聖殿(代上22:5、17-18),以及上帝曾應許賜國位予大衛(代上17:12,22:9;代下6:9-10)。可以上去,百姓歸回了,聖殿重修了;這是勸勉那些住在耶路撒冷的百姓(代上9:2-34),當以順服的信心和敬拜來回應大衛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