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CLESIASTES Study 1~7
傳道書 共7課
引言
這卷書藉著所羅門的口說出來,但無論怎樣都不是建立在他的權威上。在前頭的一部分,作者以一個銳利之觀察者的身分根據所見來描述人生,駁斥那些無論在勞心,或積聚財富、或逸樂、或甚至在道德理想造詣上,自認為可找到人生滿意目標之人的論調,因為死終結了一切,而且死臨到眾人,並沒有分別。
人不能藉著尋求便可參透上帝深奧的作為(三11),而必須向祂至高無上的權威下拜(三14)。無論外表的情形怎樣,上帝必按公義審判,縱令審判可能遲延很久才來到(八12、13)。
「在日光之下」這句一再出現的片語,可視為作者在開頭幾章所用來指那全屬俗世的觀點,與「人所見的世界」一語大致相同。把傳道書所明示,我們基督徒在基督裏的榮耀的嗣業作一對比,是有裨益的。
這卷書是一部屬靈朝聖的記錄,至第十二章而達到了它的最高點(把十二13、14與羅二16作一比較)。在傳道書中,也許比舊約其他任何一卷書更要謹記在心的是作者的觀點,而特別是他以人死後受審判,便一無所見的這一事實。他的注意力集中於今生,因為「我們的救主基督耶穌,就是那藉著福音把死廢去,將生命和不朽彰顯出來的」(提後一10直譯)尚未出現。
綱要
一1 這卷書的名稱。
一2~11 永無止境的人世單調生活。
一12~二26 傳道者的經驗——智慧,逸樂,勞碌都一樣無法令他滿足。「人莫強如吃喝,且在勞碌中享福」(二24)。
三~六 進一步闡釋人勞碌的虛空。人的生命不能越出上帝的控制,而終止於死亡。各種忠告。財富不能使人滿足。
七1~十一8 人應過的一種生活。智慧勝於愚昧。敬畏上帝必獲報償。上帝的作為不能參透。各種忠告。
十一9~十二14 少壯消逝;老死臨近。最後的結論是:當敬畏上帝,謹守祂的誡命。
□Study 1 Ecclesiastes 1 & 2 (3.10.22)

研經題目:
1. 一1~11從哪幾方面顯示生活的單調呢?為什麼這種悲觀論調不應為基督徒所有呢?
2. 作者怎樣發現無論追求智慧(一12~18)或享樂(一1~11)都不能滿足人的心呢?
3. 雖然智慧勝於愚昧(二13,14上),但有哪三種事實甚至把智慧令人滿足的力量都剝奪了呢?(二14下、17、18、23、24~26)?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1-3 序言和主題。說話人首先自我介紹,說明他的主題。
1:1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見“導論作者、書名和寫作時間”。
1:2 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虛空”是極為重要的主題詞(希伯來原文hebel,字面意為“煙霧”,喻意“虛空”),在本書中反復出現。一開始,傳道者對它並未加以解釋,但隨著內容的展開,這個詞的意思越來越清楚(有關詞義的進一步討論,見“導論:關鍵主題”)。
1:3 有什麼益處呢?傳道者發現“凡事都是虛空”(1:2),因而反復提出這個問題(3:9,5:15,參2:11,6:11,10:11)。如果人生通常都是毫無意義的,其中的樂趣和成就又只是“曇花一現”,那麼人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這裏的日光之下,並非帶有世俗的含義(傳道者經常在提到上帝的引用這短語,因此就排除了這種意思),而是指目前處在墮落光景下的世界和人類,和《新約》中的“這世代”或“現今的世代”意思很接近。
1:4~2:26 第一類“虛空”。傳道者繼續舉例證明他的論點,即凡事都是“虛空”。
1:4-11 自然界的“虛空”。自然界的季節和循環無休止地重複,並沒有造出任何“新”的東西(9節),因此顯得沒有方向和目的。
1:11 已過的世代,無人記念;將來的世代……也不記念,這裏的“世代”希伯來原文也可譯作:人(見利26:45;申19:14;傳4:16)。隨著世代更換(1:4),只有極少數的人可以在世界歷史的進程中留下舉足輕重的影響,大部分人都是默默無聞地出生,又默默無聞地死去。這看似無休止的世代進程,和自然界的循環往復一樣,也顯得沒有意義。
1:12-18 智慧和知識的“虛空”。傳道者說明他最核心的探索(就是想要明白現實的一切),並概述所得的結果。
1:12 我傳道者……作過以色列的王,見“導論:作者、書名和寫作時間”。
1:13 傳道者發現,在這個世界上,上帝叫世人經受極重的勞苦,意即愁煩或重擔。在希伯來原文中,4:8和5:14(“禍患”)也使用了這個短語,指那些生活在天下(與“日光之下”的意思一樣;參1:14)的人所經受的重擔和磨難。因為世人無法參透的某種原因,上帝命定人要在現今的墮落世界中經歷痛苦。
1:14 傳道者繼續他在13節開始做的事,考察日光之下的萬事。然而,他不能完全明白,因此得出結論:凡事都是虛空(見1:2注),都是捕風。“捕風”和“虛空”幾乎總是一起出現(見2:11、17、26,4:4,6:9)。
1:15 彎曲的,這裏應當理解為“不能明白的”,並非指道德上的“敗壞”或“邪惡”。在墮落的世界中,人生經常會出現一些不能明白的事情,因為上帝沒有把全部答案都告訴世人。
1:16 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如果曾經有人擁有智慧,明白生命的意義,那麼這人便是傳道者本人。
1:16 得了大智慧。參王上3:12,4:29-34。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如果 “在我以前”是指時間,那麼這裏指的不是所羅門,因為在以色列君王裏只有大衛在所羅門之前統治過耶路撒冷。然而,它可以指在大衛立耶路撒冷為首都之前統治耶路撒冷的君王。如果“在我以前”是空間上的指代,而不是時間上的指代,那麼它可以指傳道者周圍的人。(BTSB)
1:17 傳道者不僅尋求察明智慧,還想要明白狂妄和愚昧(另見2:3、12,7:25)。這不是說,他確實認為後者也是一種達到智慧的途徑(參2:13-14,9:3,10:1、13),而是他想要藉著同時察明智慧的對立面(愚昧),來進一步明白智慧;參上帝知道“善惡”(創3:22,另見創2:9、17)。
1:18 智慧是喜憂參半的祝福:在這個被罪玷污的世界,得智慧就是對人生的各種悲劇看得更加清楚。
1:18 愁煩,指苦惱或挫折。憂傷,指痛苦。有句著名的格言說到:“無知就是福”。傳道者說的也有同樣的意思:學習可以消除無知以及隨之而來的幸福感。(RHSB)
1:18 這句諺語認為,對“智慧”的追求會帶來憂傷和痛苦。箴1:1-7則指出,智慧來自“敬畏耶和華”(箴1:7)。(BTSB)
2:1-11 享樂、財富和成就都是“虛空”。傳道者轉去考察一些非“知識層面”的追求的意義。
2:1-2 喜樂的希伯來原文(simkhah)可指“喜樂”,也可指“歡笑”,第2節的嬉笑表明傳道者在第1節指的是“歡笑”(參7:4,那裏的“快樂”原文直譯是“歡笑”,譯自相關的希伯來文名詞simkhah)。既然墮落世界的現實是悲哀的,那麼漫不經心的生活態度就是愚蠢的。
2:3 我心卻仍以智慧引導我,傳道者沒有放縱飲酒,免得失去慎思明辨的能力。關於他試圖持住愚昧(《和修》“抓住愚昧”),見1:17注。
2:10-11 傳道者終於失望地意識到(11節),他在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沒有永恆的益處。然而,他確實因為工作而獲得他的份(《和修》“報償”,10節),就是工作本身給他帶來的快樂。
2:12-17 繼續論述智慧是“虛空”。傳道者雖然知道智慧勝過愚昧,但他發現實踐智慧也是“虛空”。
2:12 傳道者作王,超越其他所有的人(1:16,2:7、9),所以任何在王以後而來的人,最多只是重複早先所行的。他可以確定,即使自己這樣出色的治理也是“虛空”(1-11節),於是再去查究智慧的價值(參1:12-18)。關於狂妄和愚昧,見1:17注。
2:13 智慧勝過愚昧,智慧是把雙刃劍(1:18),帶著令人痛苦的局限(如:2:14-16),但絕對勝過愚昧的人生。
2:14-16 即便智慧確實遠勝過愚昧,智慧人也不能因此不死:有一件事(指死亡,參16節),智慧人和愚昧人都要遇見(參3:19,9:2-3、11)。更糟糕的是,智慧人死後也將被人遺忘,永遠無人記念。
2:17 第14-16節提到智慧的局限,所以傳道者在這裏說,他恨惡生命。但在其他經文中,他又說活著比死了強(9:4-5),並且誇讚生命中的福樂(如:3:12-13,9:9),可見這裏表達的不是徹底的絕望。相反,他這裏使用“恨惡”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以絕對的用詞表達一種相對的反差(見創29:30-31“失寵”;申21:15“所惡”;路14:26注)。傳道者“恨惡”生命,意思是在生命的某些重要方面,他感到深深的失望,對他來說,生命的甘甜已經所剩無幾。
2:18-26 勞碌是“虛空”。傳道者思索他辛苦勞作得來的果子,並稱它為“虛空”。
2:18-20 我恨惡一切的勞碌,關於傳道者“恨惡”,見2:17注。他雖然在勞碌中有時會感到愉悅(10、24節),但這樣的愉悅已被大大削弱,因為他知道,最終他必要將自己一生的工作交給別人。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誰能知道?傳道者的繼承人將要管理他所得到或成就的一切,也可能會將一切揮霍殆盡。這個痛苦的認識使傳道者感到絕望,從長遠來看,他這一生的工作其實毫無意義(參1:3,2:11)。
2:24-26 人如果無法確定自己的工作能否給世界帶來長久的影響(11、18-23節),那麼最值得他盼望的是在勞碌中享福,並享受上帝所賜單純的福分,就是吃喝。這些享受被視為出於上帝的手的禮物,上帝喜悅誰就給誰,但不給罪人。
One thought on “Study 1 傳道書 1 & 2 (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