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2 Ecclesiastes 3:1~4:8 (3.10.23)

研經題目:
1. 根據三1~15,人生態度最好怎樣?傳道者怎樣闡釋他的信念?比較太十29、30。他得到什麼實際的結論?
2. 三16~四8舉出哪四樣實例證明人生虛空,而且在作者腦海中這些實例引起什麼思考?
注:
三1。「……定期……定時」:這兩個詞表達兩種思想,(a) 即每一件事都發生於一個特定的時候,和(b) 那個時候對於實現上帝的目的是最適宜的。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3:1-8 詩歌:萬事均有定時。人類各樣的事情或活動,總有一個合宜的時機,人生是無盡的糾結。傳道者已經考察了詩歌中提到的好幾件事(如:比較第2節“死有時”與2:14-17;比較3:2“栽種有時”和3:3“建造有時”與2:4-5)。
3:6 失落有時,指放棄尋找已經失落的東西。
3:8 恨惡有時,《聖經》的倫理標準是愛鄰舍(利19:18;加5:14;雅2:8),但同樣也有義怒,並且在某些情況下發義怒是合情合理的(見詩15:4,26:5,31:6,139:21-22)。
摘自黎永明博士 《讀經隨筆》
作者列舉「有時」(3:1-8)的例子共28個(14對),是七的倍數。
為何是28個(14對),不是24個(12對),或20個(10對)?關鍵是三章1節「萬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這是平行句,「定時」和「定期」同義。28個例子中的「有時」原文與「定時」是同一個字。如果以一個數字代表「天下」(即「地上」),希伯來人會用4;以一個數字代表「萬務」(即「全部」),他們會用7、10,或12。所以用數字代表「天下萬務」,他們會用28(=4×7)、40(=4×10),或48(=4×12);傳道者在此選用了28。
換言之,28個「有時」的例子是要說明天下萬務都有「定時」。這些例子都是對比:生有時,死有時(3:1),愛有時,恨有時;戰爭有時,和平有時(3:8);說明人生由對比組成,也即人生由不同階段組成,有始有終、不斷交替。如果我們明白神設計的人生會出現對比的情況,遇上順境、逆境交替,就可以有不同角度的感悟。
3:9-15 敬畏至高的獨一上帝。人生的“虛空”讓傳道者反思究竟什麼才是永恆的,那就是上帝和他對世間事物的至高統管。
3:11 自然界總在循環重複(1:4-11),然而傳道者看到,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問題在於:上帝已將永生(即感悟在今生之後,生命依然延續)安置在世人心裏,然而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參透”或“發現”(希伯來原文matsa’),在本節和本書其他經文中(7:14、24、26、27-28、29,8:17)含有“弄明白,藉著研究來明白”的意思。傳道者意識到:他想要明白人生的全部,以及他終究不能明白人生的全部,都是上帝命定的。
3:12-13 與其為上帝沒有賜給的事物(指使人明白所有事情的能力)心懷怨恨,不如享受上帝已經賜予的恩賜。(新譯本:我曉得人生最好是尋樂享福,人人有吃有喝,在自己的一切勞碌中自得其樂;這就是 神的恩賜。)
3:14 這世界上各種短暫的“虛空”,更加清楚地顯明上帝永存的工作無所增添。上帝的至高主權和祂的旨意,是要叫人謙卑敬畏祂,並尊崇祂:上帝這樣行,是要人在祂面前存敬畏的心(參5:7,12:13,另參徒9:31注);見“導論:關鍵主題”。
3:16~4:16 第二類“虛空”。傳道者繼續查究人生的,“虛空”(參1:4~2:26)。
3:16~4:3 人生命的“虛空”。人人都會死,這進一步顯出“虛空”。
3:16-17 墮落影響到人和人的關係(參創4章),因此在墮落的世界中,世人因同類的不公義和奸惡而受苦。人能勉強忍受這樣的悲哀現實,就是因為確知上帝必審判人和惡人,意即公義最終必會得到伸張。
3:18-19 世人……不過像獸一樣,指人和動物都會死亡(19-21節)。因此就必死而言,人不能強於獸。
3:21 誰知道人的靈是往上升,對傳道者來說,人的靈是個奧秘。他宣稱,雖然他不知道靈最初怎樣進入人的身體裏(11:5),但人死的時候,這靈要歸回上帝那裏(12:7)。本節的動詞“知道”,既有明白、完全理解的意思(如:1:17,7:25,8:16),也指察覺、觀察(如:2:14,3:12、14)。
4:2-3 有些人生活極其艱難,甚至盼望死亡。然而傳道者認為,那些未曾出生或者已死的人,比在這種痛苦中死去的人更強。因此,死雖然能夠讓人脫離地上的苦難,但傳道者仍視它為“仇敵”(林前15:26)。
4:4-12 繼續講述勞碌的。“虛空”這段經文延續並展開12:18-26的主題。
4:4-6 傳道者發現,人的許多勞碌和成就,其實是源於嫉妒鄰舍。譯作“嫉妒”的希伯詞(qin’ah)既有正面音思,也有負面意思,取決於上下文。傳道者強調,虛空臨到那些只追捕自己的好處,卻無心事奉上帝的人(參西3:24)。如果有人抱著手不去工作,他只會毀了自己。最後,傳道者警戒世人,不要過度地追求:與其滿了兩把,勞碌捕風(短暫的事物,見傳4:8),不如學會以自己現有的為滿足(滿了一把,得享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