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14 Daniel 11:21~12:13 (3.11.25)

研經題目:
到了十一21,異象中所預言的大事過程已來到安提阿庫·伊皮法尼在位之時,而且歷史上的應驗能準確的追溯至35節。安提阿庫的經歷在四項主要的特點上顯示出來:(a) 奸狡,藉此攝取王位並掌握大權(21~23節);(b) 愛博施濫賞(24節中);(c) 有作戰計劃(24節下),特別是他對埃及之戰(25~30節);和 (d) 褻瀆耶路撒冷之聖殿,以及逼迫猶太人(31~35節)。
這一段其餘的經文(十一36~十二4),乍看起來似乎是安提阿庫之經歷的延續,但更密切的審察一下,就可以看見所說的還越過他的事跡,這在對王的描述上(36節,比較帖後二 4),在所記錄的那些大事上(例如,十二1、2),以及對「末時」(或「末了」)的強調上(十一35、40,十二4)都是一樣。安提阿庫的象喻,在這裏似乎變成了那更加陰險之敵基督的象喻。關於十二2、7,請比較七25;九27。
1. 把這裏一方面論人的邪惡以及爭權的野心,和另一方面上帝超然統管和祂意旨所說的證據收集在一起。比較耶十七5~14。
2. 到了末期那些得榮耀的和那些蒙受羞辱的各有什麼特點呢?
注:
1. 十一21。那就是他並不被承認為王的繼承人。
2. 一22~24。「同盟的君」大概是安提阿庫,西流古四世繈褓中的兒子和繼承人。「保障」是指埃及的那些保障。
3. 十一27。安提阿庫實際上俘虜了埃及王,但他們假裝很友善。
4. 十一30。「基提戰船」:那就是羅馬的戰船,不容安提阿庫任意進犯。所以他遷怒於巴勒斯坦。
5. 十一31。「那行毀壞可憎的」:把一個小祭壇安置在原來的燔祭壇上,而祭物是獻給偶像的。
6. 十一37。「婦女所羡慕的神」是指搭模斯神。參結八14。
接下來,請讀詩篇一三九~一五〇。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但以理異象中的帝國:多利買帝國和塞琉古帝國(晚期)(1309頁地圖)

約主前198—主前133年
主前2世紀,塞琉古帝國的領土逐漸喪失,羅馬帝國則迅速向整個地中海世界擴張。安條克四世伊皮法尼為了團結帝國,增強防禦,以抵擋這些壓力,便在全國各地(當時也包括以色列地)強制推行希臘化。他的政策令許多猶太人感到厭惡,其中包括馬加比(又稱哈斯摩尼)家族。馬加比家族於主前167年領導了一場起義,建立了獨立的新以色列王國。
繼亞歷山大大帝統治敍利亞、猶太和埃及的君王(1310圖表)

多利買王朝(主前323—主前30年):“多利買”這個名字取自多利買一世索特爾(主前67或366—主前283年),他是亞歷山大大帝三名主要的繼任將領之一。從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主前323年),直到羅馬吞併希臘王國(主前30年),所有繼任統治埃及、承襲說希臘話傳統的君主都沿用這個名字。
塞琉古王朝(主前312[305]—主前80[66]年)“塞琉古”這個名字取自塞琉古一世尼卡特(主前358—主前281年),他是亞歷山大大帝三名主要的繼任將領之一。從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主前323年)直到羅馬將軍龐培征服(主前65年)併吞並希臘王國,好幾位繼任統治敍利亞、承襲說希臘話傳統的君主都沿用這個名字。
《但以理書》11章預言的統治者
主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去世,由於沒有合法的繼位者(參《次經·馬加比傳上》1.5-9),因此他的四名將領把他征服的帝國領土瓜分為四份。這個帝國的疆域覆蓋了當時已知的世界,包括歐洲和小亞細亞(見以下經文注釋:但7:6,8:8,8:20-22,11:4)。到主前277年,那四份領土已經穩定形成三個希臘化王國:(1) 馬其頓的安提柯王朝,源自亞歷山大的將領獨眼安提柯一世(主前382—主前301年),在主前294年或主前293年,由他的兒子底來丟一世波裏奧西特建立;(2) 埃及的多利買王朝,源自亞歷山大的將領多利買一世索特爾(主前367—主前283年);(3) 敍利亞的塞琉古王朝,源自亞歷山大的將領塞琉古一世尼卡特(約主前358—主前281年)。從主前312年—主前64年,這個王朝佔據了小亞細亞的大部分地區(見但11:4-35和該處的注釋)。猶大地起初被埃及的多利買王朝統治,後於主前198年被塞琉古佔領。這些王朝均各自延續統治,直到最後逐一被新興的羅馬帝國征服和吞併。
在地理位置上,猶大地夾在但11章所記的“南方”王(埃及的多利買)與“北方”王(敍利亞的塞琉古)的激烈爭鬥中間。當塞琉古統治者安條克四世伊皮法尼(主前175—主前164年)在耶路撒冷聖殿設立“那行毀壞可憎的”(但11:31),那時上帝的子民遭到最大的侮辱和攻擊。這個事件引發了馬加比起義(主前167年),並且通過瑪他提亞及其眾子所建立的哈斯摩尼王朝,重新建立起猶太人在猶大地的統治。哈斯摩尼王朝的獨立統治持續了超過一個世紀,直到在主前63年,猶大地最後被羅馬將領龐培征服為止。
以東人大希律與瑪利安妮一世(主前29年卒)成婚,瑪利安妮一世是亞曆山德拉和亞歷山大的女兒,屬哈斯摩尼家族,大希律藉此自稱為哈斯摩尼王位的“合法”猶太繼承人。羅馬元老院於主前40年宣佈大希律為“猶大人的王”,授權他統治巴勒斯坦地區,該地區由猶太和加利利兩省組成。然而,直到主前37年,大希律才在羅馬軍隊的協助下(他在三年前已尋求羅馬人的幫助),從安提柯和帕提亞人手中奪回耶路撒冷,開始正式統治巴勒斯坦地區(見1462頁“希律王朝”)。
馬加比起義之後統治猶太、巴勒斯坦的君王(1311圖表)

哈斯摩尼(馬加比)王朝(主前168-63[37]年):現在,學者普遍認為“哈斯摩尼”這個名字是源於一個地名,可能是黑實門或哈摩拿。然而,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說,“哈希曼”(希臘文是Asamōnaios;見約瑟夫《猶太古史》12.265),是瑪他提亞曾祖父的本名,可見那才是“哈斯摩尼”一名的真正來源。瑪他提亞生了五個兒子,按長幼順序是:約翰(又名迦底)、西門(稱為太西)、猶大(稱為馬加比)、以利亞撒(稱為亞冉)、約拿單(稱為阿弗斯)(《次經,馬加比傳上》2:1-5)。瑪他提亞約在主前167年發動馬加比起義。
11:21-23 必有一個卑鄙的人興起接續為王,這個人就是安條克四世伊皮法尼(主前175—主前164年在位),他是第8章所述的“小角”(8:9-12、23-25)。他取名安條克“伊皮法尼”(“顯現者”:見8:25注),但別人都稱他為“伊皮瑪尼”(“瘋子”)。塞琉古四世非路帕特爾之子底米丟一世索特爾,是合法的王位繼承人,但因為他當時被囚於羅馬,所以安條克四世伊皮法尼繼位,然而國的尊榮並未給他。他收買了重要的人物來支持他,這就是用諂媚的話得國的意思。埃及的多利買六世非路米特爾(主前181—主前145年)攻擊安條克四世,卻戰敗淪為人質。後來,多利買六世(同盟的君)與安條克四世結盟,為要奪回埃及王位,因為他的兄弟(多利買八世歐爾格提斯二世弗斯堪)趁他在敍利亞被囚的時候奪取了王位。此聯盟取得成功,多利買六世奪回了王位,但後來他撕毀盟約,與兄弟多利買八世聯合,將安條克四世趕出埃及的要塞佩魯希昂。
11:24 趁人坦然無備的時候,安條克四世伊皮法尼進行報復,他劫掠埃及的一些極肥美之地(甚至包括猶大)。他好像曾將掠物分給他的兵士(參早期的羅馬歷史學家李維《羅馬史》41.20;波利比烏斯《歷史》26.1;《次經·馬加比傳上》3:30),但他攻取埃及保障的大計不過是暫時的,僅僅持續了上帝命定的一小段時間。
11:25-27 這三節經文似乎是指安條克四世伊皮法尼與埃及之間的第一場戰役(參22節),當中詳細解釋了多利買六世非路米特爾戰敗的原因。在他寵信的謀士(吃王膳的)鼓動之下,多利買六世攻擊安條克四世(他的舅舅),但戰敗。其後,二王,即安條克四世與多利買六世(現在是前者的囚犯),簽訂了一個盟約,要把埃及的控制權,從多利買六世的兄弟多利買八世手中奪回,但這二王都無意信守盟約(他們互相說謊),一心只想利用對方為自己謀利。儘管他們的同盟在初期取得成功,奪取了孟菲斯,但未能攻取整個埃及,多利買八世仍然統治亞歷山大。後來,多利買六世和多利買八世兩兄弟集合兵力,共同統治整個埃及。
11:28 主前169年,安條克四世伊皮法尼劫掠埃及後返回本國,途中在巴勒斯坦停留,發現猶太人正在醞釀一場叛亂(參《次經,馬加比傳上》1:16-28;《次經·馬加比傳下》15:1-11)。於是,他殘酷鎮壓猶太人(他的心反對聖約),屠殺了八萬男女和兒童(《次經·馬加比傳下》5:12-14),並劫掠了聖殿(《次經·馬加比傳下》5:15-21)。猶太人被這位統治者的殘暴激怒,發動了一場全面的起義(史稱“馬加比起義”,見1313頁地圖)。
11:29-30 主前168年(即上帝的定期),安條克四世伊皮法尼再次入侵埃及,但這次卻遭受顏面喪盡的挫敗。羅馬人與多利買王朝聯手,安條克四世不敵羅馬軍隊,特別是基提戰船(“基提”是塞浦路斯的古地名,通常用來指圍繞地中海的陸地,這裏特指羅馬人)。幾位早期的歷史學家(參波利比烏斯《歷史》29.27;李維《羅馬史》45)都記述了安條克四世的這次挫敗:羅馬統帥該猶·波皮流·利拿在亞歷山大城外與安條克四世會面,遞給他一封羅馬元老院的信,叫他離開埃及,否則兵戎相見。羅馬統帥在安條克四世周圍畫了一個圈,叫他在離開圓圈之前做出決定。最終,安條克四世明智地選擇離開埃及。主前167年,他朝巴勒斯坦發洩怒氣(惱恨聖約,任意而行),派遣總稅務官阿波羅尼奧斯前往耶路撒冷。開始時,阿波羅尼奧斯似乎帶著善意而來,但在安息日,他開始屠殺百姓並洗劫耶路撒冷(參《次經·馬加比傳上》1:30-32;《次經·馬加比傳下》5:25-26)。另外,他還獎賞那些支持希臘化政策的猶太人,例如大祭司墨涅拉奧斯(他必聯絡背棄聖約的人)。
11:31-32 主前167年末,敍利亞軍再次回來大張旗鼓地壓制猶太人的宗教活動。聖殿被稱為聖地,就是保障,也許是因為聖殿是百姓的宗教力量所在,或者因為安條克四世伊皮法尼同時褻瀆了聖殿和一座堡壘。敍利亞軍進入聖殿,終止常獻的燔祭;並在主前167年基斯流月(12月)十五日(《次經·馬加比傳上》1:59),在聖殿中設立一座獻給宙斯(朱庇特)的祭壇或偶像(那行毀壞可憎的,《和修》“那施行毀滅的可憎之物”;參9:27,12:11);其後不久,又在祭壇上獻祭,而祭牲很可能是豬(《次經·馬加比傳上》1:47;《次經·馬加比傳下》6:4-5)。“那施行毀滅的可憎之物”希臘原文bdelygma erēmōseōs,意為“使地荒涼的可憎之事”,被用來描述安條克四世的這種行徑(《次經·馬加比傳上》1:54),是耶穌預言“但以理所說的那行毀壞可憎的”這句話的背景(見太24:15注;可13:14注)。安條克四世的巧言引誘了一些猶太人違背聖約(參《次經.馬加比傳上》2:18:《次經·馬加比傳下》7:24),但一些忠心的猶太人(那些認識上帝的子民)卻剛強站立,寧死也不違犯上帝的律法(《次經·馬加比傳上》1:62-63),許多人因此犧牲性命。還有一些人開始組織起義(行事),可能指祭司瑪他提亞和五個兒子領導的馬加比起義。他們在主前164年重新奉獻聖殿(《次經·馬加比傳上》4:52)。
11:33-35 民間的智慧人必訓誨多人,這可能指那些真正敬畏上帝的人,他們鼓勵其他人奮起鬥爭,寧死也不在上帝面前行可憎的事。這裏主要是指馬加比起義,許多人(成千上萬)在這場起義中喪生。在這段受迫害的時期,以色列民稍得扶助,這可能是指在莫頂(位於耶路撒冷西北27公里處)抗擊敍利亞人的小部隊。那次抗擊由瑪他提亞發起,後來由他的第三子猶大·馬加比繼續領導(《次經·馬加比傳上》2~4章)。11:34b 節可能指許多人為了保命而親近(《和修》“加入”)馬加比起義,但也可能具體指哈西德派加入馬加比起義的隊伍,殺死那些支持塞琉古王朝的人(參《次經,馬加比傳上》2:42-48)。智慧人中有些仆倒的,可能指在這場迫害中有些敬虔的猶太人死去;經過這次迫害,他們受到熬煉而清淨潔白。同樣,教會歷史已經證明,基督的教會面對嚴酷的迫害仍然興旺,這可能正是11:35b節(直到末了)所指的;“末了”至少是指安條克四世的迫害結束,主前164年他在波斯戰場上喪命,迫害就此終止。
11:36 預言即將結束,異象的重點似乎轉移了,論到的光景已經超越安條克四世時期的迫害,因此解經通常認為本章餘下的部分是論到“敵基督者”,許多人認為那就是帖後2:3-4和啟13:5-8所講的人。安條克四世儘管勇猛,但他的任意而行也只能到達某個程度,因為羅馬人的勢力遠勝於他。
11:37-38 安條克四世的綽號“伊皮法尼”(“[上帝]顯現”)以及他鑄造的錢幣(見8:25注),都清楚地表明他把自己視為神明。但若說他應驗了他必自大,高過一切的預言,卻是令人質疑的。他離棄了他列祖的神,包括阿波羅;他不尊敬婦女所羨慕的神,可能指阿多尼斯或狄奧尼修斯。他自己卻拜宙斯這個展現軍事力量的神明,而且這些神明都仍然安放在希臘的萬神殿中,因此若說安條克四世離棄了“他列祖的神”,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相反,異象中的人物要敬拜保障的神(即軍事力量和強權的神明),且耗盡錢財(金、銀、寶石和可愛之物)去維持這種勢力。
11:39 這節經文可能論到將來的一個王,他比安條克四世伊皮法尼更強大、更誇耀,是名副其實地“任意而行”:他會攻破最堅固的保障,並使他的跟隨者管轄許多人。許多解經家認為這裏再次預言那敵基督者,將他與第7章的“小角”以及9:26將要來的王相提並論。《新約》中有多種不同稱謂指敵基督者,如:帖後2:3-12 “不法的人”,約壹2:18 “敵基督的”;啟11~20章 “獸”。
11:40-41 到末了將有一場大戰。來自北方和南方的軍隊,將在以色列地(榮美之地)攻擊這個強大的王。以東人、摩押人和一大半亞捫人將逃離他的手,可能是因為他們與以色列有關聯,或者因為他們對他沒有妨礙。
11:44-45 安條克四世伊皮法尼與敵基督者的一個重要區別,在於圍繞這個王死時的相關事件,那些事件與安條克四世死時的情況並不吻合。安條克四世於主前164年在一場對抗波斯的小戰役中陣亡,而不是成功突襲埃及之後,在海和耶路撒冷中間死去。因為本章前文的預言都已經準確地應驗了,所以這兩節經文似乎仍有待末時才有更完全地應驗。榮美的聖山是耶路撒冷的聖殿山,也許這裏是關乎敵基督者在哈米吉多頓大戰中的滅亡(參啟16:13-16)。
馬加比王國(1313頁地圖)

約主前167一主前63年
以色列的馬加比王國,始於祭司瑪他提亞及全家拒絕聽從塞琉古統治者的命令,不肯在莫頂獻祭給異教的宙斯神。他們舉行一場起義,起初只控制了耶路撒冷附近的猶太地區。在接下來的100多年中,馬加比統治者逐漸擴展王國的疆域,直到國王與約書亞分給以色列眾支派的疆界大致相同。
12:1-4 應許復活得榮耀或受羞辱。在未來的大試煉中,上帝的百姓不會孤立無援。他們的代表天使米迦勒,必起來搭救他們。從未有過的大艱難的確會是一段危難的日子,有人認為這是指“大患難”(參啟12:7-14)。其後不久將有死人復活的事,那些忠心持守生命之道的人,幾名錄在冊上的(12:1;參7:10),將在榮耀中復活得永生,其他人則復活受羞辱、永遠被憎惡(12:2;參約5:28-29)。因此,信徒現今過信心的生活,即使要付上生命的代價也是值得的(參11:33)。他們最終的結局將是發光如星,直到永永遠遠(12:3)。在這個時候(4節),但以理受命要隱藏這話,封閉這書,既因為書中內容還不能完全被人理解,也是為要妥善地保管這書,供後世的上帝子民閱讀。智慧人知道去哪裏尋找智慧,他們周圍卻有許多人來往奔跑,徒然尋求知識(參摩8:12)。
12:5-13 末期還有多久?但以理和陪伴他的天使,向穿細麻衣的上帝信使提出兩個相互關聯的問題。天使的問題提醒我們,天上的觀眾正在饒有興致地觀看地上事件的發展。那兩個問題關乎“這奇異的事到幾時才應驗呢?”(6節)以及“這些事的結局是怎樣呢?”(8節)針對“到幾時”的問題,答案有兩部分:“要到一載、二載、半載”(7節),以及要到“一千二百九十日”(11節;參9:27)。啟11:3和12:6明顯是回顧這個概念,但這兩節經文的數目是1260天。1290天和1260天都是大約三年半——1290天是以365天為一年,而1260大則以360天為一年。然而,“一、二載、半載”(可能是三載半)的重點在於:這段時間是有限的,它是完整的七載審判期的一半(見4:25)。
12:5-13 最後的話。但以理與三位天使有最後的相遇:一位問及這些事件幾時會應驗,另一位則作出回答。(BTSB)
12:10 智慧人能夠確定三年半的大患難具體從何時開始(他們能明白),那就是“從除掉常獻的燔祭”(12:11)開始(參9:27)。
12:11 具體指明一千二百九十日,是強調這段時間已經精確定下,上帝已經預先確定到具體的一天(正好是三年半,不論以哪種方式理解這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許多人會“使自己清淨潔白”和“被熬煉”(10節),猶太民族將被仇敵重創,但後來上帝必介入,為他們伸冤。
12:12-13 這裏又增加了一個數字一千三百三十五日,它比1290日多了45日,令上帝所定的時間更加神秘,同時強調,即使人的智慧認為上帝的再來似乎已經逾期,信徒也需要憑信心堅忍到底。至於“這些事的結局”(12:8),上帝確定智慧人會繼續受逼迫而被熬煉和潔淨(10節;參11:33-35),惡人則會繼續作惡。這種狀況也符合上帝在世上工作的一貫模式,那就是經過受苦以進入榮耀,以及透過試煉和迫害,甚至殉道,來煉淨祂的百姓。在這期間,上帝的百姓必須繼續在這個敗壞的世界中過信心的生活,確信到了末期必得到上帝為他們存留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