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4 Revelation 2:8~17 (3.12.7)

研經題目:
1. 試設身處地想一想8~11節士每拿的眾信徒所面對的情況。基督對於:(a) 他們當前的遭遇,以及 (b) 他們將來的結局各有什麼宣佈呢?他們在哪幾方面已經富足呢?他們要怎樣去得勝呢?得勝了就會有什麼結果?
2. 撒但不能從正面攻擊去摧毀別迦摩那穩如磐石的堅定信心(13節),所以他採用了另一種方法,誘惑信徒發出這樣的疑問:「我們對偶像及異教道德的態度這樣不妥協是否有此必要?」基督對這種疑問的答覆是什麼?
注:
1. 10節。「十日」:那就是一個短的時期。
2. 11節。「第二次死」:比較廿14、15;廿一8。
3. 13節。「撒但座位之處」:別迦摩是該省羅馬方伯官邸所在地,而且是敬拜皇帝的主要中心。
4. 17節。「隱藏的嗎哪」:拉比教訓人說,彌賽亞來時,他會把現在隱藏在天上的嗎哪給百姓吃。這裏所說的是:基督是真嗎哪,是生命的糧。比較約六48~51。「一塊白石」:在異邦社會中對於雕刻著名字的石塊是非常珍視的,被認為是具有法術的作用。基督所賜的特權,是個別的賜與每一個接受的人,這些特權超越在他之外所能獲得的一切。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2:8-11 給士每拿教會的信。君王耶穌沒有責備士每拿和非拉鐵非教會(3:7-13),他鼓勵他們在逼迫中要忍耐,要至死忠心。羅馬帝國的士每拿(今伊茲密爾)是一座港口城市,這座城因地母神廟,以及用於崇拜羅馬皇帝提庇留(第1世紀)和哈德良(第2世紀)的省級廟宇而知名。根據古羅馬地理學家斯特拉波在《地理學》14.1.37中的記載,第1世紀早期的士每拿是一座美麗的城邑,有鋪砌而成的街道、圖書館、體育館和荷馬神廟;荷馬可能在士每拿出生。有幾處銘刻顯示城中有猶太人居住。坡旅甲(第2世紀)和庇沃紐(第3世紀)的殉道記載(參2:9)顯示,士每拿城中的猶太人是反對基督徒的。
2:8 那首先的、末後的、死過又活的,耶穌向這個正在忍受“譭謗”(9節)、不久又要面臨逼迫“至死”(10節)的教會,表明自己是以色列永恆的救贖主,祂藉著死而復活的生命為他們預備道路(1:17-18)。
2:9 你的貧窮(你卻是富足的),士每拿信徒在物質上貧乏,但在靈性上卻是富足的(參雅2:5)。老底嘉信徒自以為富足,但在耶穌看來,他們卻是赤貧的(3:17)。敵對教會的人可能自稱是猶太人,但他們不配稱為猶太人(約8:39-44;羅2:12-29);相反,他們是屬於撒但一會的人。《新約》確定一個人是不是上帝的百姓,是根據他與耶穌的關係,而不是根據他的家譜。
2:10-11 十日……至死,士每拿信徒受苦的時間不會很長(參但1:12-16),但結束苦難的方式,也許不是從監裏獲釋,而是殉道,那是更美好的釋放(7:14-17)。生命的冠冕(永生)是上帝應許賜給那些愛祂之人的勝利桂冠(林前9:25;提後4:6-8;雅1:12)。面對死亡仍保持忠心而得勝的人,可以免受第二次死的害(見20:4-6)。
2:12-17 給別迦摩教會的信。以弗所教會抵擋了錯謬的教導,士每拿教會忍受了逼迫;別迦摩信徒同時面臨這兩種攻擊。他們經得起逼迫,卻容忍了一些危險的話。別迦摩是一座山城,建造在斜坡上,這個斜坡是通往其衛城的唯一通道。它是異教信仰和皇帝崇拜的重要中心,但那裏也有猶太教的痕跡(如:西塞羅《為弗拉克斯辯護》28;約瑟夫《猶太古史》14.247-255)。
2:12 基督提到祂口中出來的兩刃利劍(參1:16),為要預先警告別迦摩教會,他們若不抵抗假教師,祂便要親自介入其中(2:16)。
2:13 別迦摩被稱為撒但座位之處,因為該城廟宇林立,供奉著羅馬皇帝神聖奧古斯都、女神羅瑪、以蛇為象徵的醫治之神艾斯庫累普,還有一座供奉宙斯的大祭壇。羅馬帝國的亞細亞省盛行皇帝崇拜,甚至強制執行,這是當時基督徒要面對的主要困難。面對異教信仰的壓迫,有一位名叫安提帕的信徒,獻上自己的生命為主作見證。耶穌稱他為忠心的見證人(參1:5),這個稱號原是屬於耶穌自己的。
2:14-16 以色列民在曠野期間,上帝阻止先知巴蘭詛咒他們,巴蘭便獻計給摩押王,引誘以色列人在肉體和靈性上犯淫亂的罪(民25:1-2,31:16)。同樣,那在以弗所遭受抵擋的尼哥拉一黨人,在別迦摩散佈謬論,誘使人在肉體和靈性上犯罪背叛上帝(見2:6)。
2:16 若不悔改,我就快臨到你那裏,這裏不是指耶穌再來,而是指耶穌藉著臨在別迦摩教會,介入處理教會的問題,正如祂在哥林多教會所做的那樣(林前1:30-32)。
2:17 正如上帝在曠野餵養以色列人,基督也將隱藏的嗎哪供應給得勝的人;他們忍受逼迫,保持純潔,不玷污穢(12:6、14-17)。白石是賞給比賽的勝利者,作為他們參加筵席(參:彌賽亞筵席)的憑證。在古代,陪審員在投票表決是否釋放嫌疑犯時,也會使用白石。新名要賜給堅守耶穌之名的人(2:13),這“新名”可能指聖靈的工作,幫助信徒效法基督的聖潔(羅8:29)。嗎哪和白石喻指基督根據具體情況而賜下的各種永恆福氣和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