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與上帝在人類中的形象
Creation and the Image of God in Mankind
作者:Green Baggins
誠之譯自:
https://lisztgreenglove.blogspot.com/2006/08/creation-and-image-of-god-in-mankind.html

上帝用六天創造了天地,為自己的榮耀創造了宇宙,這就是創造的原因、目標和結局。人類是創造的冠冕,只有人類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受造的。然而,問題卻成了:「什麼是上帝的形象?」「墮落後我們如何談論上帝的形象?」
對於這個問題,主要有三個答案。第一個答案來自羅馬天主教會。他們說,上帝的形象完全是由選擇的能力組成的(人是中立的,可以向善,也可以向惡),然後再加上一個額外附加的恩賜(所謂donum superadditum),通過這個恩賜,使亞當能夠超越自己肉體的一面,以順服上帝,並控制住肉體的情欲(concupiscence,這裏可以解讀為「任何有形質的東西 anything physical」)。當亞當犯罪的時候,他只是失去了這個超級附加的禮物,但他沒有失去其餘的形象(譯按:意指人仍然是中立的,可以向善,也可以向惡)。
第二個答案是路德宗的答案。路德認為,人擁有的上帝形象完全是由道德優越性所組成。只要亞當順服上帝,他就有上帝的形象。因此,當亞當犯了罪,他就完全失去了上帝的形象。
正如你可能猜到的,答案就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改革宗對上帝形象的看法是,人類受造時既是道德主體(moral agency;類似於羅馬天主教的看法),也有道德的卓越性(moral excellence,路德宗的看法)。墮落之後,前者仍然保留,但後者則完全喪失。這乃是試圖不偏不倚地對待那些似乎暗示我們仍有神的形象的經文(創九6,這是墮落後的),以及那些似乎暗示我們已經失去神的形象的經文(羅馬書一~三章)。我們仍然是道德主體(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但我們卻完全失去了道德上的卓越(在我們身上的上帝形象已經扭曲,不能向善,只能向惡)。
耶穌基督降世為人,贖回了上帝在人類中的形象。但祂所成就的遠不止於此,祂也完成了一個新造的天和新造的地。它們現在就在應許當中,但它已經闖入到我們的世界,臨到我們身上。哥林多後書五章17節是這樣說的(筆者的翻譯):「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一個新創造。」也就是說,在基督裏就證明有了一個新創造,而我們是其中的一部分。
當復活發生時,我們在天堂裏並不是處於某種無形無體(disembodied)的狀態,永遠彈奏著豎琴。天堂不是基督徒無形無體的靈魂的寄居地,相反,我們會有新的身體;相反,我們會有復活的新身體(林前十五),會生活在新地上,天地之間沒有阻隔(像現在有阻隔那樣),天地之間完全相通。
這讓人想起魯益士(C.S. Lewis)在《最後一戰》( The Last Battle)中所說的舊納尼亞/新納尼亞的對比。我相信,他已經準確地捕捉到了這一點。我們之所以喜歡這個世界,是因為它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真實世界的模樣。但未來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我們只是在影子之地(the Shadowlands),正在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