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56 Psalm 72 (2.8.31)

研經題目:
這是一首具有預言性質的詩,在這首詩中,由所羅門預表基督,所羅門這個名字的意義就是「和平」。
1. 在這首詩裏面所見,基督作為君王,祂本身的兩個顯著的特性是什麼?參1、2和12~14節。並比較詩一一六5。這首詩怎樣論到:(a) 祂掌權的結果(3~7,12~14、16、17節),和(b) 祂掌權的範圍(8~11節)呢?
2. 這首詩是否提供了一幅完整的幸福大地的圖畫,即世人想用他們自己的智慧和工作,促其實現而徒勞無功的呢?但是照聖經所說,只有誰能使其實現,所以世人應當怎樣仰望誰來完成這大功呢?參1、17~19節;並比較徒四12;弗一3。
注:
1. 8節。「大河」,就是幼發拉底河。
2. 18、19節。這榮頌詩不是原來的詩的一部分,乃是加上去作為詩篇卷二的結束的。
詩篇57~70課,見卷三。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第72篇 卷二的最後一篇(見41:13注)是一首君王詩,祈求大衛家的後裔(從所羅門開始)能完成上帝委派給王的任務,即好好治理上帝的百姓,保護窮乏人,給地上的萬國帶來祝福。與第2篇一樣,本詩盼望彌賽亞成就一切,實現對全地的統管。《舊約》預言大衛的那一位後裔必要登上寶座,將上帝的光帶給萬邦(參賽2:1-5,1:1-10):《新約》謹慎地解釋,耶穌藉著復活,已經通過基督徒的見證開始履行這一使命(參太28:18-20;羅1:1-6)。因此,根據本詩寫作的基督教讚美詩,例如《耶穌普治歌》和《賀祂為王歌》,都在恰當的意義上使用了本詩。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基督徒的見證與《聖經》描繪的彌賽亞圖景相符時,所產生的效果就不單是福音得以傳開,而且促進了社會的正義,整個社會的道德也得到提升。題注中 “所羅門的” 可能指所羅門是作者,正像 “大衛的” 通常指大衛是該詩的作者一樣。(《和》在題注中作 “所羅門的詩”、“大衛的詩”,加上 “詩” 字以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有人(可能是大衛)說出這些關於所羅門的話,為他的統治(以及他後裔的統治)制定目標。72:20提到大衛的禱告,也可以支持這個觀點;但大衛不是卷二全部詩歌的作者(參42~50、66~67、71篇),因此這個陳述並非完全準確。
72:1-4 願王公正地審判你的百姓。大衛家的君王的理想典範,是通過體現真正的敬虔,時常按公義治理百姓(這通常意味著保護弱小脫離強者的惡謀),來促進上帝全體百姓的福祉。在這種景況下,所有百姓都應當熱心追求敬虔,從而得享聖約的祝福(利26:3-13;申28:1-14):土地就像是更新的伊甸園,外邦人也被吸引來敬拜真神。因此,本詩開篇就為大衛家的君王的品格和統治祈禱,祈求上帝賜給王公義和公平,讓王據此治理(審判)國家,因為知道這正是百姓所期盼的。
72:5-7 願百姓因他的統治敬畏你。這個詩節祈求,在太陽還存和月亮還在的時候,一直有蒙福的統治。這一時間的延伸表示本詩最終指向彌賽亞。人要敬畏你,“人” 可能指上帝的百姓(1-4節),或者泛指一般人(8-11節):無論哪種情況,大衛的後裔都是在人面前代表上帝,是當受 “敬畏” 的,即應當受到人的尊崇和順服。當然,這樣有助於大衛的後裔樂意成為可敬的人,為上帝的百姓帶來十足的祝福,令他們感到舒暢,就像雨和甘霖在古代以色列的作用。
72:8-11 願地上所有的王都事奉祂。祝福要臨到以色列國境外的地方:通過臣服於大衛家的王,外邦的王把自己以及自己的百姓都帶到上帝的統治之下(見2:10-12注)。8-10節列舉了古代以色列人熟悉的幾個地方,用部分地方來代表整個世界。從這海直到那海,指直到陸地的盡頭(參摩8:12)。大河指幼發拉底河。住在曠野的……示巴和西巴,指阿拉伯半島和非洲之角的居民。
72:8 本節與亞9:10的後半節幾乎完全相同,後者是與彌賽亞有關的經文。
72:12-14 祂搭救窮乏人,為他們伸張正義。箴31:1-9描述了理想的人類統治者,《聖經》希望大衛家的王實現這個理想。這幾節經文的重點是窮乏人、困苦人和貧寒……的人(參72:2-4),他們是最容易被有勢力的貴族或地方霸主欺壓和強暴的人。救贖,即搭救他們,使他們能夠為上帝過電信的生活。他們的血在祂眼中看為寶貴,這樣的一位王決不允許有權勢的人流弱者的血。
72:15-17 原萬民因祂蒙福。有這樣的一位王,以色列必定五穀茂盛,人丁興旺,世界各國也必前來認識真神。他們要存活(《和修》“願他永遠活著”),並且祂的名要存到永遠,的確如此!
72:17 因他蒙福,萬國……這節經文的用詞與創22:18很相似,“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這裏指的是一位特定的後裔(彌賽亞;參創22:15-18注)。
72:18-20 上帝是應當稱頌的(結束卷二的榮耀頌)。這段詩歌似乎不屬於本詩(見41:13注),然而,願祂的榮耀充滿全地這個禱告,正與主題相符。“充滿上帝的榮耀”,即成為聖潔的敬拜場所,能夠體現上帝的臨在(參出40:34-35;王上8:10-11);這個禱告的意思是,讓全地成為這樣的聖所(參賽6:3注)。大衛的祈禱完畢,這可能指本詩結束了,但更可能指詩集彙編過程中的一個階段結束了,因為在卷三至卷五還有大衛寫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