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INGS Study 1~19
列王紀上 共19課。
引言
列王紀上下原是一卷書,目前這種有點憑私意的劃分是起源於《武加大譯本》(Vulgate,即通俗拉丁文聖經譯本)。這兩卷書記載了以色列諸王和南北兩國的全部歷史(「王國志」的說法,大概是卷名的直譯。有跡象顯示,這卷書的記載是出諸一個作者之手,他所用的資料有各種的文件(參王上十一41,十四19,29,十五7等),包括先知的回憶錄。最要緊的是應當牢記,全卷書都是從宗教和限制的觀點來寫的,而不是以俗世之史學家的觀點來寫的。正如聖經新釋所說,「這就可以說明為什麼一些在當代人視為最重要的君王,例如暗利(王上十六21~28),亞撒利雅或作烏西雅(王下十五1~7,13),耶羅波安二世(王下十四23~29),實際上都無言地略過去了。所給我們學習的是屬靈的功課,而不是政治的功課。這就是為什麼北國的亞哈和南國的希西家作王時,這兩個危急存亡時期記載得特別詳細的原因了。」
簡言之,這卷書的主題是論以色列人為耶和華所救贖的子民,帶著祂的名字,他們的王則是祂的代表。因此,一個惡王在屬靈方面上看來,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而在歷史上也是邪惡的。但是一個賢王則藉著公義的作為,而將神的統治表彰出來。百姓的罪必導致擄掠,而且自始至終那些發生在政治上的大事件都表明是百姓忠貞或拜偶像的結果。先知的活動在那些惡王統治時最為顯著,便是這點的明證。
綱要
一~十一 統一的國家的末期。
一1~二11 大衛末了的日子和對所羅門的指示。
二12~四34 所羅門,他的品性和智慧。
五~八 聖殿。
九~十一 所羅門的榮華和失敗。
十二~十六 國家分裂,和分裂後直至亞哈登基。
十七~廿二 以利亞。
□Study 1 1 King 1 (2.9.1)

研經題目:
1. 請把握住故事的內容。誰支持亞多尼雅,誰支持所羅門,和亞多尼雅謀竊王位的企圖被神用什麼方法而破壞了?關於這些人,我們從每一位的性格上,可以學到什麼教訓呢?
2. 這是聖經中提到拿單的最後一次。他在這裏以及撒下7和12裏面的行動,怎樣以他忠心和公正的行為,作為我們作神的僕人之職責的表率呢?
注:
1. 5節。亞多尼雅,作為大衛仍生存之最年長的兒子(參撒下三4),有權利要求承認其有承繼王位的資格(參王上二15)。不過這種權利可能被大衛王取消了(20、27節)。
2. 52、53節。所羅門是在某些條件下饒了亞多尼雅一命,但命令他從政治舞台上引退。
【經文注釋】(摘自《聖經研修本》)
1:1~11:43 所羅門王的統治。本書的前11章詳盡描寫大衛之子所羅門的統治。他曾遵照上帝的命令,並向上帝尋求智慧,堪稱一位偉大的君王;但後來他偏離上帝的道路,轉去敬拜別神,致使他的統治最終以悲劇收場。
1:1~2:46 所羅門王。所羅門故事的開始,也是大衛故事的結束。在撒下7~12章記敍的大衛故事中,拿單和拔示巴都是重要人物,在本書的1~2章中,他們同樣扮演重要的角色。上帝曾藉著拿單應許大衛,上帝要興起大衛的一個後裔接續他作王,並永遠堅定他的國(撒下7:12-13)。可是,拿單後來在撒下12章宣告大衛要受審判,撒下13~24章又發生了非常可怕的事。那麼,這應許將會怎樣實現呢?本書的前兩章要解答這個問題。
1:1-4 在撒母耳記下的敍事基礎上,列王紀上開篇敍述了大衛王在位的最後年日(主前971年),以及統一的以色列王國從大衛手中轉移到所羅門手中。與其他古代近東國王生活的描述不同,《列王紀上》強調了大衛的脆弱和人性,這一主題一直持續到他去世(王上1:1-4、15,2:1-2、10)。開頭這幾章所展開的戲劇性政治事件為以色列君主時代餘下的歲月奠定了基礎,其特點是由內而外的動盪,最終導致國家分裂為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列王紀上》敍述了以色列120年的歷史,直到亞哈王統治北國以色列後不久(主前853年)。(FSB)
1:2-4 使她伺候王,奉養王,睡在王的懷中(“奉養” 《和修》作 “照顧”),“伺候” 的希伯來詞也出現在利18:23(“站在……前”),在那裏指願意發生性關係。在這裏,經文沒有明確指出 “奉養王” 是哪種照顧;而 “在……懷中”,創16:5、撒下12:8和彌7:5都有類似表達,暗指性關係。臣僕進獻這位美貌的年輕女子亞比煞,無疑是要引起大衛對房事的興趣,但大衛已經年老體弱(王卻沒有與她親近),這促使亞多尼雅醞釀叛變(1:5 “我必作王”)。
1:5-10 大衛的四子亞多尼雅和他叛逆的哥哥押沙龍一樣,積攢了戰車、馬兵和腳夫(撒下15:1;王上1:5)。他也被認為是英俊的(見撒上9:2及注釋;撒下14:25;王上1:6)。作為大衛倖存的兒子中最年長的,亞多尼雅代表了最有可能的王位候選人,因為大衛的三子押沙龍已經死了(撒下18:14-15)。然而,大臣們在他是否應該作王的問題上沒有一致的共識。(FSB)
1:5-6 亞多尼雅是大衛在希伯崙生的第四個兒子(撒下3:2-5),也是仍存活的兒子中最年長的。此時,長子暗嫩和三子押沙龍都已經死了(撒下13~18章),次子基利押可能也死了(因為撒下3章之後再未提到他)。自尊(《和修》“妄自尊大”),暗示亞多尼雅想要篡奪大衛(和上帝)指定繼承人的權利(民16:3的同一個希伯來詞譯作 “自高”)。他這種行為和大衛的做法對比鮮明,大衛曾耐心、笑候上帝把自己放在當有的位置上,甚至不肯親手殺死掃羅(撒上16~31章)。這裏描繪的車輛、馬兵(或馬匹)和人都讓人想起當年的押沙龍(參撒下15:1),並且亞多尼雅也是甚俊美(參撒下14:25-26),這些都暗指亞多尼雅也同樣走向滅亡。他父親素來沒有問過:“你是作什麼呢?” 從某種意義上說,亞多尼雅和押沙龍一樣,他的行為有一部分是父母忽略和放任的結果。大衛從來沒有懲罰兒子的不得體行為(參以下經文注釋:撒下13:21,14:24,15:4)。
1:7-9 在《撒母耳記》,猶大與以色列之間的緊張關係已經非常明顯,本書12章將重現這一點(參撒下20:1;王上12:16),1~2章所記事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約押和亞比亞他是大衛作猶大王時的元老(如:撒上22:20-23;撒下2~3章),但此時只有比拿雅和大衛的勇士(貼身警衛)不肯順從亞拿尼雅,堅決支持大衛(見撒下23:8-39)。注意,被亞多尼雅宴請的都是作王臣僕的猶大人,而非以色列人。示每本來是掃羅家的人、大衛的敵人(撒下16:5-14),拿單和撒督分別在撒下7:2和8:17之後才出現(撒下5:6-10記載大衛從希伯崙遷至耶路撒冷)。隱羅結是一口水泉,位於耶路撒冷南面,在欣嫩子谷和汲淪谷的交匯處,與耶路撒冷北面1.6公里處的基訓泉(見1:33)一同為城內供應用水。
1:11-27 在與大衛的對話中,拿單和拔示巴引用了撒母耳記和列王紀1~2章中都沒有記載的誓言。拿單建議拔示巴向大衛說情,以保全她和她兒子所羅門的性命——大概是因為亞多尼雅一旦作王,就會殺害他們,以避免王位受到威脅(王上1:12)。所羅門在這個陰謀中並沒有扮演積極的角色,直到他登基之後(46節)。(FSB)
1:13 你不曾……起誓……嗎?《撒母耳記下》沒有提到這個誓言,1:24-27中拿單覲見大衛時也沒有提及:可能達是大衛私下對拔示巴的許諾,所以並非人所共知。
1:18 我主我王卻不知道,希伯來文 “知道” 在第4節譯作 “親近” 。這個雙關語強調大衛在晚年已經嚴重喪失能力。他不能再像過去 “親近” 拔示巴那樣親近亞比煞,也不知道亞多尼雅現在所做的事,儘管他過去曾被譽為擁有 “如上帝使者的智慧,能知世上一切事”(撒下14:20)。
1:20-21 拔示巴擔心,如果大衛不在死前(與列祖同睡)立所羅門為王,她和她的兒子都將被視為威脅王位的人(算為罪人了),因而性命難保。
1:22-27 願亞多尼雅王萬歲!亞多尼雅想要鞏固勢力、繼承大衛王位的企圖已經非常明顯(5-9節),拿單強調這事嚴重,是為了敦促大衛儘快確定王位的繼承人。
1:28-53 大衛承認他關於所羅門的誓言,並在王室中的拿單、拔示巴、祭司亞比亞他和其他人面前起誓,誓言必成(28-31節)。撒督、拿單、比拿雅按照大衛的指示,立即舉行繼任儀式(32-40節)。結果,亞多尼雅和他的追隨者心生膽怯,就解散了(41-53節)。亞多尼雅抓著祭壇的角尋求庇護(見出21:14),直到所羅門答應饒他一命,送他回家(王上1:50-53)。(FSB)
1:31 原我主大衛王萬歲!從上下文清楚可見,拔示巴的這個回答是問候君王的傳統用語(參但3:9,6:21)。然而她這樣回答並非暗示她不真誠,而是再次表明她忠於大衛。
1:33 我的騾子,所羅門騎上大衛的騾子,表明他是大衛所寵愛的兒子,並且騾子本身可能也象徵王位(見亞9:9;太27:1-11)。
1:38 基利提人、比利提人大概是第33節的 “僕人”,顯然是大衛的嫡系部隊(參撒下8:18,15:18,20:7、23)。他們大概是從迦南地招募來的外族僱傭兵,從名字推斷,他們極有可能是克里特人和非利士人的後裔。
11:39 帳幕,最合理的假定是指 “耶和華的帳幕”,在2:28-30中將再次提到,也就是會幕。然而,《歷代志下》指出大衛的帳幕是在耶路撒冷(是約櫃的臨時停放處),會幕則在基遍(代下1:1-6),因此並不清楚這裏具體是指哪一個。
1:41-49 眾客……聽見,亞多尼雅設筵的地方是在隱羅結(9節),位於耶路撒冷南面的汲淪谷中,正好看不見所羅門的膏立儀式(38-40節),但可以聽見慶祝的聲音。亞多尼雅的賓客驚懼,起來(49節),因為意識到與亞多尼雅聯合就成了背叛者。注意,亞比亞他的兒子約拿單非常謹慎地表明自己效忠於我們的主大衛王(43、47節)。
1:50 祭壇的角,亞多尼雅相信祭壇是聖地,可以保護他免於所羅門的報復。這種想法源自古代近東的習俗,即人們將聖地作為庇護所(參出21:12-14)。
一个有关“Study 1 列王紀上 1 (2.9.1)”的想法